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坊巷第二(7)

  • 榕城考古略
  • 林楓
  • 2690字
  • 2015-12-17 11:12:39

華林寺 在越王山麓,舊名越山吉祥禪院。《閩都記》:在乾元寺東北,無諸舊城處。晉太康間,既遷新城,其地遂虛。隋唐間以越王故,禁樵采。錢氏十八年,其臣鮑修讓為郡守,誅穢夷巇,始創寺。后增數寺,并入華林。西廊有轉輪經藏,今圯;東廊有文昌祠、普陀巖;正殿之后為法堂;法堂西,祖師殿。以越王山為斧扆。正德間賜額。國朝順治初修,康熙七年重修。又舊志,有越峰羅漢院,宋建。又有越山庵,舊華林室,明萬歷二十八年重建。叫佛庵,明初建。今俱廢,唯叫佛庵僅存,署曰“古叫佛庵”,在越山書院東偏。按:華林寺頗廣,后漸頹廢。今其前左有廟,祀瘟神,曰北澗殿,右明離殿,后普濟堂,皆寺址也。明王應山《華林寺避暑》詩:“琴樽酬夙約,選勝入旃林。蘭馥通禪味,松濤接梵音。諸天同水月,一片共冰心。即此俱為樂,炎蒸迥莫侵。”曹學佺《華林寺看梅》詩:“路廻城北思凄凄,寺倚屏山信杖藜。疏雨不曾妨客入,閑云元自任僧棲。參差蘭若香分徑,高下松根翠作梯。只惜梅花飛欲盡,不知春色在桃溪。”徐《華林寺》詩:“越山一片削芙蓉,同叩禪扉紫翠重。茶灶遠攜燒落葉,蒲團分坐選青松。危場半倚高低樹,宿靄全迷縹渺峰。為惜春光今日盡,淹留應到夕陽鐘。”又《叫佛庵》詩:“城北青山喜共尋,一尊閑憩小祗林。花飄法雨參差影,松卷驚濤遠近音。焚剎暗隨斜日轉,僧房長鎖暮云深。空門自與紅塵隔,相對偏宜靜者心。”又《憩越山庵》詩:“凈室翠峰前,經臺怪石邊。竹繁刪幾畝,松老種何年。破衲披林靄,殘鐘出嶺煙。淹留忽彌日,閑坐又閑眠。”陳鳴鶴《集越山庵》詩:“半畝精廬倚越山,荔枝林掩坐禪關。鳥隨花雨聞經下,僧在禪床入定還。歐冶池塘煙靄外,無諸宮殿荔蘿間。白蓮結社休歸去,繞出空門便不閑。”謝肇淛《集越山庵》詩:“嚴城高控萬松間,草結團瓢竹掩關。一片落花林外路,數聲啼鳥雨中山。僧來共證三生果,客過時偷半日閑。霸氣銷沉王氣盡,寒云空逐夜鐘還。”

普濟堂 在越山華林寺后。雍正二年奉文建,計堂房百三十九間,以養孤貧老疾者。前有井,或曰即越王井。

越山書院 國初郡人建,為都人士肄業之所。道光初,郡守令始延師主講,捐俸為生童膏火,遂與鰲峰、鳳池兩書院埒。前為講堂,后為六賢堂,祀周、程、邵、張、朱六子,后為文昌閣。閣內有眢井,鐫曰:“飲馬泉”。考《閩都記》:越王飲馬池,在乾元寺內,未知即此泉否?

由華林寺而東,越山之坳,地名后嵐里。由此逾屏山,與貢院東北隅接。

由越王山而南,曰諸古嶺。俗呼豬姆嶺,中有藍田夫人廟,下有關帝廟。按《閩都記》:懷安縣治。洪武十一年,自岊江移郡城北,知縣藍武營創,林瀚為記。大門之內,樹榕二株,蓋數百年物。萬歷八年縣省。二十五年巡撫金學曾更為軍器庫,像關帝,祀之。據此,則今營房關帝廟地,即舊懷安廢署也。大囗下,當以此得名。前有橫巷,東西二徑達于小古樓。其東北折者曰蘭荷里名未詳何取,北有賢良祠。小古樓名未詳何取。其地東自貢院墻根,西迤錢塘巷口,皆稱小古樓街。凡諸古嶺、大囗下等處,委巷縱橫,皆達于此。其東口北折有巷,曰前所營,抵于屏山;其南折,即歐冶池也。

