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7章 人物篇

  • 二程粹言
  • 程顥
  • 4225字
  • 2015-12-07 11:10:01

子曰:萬物之始,氣化而已。既形,氣相禪,則形化長而氣化消。

子曰:人以累物為患,必以忘物為賢,其失一也。

子曰:物固有是理,因而充長之,不俟乎造為。故曰:益長裕而不設,設則偽矣。

子曰:觀物理于察己之理明,則無往而不識矣。

子曰:君子循理,故常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

子曰:時者,圣人之所不能為也,而人之智愚、世之治亂,圣人必示以可易之道者,豈徒為教哉?蓋有其理也。

子曰:物形有小大精粗之不同,神則一而已。

子曰:物相入則相說。說則相入。說以正為貴。君子之道致說于民,如天地之施焉。

子曰:君子自尚,蓋非一致。有抱道不偶,而高潔自守者焉;有知止足之戒,退而保身者焉;有量能度分,安于不求者焉;有清介遠引,不屑世故者焉。孔子所謂志,則可者進退合道者也。

子曰:二氣五行,剛柔萬殊,圣人由一理,復其初也。

子曰:非仁,無以見天地。

子曰:感慨殺身,常人之所易處。死生之際,雍容就義,君子之所難。

子曰:觀物于靜中,皆有春意。

子曰:圣賢之處世,莫不于大同之中有不同焉。不能大同者,是亂常拂理而已。不能不同者,是隨俗習污而已。

子曰:一行,非所以名圣人。

子曰:有志之士,不以天下萬物撓己。己立矣,則運天下,濟萬物,必有余裕。

或問:凡人辨論,自直其說,求勝人而無含容之氣,何也?子曰:識量狹也。圣人之有量,天資也。君子之有量,學識也。圣人與日月并照,故天地同量。下此者,猶之江海也,鐘鼎也,釜斛也,斗筲也。其涯雖異,其受也不齊,而未有不滿者也。惟道無限量,知道者,量必宏。學而充之,亦隨其知之所至而已。人有受一薦而滿者,有得一官而滿者。推而上之,至于為公輔而滿者,方其未滿,猶可蔽也。既不能承,則必盈溢不可掩也。鄧艾位登三公,年七十矣,其自處亦善,及破蜀有功,則心動矣。謝安聞符堅之敗,不形喜色。及折屐齒,則心動矣。有飲酒既醉而執禮愈恭者,雖賢于顛沛,而為酒所動一也。富貴公子折身過于謙抑,視驕傲者亦賢矣。亦為富貴所動也。

或問:視朋友之過,不告則不忠,告之不聽,則當如何?子曰:誠意交孚于未言之前,雖不言,人信之矣。不信者,誠不至也。

子曰:匹夫悍卒見難而能死者多矣。惟妻孥之牽,情欲之愛,能斷而不惑者鮮矣哉!

子曰:勇一也,而用不同。勇于氣者,小人也。勇于義者,君子也。

劉安節問:人有少而勇,老而怯;少而廉,老而貪。何為其然也?子曰:志不立,為氣所使故也。志勝氣則一定而不可變也。曾子易簣之際,其氣微可知也。惟其志既堅,則雖死生之際,亦不為之動,況老少之異乎?

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子曰:天下之聚,貴以正。聚不以正,于人則為茍合,于財則為悖人。

子曰:學者必識圣賢之體。圣人猶化工也,賢人猶巧工也。剪彩以為花,設色以畫之,非不宛然肖之,而欲觀生意之自然,則無也。

子曰:不以己待物而以物待物,是謂無我。

子曰:圣人之明,猶日月。不可過也。過則不明矣。

子曰:一介之士,茍存心于愛,物亦必有所濟。

子曰:氣之所鐘,有偏正。故有人物之殊;有清濁,故有智愚之等。

劉安節問:太古之時,人物同生。子曰:然。

純氣為人,繁氣為物乎?子曰:然。

其所生也無從受則氣之所化乎?子曰:然。

物窮而不變,則無不易之理。易者,變而不窮也。

子曰:萬物始生也,郁節未通則實塞于天地之間。至于暢茂,則塞意亡矣。

子曰:哲人知幾,誠之于思乎!志士勵行,守之于為乎!順理則裕,而從欲則危乎!

子曰:君子之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虧者成之而已。

張子曰:洪鐘未嘗有聲,由扣乃有聲。圣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子曰:謂圣人無知,則當不問之時,其猶木石乎?

