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2章 郊坰第三(6)

  • 榕城考古略
  • 林楓
  • 4852字
  • 2015-12-17 11:12:39

孤 山 在湖中央、開化寺后。樹木陰翳,華實盈疇。山之陰,有陳內翰景著祖塋墓,上有篆書“定遠伯玠陳公之墳”八字。又明詩人趙十五、陳叔度合墓,今皆失其處。《閩都記》:先時亭臺梵宇,歲久傾圯。明萬歷十五年,郡守江鐸建亭其巔,顏曰:“三山別島”,有石刻立亭左。又有葉文忠相國所撰《水利碑》。乾隆十三年,中丞潘敏惠公浚湖,仍蓋小亭于山上,扁曰:“三山別島”,復古也。案舊記:孤山有亭,曰宛在亭,又改為湖心亭。四面波濤嘡嗒,數家結屋其旁,以捕魚為主。晴日曬網,鳧雁鸕鶿,飛鳴上下。雨后煙雨迷離,漁舟蕩漾,都非恒境。客與緇流往返寺中,自行駕筏以渡,兩岸桃柳紛霏,云霞掩映,常有梵王鐘鼓,與樵歌漁唱相和也。每歲端陽,城內外人競渡于此,采蓮畫舫,士女繽紛。

開化寺 西湖舊有開化院,在子城外,歲久無存。以今考之,當在城內之西北隅。今孤山之開化寺,不知始于何年?康熙四十四年,總督金世榮浚西湖,遂新斯寺。中為正殿,后為禪堂,兩翼鐘鼓樓。學使沈涵為之記,方伯高緝睿集《圣教序》書。亭壞,碑磨他用,可惜也。禪堂之左為客寮,右為方丈。寺有荔枝數十株,名與西禪寺埒。舊有十八娘之名,見蔡忠惠《荔枝譜》。環湖桃柳,春紅冬翠,掩映鏡中。三十年來,鐘鼓之樓,并客堂、方丈,鞫為茂草。乾隆十三年,中丞潘敏惠公重修;道光戊子重浚西湖,再修。

宛在堂 在開化寺左。舊湖心亭,又為蒹葭亭。明山人傅汝舟擬筑室于此,招高瀔偕隱,后竟不果。《名勝志》:汝舟與高濲皆出鄭少谷之門。郡人語曰:“高垂股,傅脫粟。言齦齦,中歌曲。”少谷于傅,嘗稱其文;于高,則重其行。山人擬筑斯堂,約瀔偕隱,詩歌唱和,傳誦一時,后不果。而山人集中有《堂成寄豐學士》詩,則堂竟落成,無從征信矣。乾隆十三年,潘敏惠公重浚西湖,葺開化寺。郡人因于寺之東筑室三楹,旁蓋小樓,祀文昌,下祀名宦之有功于西湖者。以鄉先生林子羽、王孟揚、鄭少谷、傅木虛、高宗呂、葉臺山、曹能始、謝在杭、徐興公、幔亭十君子袝焉。墻外一亭,列蒔梅花,為觴吟之所。堂前仍舊名,后圯。道光間重建,增祀陳叔度、趙十五、黃莘田、謝雙湖四公,稱十四先生焉。

澄瀾閣 趙忠定汝愚浚西湖,沿威武堂故址,建閣曰“澄瀾”。拓城以后,址失。以地考之,當在城內定遠橋之東北。明萬歷三年,按察使徐中行市瀕湖池館,建閣其上。由荷亭為梁,躡級以登,仍忠定舊名,嶺南黎民表隸書額。其下為堂,為燕游之所,馬恭敏森為記。徐興公有“開樽明月滿西湖”之句。葉文忠詩:“桑柘幾家湖上社,芙蓉十里水邊城”,皆實錄也。十六年,知府江鐸重修,后圯。道光間重建于褒忠祠后。

皇華亭 在湖濱迎恩亭之東。左豎元肅政廉訪司副使中順公寶哥畏兀氏《去思碑》,右有明嘉靖初御史林釴換《靖閩碑》。其外為荷亭,檻外芙蕖數畝,斜陽欲下,香氣襲人,冠蓋迎送皆觴于此。梅中丞名鋗題柱云:“已束輕裝趨北闕,暫停飛蓋看西湖。”乾隆十三年,潘敏惠中丞重嵌《浚湖碑》于壁,尋圯。道光間重浚西湖,改建為李忠定公祠。

