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5章 產后門(8)

黃芩 麥門冬(各等分)咀,每服三錢,水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無時。

栝蔞根湯 (《集驗》)療產后血渴。

栝蔞根(四兩) 麥門冬(去心) 人參(各三兩) 生干地黃 甘草(各二兩) 土瓜根(五兩)大棗(二十枚) 《產寶》無地黃、麥門冬,有牡蠣粉等分。

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千金竹葉湯 療產后虛渴,少氣力。

竹葉(三升) 甘草 人參 茯苓(各一兩) 小麥(五合) 生姜 半夏(各三兩)麥門冬(五兩) 大棗(十五枚)上 咀,以水九升,先煮竹葉、小麥、姜、棗,取七升,去渣,納藥再煎取二升,去渣一服五合,日三夜一。

七味白術散 治中氣虛弱,津液短少,口干作渴,或因吐瀉所致者。

人參 白術(炒) 木香 白茯苓 甘草(炒) 藿香 干葛(各一錢)上水煎服。

竹葉歸 湯 治胃氣虛弱,口干作渴,惡冷凍飲料食者。

竹葉(一錢半) 黃 (二錢) 白術 人參 當作(各一錢) 麥門冬(去心,七分)甘草(炒,五分)上水煎服。

玄胡索散 治產后失血,渴不止。

郁金 干葛 桂心 青皮 枳殼 玄胡索上各等分,以好醋浸一宿,焙干末之。每服二錢,陳皮湯調下,日三夜一。

桃花散 治產后不煩而渴。

新鍛石(一兩) 黃丹(五錢)上為細末,渴時井水調下一錢。

〔本〕治產后出血太多,虛煩發渴。用真正蒲黃末二錢,白湯調下。如渴燥甚,井花水下。

治產后中風煩渴。用紅花子五合,微炒研碎,以水煎濃,徐徐呷之。

療血渴及產后渴疾。用蓮子心生取為細末,米飲調下二錢效。

自汗

〔大〕夫虛汗不止者,由陰氣虛而陽氣加之,里虛表實,陽氣獨發于外,故汗出也。

血為陰,產則傷血,是為陰氣虛也。氣為陽,其氣實者陽加于陰,故令汗出。而陰氣虛弱不復者,則汗出不止也。凡產后血氣皆虛,故多汗,因之遇風則變成痙,縱不成痙,亦虛乏短氣,身體柴瘦,唇口干燥,久則經水斷絕,由津液竭故也。

〔薛〕按前證屬血氣俱虛,急用十全大補湯;如不應,用參附、 附等湯。若汗多亡陽發痙,尤當用前藥。王海藏先生云∶頭汗出至頸而還,額上偏多,蓋額為六陽之所會也,由虛熱熏蒸而出。竊謂前證當以部位分之,額左屬肝,額右屬肺,鼻屬脾,頤屬腎,額屬心,治者審之。一產婦略聞音響,其汗如水而昏憒,諸藥到口即嘔。余以為脾氣虛敗,用參、附末為細丸,時含三五粒,隨液咽下,乃漸加之,至錢許,卻服參附湯而痊。一產婦盜汗不止,遂致廢寐,神思疲甚,口干引飲。余謂血虛有熱,用當歸補血湯以代茶;又以當歸六黃湯,納黃芩、連、柏炒黑,倍加人參、五味子,二劑而愈。

〔大〕凡產后忽冒悶汗出不識人,治用雞子及竹瀝二法,見前血暈。

〔薛〕前證屬大虛,宜固元氣為主。其汗不止,必變柔痙。東垣先生云∶婦人分娩,及半產漏下,昏冒目瞑,蓋因血暴亡而火上熾,但補其血則神自昌。若常時血下,當補而升舉其氣。陽得血而神安,則目明矣。今立一方,以補手足厥陰之血,兼益陽氣,名曰全生活血湯。

全生活血湯 治發熱,自汗盜汗,目 ,四肢無力,口干頭暈,行步欹側。

升麻 芍藥(炒,各三錢) 柴胡 當歸 防風 羌活 獨活 葛根 甘草(炒,各二錢)川芎 本(各一錢五分) 生地黃 熟地黃(各一錢) 細辛 蔓荊子(各五分) 紅花(三分)上每服五錢,水煎熱服。

