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消瘦
三損損于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
中藏經 【漢 華佗】
肉痹
肉痹者,飲食不節,膏粱肥美之所為也。痹者肉之奉,氣已食痹者肉之本,氣已食[ 疑作「脾者肉之本,氣已失」]。則肉不榮,肌膚不澤則紋理疏。凡風寒暑濕之邪易為入,故不早治則為肉痹。肉痹之狀,其先能食而不能充悅,四肢緩而不收持者也。其右關脈按舉皆無力而往來濇也。宜節飲食以調其臟,常起居以安其痹,然后依經補瀉,以求其愈也。
肉病治療
按摩則可以驅浮淫于肌肉,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人淫墮肌肉,久留未消。
病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脫失,志意昏迷。不當汗而汗,則令人肌肉消絕,津液枯耗。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月真)脹,筋骨舒張。
千金方 【唐 孫思邈】
肉極
凡肉極者,主脾也。脾應肉,肉與脾合。若脾病則肉變色。又曰:至陰遇病為肌痹,肌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脾,體癢淫淫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鼻端色黃,是其相也。凡風氣藏于皮膚,肉色則敗。以季夏戊己日傷于風為脾風。脾風之狀多汗。陰動傷寒,寒則虛,虛則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不嗜飲食,食則咳,咳則右脅下痛引肩背,不可以動轉,名曰厲風,里虛外實。若陽動傷熱,熱則實,實則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壞,皮膚色變,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名曰惡風。須決其綱紀,知其終始,陰陽動靜,肉之虛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能治其病者,風始入肉皮毛肌膚筋脈之間,即須決之。若入六腑五臟則半死矣。扁鵲曰:肉絕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膚不通,外不得泄。凡肉應足太陰,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肌肉。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氣盡則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死,良醫妙藥,終不治也。
虛實
夫肉虛者,坐不安席,身危變動;肉實者坐安不動,喘氣。肉虛實之應主于脾。若其腑臟有病從肉生,熱則應臟,寒則應腑。
河間六書 【金 劉完素】
麻木
風寒濕三氣,留著不去,即四肢麻木拘攣也。
濇者,物濕則滑澤,干則濇滯,燥濕相反故也。如遍身中外濇滯,皆屬燥金之化,故秋脈濇,然麻亦猶濇山。由水液衰少而燥濇,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強攻沖而為麻也。如平人抑其手足,則其氣頓行之甚,而濇滯壅礙不得通利,而麻亦猶鼓物之象也。其不欲動者,動則為陽,使氣行之轉甚,故轉麻也。俗方治麻病多用烏、附者,令氣行之暴甚,以故轉麻因之沖開道路,以得通利,藥氣盡則平,氣行通而麻愈也。然六氣不必一氣獨為病,氣有相兼。若亡液為燥,或麻而無熱證,即當此方。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麻,則宜以追風散熱、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則麻自愈也。治諸燥濇,悉如此法。
明理論 【金 成無己】
不仁
傷寒肉不仁,何以明之?仁,柔也。不仁,不柔和也,癢不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熱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不知,所以然者是謂不仁也。由邪氣壅盛,正氣為邪氣閉伏,郁而不發,榮衛血氣虛少,不能通行致斯然也。《內經》曰:榮氣虛則不仁。《針經》曰:衛氣不行則為不仁。經曰: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即是言之,知榮衛血氣虛少,不能通行為不仁者明矣。經曰: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言此厥者,是正氣為寒氣所乘為厥氣也,非四肢逆冷之厥也。何者?蓋以郁冒為昏冒,不仁為不知痛癢,得不為尸厥之厥耶?經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其乘寒之厥,郁冒不仁,即此尸厥可知矣。昔越人入虢,診太子為尸厥,以郁冒不仁為可治,刺之而得痊愈者,實神醫之診也。鳴呼!設或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此謂命絕,雖越人其能起之歟?