謝坪嶼 在湖濱,一水盈盈,山光映帶。相傳昔有謝氏避地結廬于此,見《通志》。《閩都記》:謝廷柱,長樂人,都御史士元之子。舉進士,授評事,歷湖廣僉事。致仕,市負郭田數十畝,筑室以居。后從子尚書杰改為宗祠。廷柱詩集亦有《西湖草堂成,五溪先生惠詩,次韻》云:“窗前碧嶂秋添賦,墻下黃花晚自栽。”則當是以官名其地者,俗誤呼為謝評嶼耳。許友有《西湖謝評事宅》詩云:“欹斜一屋傍蘆花,兩扇柴門面湖里。樵歌漁曲來曉昏,雨月風煙無閑止。四時有客至湖中,便道竹邊評事里。”

謝 泉 一井在湖濱,謝廷柱所鑿,鐫曰謝泉。

褒忠祠 在湖中,舊為傳經書院。乾隆六年改建,祀國朝殉難總督范承謨等。

大夢山 在湖西,周二里,東起迎恩亭,西臨平章池。蒼秀可愛,而多奇石。郡守江鐸鐫“廉山”二字,與客登臨,欲建亭其上,而未果。其陽有墨池一坎,洼然而正方。元時有隱者,晦跡于此,鐫曰“墨池”。近為筑墳伐石,多所缺敗,非復曩時之舊矣。前有薛家園池,回環里許。弘治正德間,有文旭、文易兄弟鄉薦登仕,前列甲第,后為池館,迤西為宗祠。嘉靖初,豐學士熙謫戍,曾館其家,為作《祠堂祀》,今皆寥落。山有孝子薩瑯及子侍郎琦墓,南為薩氏墓廬。明曹學佺《泛舟西湖登大夢山》詩:“山色城中滿,看山亦出城。卻憐春欲盡,正值雨初晴。坐得野亭曠,到來湖水清。詎須問佳否,于此已忘情。”

平章池 在大夢山南,又名西陂。元平章陳有定別業。舊延袤里許,今湮沒多矣。明郭波《泛西陂》詩:“古池六月官城西,霖雨既過水拍堤。云光十里浸樓閣,煙波一碧涵玻璃。玻璃遠接巖巒色,深沉黑比蛟龍宅。此地曾經住貴臣,今當何處來仙客?碧山金馬下殊方,柏臺冰月相輝光。少微星高南斗旁,野夫倚玉蒹葭蒼。主人好事非一日,吾輩亦豈偶然集。抱琴蕩漿村醪香,開篋授衣澗香襲。落日蘭舟未擬回,中流蕭鼓隔山隈。荷花歡語菱歌唱,菱葉散亂還去來。風定波光湛不流,舟停潭影復悠悠。萬木澄陰群鳥下,半輪月出東山頭。”傅汝舟亦有《病不赴西陂和郭子》詩,見郡志。

熊兵橋 在湖之西,宋時熊兵營駐此,故名。今橋之南地,猶稱后營。以此舊有河港引西湖水達南湖,今湮塞。

西湖書院 在熊兵橋北,舊為五路廟。康熙戊寅已卯間大疫,鄉人迎賽若狂。郡守遲維城禁毀其像。縉紳鄭開極等請改為書院,以祀朱子。門對湖光,雙榕夾立,濃陰可憩,亦湖濱一勝概也。今門首有葉文忠相國舊題澄瀾閣“桑柘幾家湖上社”句,永福黃任書也。按湖西北岸,舊又有三山院,宋寶祐二年提刑王泌建。元致和間憲使易釋里阿重建,設山長,今廢,其址不可考。又有毗盧閣,在唐公祠之北,今亦廢。

泥門橋 泥王廟前,俗呼平橋。

道士洋 在迎恩亭迤北,有田數頃,中有官路。

貴安山 延袤二里,郡北邙也。有謝琚墓。

自貴安山折而西,為象山,有明都御史陳則清墓,俗呼陳都墓。

古靈祠 在象山麓,祀學士陳襄,有司春秋致祭。舊祠在萬歲巷,康熙元年移建今所,督學陸可求為記。后廡為集賢堂,以襄所薦士司馬光、程頤、張載、蘇軾、曾鞏等三十三人配。雍正七年,布政使趙國麟捐修。八年奉敕重修。中有曲洞、荷池、勺橋、吟臺、竹林、松嶺、梅亭、城止亭諸勝。

