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黃帝素問

  • 肉門
  • (清)陳夢雷
  • 6160字
  • 2015-12-17 11:10:18

六節臟象論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

【注 足太陰獨受水谷之濁,為轉輸之官,腸胃主受傳水谷,三焦主決瀆水道,膀胱為水精之腑,故皆為倉廩之本。脾藏榮,故為榮之居。器者生化之宇,具升降出入之氣。脾能運化糟粕,轉味而入養五臟,輸出腐穢于二陰,故名之曰器也。四白,唇之四際白肉也。口為脾竅而主肌,故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甘者土之味,黃者土之色也。脾為陰中之至陰,通于土氣。此節指脾而言,以腸、胃、三焦、膀胱、并受傳水谷之精粗,故總為倉廩之本。受濁者為陰,故曰至陰之類。】

五臟生成篇

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

【注 脾主中央土,乃倉廩之官,主運化水谷之精,以生養肌肉,故合肉。脾開竅于口,故榮在唇。脾主土而受制于肝木,是肝乃脾臟生成之主也。】

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此五味之所傷也。

【注 多食酸,是木味太過而傷脾,則肉胝(月芻)而唇掀揭矣。五味所以養五臟者也,臟有偏勝,則所不勝之臟受傷,此又承制之不可太過也。】

平人氣象論

臟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注 土臟之元真,濡于脾而主藏肌肉之氣。】

臟氣法時論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注 脾主肌肉,主通會元真之氣,脾氣傷,故身重而肌肉善痿。痿者,肌肉委棄不仁也。足太陰經脈,循脛膝,邪在經絡,故足不收。氣傷,故善瘈而痛。此言經病而及于氣也。】

宣明五氣篇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注 脾主肌肉,甘為土味,脾病而多食之,則反傷脾氣也。】

陰病發于肉。

【注 脾為陰中之至陰,在體為肉,是以太陰之病而發于所主之肌肉。】

脾主肉,久坐傷肉。

【注 五臟元真之氣,通會于肌肉腠理,脾氣通于五臟,故所主在肉。脾喜運動,故久坐傷肉。】

血氣形志篇

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

【注 過于安樂,則神機不轉,氣血羈留,故病生于肉,宜治以針石,引而通之。】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注 驚則氣亂,恐則氣下,蓋血隨氣行,氣數亂逆,則經絡不通,榮衛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宜按摩醪藥,以行其榮衛血氣焉。】

逆調論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實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注 苛,虐也。肉雖近衣絮,而苛虐如故也。虛實者,不和也。言榮氣不得衛氣之和,則榮氣虛,衛氣不與榮氣相和,則衛氣實也。蓋陽道常實,故曰實。然則過猶不及也。不仁者不知痛癢,不用者痿而不勝于用,蓋言榮衛不和,則兩者皆虛矣。榮衛兩虛者,不仁且不用,不仁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虛也。】

痹論

痹在于肉則不仁。

【注 臟氣外合于形身,如病形而不傷其氣,則止見肌肉不仁而不痛也。】

痿論

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注 有漸于濕者,地氣之中于下也。以水為事者,好飲水漿,濕濁之留于中也。若有濕濁之所留,而居處又兼卑下,外內相濕,以致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也。】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注 陽明燥金主氣,從中見太陰之濕化,是以脾氣熱則胃干而渴矣。脾胃之氣并主肌肉,今陽明津液不生,太陰之氣不至,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也。】

