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重要的是當我們犯錯以后能夠聽進別人的意見,并勇于糾正錯誤——這就是“吃一塹,長一智”的成長智慧。如果老虎屁股摸不得,一聽有人批評就火冒三丈、強詞奪理,那只能使自己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戰國時期,楚國有一位大臣名叫莊辛,他曾經對楚襄王說:“大王在宮里的時候,州侯和夏侯伴隨左右;而出行的時候,則有鄢陵君和壽跟君陪伴在身邊。這四個人只追求奢侈享樂,對國家大事卻不在行,咱們的國家就危險了!”
楚襄王聽了非常生氣:“莊辛,你簡直老糊涂了,不要在這里妖言惑眾了。”莊辛聽了并不生氣,他接著說:“我并非要跟大王作對,更不會詛咒楚國會有厄運。但是如果大王一直寵信這些人,楚國真的很危險啊。請大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段時間,看看接下來會有什么事情發生。”
就這樣,莊辛到了趙國,暫時居住下來。過了大約半年時間,秦國派兵進攻楚國,最后楚襄王被迫流亡到國外,他意識到莊辛當初的忠告很重要,于是馬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詢問恢復國力的方法。莊辛仍然誠懇地說:“人們都有這樣的認識,羊跑掉了才修補羊圈,這時還不遲。大王應該奮發圖強,卷土重來。”就這樣,楚襄王聽從莊辛的建議發展生產,很快有了收獲。
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后主動改正,這是楚襄王難能可貴的地方。而他的這種品質幫助他有了重頭再來的機會,給了我們很深的啟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大唐盛世的開創者李世民之所以能夠登上帝位,并取得貞觀之治的佳績,也與他善納諍言、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有很大關系。
我們在學習、工作以及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犯各種錯誤。在這種情況下,善于吸取教訓、做到知錯能改是正確的選擇,而不要等到事態日益嚴重、惡化。“成長”的含義是非常廣泛的,從失敗中使自己得到改進就是一個重要方式。它可以使我們在及時改正錯誤的同時獲取經驗教訓,從而實現了舉一反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