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下當釋趣究竟地。無住般若。如來功德。于此分中。初善現略問。次如來廣說。于中有二。先舉初文。舉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者。初略問也。善男子者。是發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發大心。此為依也。發心有四。一發信心。二發解心。三發行心。四發證心。前三發心。前文以說。從此入證。釋迦答。舉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者。眾生不能自滅度故。菩薩應作滅度眾生。是佛大事。是故菩薩。應住此心。如來廣說。作何等度。若為度脫。舉滅度一切眾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答降伏心也。于中有三。一行菩薩行。降伏我相。心入無我故。二于如來地。降伏法相心入于法空故。三于生死涅槃地。降伏有住。心得無住故。證了我空。如來不滅故何以故征。于征隱文。未得義故。據何事不得名眾生舉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則非菩薩者。是可滅度非實眾生也所以者何者。以未證真。不了俗故。從此示現證義。舉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無一眾實滅度故。十八界聚。名一眾生。十八界中。無一定主。不可謂有一眾生故。十八界法。無一獨用。不可說有實法發心。說有眾生。及發心者。皆是方便。隨俗說也。上來諸文不同。降伏我相。心入于我空智了。從此以下。降伏法相。于中三段經文。先舉初文。舉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為表圣賢知證同故。有法得不言言。無實法也。有法得無法得。不也世尊。善現此答為成佛義。故言不也。從此須菩提釋答。看舉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法性無住。住尚不自得。何能得余。況然燈佛時。釋迦未有。既無所得。能得亦無為釋迦時。然燈已滅。能得已無所得。寧有不道法都無。但無能所得。從此釋迦聊述。舉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實無有法。如來得菩提者述彼所說。言當義故。從此以下辨。看舉須菩提。若有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者。辨也先番后順。此即番也。若有法得菩提者。即應與法記。不合與我記。我謂世俗假者。如終一性故。得與記法。謂執持念念不住。無受記者。故名與記。釋迦是性。釋之為能。上代先祖能為王故。又明現在能化眾生。善療眾病。得已利故。牟尼者寂滿義。身口意滿大寂靜故釋迦牟尼佛。是西音譯。就中言能人寂滿覺。釋迦者能人也。種種舍施。故名能人。現在者所以不能人舍施。故名不能人。從此順釋。看舉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于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者。順辨也。十八界中。無得記者。是故然燈。不受法記。佛語無有不如我故。是故然燈。與我受記者。知有假者。無斷滅故。諸有所說皆如實故。汝于來世者。以非常故。雖念念滅。無失懷故。當作佛者。于受記時。未得作故。所化根機。當成覺道。后當滿故。號釋迦牟尼者。佛眼明見。無錯謬故。會須自然燈。即得成佛。看他然燈。無有是處。會須自照。何以故者。征也。若全無佛。落斷滅見。未曾審如來。是義故如來者。如諸法義。即如來故。是何勿義。舉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者。釋也。十號號人而不號法。法無名號。不可與記。即諸法如義者。是如諸法義。西方語法。與此不同。遂令譯者到智。其義法有何義。令如來如應知諸法。有不動義。喻草束取。亦不生嗔。不取亦不生喜。若如是見解。即得成佛。得作心。覓佛得無。舉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斥妄也。言有所得。非如來故。從此以下。顯真。看舉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顯真也。知無所得。即如法故。如來有法得無法得。舉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者。令住也。于所得中。離二障故。法則無實。不可得故。智乃無虛。稱法知故。此結人如法。一切法是佛法不是舉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者。攝法屬人也。一切眾生。三乘圣者。但有法忍。未有法智。所以不成佛。實知諸法。非彼有故。唯諸如來。住成自性。同有法智。已超法忍。有如實智法。是佛有知一切法無實即得成佛。恐眾生一切法理。覓佛去遮卻。舉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者遮也。言所言者。非佛法也。不依言而取法。故知。一切法離言性故。是故名一切法。所言一切法。是言一切故。離言非一切。是施設處施設處者。一法即是一切法故。此第一菩提果了誦曰或復曾修戒定惠。不知諸法本元由。妄執我見。以為真。所作違于無我理。以違利故名顛倒。還被業知之所牽。常生三界牢獄中。縱得生天。不脫苦。從此第二法身果。文有三句。先舉初文。舉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者。如來密言也。從此善現說。看舉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則為非大身。是名大身者。入真也。不被三界纏縛。解脫。是如來身。智惠是如來身。具一切智。是如來身。從此以下。菩薩證得大身無。舉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者。如來類明也。菩薩亦爾。證得大身。菩薩若為化眾生。舉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則不名菩薩者。菩薩有此相者。非凈果也。菩薩雖度眾生不立眾生相。菩薩說法。不立說法相。喻女官著衣女官立少許相得無。何以故者。如來自征也。從此以下釋。看舉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者。義釋也。無一定法。名菩薩故。