氣穴論

帝曰:愿聞溪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外破大腘,留于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大寒留于溪谷也。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其小痹淫溢,循脈來往,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注 肉有大分者,如股肱之肉,各有界畔;小分者,肌肉之內,皆有文理。然理路雖分,而交相會合,是大分處即是大會處,小分處即是小會處也。分會之間,以行榮衛之氣,故名之曰溪谷。大氣,宗氣也。夫氣為陽,邪留于肌腠之氣分,邪正相搏則為病熱,故有壅膿消破之敗證矣。邪氣淫溢,則正氣自壅,溪谷之氣,與脈相通,是以脈熱于內而肉敗于外也。榮衛不行,則血氣留滯而為壅,膿邪留于腘肉節湊之間,則筋骨必將自敗矣。夫積寒留舍,致榮衛不能居其間,寒邪凝滯,又不得正氣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縮也。肋肘乃筋骨之機關,故不得伸舒。邪閉于外,故內為骨痹,榮衛內逆,故外為不仁,命曰不足。蓋熱邪淫溢,是屬有余,寒性凝濇,故為不足。此大寒之邪,留于溪谷之間,以致筋骨皆為病也。溪谷之間,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以應一歲,與孫絡之相同,可以微針刺取,以瀉其邪。小痹者,謂邪始入于皮膚,未傷筋骨。脈,謂孫絡脈也。邪在皮膚,循脈往來,見而瀉之,與治孫絡之法相同,而亦不必問其穴會之所在也。此言邪之客于人也,必先始于皮膚,次于孫絡,入于肌肉,以及于筋骨,在淺之時,微針所及,易于解散,無使其入深而為大痹也。】

調經篇

血氣未并,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注 蠕,蟲行動貌。蓋風傷衛,衛氣行于肌肉之間,故蠕動也。】

四時刺逆從論

太陰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

【注 有余而在外,則為肉痹,不足而在內,則為脾痹。】

長夏氣在肌肉。長夏者,絡經皆盛,內溢肌中。

五常政大論

太陽司天,水飲內稸,中滿不食,皮(疒帬)肉苛,筋脈不利,甚則胕腫,身后癰。

【注 太陽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水飲中滿,皮痹肉苛,皆水濕之為病。身后癰者,癰發于背也。】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體重肌肉萎,食減口爽,風行太虛,云物搖動,目轉耳鳴。

【注 隆平之紀,其類土,其臟脾,土從木化則受其勝制,故上用變革而為體重食減之脾病也。目轉耳鳴,風行于上也。】

六元正紀大論

太陽司天之政,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乃長乃化乃成,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注 加臨之氣,乃厥陰風木,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是以風濕交爭風化為雨,加臨之氣,從時而化也。夏秋之交,濕土主氣,故乃長刀化乃成。蓋夏主長,秋主成,長夏主化也。民病大熱少氣者,風熱之病。肉萎足痿者,濕土之氣。注下赤白者,濕熱交感也。】

至真要大論

太陽之勝,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

【注 《靈樞經》曰:足太陽是主筋所生病者,為痔瘧者,太陽寒熱之邪也。厥逆而入于胃者,水侮土也。胃絡上通于心故心痛也。陰中乃瘍,是以隱曲不利,而互引陰股,足太陽主筋,故筋肉拘苛也。】

靈樞經

壽夭剛柔篇

伯高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若形充而大,肉(月囷)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

【注 脾主地而主肉,肉堅者壽,不堅者夭,此后天之土基有厚薄也。】

本神篇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注 思慮,脾之情也。如心因怵惕思慮,則傷心臟之神,神傷則不能主持,而恐懼自失矣。脾主土而主肌肉,肺主氣而主皮毛。肉之膏肥曰(月囷),色者,氣之華也。(月囷)肉者,地所成之形也。毛色者,天所生之氣也。破(月囷)脫肉,毛悴色夭,天地所生之命絕矣。死于冬者,死于四時之勝克也。】

經脈篇

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肉萎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注 足太陰之氣生于脾,脾藏榮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陰氣絕,則脈不榮于肌肉矣。脾開竅于口,主為衛使之迎糧,故唇舌為肌肉之本,脈不榮則肉萎唇反,太陰之生氣絕于外也。甲篤乙死,脾臟之氣死于內也。】

五癃津液別篇

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間,聚沫則為痛。

【注 腠理者,分肉之文理,津隨三焦出氣,淖注于皮膚肌肉之間,故腠理開則汗大泄。如有寒而留聚于分肉之間,則排裂分肉而為痛。沫者,津聚而為沫也。】

五變論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肉不堅,腠理疏,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也?少俞答曰:腘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此言其渾然者。

