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場合,問者會有意提出一些使對方不便回答的問題,誘使對方作出回答,對此回答應有所戒備,不能簡單地問什么答什么,可以尋找別的可能替代的話來回答。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任總統前曾在海軍中任職。一次,一位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的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向四周看了看,似乎怕有人注意,然后悄聲地問朋友:“你能保守秘密嗎?”朋友答道:“能,當然能!我會守口如瓶。”羅斯福微微一笑地跟著說:“那么,我也能,我也會守口如瓶。”這段對話,委婉巧妙,機敏靈活,異常精彩。
戰國時期,墨子和他的學生子禽曾有這樣的一段對話:“老師,話說多了好,還是少了好?”墨子回答說:“池塘的青蛙日夜不停地鳴叫,可有誰去理會呢?雄雞在天亮時只叫一兩聲,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墨子巧妙地引用青蛙和雄雞作對比,說明了話不在多的道理。善于借用事物、外界情景來回答對方的問題,以求回答得生動、具體,而又別開生面。
1953年6月,79歲高齡的丘吉爾參加百慕大的英美法三國首腦會議,他為回避某些問題,就借口自己年事已高,裝作沒聽見,不予回答。而在他感興趣的問題上,卻與美法討價還價,一點也不聾了。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曾幽默地說:“真沒辦法,裝聾作啞成了這位大演說家的新式武器了。”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有人故意問梅內德謨,他是否已經停止打他的父親了?這是一個設有陷阱的提問,不能不加思索地信口開河,必須明辨是非、機智巧答。機智的梅內德謨回答說:“我既沒有停止,也從來沒有打過。”梅內德謨的回答抓住了問題中含有敵意的關鍵,否定了問話本身。像這樣的問話往往會出現在一些非常正規的公開場合,需要引起答者的注意。《孫子兵法》有言為證:“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學會自責——變被動為主動
說服別人最基本的要點之一,就是巧妙地誘導對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他人就范。如果說服的一方特別強調自己的優點,企圖使自己占上風,對方反而會加強防范心。所以,應該注意先點破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暫時使對方產生優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經的態度表達,才不會讓對方乘虛而入。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常常帶一只叫雷斯的小獵狗到公園散步。因為他們在公園里很少碰到人,又因為這條狗友善而不傷人,所以他常常未給雷斯系狗鏈或戴口罩。有一天,他們在公園遇見一位騎馬的警察。警察嚴厲地說:“你為什么讓你的狗跑來跑去而不給它系上鏈子或戴上口罩?你難道不知道這是犯法嗎?”“是的,我曉得。”卡耐基低聲地說,“不過,我認為他不至于在這兒咬人。”“你不認為,你不認為!法律是不等你怎么認為的。它可能在這里咬死松鼠,或咬傷小孩。這次我不追究,假如下次要被我碰上,你就必須跟法官解釋了。”
卡耐基的確照辦了。可是,他的雷斯不喜歡戴口罩,他也不喜歡它那樣。一天下午,他和雷斯正在一座小山坡上賽跑,突然,他看見執法警察正騎在一匹紅棕色的馬上。卡耐基想,這下栽了!他決定不管警察開口就先發制人。他說:“先生,這下你當場逮到我了,我有罪,你上星期警告過我,若是再帶小狗出來而不替它戴口罩,你就罰我。”
“好說,好說。”警察回答的聲調很柔和,“我曉得在沒人的時候,誰都忍不住要帶這樣的小狗出來溜達。”“的確忍不住。”卡耐基說道,“但這是違法的。”“哦,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嚴重了。”警察說,“我們這樣吧,你只要讓它跑過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卡耐基正是運用了“先行自責”法說服技巧,使警察覺得自己受到了尊重,從而表現出寬容的態度。
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可能會被人指責時,不妨先數落自己一番,當對方發覺你已承認錯誤時,便不好意思再指責你了。如當你有求于對方時,一開始你就說:“我這可能是無理的要求”,“我說這些話可能有點嚕”或“我說的話雖是過份點”。此時,即使你說的話確實令對方感到厭煩,但對方也因此不會當面指責。如果反復使用,反而會加強效果,使對方輕易聽完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