佛國山 有謝給事賁墓。

郡厲壇 在保福山東。明洪武初建馬鞍山,后移今所。

風節亭 在保福寺之西,初道周有亭。萬歷初,以提學副使鄒迪光,賜名曰風節。

保福寺 在郡厲壇之北,初名唐安,陳天嘉二年建。明洪武初重建,名隆壽保福寺。

火烽山 山有明右都御史洪英墓。

梅亭山 有鄭少谷墓,明郡守汪文盛營造,墓前有“閩少谷子墓”五字。國朝郡守吳六一重修。明傅汝舟《少谷墓下雨夜感懷》詩:“良友已亡悲鳳去,遺篇雖在泣麟窮。休論十載追趨地,只漫千山夢寐中。青草漸生今日雨,白楊時動故國風。撫墳豈稱酬知己,愁絕春原薜藶叢。”王文旭詩:“騎箕人已遠,舊侶總堪悲。為憶藏舟壑,同攀掛劍枝。草青侵曲徑,苔綠上穹碑。落日空山里,凄然共賦詩。”周廷用詩:“不見高人揚子云,山川到處勒遺文。眼前金匱誰能識,獨有侯芭為起墳。”“元冢累累荊棘荒,夜臺何處葬文章。長松老檜參天起,喬木千年表鄭鄉。”徐熥詩:“荒墳不記年,過客淚潸然。朽骨存于此,吟魂何處邊。野孤啼暮雨,石馬臥秋煙。安得斯人起,重令大雅傳。”“山郭冢累累,經過下馬誰。先生一抔土,詞客百年悲。藤護將崩石,苔封未斷碑。應知靈爽在,嘆我不同時。”徐詩:“昔賢寧復起,大雅久無聞。黃土空銷骨,青山不葬文。精靈沉夜月,吟詠冷秋云。詞客應相識,詩成墓所焚。風流山吏部,白骨閟泉扃。異代思相見,千年不肯醒。松楸護靈氣,川岳暗文星。墓燧無人治,遺篇又殺青。”袁敬烈詩:“落日暝煙收,凄涼閉一邱。生年無四十,名姓有千秋。孤嶺寒猿嘯,空山過客愁。可憐風雨夜,蕭瑟是松揪。”“空林閉白云,深處易斜曛。詩客當年淚,先生絕代文。藤蘿牽斷碣,狐兔走孤墳。向夕悲風起,凄涼不可聞。”又傅處士汝舟墓在眠狗山,與少谷墓相鄰。王應山《吊傅山人》詩:“桑戶當年已返真,傷心交誼自先人。荒邱誰復瞻霜露,斷簡能無泣鬼神。采藥尚掩蓬島月,種桃空憶故山春。幸然委蛻依良友,何必要離井隱淪。”徐詩:“大雅人何在?累累土一邱。有詩傳宇宙,無子祭春秋。樵采村童入,經過父老愁。泉臺憐少谷,精爽可同游。”郭造卿詩:“應得神仙去,青天有玉樓。空余人世在,白草自高邱。掛劍留墳樹,生芻奠隴頭。千秋高誼在,臨發淚還流。”

郡鹿山 在梅亭西,有乳泉石刻。山有學憲劉世揚墓,石刻“諫議阡”三字。

萬安橋 在梅亭鋪北,納洪塘諸流,驛路要衡也。宋紹興七年建,元季圯于水,所存二址。明宣德八年重建于舊址之西,四十丈許,釃水為五道,上跨修梁,而覆以亭。正、嘉、隆、萬間屢圯,屢修。今久圯。

文 山 宋處士鄭育居此。太守黃裳數訪之,壘石為徑,榜曰“文山”,故名。《閩都記》:舊有坊扁,今廢。有小浦通潮汐。

自迎西橋直西,為草市都。有:

新 亭 初名西隱。唐太守唐秩有惠政,更名頌德。有寺曰西隱。明成化間,閩知府唐珣捐資辟地重建,俗稱新亭,今名觀音亭。有英濟祠。

接官亭 舊在西湖頭,即迎恩亭也。后驛道改由洪山橋入,遂改建于此。

浙紹鄉祠 在觀音亭西,祀靜安公張緒。

康親王祠 在浙紹鄉祠西,國初建。

鳳皇山 在一都。舊有香巖寺,今廢。有橋亦名鳳皇。今石梁僅存,而地猶稱鳳皇池。上有高風臺址,元貢師泰增筑之,名以高風,自為記云:“方山聳其前,蓮峰矗其后。左滄海,右洪江。云煙蒼茫,極目無際。”又欲作亭其上,平章道隱助之,名曰“鳴鳳”。今亭基亦沒。朱子《和林擇之鳳皇山》詩:“木落髻鬟擁,湖平妝鏡空。荒亡余舊事,慘淡只悲風。興發千山里,詩成一笑中。諸君莫惆悵,吾道固當窮。”