【注 朱永年曰:此言皮不致密,肉理粗疏,致風邪厥逆于內,而為漉漉之汗。蓋津液充于皮腠之間,皮潰理疏,則津泄而為汗矣。委中之下曰腘,太陽之部分也。蓋太陽之氣主于皮膚,如腘肉不堅而無分理,無分理者粗理也。理粗而皮不致密,則腠理疏而渾然汗出矣。】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不堅者,善病痹。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注 理者,肌肉之文理,若文理粗疏而不致密,則邪留而為痹。蓋皮肉脈筋骨,五臟之分部也。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故各視其部,則知痹之高下。蓋心肺之痹在高,肝腎脾痹在下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稸積留止,大聚乃起。

【注 夫皮膚薄而氣不充身澤毛,肉不堅而津液不能淖澤,如此則腸胃惡。蓋津液血氣,腸胃之所生也,惡則邪氣留止而成積聚,乃傷脾胃之間,若再飲食之,寒溫不節,邪氣稍至,即稸積留而大聚乃起。夫腸乃肺之合而主皮主氣,胃乃脾之合而主肉主津,故皮膚薄而肉不堅,則氣不充而津液不淖澤矣。氣不充而液不澤,則毫毛開而腠理疏,疏則邪氣留止,漸溜于腸胃之間而成積聚矣。】

本臟篇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致密矣。

【注 言人之血氣神志調和,則形體乃安。】

脾應肉。肉(月囷)堅大者胃厚;肉(月囷)么者胃薄;肉(月囷)小而么者胃不堅;肉(月囷)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約不利;肉(月囷)不堅者胃緩;肉(月囷)無小裹累者胃急;肉(月囷)多小裹累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也。

【注 倪氏曰:(月囷),肥脂也。么,亦小也。約,約束也。胃有上脘中脘下脘,故胃下則下脘約不利,結則上脘約不利也。】

論勇篇

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不勝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厚肉堅固,不傷于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感于寒,外內皆然乃病。

【注 薄皮弱肉,則臟真之氣虛矣。五臟之氣虛,則不能勝四時之虛風矣。虛風者,虛鄉不正之邪風也。黑者,水之色,論腎氣之厚薄也。不傷于四時之風者,謂土旺于四季也。不病長夏之風者,謂土主于長夏也。設有皮厚肉堅而傷于四時之風者,必重感于寒也。天在地為水,在天為寒,腎為水臟,上應天之寒氣,是以色黑而皮厚肉堅之為病者,必重感于寒。外內皆然,謂外受天之寒邪,內傷腎臟之水氣。此言人之五臟,與天之六氣相合,是以五色之薄弱者,不能勝四時之風氣也。】

論痛篇

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于針石之痛,火焫亦然。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堅肉薄皮者,不耐針石之痛,于火焫亦然。

【注 人之皮肉筋骨,皆借少陰、陽明之所資生而資養者也。少陰稟先天之精氣,陽明化水谷之精微,是以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疏密,皆稟氣于少陰陽明者也。黑色而美骨者,少陰之血氣盛也。肉緩皮膚厚者,陽明之血氣盛也。】

衛氣失常篇

黃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黃帝曰:別此奈何?伯高曰:腘肉堅皮滿者肥,腘肉不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

【注 腠理者,肌肉之文理,如豕之精肉條分而有理路。理中之白膜曰脂,肉外連皮之肥肉曰肥,故曰腘肉堅而皮滿者肥。蓋肥在皮之內,肉之外,故肉堅而皮滿也。膏者即肥之脂膏,謂如豕之紅白相間而有數層者為膏。蓋肥膏之間于肉內,故肉不堅而皮緩也。此論衛氣之肥腠理,故止論膏而不論肥。然先言人有肥者,以明膏肥之有別也。皮肉不相離者,謂肉勝而連于皮,內無膏而外無肥,此亦衛氣之勝于肉理者也。】