張子曰:有不知則有知,無不知則無知。故曰:圣人未嘗有知,由問乃有知也。

或問:天民與大人之道何以異?子曰:順天而行道者,天民也。順天而為政者,天吏也。大人則進乎此矣。

子曰:君子處難貴守正,而不知其它也。守正而難不解,則命也。遇難而不固其守,以自放于邪濫,雖使茍免,斯亦惡德也。知義命不為也。

子曰:先儒母弟之說非也。禮云:立嫡子。母弟者,謂嫡也,非以同母為加親也。以同母為加親,是知母而不知父,非人道也。

子曰:圣人之德,無所不盛。古之稱圣人者,自其尤盛而言之。尤盛者,見于所遇也。而或以為圣人有能有不能,非知圣人者也。

子曰:厚責于吾所感,薄責于吾所應,惟君子能之。

子曰:圣人責人緩而不迫,事正則已矣。

或問:君子與小人處也,必有侵陵困辱之患,則如何?曰:于是而能反己,兢謹以遠其禍,則德益進矣。詩不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子曰:人各親其親,然后能不獨親其親。

子曰:君子常過于厚,小人常過于薄。君子常過于愛,小人常過于忍。

子曰:欲利己者,必損人。欲利財者,必斂怨。

子曰:今之世稱曰善人者,豈如無惡可欲也哉?殆亦昏棄無立之異名。

子曰:圣人之心,未嘗有志,亦無不在,蓋其道合內外,體萬物。

子曰:圣人之心,雖當憂勞,未嘗不安靜,其在安靜,亦有至憂,而未嘗勞也。

子曰:萬物之理,皆至足,而人于君臣父子之間不能盡其分者多矣。

子曰:無物無理。惟格物可以盡理。

或問:圣人之道,其難知也?子曰:圣人未嘗言易,以驕人之志;亦未嘗言難,以阻人之進。蓋曰: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是言也?涵蓄無窮之旨,學者宜深思也。

子曰:羈靮以御馬而不以制牛,人皆知羈靮之制在人,而不知羈靮之用本于馬也。圣人之化亦如是。

子曰:君子之道,貴乎有成,有濟物之用,而未及乎物,猶無有也。

子曰: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

子曰:圣人,天地之用也。

子曰:圣人盡道,以其身之所行者教人,是欲天下之人皆至于圣人之域也。佛氏逃父棄家,毀絕倫類,獨處山林之下,乃以所輕所賤者施諸人,豈圣人君子之心哉?

子曰:凡物有形,則聲色臭味具焉。四者之虛實均而實勝也。意言數象亦然。

子曰:夢之所接,無形聲。而心所感通,則有形聲之理。物生者,氣聚也。物死者,氣散也。

子曰:君子在蹇,則有以處蹇;在困,則有以處困。道無時而不可行也,不以蹇而蹇,困而困也。

子曰:元者,物之先也,未有不善者。成而后有敗,興而后有衰,得而后有失。事無不然者。故孔子贊之曰:元者,善之長也。

子曰:凡人有己,必用才。圣人忘己,何才之足言?

或問:符瑞之事有諸?子曰:有之。

圣人不道焉,何也?曰:因災異而修德,則無損。因禎祥而自恃則有害。是以不道也。

子曰:堯夫云:能物物則我為物之人也,不能物物則我為物之物也。夫人自人,物自物,其理昭矣。

子曰:合而生非來也,盡而死非往也。然而精氣歸于天,形魄歸于地,謂之往亦可矣。

子曰:與昧者語,如持掖醉人,左扶之則右仆,右扶之則左仆。欲其卓立中涂,不可得也。

子曰:莊周言神人者,非也。圣而不可知則不可得而名,故以神稱之,非謂神人加于圣人一等也。

子嘗言:昔游乎雍華之間,關西學者六七人從予行。一日亡千錢,仆者曰:非晨裝遺,必涉水沉之矣。子曰:惜哉!

