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山巷 通衣錦、文儒二坊之橫巷。中有巷曰洗銀營,今稱梯云里,曲而達于文儒坊西口。南有閩山廟,神卓姓,名祐之,宋景祐進士,秀州判官。生平正直,精爽過人,自謂死當(dāng)為神。及卒,果著靈異,鄉(xiāng)人即所居祀之,號應(yīng)公大夫。有二神焉。端平間返風(fēng)滅火,殄汀郡之寇,有司以聞,謚封廣利侯,尋加威顯,賜額“靈應(yīng)。”明弘治初重建,香火益盛。嘉靖初,里人迎神,金鼓喧沸。巡按御史程昌蒞廟,析其屋之半。后修復(fù)。宋端平中賜敕二道,藏廟中。又廟兩旁祀十八灘神,未詳所自。案:今大營里福性境,亦祀卓祐之,未知分自何時?
文儒坊 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又以明總制張經(jīng)居此,署尚書里。其西抵金斗門橋河沿。
柏郎中祠 《閩都記》:祀元省郎中柏帖穆爾,明洪武中侍郎夏元吉創(chuàng)建,今廢。
三官堂 在文儒坊南閩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祿坊西口,達常豐倉河沿。按郡城三官堂之稱有三,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華林坊之三官堂,以乾元寺名;虎婆宮河沿之三官巷,以大中寺名;而此則以閩山保福寺名也。
光祿坊 舊閩山內(nèi)有法祥院,宋初建。舊號閩山保福寺,中有光祿吟臺,以郡守程師孟得名。詳見首卷“閩山”下。巷之西通倉前河沿。有后巷,中通都護廟,祀宋光祿大夫方寘。今為里社,俗謂光祿坊之名本此,非也。其南有巷,達于老佛亭橋,西通倉角頭水局巷,東即鴨門橋河沿也。
井 巷 介文儒、光祿之間,俗稱豐井營。巷口有蘇公井一,在泔液境內(nèi),故名。中有紡綬堂,明孝廉曾異撰故居也,有自題詩云:“小徑新開當(dāng)小園,朋來拜母共清尊。老思愛日心徒遠,賊畏傷時舌未捫。歲月未堪金作勝,行藏依舊席為門。肅然負甕澆粗糲,慚愧燈前一石髡。”
育嬰堂 在光祿坊,乾隆間自通天境巷遷此。
道南祠 祀宋儒楊龜山。宋寶祐六年建,舊法祥寺址也。明成化元年,督學(xué)副使游明重建,增祀羅從彥、李侗、朱子。嘉靖八年,提學(xué)金賁淳增祀程灝為正饗,以四先生配。三十一年,提學(xué)朱衡增祀程頤,后堂祀三山宋時諸儒。歲久祠祀,四十一年,提學(xué)金立敬重修。萬歷八年,廢天下書院,有司改額曰:“三山公館”。十三年,巡按楊四知題請修復(fù),仍立祀典。十七年,督學(xué)耿定力厘正祀典,移二程度閣,位龜山于南面,羅、李、朱配享如故。三十八年,提學(xué)熊尚文重修。國朝康熙二十四年敕修。今正堂祀龜山,而以羅從彥、李侗、朱子配,后為立雪堂,祀二程子,而以游酢配。
米友堂 在光祿坊,國朝處士許友讀書處。中有紫藤花庵、岸船齋、樵歇齋、君到軒、見山軒、浮岡、陶舫諸勝。
樸學(xué)齋 亦在光祿坊,國朝林佶讀書處,中有志在樓、棲鶴巢。
自衣錦坊直西為:
館驛橋 又名車弩橋,舊為木梁。明成化十七年始甃石。其北河沿,接觀音橋,達于浦尾。其南河沿,曰打線營,曰小圓巷,皆接于文儒坊尾金斗橋。
三山驛 俗名驛里,即元東驛地。宋提刑團結(jié)軍營故基也。宋時城中為驛五,后盡廢。元至正間,以趙資政府為在城驛。元貞元元年移今所。明洪武初,建為三山驛。今為制造火藥庫。有二巷,其北通太平橋,達善化坊;南通金斗橋河沿。
董忠獻祠 在驛里,祀元參政董文炳。炳略地入閩,秋毫無犯。民德而祀之。今圯。
林拙齋祠 在驛里,祀宋儒林之奇,以呂祖謙配,本文昭講學(xué)地。黃樸扁其堂曰:“尊拙”。莆田陳宓署其門曰:“拙齋先生書院”。歲久傾圯。明成化間裔孫培重建,像文昭,祀于中,左配東萊,右際文昭促子子沖,及子沖之子耕。萬歷三十八年,督學(xué)熊尚文修葺為記。國朝雍正八年,奉敕重建。同治元年搗火藥,火發(fā),毀。
自金斗橋至觀音橋曰倉前河沿。有二橋,皆達于文儒坊三官堂。有春育亭,內(nèi)有天后宮、順懿夫人廟,巷內(nèi)即洋尾園。
