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國內文化大省建設的實踐與探索

隨著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號角的不斷吹響,全國各省市區大干快上、你追我趕、競相發展,特別是文化大省不斷把加強本土文化建設作為取得領先優勢和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從“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的有機結合上進行實踐和探索,以文化“軟實力”的發展作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明特征和支撐。

一、“湖南文化現象”透視

“無湘不成軍”,源自歷史上湖南名人輩出,讓國人對湖南刮目相看。近年來,湖南省立足自身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憑借底蘊深厚、豐富多樣的文化資源,大力發展先進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弘揚湖湘文化,探索出了具有鮮明湖南特色的文化建設新模式,闖出了中部內陸省份發展文化的新路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產生了全國影響,優秀文化藝術創作成果迭出,廣播影視、圖書報刊、文娛演藝、動漫游戲、網絡媒體、文博會展、文化旅游等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懂經營、會管理的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和人才團隊務實進取、奮勇爭先。“湖南文化現象”在全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更新觀念是湖南文化發展的先導。湖湘文化是一種觀念文化、精神傳統,也是湖南文化產業的資源,具有憂國憂民、實事求是、通變求新、兼容并蓄、敢為人先的優秀精神傳統。湖南從湖湘文化憂國憂民的傳統中尋找現代文化建設的精神動力,從實事求是的傳統中尋找文化建設的思想方法,從通變求新的傳統中探尋文化建設的目標,從兼容并蓄的傳統中獲得吸收外來文化的博大胸襟,從敢為人先的傳統中激發奮勇創新的宏大志向。大膽引入先進的管理、經營觀念,打破傳統模式的束縛,抓住湖南文化建設核心,率先提出了“發展文化經濟,建設經濟文化”的理念和打造“文化強省”的戰略,帶來湖南文化發展的新局面。廣電、出版、動漫等優勢產業版塊均已進入全國第一方陣,被譽為“廣電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

改革創新是湖南文化產業發展的動力。湖南的文化建設注重深挖潛力,充分釋放文化生產力,全面推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湖南文化產業人依托湖湘文化,在繼承弘揚的基礎上,大膽推出了“湘字號”文化品牌,用品牌策劃、定位、控制、傳播、保護等措施,打造了一批響亮的文化品牌。“超級女聲”“快樂男聲”“奧運向前沖”等引領全國風潮。從《雍正王朝》《還珠格格》到《走向共和》《恰同學少年》,從《快樂大本營》到“超女”“快男”,湖南衛視電視劇、娛樂節目精品迭出。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短短7天推出《中國男孩洪戰輝》,發行高達258萬冊,探索出了時政類暢銷圖書開發營銷的新路子。湖南文藝出版社推出的《青瓷》和《時間簡史》、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是平的》等躋身“2006中國十大好書”“十大最佳商業與管理類書籍”行列。湖南廣播影視集團在中國文化企業50強中排名第23位,湖南衛視在全國各省級衛視中收視排名第一位,在全國各電視頻道中常年居第四或第五位,品牌價值25.54億;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進入中國企業500強,在中國文化企業50強中排第四位;“北有京華,南有瀟湘”,瀟湘晨報3年內以領先業內第二名的絕對優勢,開創了湖南報業“一報獨大”的時代。三辰卡通的《藍貓淘氣300問》、宏夢卡通的《虹貓藍兔七俠傳》等,打造了全國知名的動漫品牌。以兩大公司為代表的湖南原創動漫產量穩居全國第一。

湖南文化人培育出了以市場為主的集團化報刊業。湖南在培育和發展文化市場主體的過程中,先后組建了湖南出版集團等九大文化產業集團,這些集團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管理,《湖南日報》實現跨媒介跨領域發展,《體壇周報》占據了中國體育類報紙60%以上的發行和廣告份額,成為全國體育類報紙翹楚。湖南文化人建成了迅速崛起的民營化演藝業體系。2008年,由于長沙擁有豐富多樣、雅俗共賞的演藝娛樂產業,《瞭望東方周刊》評選長沙為全國“最具娛樂幸福感城市”。目前長沙開發了滿足人民群眾各種文化需求的產品,擁有紅太陽演藝集團、港島演藝中心等10多家規模大、功能齊全的民營歌廳,形成了聞名全國的“長沙歌廳現象”。“十一五”時期,湖南投資100億元,建設湖南報業文化城、湖南出版集團報刊中心、湖南省廣播技術大樓、湖南省群眾藝術館湖南文化產業園等12大標志性建筑在內的文化工程,力爭打造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廣場、劇場、舞臺、展館,建設中國南方有影響的文化之都。