有謂子曰:是誠可惜也。又有曰:微哉!千錢又何足惜也?又有曰:水中、囊中,人亡,人得,可以一視,何嘆可惜也?子曰:人茍得之,則非亡矣。今乃墜諸水,則無用,吾是以嘆之。

及語呂與叔曰:人之器識乃如是之不同也。與叔曰:夫三子之言如何?子曰:最后者善。與叔曰:善則善矣,觀夫子之言,則見有體而無用也。予因善志之。既十有五年,閱故編,見之,思與叔不幸而蚤死,為之隕涕。

子曰:君子之學必日進,則日新。不日進,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惟圣人之道,無進退,以其所造者極也。

子曰:圣人之言,其遠如天,若不可階而升也。其近若地,則亦可以履而行也。

子曰:有求為圣人之志,然后可以共學。學而善思,然后可以適道。

子曰:多權者害誠,好功者害義,取名者賊心。

子曰:君子好成物,故吉。小人好敗物,故兇。

子曰:萬物皆備于我。心與事過則內之所重者更互而見。此一事重則此一事出。惟能物各付物,則無不可矣。

子曰:為有為而以無為為之,是乃有為耳。圣人無為異于是。

子曰:元氣會則生圣賢。

子曰:凡物參和交感則生離散,不和則死。

子曰:君子之于義,猶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篤好。

子曰:圣人濟物之心無窮,而力或有所不及。

子曰:聚為精氣,散為游魂。聚則為物,散則為變。觀聚散則鬼神之情狀著矣。萬物之始終,不越聚散而已。鬼神者,造化之功也。

子曰:才高者多過。過則一出焉,一入焉。才卑者多不及,不及者殆且弛矣。

或曰:凡物之出,各自其氣之所勝而化焉。子曰:何以見之?

曰:如木之生新根既大,則舊根化矣。子曰:是克也。

或曰:克則木化為土而何?子曰:非化也,克也。物無一定,盛衰相因。古之人以迭王言五行盡之矣。

或曰:五行一氣也,其本一物耳。子曰:五物也。五物備,然后生。猶五常一道也,無五則亦無道。然而既曰五矣,則不可渾而為一也。

子曰:物有本末,而本末非二道也。

子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曰致曰位,非圣人不能言。子思蓋得之云爾。

子曰:圣人無私無我,故功高天下,而無一介累其心。蓋有一介存焉,未免乎私己也。

子曰:圣人之心如天地之造生,養萬物而不尸其功,應物而見于彼,復何存于此?

子曰:輕浮巧利之人去仁遠矣。

子曰:天理無私,一入于私,雖欲善,其言行皆非禮。

子曰:不履圣賢之行,則亦不能入其閫奧。

子曰:不可為而為之,圣人無忘天下之心也。

子曰:隘與不恭,君子不由。拔本塞源之教也。

子曰:因是人有可喜則喜之。圣人之心本無喜也。因是人有可怒則怒之,圣人之心本無怒也。譬諸明鏡試懸,美物至則美,丑物至則丑。鏡何有美丑哉?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今人見可喜可怒之事,必容心其間,若不啻在己者,亦勞矣。

子曰:上下一于敬則天地自位,萬物自育,氣無不和。四靈何所不至?此圣人修己以安百姓之道也。

子曰:為惡之人原于不知思。有思則心悟。

子曰:物未嘗不齊也。強欲齊之者,非物不齊也,汝自不齊耳。

子曰:上竿而戲者,自數尺至于百尺,習化其高也。況圣人至誠妙物之功乎!

子曰:圣人一言,即全體用,不期然而然也。

子曰:人之所以為人者,以有天理也。天理之不存,則與禽獸何異矣?

或問:于傳有言,太古之時,人有牛頭蛇身者,信乎?子曰:謂之人,則無是矣。或言其賦形之有肖焉,則可謂云爾已矣。

子曰:物我一理,明此則盡彼,盡則通。此合內外之道也。語其大至天地之所以高厚,語其小至于一草一木所以如此者,皆窮理之功也。

子曰:窮物理者,窮其所以然也。天之高、地之厚、鬼神之幽顯,必有所以然者。茍曰天惟高耳,地惟厚耳,鬼神惟幽顯耳,是則辭而已,尚何有哉?

子曰:惟圣人凝然不動。

子曰:惟圣人善通變。

子曰:五行在天地之間,有則具有,無生出先后之次也。或水火金木土之五者,為有序不可也。然則精神魂魄意之五者為序亦不可也。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方县| 航空| 通化县| 绥宁县| 宜君县| 车险| 阳曲县| 唐海县| 台江县| 恩施市| 泰顺县| 安新县| 岐山县| 临城县| 安顺市| 凤城市| 呼图壁县| 台北县| 哈密市| 杨浦区| 仙桃市| 鸡泽县| 昆山市| 鹰潭市| 孝昌县| 阿克苏市| 长兴县| 明光市| 英吉沙县| 新源县| 静乐县| 保亭| 方山县| 紫云| 阜康市| 白朗县| 津南区| 静海县| 正宁县| 鹿泉市|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