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 今言
- 鄭曉
- 4929字
- 2015-12-16 10:50:18
成化二年,東虜董山糾眾入寇。三年,武靖伯趙輔充總兵,都督王瑛、封忠為副,左都御史李秉督軍,率漢番京邊官軍五萬討之。山降送京師,放歸廣寧。輔、秉曰:「山不可宥,請誅山。」九月,分左軍出潭河、柴河,越石門、土木河,至分水嶺;右軍由鴉鶻關、喜昌口,過鳳凰城、黑松林、摩天嶺,至潑豬江;中軍自撫順經薄刀山、鲇魚嶺,過五嶺度蘇子河至虎城,期日會兵進剿。朝鮮亦遣中樞府知事康純、魚有沼、南怡率兵萬人,遏其東走。我兵搗賊巢,虜遁。擒斬俘獲虜指揮若女等千人,班師。指揮張額的里率妻子乞降,朝廷憐而釋之。明年,留韓斌為副總兵防守。筑撫順、清河、叆陽諸堡。
二百九十四
弘治中,臺人繆恭學古行高,晚年走京師,上六事。其一「紀絕屬」,請封建庶人后為王,奉祀懿文太子。通政司官見恭奏大駭,罵恭:「蠻子,何為自速死!」系恭兵馬司獄,劾上待命,賴敬皇明圣,詔勿罪,放恭還鄉。
二百九十五
仁宗即位之歲十一月,召禮部尚書呂震與御札曰:「建文中奸臣,正犯悉受顯戮,其家屬初發教坊司、錦衣衛、浣衣局習匠。功臣家奴,今有存者,既經大赦,并宥為民,給還田土。」仁宗撰長陵神功圣德碑文,稱建文君,雖追廢,猶書其沒曰崩,當其在位,猶尊之曰朝廷。又諭群臣曰:「若方孝孺輩皆忠臣。」詔從寬典。于是天下始敢稱孝孺諸死義者為忠臣云。
二百九十六
先朝用人,惟賢惟材,雖內閣輔臣,不專翰林。初開內閣七人,用王府審理、副中書舍人、給事中、知縣,改翰林官入直文淵閣。此后如文達起吏部主事,文清起御史,功業道德有過二公者乎?近日,但有改入翰林及宮僚者,千萬指摘,十無一完。即有才行出群之士,亦深避峻卻,惟恐一旦改官,徒增多口耳。且往時忌人官祿,至于死后定謚,尚有公論。今亦大異于昔矣。
二百九十七
留都諸司,無事時似閑,有事則參贊機務,守備武臣、操江都憲、總兵最為要職,不可不擇其人。南都水軍勝于陸卒,營馬壯于江舟。然戰守皆不得地利,孝陵再三欲徙都不果,成祖決遷北平,萬世之慮也。
二百九十八
戶部尚書王杲,簡諒廉平;兵部尚書劉儲秀,清貞恪慎;山西巡撫孫繼魯,清修苦節,文行卓然。皆一時人材。嘉靖丙午、丁未二年,相繼去位。孫系死詔獄;王荷戟南荒卒;劉削籍。非出內閣之意即言官之口。其貪墨奸佞依阿卑諂者,安享榮祿。即有論劾,行賄得解,職任如故,旋復升轉。以故今之大臣,實難展布。上為內閣劫持,下為言官巧詆,相率低頭下氣者以為循謹。千金雙璧絡繹道路,即以雄才大器著聲矣。
二百九十九