二、遼寧的文化體制改革

遼寧把文化發展作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一大舉措,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發展態勢。2007年該省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61.5億元,比2003年增長2.6倍;從業人員30.5萬人,比2003年增長1.7倍。遼寧廣播電視系統在全國省級廣播電視綜合實力排名中名列第八位,在全國率先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遼寧電臺、電視臺第一套節目運用衛星傳遞,節目信號覆蓋全國和世界范圍內60多個國家和地區。遼寧廣播電視系統產業總收入15.6億元,在全國排名第六位。遼寧新聞出版行業總資產55億元,年實現銷售收入45.6億元,實現總利潤6.37億元,在全國排在前列。遼寧日報報業集團是東北地區影響力最大、實力最雄厚的報刊集團。遼寧出版集團資產總額達22億元,凈資產6.85億元,銷售收入達到17億元,利稅2.3億元。

(一)完善政策為文化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遼寧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全面加強文化建設的意見》《關于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的若干政策的通知》《遼寧省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若干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從2008年起,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由1500萬元增加到3000萬元。2007年出臺的《關于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若干政策意見的通知》,有力推動了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到2008年年底,全省派出對外文藝演出團組50個,是2003年的4.1倍;對外展覽26項,是2003年的3.2倍。2008年上半年,遼寧芭蕾舞團的《二泉映月》《末代皇帝》等劇目在美國巡演30天,收入180萬元人民幣。2008年5月開始,遼寧演藝集團的《女兒風流》在日本50個城市巡演92場,收入300萬元人民幣。沈陽雜技團、大連大青集團、大連普利股份集團等被文化部、商務部等國家四部委評為2007~2008年度國家重點出口文化產品和企業。

目前,全省擁有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8個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全國文化(美術)產業示范園區、2個國家級動漫游戲產業基地、1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11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07年,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沈陽棋盤山開發區實現產值9.3億元,大連動漫產業基地入駐企業72家,實現產值13.2億元,沈陽動漫產業基地實現產值8.4億元,呈現出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抓關鍵環節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遼寧省認真抓好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搞好試點,積累經驗,帶動面上改革;突出重點,積極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破解難點,解決成本支付、配套政策、人員安置等瓶頸問題;打造重點,在求實效上下工夫,堅定文化體制改革的信心。在省直文化單位改革中,將遼寧歌舞團、遼寧大劇院兩個單位合并共同組建為遼寧演藝集團,使之成為集演出團體、藝術培育、劇場經營、舞美制作、餐飲、賓館、廣告傳媒于一體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為此,遼寧省委、省政府一次性支付遼寧演藝集團改革成本1500萬元。2007年,創新體制后的遼寧演藝集團演出400多場,收入2300萬元,觀眾達20萬人次。到2008年年底,遼寧省共有72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通過轉企改制成為市場主體。特別是沈陽市的44家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全部轉企改制,并組建了沈陽雜技演藝集團、沈陽電影有限公司等7家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改制后的企業煥發出勃勃生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三)抓產業重點,促進文化又好又快發展

遼寧十分重視文化人才的培訓和建設。落實培訓經費,對全省骨干文化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進行輪訓。發揮省內高校和社科機構的作用,培養文化產業的新生力量。重視信息員隊伍建設,幾年來,14個市的信息員向中國文化產業網先后提供了2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信息。文化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產品交易和項目合作成為重點。遼寧省先后成功舉辦了兩屆中國東北文化產業博覽會,共簽下6個文化產業投資項目,合同金額達19億元。在省里的帶動下,各地市也舉辦了各類不同的大型展會。此外,還組織本省文化企業參加其他省市的文博會,如在第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成功簽約7個項目,合作金額達22.4億元。