瞤動
經曰: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是發汗而動肝氣者也。
傷寒肉瞤,何以明之?傷寒頭痛身疼,惡寒發熱者,必然之證也。其于肉瞤,非常常有之者,必待發汗過多,亡陽則有之矣。《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太虛,筋肉失所養,故惕惕然而跳,瞤瞤然而動也。太陽病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大青龍湯,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即是觀之,筋惕肉瞤,由發汗多亡陽,則陽虛可見矣。茲雖逆也,止于發汗亡陽而表虛,治以溫經益陽則可矣。或因吐下發汗,表里俱虛而有此狀者,又非若但發汗后所可同也。經曰:傷寒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筋脈動惕者,久而成痿。此為逆之甚者也。太陽病發汗復下之后,表里俱虛,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茲為逆之甚者也。發汗吐下,庸可忽諸!
儒門事親 【元 張從政】
不仁
凡肌肉不仁,乃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及手足麻痹不仁。《內經》曰:榮虛衛實,皮膚不仁,痹而不知癢痛,可用郁金散吐之,次服導水丸輕寒之藥泄之;泄訖,次以辛溫之劑。汗出后,常服當歸、芍藥、烏、附行經和血之藥,則愈矣。
東垣十書 【元 李杲】
痿痛消削
脾氣熱,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諸痿皆屬于上者,指病之本在肺也,故必先于起肺,然后熱傳入五臟,散為諸證。
肌肉痿,足太陽膀胱經也。
肉痛,足太陰脾經也。
脾虛則肌肉消削,蓋人之肉如地之土,豈可人而無肉?故肉消則死矣。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麻木
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或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有虛而感濕,麻木兼作者;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若此其甚,宜先汗而后補。有痰滯四肢,或一指麻木,逾年而有中風之病,此皆氣血先虛之兆也。若此者,須預治之。
醫學正傳 【明 虞摶】
麻木
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故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河間曰:留著不去,四肢麻木拘攣也。又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為不仁。夫所謂不仁者,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癢,如繩扎縛初解之狀,古方名為麻痹者是也。丹溪曰:麻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然則曰麻曰木者,以不仁中分而為二也。雖然,亦有氣血俱虛,但麻而不木者;亦有虛而感濕,麻木兼作者;又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兼麻木并作者,古方謂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后補也。醫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一見也。
脈法
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麻在上體;關后得之,麻在下體也。
脈浮而緩,屬濕,為麻痹;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濇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癢。
醫學綱目 【明 樓英】
肉部所主
脾主肉。經云:脾主肉。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又云: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是也。
脾病在溪。經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腎,故病在溪。溪者,肉之小會也。
病因
濕傷肉,甘傷肉。經云,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又云,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又云,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是也。
坐樂傷肉。經云:久坐傷肉。又云: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是也。
醫宗必讀 【明 李中梓】
肉脫者死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此,此岐伯欲人以脈合形也。蓋形肉者脾之所主,脾土為萬物之母,觀其形肉脫則知脾壞于內而根本喪矣。九候雖調,猶不免于死,形可以弗視乎哉!
肉痿