嘉靖丙午,京城大水。明年,歲星守營室,西內災,澄城山分崩離析,都城隍廟災。又明年二月,日有異常之變,三月朔,日食于夜;是月望,月食;暖閣又災。尋有孝烈之喪。又明年,有莊敬之戚。春秋傳云:「王一歲而有三年之喪二焉。」謂后及太子也。
三百
近記時事小說書數十種,大抵可信者多。惟雙溪雜記、蹇齋瑣談二種好短人,似其好惡亦欠端。然雜記中言哈密事卻是。彭幸庵忠孝剛方,有大臣風節,其處哈密不能無遺憾也。
三百一
嘉靖年來,浙中儒臣可為輔弼者,王文定公瓚、董中峰先生、張文定公邦奇,皆不得用。中峰文學蘊藉,行誼修潔,竟為永嘉中傷,一廢不復起,善類甚惜之。王官至禮部侍郎,張南京兵部尚書。中峰及張,余嘗接其言論,正人君子也。
三百二
我朝內閣以私喜進用人者有之。未嘗有以私怒殺人者,萬安、焦芳、劉宇、曹元亦未嘗至此。
三百三
父子天官,新安詹同,同子徽。徽才敏達,同有文學修行,皆仕洪武中。靈寶許襄毅公進、進子松皋贊。襄毅天官正德初,松皋嘉靖中。松皋恭慎小心,余為屬吏,未嘗見其以私怒中傷人。平居簡易,至大黜陟,秉正不阿,以故內閣嫉之。襄毅文武全才,清勁諒達,近世名卿鮮能及之。松皋與兄誥,同時為兩京戶部尚書。誥博學沉思,卒謚莊敏。論者曰:「襄毅弘毅,莊敏毅而不弘,松皋弘而不毅。」余見松皋盡有毅。
三百四
宸濠之役,王陽明不顧九族之禍,賊擒奏凱。彬、忠諸佞幸導康陵南征,罪人未就甸師之戮,中外危疑洶洶,視行陳間尤費心力。媢嫉之徒,肆為誣詆,天日鑒之而已。其桶岡、橫水、浰頭之賊連穴數省,寇叛數十年,國無大費,竟爾蕩定。此功豈在靖遠、威寧之下!其學術,非潛心內省密自體察者,慎勿輕訾也。
三百五
威寧出塞俘馘甚多,虜自永樂以來,惟此奪其氣。一時群臣忌功,百方誣訕,皆非實事。汪直自敬憚威寧,威寧不峻拒之,亦未為過。后人乃以威寧比陳鉞,何其忍也!
三百六
麓川之役,大費才力,騷動半天下。比再出兵,益復虛耗。茍且奏捷,鐵券金書,至今不絕。威寧、新建止終其身,豈不舛哉!
三百七
論大禮入內閣者,席文襄、張文忠、桂文襄、方文襄四人。霍文敏以禮書掌詹事府事。若楊文襄再入閣,以稱張疏,李文康以諭德是張說入閣。
三百八
嘉靖中,議文廟祀典,進文中子、后蒼、胡瑗、歐陽修四人從祀。文中之學,得孔、顏正傳。后以明禮,胡以善教,歐陽以濮議,故永嘉以比韓退之也。
三百九
今人專指斥陽明學術,余不知學,但知大學恐不可直以宋儒改本為是,而以漢儒舊本為非,此須虛心靜思得之。若寧藩反時,余時年二十一,應試在杭,見諸路羽書,皆不敢指名宸濠反。或曰江西省城有變,或曰江西省城十分緊急,或曰江西巡撫被害重情,或曰南昌忽聚軍馬船只,傳言有變。惟陽明傳報,明言江西寧王謀反,欽奉密旨,會兵征討。安仁謂陽明學本邪說,功由詭遇。又曰王某心事,眾所共疑。何其不諒至此!
