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針灸

  • 肉門
  • (清)陳夢雷
  • 1150字
  • 2015-12-17 11:10:18

《素問》曰: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郭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郭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是以因天時而調血氣也,是以天寒無刺,天溫無凝,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是謂得時而調之。因天之序,盛虛之時,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病有在皮膚者,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

刺皮無傷肉者,病在皮中,針入皮中,無傷肉也。

黃帝曰:夫經脈之小大,血之多少,膚之厚薄,肉之堅脆,及腘之大小,可為度量乎?岐伯答曰:其可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脫肉而血氣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痟瘦而形肉脫者,惡可以度量刺乎?審切循捫按,視其寒暑盛衰而調之,是謂因適而為之真也。

春取絡脈,夏取分腠,秋取氣口,冬取經輸。凡此四時,各以時為齊。絡脈治皮膚,分腠治肌肉,氣口治筋脈,經輸治骨髓。

春刺絡脈,血氣外溢,令人少氣。春刺肌肉,血氣環逆,令人上氣。春刺筋骨,血氣內著,令人腹脹。

夏刺經脈,血氣乃竭,令人解(亻亦)。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冬刺經脈,血氣皆脫,令人目不明。冬刺絡脈,內氣外泄,留為大痹。冬刺肌肉,陽氣竭絕,令人善忘。

《靈樞經》曰:病在分肉間,取以圓針于病所。

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

合谷刺者,左右雞足針于分肉之間,以取肌痹,此脾之應也。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為齊。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三里。

肌寒熱者,肌痛毛發焦而唇槁臘,不得汗,取三陽于下以去其血者,補足太陰以出其汗。

風寒濕氣客于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痹發,發則如是。

黃帝問于伯高曰:何以知肉之病也?伯高曰:唇色青黃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肉有柱,肉之柱在臂脛諸陽分肉之間,與足少陰分間。黃帝曰:取之奈何?伯高曰:百病變化,浮沉深淺,不可勝窮,各在其處。病間者淺之,甚者深之;間者少之,甚者眾之。隨變而調氣。故曰:人之所以應土者肉也,故為之治針,必筒其身而圓其末,令無得傷肉分,傷則氣得竭。

《甲乙經》曰:咳上氣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挾縫青脈,頸有大氣,喉痹咽中干急不得息,喉中鳴,翕翕寒熱,項腫肩痛,胸滿,腹皮熱,瘧,氣短哽,心痛,隱疹,頭痛,面皮赤熱,身肉盡不仁,夫突主之。

寒氣在分肉間,痛上下痹不仁,中瀆主之。

《醫學綱目》曰:凡夏感風寒濕者,為肉痹,久而不已,則內入于脾,病四支懈惰,發咳嘔汁,取太白、三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砚山县| 乌拉特中旗| 体育| 玉龙| 蓬溪县| 周至县| 叶城县| 冕宁县| 浪卡子县| 桃源县| 兴隆县| 津市市| 冷水江市| 武强县| 凤台县| 逊克县| 合肥市| 泰宁县| 伊宁市| 正阳县| 横山县| 万载县| 渝中区| 清苑县| 文昌市| 玛纳斯县| 天门市| 娄烦县| 连云港市| 巫山县| 墨玉县| 黑山县| 顺平县| 开化县| 绥阳县| 祁东县| 都匀市| 盘锦市| 东光县| 大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