麻黃根散 (二方) 治產后虛汗不止。

當歸 黃 麻黃根 牡蠣( 為粉) 人參 粉草(各等分)上 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又方當歸 黃 (各一兩) 麻黃根(二兩)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渣服。

《千金》療產后風虛,汗出不止,小便難,四肢拘急,難以屈伸。

甘草(炙,一兩) 附子(半個,炮去皮尖) 桂心 芍藥(各一兩半)上 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生姜四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渣空心溫服。(忌豬肉、冷水、生蔥等物。)《經效》療產后汗出不止。

黃 (十二分) 白術 牡蠣( ) 茯苓 防風 麥門冬(去心) 生地黃(各八分)大棗(七枚)上 咀,水二升,煮取七合,去渣,空心分溫兩服。

療產后血氣暴虛汗出。

淡竹葉煎湯三合,微溫服之,須臾再服。

又方 馬齒莧研取汁三大合,煮一沸,投蜜匙許,冷停頓服。(無新者,用干者煮汁入蜜服。)止汗散 治產后盜汗不止,一應汗多者,皆可服。

牡蠣( ,研粉) 小麥面(炒令黃色,碾為粉)上等分和勻,煮生豬肉汁調下二錢,無時。

人參湯 治產后諸虛不足,發熱盜汗。

人參 當歸(各等分)上為末,以豬腰子一只,去脂膜,切小片子,以水三升,糯米半合,蔥白兩條,煮米熟,取清汁一盞,入藥二錢,煎至八分,溫服不拘時。

當歸六黃湯 治氣血虛熱,盜汗不止;不應,加人參、白術。心血不足,加酸棗仁(炒。)當歸 熟地黃(自制) 黃 (炒,各二錢) 生地黃 黃柏(炒黑) 黃芩(炒黑)黃連(炒黑,各一錢)上水煎服。

參附湯 治陽氣虛寒,自汗惡寒,或手足逆冷,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吃逆不食,或汗多發痙等證。

人參(一兩) 附子(炮,五錢)上作一服,姜、棗水煎徐徐服。去人參加黃 ,名 附湯。

附湯 治陽氣虛脫,惡寒自汗,或口噤痰涌,四肢逆冷,或吐瀉腹痛,飲食不入,及一切虛寒等證。

黃 (一兩) 附子(炮,五錢)上作一劑,姜、棗水煎服。如不應,倍加附子,方得全濟。

當歸補血湯(見前。) 十全大補湯(見下虛羸。)

黃疸

〔丹〕治一婦人四月內產,發黃,四肢倦怠,食少,經事不來,時發熱,脈弦。

白術(一兩) 人參 秦艽 牡丹皮 生地黃 木通 柴胡 芍藥(各半兩) 川芎 黃芩干葛(各一錢) 甘草(五分)上分十二帖,水煎,食前熱服。

發熱

〔薛〕產后虛煩發熱,乃陽隨陰散,氣血俱虛。若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急用十全大補湯。若熱愈甚,急加桂、附。若作渴面赤,宜用當歸補血湯。若誤認為火證,投以涼劑,禍在反掌。王太仆先生云∶如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熱來復去,晝見夜伏,夜發晝止,不時而熱,是無火也,當治其心。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