(四)扶持民營文化企業成長,保護民營文化企業發展

《關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決定》等政策措施的先后出臺,極大調動了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如社會資本投資1.05億元建成的遼寧民間藝術團,2007年實現演出收入9000萬元,資產累計近10億元,已成為集二人轉演出、影視制作、藝術教育、會展、廣告傳媒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企業。如劉老根大舞臺(沈陽大舞臺)和鐵西和平影劇院,天天堅持演出“綠色二人轉”,場場爆滿,不僅滿足了沈城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也使冷落多年的沈城演出市場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初演8個月,演出500場,收入上千萬元。民間資本投資興建的錦州市遼西古玩商城,安置就業6000余人,年實現產值8億多元,成為東北地區最大,輻射內蒙古、京、津、唐等地的古玩藝術品集散地。大連大青集團從一個手工制作雕塑的小企業,一躍成為面積達10萬平方米的現代藝術雕塑制造重點企業,年產值3億元。以上3個民營文化企業都被文化部先后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三、江蘇的文化資源整合

江蘇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幾千年形成的金陵文化、吳文化、淮揚文化、楚漢文化等都已成為江蘇省的文化品牌。近年來,江蘇確立了著力打造“三個一批”的文化發展目標,即著力發展一批重點行業,包括創意設計、新興媒體、動漫游戲、出版發行、廣播影視、演藝娛樂、文化旅游、工藝美術、廣告會展等,著力做大做強一批骨干文化企業,包括新華日報報業集團、省廣電集團、鳳凰出版傳媒集團、省廣電網絡公司、省演藝集團、江蘇中江網股份有限公司等,著力建設一批錯位發展、特色鮮明的重點文化產業集聚區,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優先發展科技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08年,江蘇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800億元,比上年增長36.2%,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1.72%提升至2.6%,連續3年保持近30%的增速。

(一)物質文化資源豐富

江蘇地面文化遺存近萬處,已有近2800處被各級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博物館90個;全省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7座、歷史文化名鎮7座,省級歷史文化名城5座、歷史文化名鎮13座、歷史文化保護區3處;蘇州古典園林、南京明孝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江蘇境內有15個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是全國七大重點旅游省份之一,55個4A級旅游景區,位居全國首位。此外,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體育、娛樂、藝術教育等設施相對完備,這些都成為該省重要的物質文化資源。

(二)非物質文化資源淵源深厚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存量極大,民俗文化、民間文學、表演藝術、手工技藝以及各種民間知識,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占有較大的份額和重要的地位。有近百種民俗節慶活動,有吳門畫派、揚州八怪、金陵八大家以及泰州學派、常州學派等藝術學術流派,有昆劇、京劇、錫劇、揚劇、淮劇等7個地方劇種。江蘇還有著眾多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如南京的云錦、蘇州的刺繡、無錫的泥人、揚州的漆器、南通的藍印花布等等。江蘇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33個縣(市、區)、鄉鎮被命名為國家級民間藝術之鄉、特色藝術之鄉,56個縣(市、區)、鄉鎮被命名為省級民間藝術之鄉。

(三)文化產業集聚效應日益凸顯

目前,江蘇有60多家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成或在建,擁有南京、蘇州、無錫、常州4個國家級動畫產業基地,7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18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07年度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對園區和基地的補助達到2435萬元。通過資金扶持引導,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基地已經成為中小文化企業的孵化器,引領、積聚效應正在得到顯現。全省動漫企業近300家,超過80%企業入駐省內4個國家級動畫產業基地,動漫產業資源加速集聚。

(四)新興文化業態快速成長

江蘇已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九大門類文化產業。從2007年和2009年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項目來看,新興文化業態比重得到顯著提升。2007年申報項目中,新興文化業態項目比重為14.6%,總投資額11.62億元。2009年新興文化業態項目比重24.6%,總投資額43.63億元。該省的新華報業集團的手機報經過近3年發展,用戶達150萬戶,預計2009年訂費收入將突破300萬元。逐浪網原創文學作品數字出版項目運營以來,會員達500萬戶,2008年營業收入1200萬元,預計2009年將超過2000萬元。

(五)動漫產業發展迅猛

江蘇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加大對動漫產業的扶持力度,采取獎勵方式,對江蘇原創動漫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的,按二維動畫片每分鐘1500元、三維動畫片每分鐘2000元標準獎勵。在省級電視臺播出的,按二維動畫片每分鐘1000元、三維動畫片每分鐘1500元標準獎勵。首輪文化產業引導資金對動漫的獎勵達2100萬元,占扶持總額的15.4%。2009年申報的項目中,動漫項目近100項,占總申報數的21.2%,總投資額3.15億元。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江蘇動漫產業發展勢頭迅猛,2007年江蘇生產發行原創動畫片15569分鐘,全國列第三位。2008年江蘇生產原創動漫片22192分鐘,產量在全國列第二位,增幅居第一位。2009年以來,《福五鼠之三十六計》《西母霸龍家族》等11部電視動畫被國家廣電總局評為優秀國產動畫片并向全國推薦播出,比過去3年的總量還多,優秀動畫片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六)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熱情高漲

