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將理失宜,或七情郁怒,以致氣逆,多有上逼之證。若氣逆氣實而脹逼者,宜解肝煎。若胃寒氣實而逼者,宜和胃飲。
解肝煎(見安胎)和胃飲(見經期腹痛)若胃火兼滯者,宜枳殼湯。若脾虛兼滯者,宜紫蘇飲。
枳殼湯(見安胎)紫蘇飲(見安胎)如脾虛而氣不行者,宜四君子湯,甚者,八珍湯。若脾氣虛而兼寒者,宜五君子煎。若脾腎虛寒不行者,宜理陰煎。若脾腎氣虛兼火者,宜逍遙散,或加黃芩、枳殼、砂仁。
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八珍湯(見經不調)五君子湯(見崩淋經漏不止)理陰煎(見血寒經遲)逍遙散(見經期腹痛)若胎死腹中,冷氣上逼,嘔惡面青者,治如后“胎動欲墮”條。
一方:治胎氣上逼,熱痛下血,或煩悶困篤。用蔥二十莖,水濃煮飲之。胎未死即安胎;已死即下。未效再服。若胎動煩躁,唇口青黑,手足厥冷,須用當歸湯(按:蔥,味辛性平,除能達表和里之外,兼有通陽活血,發汗利尿的作用。本方有加川芎者;有用銀器同米煮粥及作羹服食者,可參考)。
《良方》當歸湯(見《婦人規古方》)治胎動煩躁,或生理不順,唇口青黑,手足厥冷。
當歸 人參(各二三錢) 阿膠(炒) 甘草(炒各一錢) 連根蔥白(一握)上,水四碗,煎四味至半,去渣,下蔥再煎一碗,分二服。
胎漏
妊婦經血不固者,謂之胎漏。而胎漏之由,有因胎氣者;有因病氣者。而胎氣之由,亦有二焉。余嘗診一婦人,脈見滑數,而別無風熱等病。問其經脈,則如常不斷,而但較前略少耳。余曰:“此必受妊者也。因胎小,血盛有余而然。”后于三月之外,經脈方止,果產一男。故胎妊之婦,多有此類。今常見懷胎七、八個月而生子者,人但以血止為度,謂之不足月。然其受胎于未止之前,至此而足而實,人所不知也。第此等胎氣,亦有陰陽盛衰之辨。如母氣壯盛,蔭胎有余,而血之溢者,其血雖漏,而生子仍不弱,此陰之強也,不必治之。若父氣薄弱,胎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乃以精血俱虧,而生子必萎小,此陽之衰也,而亦有人所不知也。凡此皆先天之由,若無可以為力者。然栽培根本,豈果無斡旋之道乎?第見有于無之目,及轉強于弱之手,為不易得,是烏可以尋常語也?至若因病而漏者,亦不過因病治之而已耳。
妊娠血熱而漏者,保陰煎、清化飲,擇而用之。怒動肝火漏血者,保陰煎,甚者化肝煎主之。
保陰煎(見血熱經早)清化飲(見血熱經早)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脾虛不能攝血者,壽脾煎、四君子之類主之。脾虛血熱氣滯者,四圣散主之。脾腎兼虛者,五陰煎主之。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四君子湯(見血虛經亂)四圣散(見《婦人規》古方)治漏胎下血。
條芩 白術 砂仁 阿膠(各等分)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艾湯調下。一方有芍藥無阿膠。按此方若改為湯,砂仁用當減半。
五陰煎(見血虛經亂)三焦氣血俱虛者,五福飲、七福飲之類主之。
五福飲(見血熱經早)七福飲(見血虛經亂)勞倦傷而動血者,壽脾煎、歸脾湯主之。偶因傷觸動血者,五福飲、安胎散主之。
歸脾湯(見經不調)安胎散(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卒然腰痛下血。
熟地 艾葉 白芍(炒) 川芎 黃 (炒) 阿膠(炒) 當歸 甘草(炙) 地榆(各一錢)上加姜、棗,水煎服。
沖任氣虛不能制約,血滑易動者,固陰煎、秘元煎主之。