熱動復止,攸忽往來,時動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故心盛則生熱,腎盛則生寒。腎虛則寒動于中,心虛則熱收于內。又熱不勝寒,是無火也。寒不勝熱,是無水也。治法∶前證無水者,六味丸。無火者,八味丸。氣血俱虛者,八珍湯與十全大補湯。大尹俞君之內,產后發熱晡熱,吐血便血,兼盜汗,小便頻數,胸脅脹痛,肚腹痞悶。余曰∶此諸臟虛損也,治當固本為善。自恃知醫,用降火之劑,更加瀉利腸鳴,嘔吐不食,腹痛足冷,始信余言。診其脈,或浮洪,或沉細,或如無。其面或青黃,或赤、白,此虛寒假熱之狀。時雖仲夏,當舍時從證,先用六君子湯加炮姜、肉桂數劑,胃氣漸復,諸證漸退,更佐以十全大補湯,半載全愈。儒者楊敬之內人,所患同前,但唾痰涎,或用溫補化痰之劑,不應。面色黧黑,兩尺浮大,按之微細,此因命門火虛,不能生脾土,脾土不能生諸臟而為患也。用八味丸補土之母而痊。一婦產后三日起早,況氣血未定,遂感身熱目暗如風狀,即以清魂散二服,得微汗而愈。滑伯仁治一產婦惡露不行,臍腹痛,頭疼寒熱。眾皆以為感寒,溫以姜、附,益大熱,手足搐搦,語譫目攛。診其脈弦而洪數,面赤目閉,語喃喃不可辨,舌黑如 ,燥無津潤,胸腹按之不勝手。蓋燥劑搏其血,內熱而風生,血蓄而為痛也。曰∶此產后熱入血室,因而生風。即先為清熱降火,治風涼血,兩服頗爽;繼以琥珀牛黃等稍解人事,后以張從正三和散行血破瘀,三四服惡露大下如初。時產已十日矣,于是諸證悉平。一婦盛暑月中產三日發熱,其脈虛疾而大,惡露不行,敗血攻心,狂言叫呼奔走,拿捉不住。以干荷葉、生地黃、牡丹皮,濃煎湯調下生蒲黃二錢,一服即定,惡露旋下而安。一婦產后時發昏瞀,身熱汗多,眩暈口渴,或時頭痛惡心。醫用四物涼血之劑,病不減,又用小柴胡,病益甚。石山至診,得浮洪搏指。

汪曰∶產后而得是脈,又且汗多而脈不為汗衰,法在不治。所幸者,不喘不泄耳。其脈如是,蓋涼藥所激也。用人參三錢,黃 二錢,甘草、當歸各七分,白術、門冬各一錢,干姜、陳皮、黃芩各五分煎服,五劑脈斂而病漸安。王僉憲宜人產后,因沐浴發熱嘔惡,渴欲引冷水瓜果,譫語若狂,飲食不進,體素豐濃,不受補,醫用清涼,熱增劇。診得六脈浮大、洪數。汪曰∶產后暴損氣血,孤陽外浮,內真寒而外假熱,宜大補氣血。與八珍湯加炮姜八分,熱減大半。病患自以素不宜參、 ,不肯再服,過一日復大熱如火,復與前劑,潛加參、 、炮姜,連進二三服,熱退身涼而愈。

當歸養血丸(產后腹痛。) 當歸黃 湯(腰痛。) 當歸補血湯 當歸散(并見胎自墮半產條。)大全人參湯(見上自汗。)羅氏犀角飲子 治產后亡津液虛損,時自汗出,發熱困倦,唇口干燥。

犀角 麥門冬 白術(各半兩) 柴胡(一兩) 枳殼(麩炒) 地骨皮 生地黃 甘草(炒)當歸 人參 茯苓 黃芩 黃 (各七錢)上 咀,每服四錢,姜三片,浮麥七十粒,水煎服。

三之一湯 治產后虛勞發熱,日久不安。

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黃 甘草(各一錢半)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紅棗一枚,煎一盅,無時服。

三分散 治產后日久,虛勞發熱。

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黃 白術 白茯苓 黃 (各一錢) 柴胡 人參(各一錢半)黃芩 半夏 甘草(各半錢)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盅,食前服。

加味逍遙散 治產后發熱,口干作渴,唇裂生瘡。

當歸 白芍藥 干葛(各二錢) 生地黃 川芎 黃芩(各一錢半) 人參(九分)麥門冬(九分) 柴胡(一錢) 烏梅(二個) 甘草(六分)上銼散,分作二服,用水一盅,煎至染分,空心服。

〔婁〕產后發熱,多屬虛寒,惟干姜加入補藥中神效,此丹溪法也。

人參當歸湯 治產后去血過多,血虛則陰虛,陰虛則生內熱,心胸煩滿,呼吸短氣,頭痛悶亂,晡時轉甚,與大病后虛煩相類。(方見前產后虛煩。)

往來寒熱

〔郭〕產后乍寒乍熱者何?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能令乍寒乍熱。產后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乘則或寒或熱。若因產勞傷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于肺則熱,入于脾則寒,醫人若誤作瘧疾治之則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又問∶二者何以別之?時有刺痛者,敗血也,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也。增損四物湯不一,皆隨病加減。