江蘇通過政策和資金扶持,2007年文化產業引導資金項目中接近25%為民企項目,投資額27億元,獲得扶持的項目占總立項數的12%。2009年,民企項目占47.9%,投資額超過110億元。泰州鳳靈樂器集團經過近幾年發展,2008年實現產值2.48億元,銷售收入2.28億元,利稅2000萬元,出口創匯880萬元。南京演出市場2億元左右的投資總額中,民營資本占70%。目前,江蘇非公有制經濟創造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已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從業人員占2/3以上,成為江蘇文化產業的一支生力軍。

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成效顯著。江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正在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寶貴資源。2007年,文化旅游類12個項目獲得扶持資金1400萬元,占立項總數的14.6%,總投資額32.8億元。2009年,申報項目中文化旅游類項目32個,總投資額64.7億元。2008年,全省旅游總收入3265億元,增長15.5%;實現旅游增加值1450億元,增長16%。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產業化運作日趨成熟,泰州溱潼會船文化旅游、句容秦淮花燈和無錫惠山泥人產業化開發、南京云錦品牌推廣等等。在產業化運作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有力推動非物質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形成良性互動的格局。

文化產品“走出去”渠道有效拓寬。鼓勵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增強江蘇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是江蘇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2007年,江蘇文化產業引導資金申報文化服務出口項目6個,總投資額7800萬元。2009年,江蘇申報13個項目,總投資額達1.42億元。獲得2007年立項扶持的南京愛德發展有限公司,利用引導資金改進技術設備,極大地增強了公司的產能。2008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1.28億元,實現利潤2684萬元,成為全球《圣經》第一大印刷企業。江蘇安陽工藝品有限公司投入8.6億元打造“安陽工藝品出口”項目,項目投產后將形成年產1億件(套)工藝品的生產能力,其中,60%出口歐美等國家,預計年銷售額達23.8億元,利稅總額為3.16億元,用工3500人,該項目對蘇北經濟特別是文化產業的發展起到引領帶動作用。

四、云南的“民族文化大省”建設

近年來,云南省不斷解放思想,創新觀念,堅持體制機制創新、藝術創新和運作方式創新,進一步實現文化與旅游、文化與企業、文化與科技的結合,使文化產業成為云南新的經濟增長點。2008年,云南省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300億元,占GDP的5.8%,已基本成為云南繼煙草、有色金屬、旅游等五大產業之后又一個新興支柱產業,并創造了引人注目的“云南現象”,有力推進了云南省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

云南省早在2001年第七次黨代會上就把建設民族文化大省確定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目標之一,把發展文化產業納入黨委、政府的工作重點。特別是2003年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以來,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黨政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把發展文化產業放到重要位置,自上而下地推動文化發展,把文化產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設立專門機構,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并確定省級每年投入30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扶持文化產業的發展,從思想上、組織上、行動上、資金上保證了文化產業的快速、有序和健康發展,初步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以點帶面,推動文化產業全面發展。麗江市被確定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后,云南省又先后確定大理、昆明、紅河、楚雄、曲靖、保山、迪慶等試點州市和鶴慶、石林等25個試點縣市區,以點帶面推進全省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同時,初步組建了不斷發展壯大的云南日報報業集團、云南出版集團公司、云南廣電網絡傳輸有限公司等大型國有文化企業。

突出優勢,重點推進優勢產業。確定重點發展廣播影視業、新聞出版業、文化演藝業、文化娛樂業、體育業、會展業及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等主導文化產業,率先發展一批以民族文化為特色的優勢產業,以“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市場運作”等方式和一系列扶持優惠政策,使主導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并取得突破性的成效。民族文化演藝業方面,以《云南印象》《麗水金沙》等文化精品為龍頭,帶動了全省演藝業的發展,涌現出《勐巴拉娜西》《蝴蝶之夢》《瀾滄江-湄公河之夜》等一大批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俱佳的舞臺文藝精品,逐步樹起了云南民族演藝品牌。僅2005年,全省演藝產業增加值達到約1.4億元,排在全國第十位。