三百一十
江西入內閣者,解大紳、胡文穆、楊文貞、金文靖、胡若思、陳德遵、彭文憲、蕭孟勤、陳莊靖、劉文安、彭文思、尹文和、費文憲、桂文襄,近日貴溪、分宜,凡十六人。
三百一十一
東南海寇日甚一日,丙午秋遂至浙江,吾邑亦被其害。此事皆緣勢要之家通番獲大利,以貽國家東南之憂。國初設官市舶,正以通華夷之情,遷有無之貨,如西邊茶市,北邊馬市亦然。觀其官以市舶為名,意可知矣。圣祖特起信國公于衰暮之年,令其筑城海上,自山東至浙,專防倭寇,而乃有市舶,許海夷進貢,豈無深意!今徒禁絕番夷入貢,遂使勢豪得侔其利。禁愈嚴,則勢豪之利愈重,而殘殺之害愈酷矣。要之,勢豪之家亦必有殞身滅族之禍。蓋緣其始欺官府而結海賊,后復欺海賊而并其奇貨,價金百不償一。積惡既深,一旦致毒,禍不遠矣。
三百一十二
浙人入內閣者今七人:黃文簡、王文通、呂文懿、商文毅、謝文政、張文忠、李南渠。文毅相業不在文貞、文達之下。文貞始嫌于君臣,文達終嫌于父子。文毅當易儲之際,微言諷止,而位在第六。以故丁丑之難,僅削籍歸田。茂陵固知之,竟復召用。俞綱入閣甫十余日,仍理部事。
三百一十三
王陽明初見宸濠,佯言售意,以窺逆謀。宴時,李士實在坐,宸濠言康陵政事缺失,外示愁嘆。士實曰:「世豈無湯、武耶!」陽明曰:「湯、武亦須伊、呂。」宸濠又曰:「有湯、武便有伊、呂。」陽明曰:「若有伊、呂,何患夷、齊!」自是,陽明始知宸濠謀逆決矣。乃遣其門生舉人冀元亨往來濠邸,覘其動靜,益得其詳。于是始上疏請提督軍務,言:「臣據江西上流,江西連歲盜起,乞假臣提督軍務之權,以便行事。」意在濠也。
司馬王晉溪知陽明意,覆奏稱王某有本之學,有用之才,今此奏請相應準允,給與旗牌,便宜行事。江西一應大小緩急賊情,悉聽王某隨機撫剿。以故濠反,陽明竟得以此權力起兵擒賊。捷奏中歸功本兵,新都故不喜晉溪,見陽明奏遂怒,故封爵久不行。
至今皇帝登極詔中及之,議者遂謂新都自謂己定策地也。濠反書初至,諸大臣驚懼,以為濠事十成八九。晉溪一日十四奏調兵食,且大聲對諸大臣曰:「王伯安在汀、贛,據南昌上流,旦夕且縛宸濠,諸公無恐。曩請與伯安提督軍務,正為今日。」已而濠平,職方郎中論功超升,晉溪乃不得脫戍籍,豈不大舛!晉溪后以張、桂薦,起復為吏部尚書。卒謚恭讓。
三百一十四
北虜凡求貢,必糾諸部落在塞上挾我。我邊臣幸其緩入,許奏聞入貢。轉展二三月,虜必深入,往歲鴈門、太原之禍皆然。總督、撫鎮所奏番字文書,往往夸述也先之事,中間又多不遜語,通事人不敢譯聞,止云:「內多番字,不能盡譯。」豈四夷館分地專業,而不解番文乎!
三百一十五
張正常者,世貴溪人。我兵取江西,正常以天師四十二代孫,號正一主教天師。遣人朝見,正常以屢朝京師。洪武初,上謂群臣曰:「天至尊,豈有師?以此為號,甚褻瀆。」遂革舊號,號真人。正常有術,投符故永壽宮井中,有疾人飲井水輒瘳。詔作亭井上,名太乙泉。十三年,子宇初嗣,上言前朝嘗給有「正一玄壇符箓之印」,印之符箓。今欽給真人銀印,止敢用上表箋,乞別賜「龍虎山正一玄壇之印」,印如六品制。宣德中,宇卒無子,侄懋承嗣。弘治中,子玄慶病,子彥頨嗣。
三百一十六
正德庚午朔,瑾既縛,有旨降南京奉御。長沙謂諸大珰曰:「如此,彼若復用,肆毒當益甚,奈何?」太監張永曰:「有我輩在,無慮。」已而瑾上白帖言:「奴縛時,封奴帑,奴赤身無一衣,乞與一二敝衣蓋體。」康陵見瑾帖,憐之,令與瑾故衣百件。永等始懼,謀之長沙,令科道劾瑾。劾中多指阿附瑾文武大臣,永持疏至左順門付諸言官,曰:「瑾用事時,我輩莫敢言,況爾兩班官。今罪止瑾一人,可領此疏去,易疏急進,勿動搖人。」比疏入,坐瑾奸黨律。永輩又不欲止罪內臣一人,乃連及文臣張彩一人,武臣楊玉等六人。獄詞具上,彩疏稱冤,盡發長沙阿依瑾事。長沙大怒,又與永輩謀,不重法誅鋤此輩,后受其亂。乃改謀反律,然亦不盡本律。