〔薛〕產后寒熱因氣血虛弱或脾胃虧損,乃不足之證。經云∶陰虛則發熱,陽虛則惡寒。若兼大便不通,尤屬氣血虛弱,切不可用發表降火。若寸口脈微,名陽氣不足,陰氣上入于陽中則惡寒,用補中益氣湯。尺部脈弱,名陰氣不足,陽氣下陷于陰中則發熱,用六味地黃丸。大抵陰不足,陽往從之,則陽內陷而發熱。陽不足,陰往從之,則陰上入而惡寒。此陰陽不歸其分,以致寒熱交爭,故惡寒而發熱也,當用八珍湯。若病后四肢發熱,或形氣倦怠,此元氣未復,濕熱乘之故耳,宜補中益氣湯。若肌熱大渴引飲,目赤面紅,此血虛發熱,用當歸補血湯。若認為實則誤矣。一產婦惡寒發熱,用十全大補加炮姜治之而愈。但飲食不甘,肢體倦怠,用補中益氣而安。又飲食后犯怒,惡寒發熱,抽搐切牙,難候其脈,視其面色青中隱黃,欲按其腹,以手護之,此肝木侮脾土,飲食停滯而作,用六君加木香,一劑而安。一產婦惡寒發熱,余欲用八珍加炮姜治之,其家知醫,以為風寒,用小柴胡湯。余曰∶寒熱不時,乃氣血虛也。不信,仍服一劑,汗出不止,譫語不絕,煩熱作渴,肢體抽搐。余用十全大補湯二劑益甚,脈洪大,重按如無,仍以前湯加附子四劑稍緩,數劑而安。

吳茭山治一婦人產后去血過多,食后著惱頭疼身痛,寒熱如瘧,左手弦大,微有寒邪,右手弦滑不勻,食飲痰火也。二者因虛而得,宜養正祛邪。遂以茯苓補心湯去地黃加羌活、青皮、蔥、棗,三服汗出身涼,其患漸瘥,然后以八物湯調理半月后全愈。

一婦產后惡露未盡,瘀血入絡,又感寒邪,身熱如瘧,即以生料五積散五帖,惡露自下而寒熱除。又一婦產后惡露未盡,因起抹身,寒氣客于經絡,乍寒乍熱,脈緊而弦,以蔥白散二帖安。一少婦初產四日,冷物傷脾胃,但覺身分不快,嘔逆,飲食少思,心腹滿悶,時或腹脅刺痛,晨惡寒,晚潮熱,夜則恍惚譫語,晝則抽搐,頗類風狀,變異多端,諸醫莫測,或作虛風,或云血凝實熱,用甘溫而行血,以寒涼退實熱,如此半月不效。

汪至,見醫滿座,亦踞縮,診其脈弦而緊,遂令按之小腹急痛,知瘀血未盡也。思患者大勢惡露已下,未必還有余血,偶因寒涼所傷,瘀血停滯下焦,日久客于經絡,所以變生諸證,須得大調經散倍入琥珀化諸惡血成水,其患方愈。遂合前藥服之,五日后行惡水斗許,臭不可近,患人覺倦,病勢漸減,然后以人參養榮湯數十帖,月余如初。

〔云〕產后往來寒熱,四物內加小柴胡湯。

〔保〕治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沉而數,宜柴胡四物湯。

川芎 當歸 芍藥 熟地黃(各一錢半) 柴胡(八錢) 人參 黃芩 甘草 半夏(各三錢)上為末,水煎服。

〔云〕產后往來寒熱,脈弦者少陽也,小柴胡加生地黃湯。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经县| 盐边县| 东宁县| 景德镇市| 云梦县| 济阳县| 井冈山市| 金塔县| 鸡东县| 天等县| 新田县| 海淀区| 常宁市| 司法| 新昌县| 荆门市| 澄城县| 民县| 蚌埠市| 固阳县| 玉田县| 渝中区| 微山县| 噶尔县| 高密市| 东港市| 密山市| 祁东县| 泸水县| 康平县| 恩施市| 安龙县| 西昌市| 铜陵市| 进贤县| 乐昌市| 天门市| 正镶白旗| 嘉禾县| 罗平县| 马尔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