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不斷發展壯大。以鶴慶新華村金屬工藝品加工和銷售集散地建設為龍頭,帶動了該省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發展,大理石、扎染、刺繡、錫工藝品、紫陶、木雕等銷往全國各地。目前,以云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為主的文化企業發展到7058家,年銷售額達80億元。同時,在鄉村文化旅游業方面,以歷史文化名鎮騰沖和順為代表,目前已涌現景洪傣族園、祿豐黑井、建水團山等一批整體開發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影視業方面,建成5個特色基地、8個影視拍攝基地,電視劇生產活躍,每年生產的電視劇達到13~15部,計400~500集,2007年電視劇產量排名全國第九位,云南攝制的《婼瑪的十七歲》《花腰新娘》先后榮獲國家華表獎及國內外多種大獎,奠定了云南影視在全國影視界的地位,云南成為全國唯一的省級影視產業試驗區。休閑娛樂業迅速發展,成果喜人,僅2006年增加值達到50億元。會展業方面,到2008年,全省會展場館建成總面積20多萬平方米,每月均有全國性或區域性大展,完成產值20多億元,實現簽約金額450多億元。昆明現已成為僅次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會展先進城市。這些重點文化產業門類的快速發展,既增強了云南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影響力,也對其他產業門類的發展產生了影響和拉動作用。

文化產業與旅游、企業、科技結合,相互促進、實現雙贏。借助成熟的旅游業平臺和外來游客帶來的巨大消費市場,加快旅游工藝品、民族民間工藝品及民族演藝、餐飲、休閑娛樂、特色節慶等產業門類的發展,形成高度融合、雙贏互動的良性發展局面,顯示出強勁的發展活力,取得巨大的成效,創造出最具云南特色的成功經驗。

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發展領域,促進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目前,全省文化產業項目庫已收集到文化產業項目1259個,擬投資總額達1364億元,已簽約項目283個,實際實施268個,實際到位資金99.09億元,一批重點項目正在建設或已建成。全國最大規模的“東方影城”也已落戶昆明,投資16億元的中國祿豐世界恐龍谷也吸引了海內外眾多賓客。同時,堅持“社會資本投入、政府引導扶持、企業經營運作”的發展思路,使社會資本在文化產業投資領域充分涌流,從2004年至今,云南省已經實施的文化產業項目達77個,投資總額累計達131億多元。社會資本的引入給云南省文化產業帶來勃勃的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尤其是民營文化企業的發展顯示出旺盛的活力。以演藝為主的云南吉鑫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發展成為云南省文化產品跨度最廣的民營文化企業,正努力打造為我國最大的民間演藝集團。

文化產業的發展為云南從民族文化大省向民族文化強省邁進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撐,為云南省經濟社會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目前,云南省努力把民族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資本優勢和品牌優勢,培育和打造以云南民族文化為核心的“香格里拉”“茶馬古道”“七彩云南”“聶耳”等文化品牌,組建了云南文物集團,推進云南民族村改制和楊麗萍大劇院落戶,啟動了“云南文化產業走出去”工程,全力推進云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潛力巨大的云南文化產業呈現出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五、河南的文化品牌建設

河南省是中華文明主要發祥地之一,是文化資源大省。近年來,該省明確提出了實現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文化資源大省向文化強省跨越的“兩個跨越”。以新一輪解放思想為先導,在認識上提升高度,在改革上增加深度,在發展上加快進度,在投入上增強力度,在運作上提高市場化程度,把“文化興豫”上升為指導河南未來發展的最高戰略之一,使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緊密相連,文化強省與工業化并肩成為河南實現“中原崛起”的“兩條腿”。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設立了千萬元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目前,已經培育出了一批具有發展潛力、市場前景好的文化產業實體。2008年,河南文化產業增加值近600億元,連續3年增長超過17%,增速超過GDP和服務業。

河南文化資源豐富。地下文物居全國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國第二位,館藏文物占全國的1/8。中國八大古都,河南占有其四(開封、洛陽、安陽、鄭州),數量居全國之首。全國歷史文化名城102座,河南占有8座。龍門石窟和安陽殷墟為世界文化遺產,洛陽白馬寺、登封少林寺、開封相國寺海內外有名,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大相國寺佛教音樂,洛陽河洛大鼓、寶豐馬街書會等聞名遐邇。這些既是繁榮文化事業的基礎性資源,也是發展河南文化產業的戰略性資源。這些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河南發展文化產業重要的戰略資源,使之發展成為河南省的優勢產業,成為河南文化產業的金字招牌,成為河南的軟實力。