黃帝曰:身之寒溫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寒。

【注 膏者肉不堅,故其肉淖,言膏與肉之相間而相和者也。脂者腠理固密,故其肉堅。粗理者,衛氣外泄,故身寒。細理者,衛氣收藏,故身熱。】

黃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注 衛氣盛則腠理肥,是以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腴者,臍下之少腹也。肉者,身體容大,此衛氣盛而滿于分肉也。脂者,其身收小,此衛氣深沉,不能充于分肉,以致脂膜相連,而肌肉緊密,故其身收小也。】

黃帝曰: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氣,多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于眾人者也。

【注 膏者衛氣盛,故熱而耐寒。肉者肌肉隆盛,故多血。血氣盛則充膚熱肉,故充形。血隨氣行,血氣皆盛,是為榮衛和平。脂者肌肉堅密,是以血清氣少,故不能大。此三者有肥瘦大小之不同,故與平人之有別也。】

黃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大不小,各自稱其身,命曰眾人。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別其三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后調之,治無失常經。是故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

【注 三者之人,有肥大之太過,瘦小之不及,故當審其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后調之,無失衛氣之常經,斯為平和之人矣。此因衛氣失常,是故膏入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蓋衛氣主于皮肉筋骨之間,浮沉淺深,各在其處,若獨充盛于皮膚分肉之間,而使縱腹垂腴,上下容大,或深沉于筋骨之間,以致脂不能大,皆衛氣之失常也。是以浮沉深淺,不可勝窮,隨變而調其氣,命曰上工。】

五禁篇

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熱,脈偏絕,是為逆也。

【注 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熱者,濕邪傷形,久而化熱也。脈偏絕者,脾胃之氣敗也。】

刺節真邪篇

虛邪之入于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骨。內傷骨為骨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能伸,邪氣居其間而不反,發于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骨,氣因于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中于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注 寒與熱搏者,形中之陰陽二氣也。蓋形舍氣,氣歸形,形氣之相合也。是以傷形則病氣,傷氣則病形。結氣歸之者,寒熱相搏之氣,歸于邪留之形所也。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定處,而有肉枯、骨蝕、筋溜、昔瘤之定名也。】

九宮八風篇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脾,外在于肌,其氣主為弱。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也,內舍于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九針篇

形樂志樂,病生于肉,治之以針石。形數驚恐,筋脈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注 形樂志樂,則心廣體胖,故當治之針石以疏氣。驚傷心肝,恐則傷腎,是以形數驚恐,則筋脈不通,榮氣不行,則為不仁。】

為你推薦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棺香美人
會員

我出生的時候,江水上漲,沖了一口棺材進了我家。十五年后,棺材打開,里面有個她……風水,命理……寫不盡的民間傳說,訴不完的光怪陸離。

鉚釘 6.5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長安的荔枝(雷佳音、岳云鵬主演影視劇原著小說)
會員

同名實體書新鮮上市,馬伯庸歷史短小說“見微”系列神作!大唐天寶十四年,長安城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個任務:要在貴妃誕日之前,從嶺南運來新鮮荔枝。荔枝保鮮期只有三天,而嶺南距長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為了家人,李善德只得放手一搏……古裝版社畜求生記,帝國夾縫中的小人物史詩。

馬伯庸 7.2萬讀過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騎馬釣魚 738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防城港市| 西畴县| 介休市| 河源市| 莆田市| 基隆市| 深泽县| 岐山县| 广昌县| 青龙| 北流市| 吴桥县| 东方市| 延吉市| 凤翔县| 怀柔区| 乐昌市| 柳河县| 昌江| 寿宁县| 剑阁县| 中江县| 东阿县| 石景山区| 府谷县| 凤阳县| 宽城| 沐川县| 临江市| 剑阁县| 海晏县| 武陟县| 宜兰市| 七台河市| 龙川县| 铜梁县| 镇原县| 武安市| 黄龙县| 双城市| 冕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