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不要掩飾你的毛病
書名: 做事就這幾招作者名: 王詠星編著本章字數: 1578字更新時間: 2016-01-13 17:37:25
請捫心自問,你是不是一個豁達大方的人?你可能認真思索才肯定地回答一個“是”字。不過,無論你是好人、壞人、奸險小人、正人君子……你的心中必然有一個沒有人知道的秘密,而且也有一個自己無法說服、也不希望別人去碰觸的弱點,你會與知己良朋暢所欲言,話盡辛酸——除了把那個秘密抖出來。
你愿意忘掉自我,為朋友而赴湯蹈火,但是誰也休想改變你,尤其是你那個被埋于內心深處的弱點。你會說:“我什么事情都可以依你,就是那件事我要獨自處理。我就是這樣的人,我當然知道自己的毛病在那里,只是現在仍不是改變它的時候。”
你那根生命中的刺是什么?它可能是嫉妒、小氣、貪婪、虛榮、奢侈、搬弄是非、不負責任、狂妄自大、自卑自憐、好大喜功等。由于它的存在,你深深感受到人性的丑惡,無論你如何隱藏這只可怕的怪獸,希望帶給每一個人良好的印象,但你的努力終會付諸東流,為什么?理由非常明顯,想盡辦法掩飾自己的毛病,誰料欲蓋彌彰,得到相反的效果。
收拾心情,面對現實,雖然說易行難,但世上本來就沒有不流一滴汗水便能獲得的東西。每個人都有弱點,分別在于有人一生被這個大魔頭折磨,有人則能慢慢脫離它的魔爪,靠自己的理智與它和平共處,接受它是性格的一部分,讓時間與經歷把它的棱角磨掉,朝著一個完人的目標邁進。
坦誠面對自己的弱點,拿出足夠的時間與勇氣克服它,不斷自我提醒。同時也接受自己時而軟弱懼怕的事實,對人處事更要謹慎端正,一切的問題將再也無法困擾你。
美國羅倫治醫院負責人史蒂芬醫生說:“謙虛接受人家的批評,好好反省,努力改進,消除惡習與弱點,是每個人應該學習的功課。”如果你總是覺得聽到人家指出自己的錯誤是一種恥辱,令你面紅耳赤,無地自容,終而惱羞成怒,則對個人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以下有一些建議,或能助你克服懼怕批評這種心理上的障礙,慢慢懂得從批評中吸取教訓。
①世界上沒有一個完美的人,所以你不必介意人家的批評。你的弱點無損你的價值,無須一概以敵視的態度對待意見與你相左的人。
②如果別人對你的工作表現頗有微詞,你應該知道人家是針對事情提出意見,而不是故意與你作對。
③千萬別把“我的工作不被接受”,解釋為“我不被接受”。
④聽到人家對你的批評后,暫且不要馬上反唇相譏。你應回去好好想一想,看看對方是否真的惡意中傷,抑或只是說出真相。
⑤假若你對于人家的批評半信半疑,不妨多跟幾個朋友傾談,客觀聽取別人的意見,你會對自己有更深刻的了解。
⑥如果你覺得人家誤解了你,你不必與對方發生爭執,只需把你的意見說出來,保持心平氣和,批評便再也不能影響你了。
喜歡聽贊美是每個人的天性。忠言逆耳,當人家對著自己狠狠數落一番時,不管那些批評如何正確,大多數人內心都會感到不舒服,有些人更會拂袖而去,連基本的禮貌也不顧了,令提意見的人尷尬萬狀。下一次就算你犯更大的錯,相信也沒有人敢勸告你,這豈不是你最大的損失?
逆耳之言,聽起來如芒刺在背,令人難以接受,可它正是我們所需要的“苦口良藥”。逆耳之言有兩種:一種是無端的指責,一種是刺耳的忠告。對于前者,雖有辯白、解釋或回擊的必要,但也可從側面或反面使自己深思。魯迅就是常常從無端的指責中堅定自己的方向、修正自己的方法。對于后者,既是忠告,但也不容易聽進去,甚至產生反感,以至常常會把朋友當仇人。唐朝李世民當了皇帝之后,開始是很難“納諫”的,魏征多次逆耳忠告,使這“一代明主”十分激憤,幾次想殺他,要不是皇后說情,魏征很難保住性命。后來,李世民聽其忠言,制定了利于唐王朝鞏固發展的政策,才出現所謂“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
有一句話曾經是這樣說的:“不犯錯本身就是錯。”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中,每個人都不能免于犯錯,可對待錯誤的態度卻常常顯示出一個人的品格。敢于懺悔,敢于勇敢地面對自己的錯誤,是需要足夠的勇氣的。但唯有如此,才有機會改正和取得進步。有錯誤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敢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