河南以項目帶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在報刊出版、廣播影視、演藝娛樂、文化旅游、武術雜技、文博會展、網絡文化、工藝美術等8個具有比較優勢的文化產業領域,扶持建設了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進一步做大做強河南日報報業集團、中原出版傳媒集團、河南文化影視集團、河南電影電視制作集團、河南有線電視網絡集團等一批骨干文化企業,重點打造鎮平玉雕、開封汴繡、禹州鈞瓷、洛陽唐三彩、浚縣石刻泥塑、民權畫虎等特色文化集群,壯大文化產業規模和實力。

河南文化品牌效應不斷彰顯。一張張承載著河南厚重文化、在社會上叫得響、在全國有影響的精美名片被打造出來。寶豐縣將延綿700余年的魔術技藝發揚光大,全縣1000多個演出團體、5萬農民藝人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創造了引人注目的“寶豐文化現象”。此外,以武術、雜技為代表的演藝品牌,以《禪宗少林·音樂大典》《大宋東京夢華》《風中少林》《程嬰救孤》《村官李天成》《木蘭詩篇》為代表的舞臺劇目品牌,以《梨園春》《武林風》為代表的影視欄目品牌,以馬街書會為代表的民間演藝品牌,以龍門石窟、少林寺、開封宋都古城、安陽殷墟、焦作太極拳等為代表的精品景區,以洛陽牡丹花會、開封菊花花會、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等為代表的節慶會展,以二月河等為代表的“文學豫軍”,以張海等為代表的河南書法美術群體等,都在全國乃至國外產生了廣泛影響。

河南的動漫產業也有長足的發展。原創漫畫及動畫片產量大幅提升,培育出“小櫻桃”“小破孩”“快樂星球”等一批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俱佳的精品動漫品牌,在國內頗具影響力。其中,小櫻桃是國內成立最早的民營動漫企業,在全國范圍內擁有多家控股和參股企業,通過旗下漫畫、動畫、書刊、飲料、糖果、文具等六大業務板塊,向廣大動漫愛好者提供包括動漫內容、日用消費品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小櫻桃動漫衍生產品已遠銷全國各地及馬來西亞、韓國、阿聯酋、越南等國家,成為中國內地及全球華人中最受推崇的動漫品牌之一。國家動漫產業發展基地已落戶鄭州,標志著該省動漫產業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六、浙江的民營文化建設

浙江省是我國最早意識到文化產業重要性,最早把經濟體制改革成就(尤其是民營企業的發展模式)引入文化產業發展領域的地區之一。早在1999年浙江就已提出了“發展文化產業,建設文化大省”的戰略目標,要盡力適應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綜合實力和創新能力的文化企業、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品牌、一批具有集聚效應和產業特色的文化產業區塊、一批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2007年,浙江文化產業總產出2123.44億元,實現增加值595.9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8.5%和18.8%,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6.2%和5.4%。文化產業增加值占全省GDP的3.2%。

浙江民營文化企業異軍突起。據不完全統計,全省目前民營文化企業投資總規模達230億元以上,涉及影視、印刷、經營娛樂、藝術品經營、旅游、廣告、會展等10多個行業,年總收入300億元以上,從業人員50余萬人。宋城集團以文化理念發展旅游休閑產業,先后開發了7個主題文化旅游景點,成立了宋城藝術團,2008年僅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就演出1100多場,觀眾達210萬人次,總收入2.8億元,上繳稅收3000多萬元。浙江中南集團卡通影視有限公司收入、利潤均比上年翻番,并成為動漫出口的龍頭企業。這個6年前由民營建筑企業“轉身”的動漫新秀成功地打造出一條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動漫產業鏈。被譽為“中國好萊塢”的橫店,走出了一條“基地化、社會化、專業化、產業化”發展的新路子,大大推進影視業生產方式的變革。自1995年發展影視文化產業以來,橫店集團先后投資70多億元,如今已建成13個大型影視實景拍攝基地。目前,已有610部影視劇在此拍攝,華誼兄弟等305家企業入駐,基本涵蓋了從投資、劇本創作到拍攝、后期制作、服裝、道具等各個環節。其一臺節目《夢幻太極》一年就撬動消費1億元。廣廈集團與浙江廣電集團聯合組建影視集團公司,共同發展影視業,參與投資拍攝了《集結號》《非誠勿擾》《十萬人家》等影視劇,取得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再如,云和的木制玩具,龍泉的青瓷、寶劍,寧波的海倫鋼琴等專業特色文化產業園區都已形成,集聚了眾多民營企業茁壯成長。