經云: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蓋脾痿者,肉痿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于口,故脾熱則胃干而渴。脾主肌肉,熱蓄于內則精氣耗傷,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古今醫鑒 【明 龔信】
脾痹
痹病在肌者多不仁,應乎脾,其證四肢懈怠,發嗽嘔吐。
麻木
肌肉麻木者,因風濕熱下陷入血分陰中,陽道不利,亦有痰在血分者。其證合眼則渾身肌肉麻木癢者,血不榮于肌腠,治以參、芪能助陽道,以當歸能行陰道,二朮、苓、甘、蘗以除濕熱,柴、升、芍藥以升提之。痰加二陳。治當活法。
如感風濕,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肌肉麻木,用五積散主之。
醫學準繩六要 【明 張三錫】
脾應肉
五臟一或有虛,必見證于外,脾虛則面與手足肌肉削腫,因其流而補其源,可謂上工矣。
痿瘦
心脾損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宜益氣和血調飲食,十全大補湯、補腎金剛丸。
肉極
脾實則肌肉痹,腠理開,汗大泄,四肢緩弱急痛,宜薏苡仁散。
麻木
榮衛滯而不行則麻木,如久坐壓住一處,麻不能舉,理可見矣。麻屬痰屬虛,木則全屬濕痰死血,一塊不知痛癢,若木然是也。
脈沉滑體厚人,多痰與濕,二朮二陳,或少佐風藥羌、獨、桂枝一二味,兼參、芪補氣。
婦人及素有郁抑者,當舒郁。
脈微弱或弦大無力,病久體羸者,血氣虛,補中益氣。或加制附子一片,夏月對生脈散。
一塊不知痛癢,陰寒益甚,或日輕夜重,脈濇而芤。
痰挾死血,宜活血行氣,芎、歸、桃仁泥、紅花、牛膝、二陳之類加韭汁。大便黑而閉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傷寒六書 【明 陶華】
瞤惕
肉瞤筋惕者,非常常有之。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涸少,陽氣偏枯,筋肉失所養,故惕惕然動,瞤瞤然跳也。非溫經助陽之藥,何可愈乎?故設真武湯以救之。因汗吐下后,表里俱虛,有此證者,逆之甚也。
不仁
肌肉不仁者,謂不柔和,雖痛癢不知,針火不知是也。諸虛乘寒,則為郁冒不仁,血氣虛弱,不能周流于一身,于是正氣為邪氣所伏,故肢體頑麻不仁,厥如死尸,用桂麻各半湯。不愈者,補中益氣湯,入姜汁。設或身體如油,汗出不休,喘而直視,水漿不入者,此為命絕也。
古今醫統 【明 徐春甫】
麻木論
《內經》以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其不痛不仁者為麻痹是也。今夫麻木之證,正經所謂不痛不仁。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疏,故不痛,皮膚不榮,故不仁,如繩扎縛初解之狀。
治麻木以疏導郁滯為先
凡坐臥及倚靠之久,而致經絡氣血不通,即麻而木,可見其郁滯也。凡麻木多在四肢及手足之指者,此則四末氣血不充,榮不通,故多麻木也。丹溪謂當多用附子行經,則此意也。
十指麻木者,胃中多有濕痰死血,宜二陳湯加蒼白朮、桃仁、紅花之類。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麻木
《原病式》列麻證在六氣燥金諸濇條下。釋之曰:物得濕則滑澤,干則濇滯,麻猶濇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濇,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強攻沖而為麻也。俗方治麻病,多用烏、附者,令氣行之暴甚,以故轉麻,因之沖開道路,以得通利而麻愈也。然六氣不必一氣獨為病,氣有相兼。若亡液為燥,或麻木無熱證,即當此治。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麻,則宜以退風散熱、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東垣則曰:麻者,氣之虛也,真氣弱不能流通,填塞經絡,四肢俱虛,故生麻木不仁。或在手,或在足,或通身皮膚盡麻者,皆以黃芪、人參、白朮、甘草、五味、芍藥、當歸、升麻、柴胡之類,隨時令所乘之氣,出入無方,但補其虛,全不用攻沖之峻劑。竊詳劉、李二公,生同時,居同地,無世運方土之異宜,何乃凡病遽有補攻之別如此?蓋因悟入圣人之道不同。劉以人稟天賦,本無虧欠,因邪入攪亂其氣,而后成病,所以攻邪為要,邪退則正氣自安。李以人之真氣,榮養百骸,周于性命,凡真氣失調,少有所虧,則五邪六淫,便得乘間而入,所以補正為要,正復則邪氣自卻。今宜酌量二公之法,當攻當補,從中調治,無執泥其說。丹溪又分麻木為二,以麻止習習然,尚無氣血攻沖不行之狀;木則氣血已痹不仁,莫知其痛癢也。癘風初起者,其手足必先木而后皮膚瘍潰,與夫癰瘓者,手足亦時麻木,當自求之本門。
《素問》曰: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靈樞》曰:衛氣不行,則必麻木。東垣治麻痹必補衛氣而行之,蓋本諸此。
渾身麻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麻木,或面、或頭、或手臂、或腳腿麻木不仁,并神效黃芪湯。
皮膚間有麻木,此肺氣不行也,芍藥補氣湯。如肌肉麻必待瀉榮而愈。如濕熱相合,四肢沉痛,當瀉濕熱。
《金匱》方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濕氣風證不退,眩運,麻木不已,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榮虛衛穴,肌肉不仁,致令(疒帬)重,名曰肉苛,宜前胡散、苦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