但豈方便教化眾生。故名菩薩。據何勿道理。不立眾生相。舉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受者。法自無我。何得名人。上來諸文不同。法身果了。次釋凈土果。文有四句。謂立征釋結。先舉初文。舉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者。立也。或者疑云。菩薩有此二相。非真菩薩。若菩薩。莊嚴佛土。在何以故者。是征句也。征竟也釋。看舉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即是釋句。遮增益也。是名莊嚴。遮損滅也。心凈則佛凈土凈。妙境者凈土是也。但修菩提。即得于此生長。從此以下結。看舉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者。結也。離妄想相。得真知故。瑜伽論說。菩薩有五功德。又五希奇。疏文廣釋。上來諸文。不同。凈土果了。以下當釋功德清凈。于中有四。先舉初文。舉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于功德清凈中有四。一眼智清凈。二身相清凈。三境界清凈。四心行清凈。此四清凈。攝一切凈。是第一問也。問敬也。舉。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者。是菩提隨俗答也。如來有肉眼。無障隔處。見者。是肉眼見。此言見者。非正見也是第六意識生分別故第六識者。心是也。法花經云。應以種種身得度者。即現種種身。而為說法。此下第二問如來有天眼無。舉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天眼天眼不。有二。具在疏中。問敬也。舉。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是第二答也。第四禪者。五凈居天是也。天眼者。亦以肉團為體。發光見色。法花經云。若能受持讀誦。見障外色。此名現世見。從此第三問。有惠眼無。舉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惠眼不。是第三問敬也。舉如是世尊。如來有惠眼。是第三答也維摩經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觀察決擇。稱之為惠。喻大圓鏡智。種種皆見。從此以下。第四問有法眼無。舉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是第四問敬。問敬也。舉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是第四答。眼者是勇泉義。證濟一切。故名勇泉。泉水不分別。一切眾生自分別泉水。喻海水盤理。著盤理。海水碗理。著碗理。海水。水皆一等。器有差別不同。水皆一等。從此以下。第五問有佛眼無。舉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是第五問。問敬也。舉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是第五答也。以前諸文。皆有遮立。何為此文。何不遮邪。此文是第一義諦。所以不遮。從此以下。釋智清凈有三。先舉初文。舉須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從此以下。須菩提答。舉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囗囗囗囗此第三問恒河中有多少沙。舉須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如是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囗囗囗囗囗囗囗從此第四答。看舉。甚多世尊囗囗囗囗囗此須菩提問。釋迦答。看舉。佛告須菩提。爾所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者。種難計故名若干從此以下。顯能知舉。如來悉知者。此顯能知也此下兩征兩釋。作何勿心想何以故。是初征也從此以下。釋迦分疏。知眾生心無。舉。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者。貪嗔邪見心取。作罪者發者。不簡不信者。簡卻為勿妄相顛倒所以者何是第二征也。第二釋。看舉。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者。三心之中。是何心造罪。過去心已過。未來心未到。現在心不住。何須一一妄豈執著第三贊染生信相中有三。先舉初文。舉須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從此須菩提述答。看舉。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者。第二述答也。何勿是多。舉。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者。此釋成也。三事不空者。見乞人。見財勿見。自身施。此不空三事。體空者。不見乞人。不見財。勿不見自身施者。此三事體空從此眼智。有兩問答。先舉初文舉須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問敬也。答。看舉不也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色身不是如來。何以故者。欲明義也。從此明。看。舉如來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者。由身不具。令身闕故第二如來可以諸相無。舉須菩提。于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是第二問也如來不可諸相見。不也世尊。以理正答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征。征敬也。舉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者。文勢同前。義準可知無勞廣釋。上來諸文不同。身相清凈了。次下釋境。清凈相中。有兩三個征詰。先舉初文。舉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念。我當有所說法者。遮彼所有。佛無此念。不應謂故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者。