高新文化產業嶄露頭角。浙江十分注重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發展文化產業。圖書發行連鎖、報刊發行連鎖、音像連鎖、網吧連鎖和電影院線等五大現代文化流通業正在形成。從事電子商務、網絡娛樂等網絡文化產業在形成中,2008年該省網絡媒體和網絡視聽營業收入約1.6億元。動畫教學、研發、制作、運營和衍生產品開發的動畫產業鏈正在初步形成,由數字節目、傳輸、服務等內容構成的有線數字電視新體系初步建立。

浙江把“走出去”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來抓,大力推進對外文化交流,集中力量抓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如在法國、美國、德國和中國香港、澳門地區舉辦的“浙江文化周”等。同時,以國際文化藝術節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積極輸出文藝精品。2002年以來,浙江實施的對外和對港澳臺交流項目達1500多個,交流人次超過2.7萬人,每年交流項目和人次分別以15%和51%的速度遞增,目前已與104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文化交流,與5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相對穩定的交流關系。

浙江還積極鼓勵、引導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對外文化交流。浙江近年來實施的對外文化交流重點項目,50%都得到了社會資金和民間力量的幫助,還有30%左右的項目是由民間機構和社會團體實施的。事實證明,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形成官民并重、雙管齊下的良好格局,是多渠道、寬領域、立體化、全方位推動浙江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機制。

同時,浙江一手抓交流、一手抓產品,打造了一批既有浙江特色又適應國際市場需要的文化精品。如小百花越劇團的精品劇目、浙江青瓷展、中國絲綢文化展、景寧畬族的“畬家歌舞”以及長興百葉龍、金華九獅圖等20多項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都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

綜合以上六省文化發展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實踐與探索,給我們帶來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啟示一:必須把文化體制改革作為文化發展特別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充分運用在市場經濟體制較為完善的環境下民營文化企業發展勢頭較好、國有文化機構市場親和力較強的優勢,著眼于形成統一的“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宏觀管理體制目標,具體落實“實施分類改革、打造新型市場主體”的微觀體制改革要求,實施好轉企改制、新聞媒體宣傳業務和經營業務兩分開兩加強,深化文藝院團改革、打造國有文化集團、引導民營文化產業發展,有效發揮文化體制改革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引擎作用;大力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創新探索,推動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多更好地面向基層、服務群眾。

啟示二:必須把市場運作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石。市場經濟環境必然牽涉到文化產品和服務面向市場的問題,并因此催生文化產業的發展。大膽借鑒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明確文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導向,并逐步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比如,要求通過文化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要求國有文化單位增強市場意識,建立鼓勵社會力量辦文化的新機制,大力發展文化中介機構,加強文化市場管理,積極構建文化市場體系,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文化產業發展市場主體。

啟示三:必須把規模擴張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業態。通過引進戰略合作伙伴,把重點國有文化企業逐步由大變強,使其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和戰略投資者,把骨干民營文化企業加快發展,使其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生力軍,把民營文化企業與重點產業區塊相融合,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產業集聚性和規模效應的文化產業區帶。

啟示四:必須把科技創新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拓展。注重引導國有和民營文化企業借助于數字與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力推動文化產業與現代營銷、科技、旅游、創意的結合,特別是在動漫產業、網絡文化產業、現代文化物流業等方面創新拓展,使文化產業競爭力不斷得到新的提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台县| 华安县| 舟山市| 石阡县| 峨眉山市| 敦煌市| 和田市| 习水县| 大余县| 淳安县| 关岭| 盐津县| 温州市| 江北区| 海原县| 仁寿县| 苍山县| 铜鼓县| 屏边| 江西省| 葵青区| 临清市| 报价| 贵港市| 东至县| 田东县| 黄龙县| 辽源市| 阳曲县| 义马市| 普安县| 开阳县| 永仁县| 天气| 包头市| 巨野县| 昭觉县| 吉木萨尔县| 德安县| 封丘县| 从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