三百一十七
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名九卿,相頡頏不得相壓,實自我朝始,始于洪武十三年。
三百一十八
嘉靖初,浙江按察使陳鼎,山東人。才器卓犖,廉明有風裁。貪污之吏,望風走去。不久卒于官。戊申,茶陵廖希顏自浙參政升按察使,未上任卒。廖有文學修行檢,為屯田郎中。當翊國橫驕時,力摧其勢,江南得不加賦。南巡行宮,亦廖疏得撤[七]。吏才精敏,又平恕不盡法,惜未盡其用。
三百一十九
鐵冠道人張中,字景和,臨川人。孝陵登鐘山,詞臣扈從擁翠亭,給筆札賦詩。鮑尚絅、朱升、張以寧、秦裕伯、單友中、李某暨道人并應制。道人初舉進士不得,遇異人,授以太極數學,談福禍多驗。狷介寡言,嘗戴鐵冠,自稱鐵冠子,人皆呼鐵冠道人。孝陵嘗微行至一寺中,群僧伏門道傍迎。上曰:「何以知朕至?」對曰:「聞鐵冠道人云。」即召道人至。上手餅食未半,即賜道人,問:「道人能先知我至,試言我國事,顧直述,無我諱。」道人訊口誦數十句,中有曰:「戌寅閏五龍歸海,壬午青蛇火里逃。」至洪武、建文間始驗,余不敢傳。
先是兵亂,歸隱幕府山間,至城市,與人言避兵處,從之者多獲全。壬寅,參政鄧愈薦,召至,上問曰:「予定南昌,兵不血刃,市不易肆,生民自此蘇息否?」對曰:「天下自此大定,但此地旦夕當流血,廬舍焚毀必盡,鐵柱觀亦僅存一殿耳。」后指揮康太反,果如其言。他日龍馬兩重之對,省署震擾之占,剪燈花,平友諒,類多奇中。
三百二十
洪武元年始設六部,以滕毅為吏部尚書,正三品,屬中書省。十三年罷省,以山西參政偰斯為吏部尚書,改正二品。自偰至張紞,皆在南京。蹇忠定公以后皆在北京。
三百二十一
吳元年始封宣、信、鄂三國公。洪武三年冬,大封功臣,封公二人,侯二十八人。是年又封伯二人,侯一人。四年又封侯一人。十年進封公一人,侯一人。十二年又封侯十二人。十九年論云南功,進封公一人,侯一人。十七年定功臣次第。建文四年九月,長陵封公二人,侯伯各十三人,加祿一人,贈公二人,侯二人。已而又封侯三人,伯六人。徐增壽先贈武陽侯,永樂二年贈定國公。詳見異姓諸侯傳。
三百二十二
洪熙元年三月十五日,詔略曰:「若朕一時過于嫉惡,律外用籍沒及凌遲之刑,法司再三執奏,三奏不允,至于五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及大臣執奏,必允乃已,永為定制。」
三百二十三
正統四年四月災異,修省,敕諭公、侯、伯、府、部、院等衙門官寬恤事宜。第一條,吏部擢用官員,宜精選賢才任之;或罷軟無能者,或老疾不堪,平昔行止不端謹者,悉皆罷去。承差、知印、吏典人等,亦宜精詳考察賢否,貪污及庸懦無能并不諳行移者,悉皆罷去。不許狥私濫用,糜廩費祿。蓋先時皆因事因災考察也。
三百二十四
廣寧、遼陽間,中有三岔河,皆閑田,我戍兵遶而守之,若取而屯牧焉,我地益廣,邊備益省。馬端肅、李康惠二公,皆嘗議復此地,不果。蓋三河匯流,土地沃衍,草木茂密,又多魚蝦之利。三衛夷人牧馬其中,若奪其生業,兵隙必開。且地多沙沱,土亦疏惡,三河并趨,時遭墊沒。不若守我封疆之為愈也。
三百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