洋尾園 在羅漢洋之北,周圍六塘,本郡西園地。蔡忠惠、曾南豐皆有詩。明為王憲長應(yīng)時、薛中丞夢雷別業(yè)。國朝歸林侗、林佶,改蒹葭草堂為荔水屯,與鄉(xiāng)先輩結(jié)社聯(lián)吟。其中有夕佳樓、水云亭、寶蓮塘、山鏡堂、閬風(fēng)樓、魚我橋諸勝,水色山光,映帶林木。今為李氏別業(yè),頗頹廢。
常豐倉 閩五百羅漢寺址也。寺本雪峰廊院。《三山志》:梁貞明五年,閩王審知夢梵僧?dāng)?shù)百,奕奕有光。光所至處,有雙檜并池而秀,一僧擎跽而前曰:“王能飯吾于此乎?”及旦,圖而訪之,得今寺地百步,池檜皆如夢中乃為堂環(huán)之,命池曰浴圣,檜曰息圣。改今名,有放生池。明洪武間,改為常豐倉,今仍之,后即羅漢洋。《閩都記》:嘉靖中,僧道椿建,庵名萬齡,焚修雜沓,以淫穢,閩督學(xué)姜寶改為懷憫祠,祀嘉靖九年獄變遇害布政使查約、參議楊瑀、都閫王翱、經(jīng)歷周煥。侯官今黎文會,初亦從祀。眾謂:“禍本,死不償責(zé)。”黜之。時周經(jīng)歷仆,失其名,衛(wèi)主擊賊,死之。似當(dāng)?shù)y祀。按今祠亦廢。常豐倉河沿接鴨門橋。其西曰倉角頭,南為水玉巷。
自鴨門橋南至懷德坊口,鴨門東河沿,即牛育巷;西河沿接老佛亭橋,與倉前河接。其中街舊有風(fēng)憲坊,宋余深為御史時居此,故名。又有市舶提舉司署,都指揮王勝故宅也。成化一年移此,今俱廢。又有兩賢祠,祀羅文毅綸、舒文節(jié)芬。綸,廬陵人,以論輔臣李賢起復(fù),謫副市舶。芬,進賢人,正德丁丑舉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直諫,謫副市舶,時稱梓溪先生。嘉靖間,巡按聶豹建一峰書院于朱紫坊。萬歷十七年,督學(xué)耿定力請于撫臺,以廢提舉舍合祀二公,署兩賢祠。二十二年,改提舉衙為督捕館,以居杉洋捕盜通判。督學(xué)徐即登市民居,為門南向,置田建碑。三十七年,為水所壞,參議甘雨重為修葺,自為記,載祠中。以上俱見《閩都記》,今并廢。
懷德坊 與官賢坊相直,舊名延平。宋司業(yè)鄭南居之,改儒宗。明天順間,鎮(zhèn)守太監(jiān)來住寓地平寺,重建。內(nèi)有永安坊與懷德坊相直,西通山兜尾,北通板橋亭、常豐倉前,亦來住建。懷德坊內(nèi),舊有地平瑜珈教寺。元至正間建,明景泰間改為法禪寺,俗呼地平堂。嘉靖間改為養(yǎng)正書院,其東有織染局、市舶內(nèi)臣公署也。明成化十六年移此,今并廢。又有校士館,明時督學(xué)試士處也。國初毀于火,廢為城守營,今俗稱營房里是也。內(nèi)有里社,猶稱文館境。懷德坊有巷抵烏山之麓,東折而達于道山坊天王嶺,俗稱隆普營。
惠安明應(yīng)廟 在隆普營烏山麓。神陳姓,漢太邱長實之后,舊隱是山,沒而現(xiàn)異。唐元和后立廟,大中間觀察使羅讓、咸通間觀察使李播,皆以禱獲佑。閩王審知悉其事,錫爵為侯,增至顯應(yīng)王。宋熙寧八年,進封今號。《閩都記》:舊志城西有石八娘,王審知欲以配享,別創(chuàng)閨閣。晉天福間,文為寢室。陳郯拱碑,今為里社。
靈應(yīng)廟 在烏山之陰,惠安境西。有數(shù)巨石作廟,其中祀鄒氏夫人。其石如屏,面面奇聳,題刻稠疊。又有石夾廟,奇石秀拔,作小廟,以祀石氏二夫人,蓋茲山神女云。按舊志:五代時,有羅源石氏二女,長月華,次靈英,早失父母。賊犯界,被執(zhí),遂投河死。后見靈于烏山,鄉(xiāng)人立廟于石硤,祀之。
自懷德坊水局巷口以西,環(huán)烏山之陰,折而南通于南門城邊,其北折會于倉角頭,中有大營、二營、三營巷及橫街白水井等名,俗皆曰山兜尾。內(nèi)有中使園,在懷德坊西,面烏石山。明成化間督舶內(nèi)監(jiān)高寀游宴之所。崇臺曲池,奇葩異卉,號為勝覽。嘉靖初詔罷典船,其地廢為官園。今猶稱官園里。
榕 庵 在烏山陰,明諸生韓廷錫、林蕙讀書處。有三榕門最奇勝,后有石床。廷錫有《榕庵賦》。其左有泉,上鐫“蒙泉”二字,大旱不涸,為城南泉第一。今為他姓所有,稱蒙泉山館。
林公祠 在白水井,祀唐水部林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