莫作謂如來作是念也何以故。征其遮意。從此以下。征遮意。看舉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釋遮意也。謗佛即有罪。不解即無利。已遮妄計。須教實解。解即有益。無謗罪故從此以下。示現正義。看舉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者。法不受教。眾生受教。佛為眾生。隨根異說。根有種種。說亦如之。上來諸文不同。境界清凈了次釋心行清凈。文有四。先舉初文。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邪者。如來顯說中。有四字句。一印成二出體。三立法。四遮。從此無印。看舉如是如是者即也。印敬也。從此成。看舉須菩提。我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成也。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從此出體看舉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出體也
是法平等有三。一者事平等。二者相平等。三者性平等。從此第三法。舉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受者。立也。法有我眾生。是修皆到。縱有善法。則分別俱行。所以不得。無人無受者。所修皆正。不與分別俱。所以別得。從此以下。何勿名善法。舉修一切善者。如來說非善法者。遮也作勿生名善。舉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修一切善。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寬遮卻。舉。須菩提。所言善者。如來說則非善法。是名善法者。遮也。意令離文字故喻女兒作莊。空說不得莊會須開鏡。合然始得莊次施大利。以法教量。舉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以俗譬喻方便顯多。須彌山王。最大故名山王。其山縱橫八萬四千由旬。因地論說。一四天下。有一須彌山須彌山外有七重金山金山之中。有七由海水。水皆八得。八得者。一輕。二冷。三軟。四美。五清凈。六不臭。七飲時條適。八飲以無患。是中輕冷軟三種。是觸塵。美一種。是味塵。清凈一種。是色塵。不臭一種。是香塵。條適無患。是具世力。是八和合。假名為水。故知。諸大亦是假名從此以下。教量。看舉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相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者。是謂此經。為利大也從此以下。釋第三無妄失念。舉須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者。顯佛無此念也。釋迦遮須菩提。舉須菩提。莫作是念者。正遮疑者之所疑也何以故。自征遮意。緣何勿事不念。舉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佛以平智知。平等法平等法界中。無實眾生故。意不立眾生相。設使有眾生度無。舉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受者。就彼解也據佛法。有眾生無舉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者。但有我相。非實我故。何誰有我。舉。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者。是彼外道到見。雖有我見。不見我有。不見佛性。無般若故誦曰。凡夫人妄相起貪嗔。日日憂他死。寧愁自己身。又曰。眾生福業薄。不堪受法藥。破袋盛真珠。出門還漏卻凡夫有無。舉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者。是佛真智也。以凡夫見如來。亦凡夫謂佛為惡人。共佛事利故誦曰。凡夫相何似。總是凈虛無。識心除妄想。舍報利凡夫。次釋現見法身。有六字句。先舉初文。舉須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者。審問也妙相者即智深智深者四智菩提也審問竟。舉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誤答也。余類無此相。是不共法從此以下。釋迦呵須菩提。舉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圣王。則是如來者。阿難也。呵令舍邪難。令入正。此相望例。出不定過從此以下。正解。看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正解也。得正難已。正解生故從此須菩提伏也相貌理無如來。從此第五示現令見。舉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偈言者。示現令見也色見我者。相好觀也音聲求我者。說法觀也行邪道者。相非如來。生如來想。此妄想心。非正見故。不能見如來者。不如來妙法身故觀有二種。一正觀。二邪觀。正觀有五。一色蘊如聚末。二受蘊如浮泡。三相蘊如陽焰。四行蘊如巴椒。五識蘊如幻化從此以下。拔彼疑心。看舉。須菩提。須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拔彼疑心也。語稍難解者。以相言中少一。豈字又相語末。少一。邪字實生如是疑。舉須菩提。莫作是念者。遮彼疑也從此以下。示現正義看舉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教令解也。阿耨菩提。當不可得。云何修具。能為得因次下當釋生死涅槃地。降伏有住心。得無住處。相中有二。先說不住無為。后說不住有為。不住有為文有一訟。不住染。五欣佛妙智。六熾然精進。相中有二。先舉初文。舉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說法斷滅者。呵也。說諸法斷滅無。舉。莫作是念者。教也。除相取故。莫立相趣何以故。征也。求正義故。從此以下。釋迦分疏。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相法不說斷相者。釋迦也一切總是法身作。如何簡辨。須菩提。不舍生死。不入涅槃。眾生界無盡。菩薩愿亦然從此以下。第二了知諸行。舉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界。