固陰煎(見腎虛經亂)秘元煎(見血虛經亂)立齋曰:前證若因氣熱,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血虛,用二黃散;若因去血太多,用八珍湯。未應,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清肝散;若因脾火,用加味歸脾湯。若因事下血作痛,用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若因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若因脾胃虛陷,用前湯倍用升麻、柴胡。若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
防風黃芩丸(見崩漏論外方)加味逍遙散(見經不調)二黃散(見血熱論外方)八珍湯(見經不調)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薛氏 柴胡清肝散(見《古方八陣·寒陣》)治肝膽三焦風熱瘡瘍,或怒火憎寒發熱,或瘡毒結于兩耳、兩脅前后或胸乳小腹,下及股足等證。
柴胡 黃芩(炒各錢半) 山梔(炒) 川芎 人參(各一錢) 甘草(五分) 連翹 桔梗(各八分)水一鐘半,煎服。
加味歸脾湯(見《古方八陣·補陣》)治脾經血虛發熱等證。
即歸脾湯加柴胡、山梔各一錢。
逍遙散(見經期腹痛)
胎漏論外方
《良方》安胎寄生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下血,或胎不安,或腰腹作痛。
桑寄生 白術 茯苓(各五分) 甘草(一錢)上,水煎服。
當歸芍藥湯(見《婦人規古方》)治妊娠心腹急痛,或去血過多而暈眩。
當歸 白芍藥(炒) 白術(炒) 茯苓 澤瀉(各一錢) 川芎(二錢)上,水煎服。
妊娠卒然下血
妊娠忽然下血,其證有四:或因火熱,迫血則妄行;或因郁怒,氣逆則動血;或因損觸胎氣,胞宮受傷而下血;或因脾腎氣陷,命門不固而脫血。凡此皆動血之最者也。不速為調理,則必致墮胎矣。然治此者,必先察其血去之多少,及于血去之后,尤當察其邪之微甚,如火猶未清,仍當清火,氣猶未順,仍當順氣。
若因邪而動血,血去而營虛,則速當專顧元氣,以防脫陷。此中或當治標,或當救本,或當兼標本而調理之。倘不知先后緩急,將恐治標未已而救本無暇也,當詳察之。
若火盛迫血妄行者,當察其火之微甚。火之微者,涼胎飲;稍甚者,徙薪飲;再甚者,保陰煎、子芩散。
若肝經有風熱而血下者,宜防風黃芩丸。若怒氣傷肝,氣逆血動而暴至者,宜保陰煎;若氣有未順而脹滿者,四七湯、二陳湯,或加芎、歸之類;若兼肝火者,宜化肝煎。
涼胎飲(見安胎)徙薪飲(見崩淋經漏不止)保陰煎(見血熱經早)子芩散(見血熱論外方)防風黃芩丸(見崩漏論外方)四七湯(見安胎)二陳湯(見安胎)化肝煎(見崩淋經漏不止)若觸損胎氣,胞宮受傷而血下者,宜安胎散、膠艾湯;去血多者,倍加人參。若從高墮下,傷動胎氣而下血者,宜益母地黃湯、安胎散;若因驚,氣虛而陷者,仍加人參。
安胎散(見胎漏)膠艾湯(良方膠艾湯,見安胎)益母地黃湯(見安胎論外方)若脾胃素弱,或偶因傷脾下血者,宜壽脾煎、歸脾湯;或中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若血虛微熱,漏血、尿血者,續斷湯。
壽脾煎(見血虛經亂)歸脾湯(見經不調)補中益氣湯(見經不調)續斷湯(見血熱論外方)以上諸動血證,若去血未多,血無所積,胎未至傷而不止者,宜涼則涼,宜補則補,惟以安之、固之為主治。若血已離位,蓄積胞宮,為脹為痛,而余血未出者,欲與留之有不可得,欲去其血而不傷營氣,則惟四物湯大加當歸為最宜也。若察其胎氣已動,勢有難留,則五物煎、決津煎皆切要之藥。
四物湯(見經不調)五物煎(見血寒論外方)決津煎(見經期腹痛)一方:治頓仆胎動。用川芎末二錢,酒下二三錢。胎生即安胎,死即下。
又方:治同前。用砂仁和皮炒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腹熱即安。
胎動欲墮
妊娠胎氣傷動者,凡跌撲、怒氣、虛弱、勞倦、藥食、誤犯、房室不慎,皆能致之。若因母病而胎動,但治其母,若因胎動而母病,但安其胎。輕者轉動不安,或微見血,察其不甚,速宜安之,用前安胎及卒然下血等法。若腹痛血多,腰酸下墜,勢有難留者,無如決津煎、五物煎助其血而落之,最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