東臺廟 在鳳皇山巔。五代閩建,以神有捍賊御災功。嘉定間賜額忠惠,都官員外郎林岊為碑文。今俗稱將軍廟,山亦曰將軍山。

清泉山 在鳳皇山西,其支即貴安山。山有宋林之奇及從子子沖墓。之奇,官校書郎,由宗正丞提舉閩舶,遂以祠祿家居,呂祖謙嘗師之。子沖,字通卿,登進士,累官將樂丞。父卒,扶柩歸。《閩都記》:二墓有祠,多朱子書扁。道周有石刻:“三山林氏先塋”,今式微。有豪門同姓冒之。

祭酒嶺 在清泉山西,以閩湛溫得名。《閩都記》:溫事閩王延翰,為祭酒。翰使溫鴆其弟建州刺史延稟(來使)。溫恐兄弟從此多釁,自飲鴆卒。閩人哀之,葬于此,遂名其山。昔路逾嶺而趨,后因閩總制張經營葬其父,辟路田間,以達行者。明徐《過祭酒嶺湛溫墓》詩:“大夫飲鴆偽閩時,古墓榛蕪問不知。嶺路即今傳祭酒,行人下馬看豐碑。”又有宋員外郎湛沂墓,亦在祭酒嶺。《鰲峰集》云:古冢荒蕪,傍有志銘完好,為治平中湛沂之墓。沂,俞之父也。劉康夫撰文。”明徐詩:“名姓無因著漢青,古墳零落在郊坰。誰知五百余年后,尚有人來讀墓銘。”

四借亭 在洪山橋東。為明成化間布政使陳珂建,今圯。

洪山橋 距城西十里,跨洪江上。《名勝志》:自芋原上分支來,由桐口萬安經此橋,以達西禪浦,繞城西入臺江,與洪塘江合。《閩都記》:萬安江口,舊有石橋門狹;溢水迅急,善崩,民以為病。成化十一年,鎮守太監盧勝廣舊址重建,僉事章懋為記。二十二年,太監陳道重修。然水門四十余,其七門當沖流,屢壞屢修。萬歷六年,巡撫都御史龐尚鵬重治建屋。萬歷已酉毀,知府喻政重造,又毀。國朝順治中改造,尋圯。康熙間督撫姚啟圣、吳興祚、金鋐相繼重修,復圯。乾隆間又修,旋圯。嘉慶、咸豐間又圯,道光間又修。按:岊江之水,自芋原而下,舊有橋,曰靈光(即桐口橋也)、曰萬安、曰洪山,今二橋俱圯,惟洪山獨存,然亦屢修屢壞。考曹能始《靈光橋記略》云:桐口、萬安、洪山為水所經之處,皆有梁以渡。一則津濟往來,人所易曉;一則以江潮相接處,江力微,不能勝潮。潮歸時,扶江水以東馳,若奔馬,則其水無情。且田廬就近者,易崩,故借橋之力以挽之。潮欲去而稍扼于橋者再三,若不一而足,則前人創造之意蓋微矣。

由西門迎仙橋折而南,為高峰庵,地今名柴巷,舊西教場也。有橋跨河,曰高峰橋。橋之南有庵,今廢為瘟神廟。

柳 橋 在草市都。唐時辟南湖于此,今惟一港,從通舟楫,從西水關入。

陸莊園 在高峰橋西。宋陸蘊、陸藻兄弟別業,園池亭館,今皆頹廢。

鳳 山 亦名黃山,在柳橋南平田中。山陰有明都御史陳紀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市| 通海县| 英山县| 阿拉尔市| 嘉峪关市| 哈尔滨市| 区。| 叶城县| 张家港市| 长治市| 曲靖市| 婺源县| 牟定县| 昭苏县| 博客| 乌拉特前旗| 泰来县| 于都县| 黄石市| 雅安市| 全南县| 孝昌县| 三明市| 禹城市| 阳谷县| 星子县| 台州市| 扬州市| 靖江市| 富锦市| 类乌齐县| 合作市| 凭祥市| 孙吴县| 嘉义市| 白山市| 宜宾县| 连城县| 陵川县| 海口市|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