七寶布施者。第二了知諸行也從此以下。功德大小。舉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者。了知諸行無染著故。從此釋勝所由。緣何勿事勝。舉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釋知勝所由也。知無我以不受福德故。菩薩行有二。一自利行二利他行。故云菩薩不受福德。受敬不受。是菩薩行不受非菩薩行。受敬不舍。非菩薩行。菩薩行行由如大地故。名不受福德從此善現生疑菩薩不受福得。舉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者。善現生疑也。未能了達不受義故從此釋看。為何勿不受福得。舉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如來重釋也。知法無我者。不著我所故。菩薩退果不退行凡夫人行果俱退。聲聞人行果俱不退從此第三。入佛威儀。舉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第三入佛威儀也。闕住威儀。所以大人。不合住威儀。立亦如之。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者。如來自征。現見威儀。云何不解。舉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者。佛還自解。坐不離行。行不離坐。意諸法無定相從此以下。第四輪回不染相中有二。先舉初文。舉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第四輪回不染也。相中有二。先遣細相。無塵即不染。后遣粗相。無粗即不著。問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是略答何以故釋。舉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則不說是微塵眾者。先自是塵不須拆故。實塵能染不可離故。既無實塵所以者何更重征起釋迦分疏。舉。佛說微塵眾。則非微塵眾者。假想分拆。無實塵故從此破相。看舉。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者遣粗相也。先遣次釋后印。初破微塵。喻無所蘊次破世界。喻無思蘊初破微塵。喻器不實。次破世界。喻無眾生。初破微塵。喻無煩惱。次破世界。喻無身心。初說微塵。喻佛化身。遍周法界。教化眾生。次說世界。喻諸眾生。得聞佛法。苦身以盡。總不實何以故從此以下番釋。舉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番釋也。意一切勿無實世界者。亦復如是從此引佛言成。舉。如來說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者。引佛所說成。已所解一切物不是無不實從此以下。明一合相。舉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者。如來印也。一切物皆不可說。即得成佛。所以一切相。是不可說。恒沙諸佛。參羅萬象。一法印也。皆到不可說。即得成佛。上來諸文不同。總是輪回不染了次下第五欣佛妙智。文有三句。先舉初聞舉。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須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是初審問也喻父設客不共。家內平章。直喚客來。大兒少多解。以下。小者總不解。父意亦如須菩提。須菩提喻大兒。小者喻末代凡品。問敬也。須菩提答。舉。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者。正答也。為成如來智深妙故。為成如來智深妙故。何以故。釋。從此以下。須菩提分疏。舉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受者見者。彼但有見無我等故所見既無能非見故。意不生法相。生法相不可成佛。從此以下。第三如來仰勸。舉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者。囗勸也。知從無始法相如是。見遣未來法亦如是。信解現在法皆如是立少法相得無。舉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凡所有相也。如來說即非法相者。知彼諸相皆虛妄也。是名法相者。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無相之相。是實也。此一段便消文卻。請勿怪之從此以下。釋第六識然精進。舉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者。第六熾然精進也。財法二種。攝養眾生。勸一不可。此則財攝也。從此法攝。看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及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者。此則法攝也。法攝勝財攝。財攝生勝法攝。生智。生智即解脫。生福有染故釋迦牟尼佛。若為為人演說舉云何為人演說者。請說法儀。從此以下。釋迦示傳法軌則。舉不取相于如如不動者。亦傳法無說說無聽無聽同說同能善分數諸法于相第一義。而不動故。放舍身命。任眾生用。即是如如不動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者。乘前問起此經六義。以如前釋。后有一訟。此即當宗。舉。若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是所觀境如夢亦如電。喻示境相。應作如是觀。結勸修學。然依論釋。訟有九喻。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云誦曰親同宿林鳥。曉即隨緣去。恩愛當頭棲。相看如陌路合殺父將知。妻奴子非君。已有萬貨。豈我常珍。自非十善菩提。自外蓋非身寶。所恨生生貪吝。不以善善為懷。一旦墮落三涂。臨急將何憑托后悔。悔之不及。更求求亦無由。自然甘羅。其中進退欲何游越。此經一部。約有三文。一經前由敘分。二當根正說分。三受流行分。此文當宗。即其是也。舉。若為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文相皎然。無勞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