歐冶池 在貢院之西、冶山之后,相傳為越王鑄劍處。《閩都記》:唐元和中置院,名劍池。《三山志》:唐時僧惟干浚歐冶池。得銅刀劍環數枚,送武庫。當時冶灶猶有在竹林間。池舊周圍數里,或風雨大作,煙波晦冥,后漸湮塞。池鄰貢院西隅,為民居所侵,僅余方塘半畝。國朝大修貢院;道光間重浚,所存益隘。舊有歐冶亭,宋郡守程師孟所建,程自為記云:“余至州之明年,新子城。城之東北隅,灌木陰翳,因為開通,始問此水。或對曰:歐冶池。予竊嘉其跡最古,且愛其開闊清泚。又池之南,隴草盤紆,喬林古木,滄洲野色,郁然城堞之下。于是亭閣其上,而浮以畫舫,可燕可游。亭之北跨濠而梁,以通新道。既而州人士女來游不絕,遂為勝概。”宣和中,提刑俞向移歐冶亭木,植于南湖;移歐冶亭林木,于將軍山禊游堂之東,建秉蘭閣。明成化十五年,又建歐冶亭于池之西。十九年圯。道光間,重建小亭于池南,非其址也。又聞池舊有五龍堂、三皇廟、凌云臺,今俱廢;唯貢院墻陰尚嵌一碑,鐫“三皇廟、歐冶池、五龍堂”字,元泰定間所立也。按《吳越春秋》:越王允常聘歐冶子作名劍五枚,傳數世無疆,國滅于楚,乃徙居閩。又數世至無諸,乃復封王。或冶劍于山,淬劍于池,故皆以冶名,但非越王與歐冶子耳。沿池一徑達于貢院天衢,西一徑達城隍崎下。宋黃裳《歐冶池》詩:“人隨夢電幾回見,劍逐風雷何處尋?唯有越山池尚在,夜來明月古猶今。”明王應山《歐冶池懷古》詩:“昔聞歐冶子,鼓鑄凌飛翰。芙蓉吐精英,池上生嚴寒。千載委塵土,猶指斗牛看。神物終合并,一躍雙龍蟠。伊予夙懷寶,際時良獨難。遭逢出漢表,棄置在河干。愿言愛景光,努力且加餐。”

小古樓直南,有北斗宮,負冶山之陰,上建文昌閣,或云:即凌云臺故址。未考其詳。

城隍廟 枕冶山之麓。晉太康中遷城后建。宋紹興二十七年,郡守沈調增創堂宇。淳熙五年,作更衣、肅儀兩亭。元季亭毀。明成化十八年,知府唐珣重修。正德十年,改外大門為華表。萬歷十年災,尋重建。康熙二十年重修。自后相繼修葺。廟之東偏,石刻歷代有功名宦諸神碑,曰:唐光祿大夫樊公之神、宋少師忠惠蔡公之神、知武岡軍楊公之神、參知政事張公之神、直龍圖閣孫公之神、將軍盧公之神、烈士范公之神、元太尉忠獻董公之神、行省都事藍公之神、傳御史韓公之神、英義侯闞公之神、楚國公李公之神、明大夫湯公之神。案,廟創于晉,省垣壇廟此為最古。冶山者,以本冶城舊地,且近歐冶池而得名也。今則皆稱城隍山矣。廟之右,民居鱗萃者,曰王墓山。中有一邱隆起,俗稱王墓,不知何代王冢也?山之陽,即藩署之后。郭璞遷城,所指小阜,即此。其東有太歲殿,后有雷壇寺:又東為將軍山。一山三名,蓋隨地異稱耳。近多營造廟中司神廨宇,山左右鏟鑿殆盡,山無完膚矣。

廟之南為城隍街,折而東通貢院前街。左一徑稱城隍崎,下亦通督中協署。而又自督中協署東偏曲折,而達于儀門之左,會于鼓樓前。今稱房科同,中有都事廳署。《閩都記》謂:即古東康門址,今稱藩司公廨內。

以上郡正北隅。

郡西南隅,自楊橋直南至鴨門橋,皆曰南后街。其街東經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凡七巷。西口皆達于此,俗有三坊七巷之名。其東有:

小花巷 即楊橋河沿西巷也,西口達于雙拋橋。

大水流坑、小水流坑 坑一作灣,地近閩山,山水入河之道,故有是名。一巷相通,有橫巷,曰牙道巷,宋牙纛營故址也。南通衣錦坊,北通雙拋橋,東達后街。

衣錦坊 舊名通潮巷,以陸蘊、陸藻兄弟典鄉郡居此,名棣錦。后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西通館驛橋,中通閩山巷。內有委巷,曰北林坊,有王益祥宅。詳大營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县| 怀来县| 宁安市| 双牌县| 巫山县| 宿松县| 宣武区| 陕西省| 会昌县| 明光市| 游戏| 桐柏县| 海阳市| 东城区| 威海市| 嘉兴市| 佛山市| 灵石县| 丰顺县| 上虞市| 元朗区| 郁南县| 磴口县| 普宁市| 封开县| 堆龙德庆县| 邯郸市| 高要市| 东乌| 武乡县| 罗平县| 闸北区| 安福县| 清远市| 汾阳市| 昭觉县| 新巴尔虎左旗| 江门市| 肇源县| 遂宁市|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