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節問:心有限量乎?曰:天下無性外之物。以有限量之形氣,用之不以其道,安能廣大其心也?心則性也,在天為命,在人為性,所主為心,實一道也。通乎道,則何限量之有。必曰有限量,是性外有物也。
子曰:耳目能視聽,而不能遠者,氣有限也。心無遠近。
子曰:占出于自然之理,聲發于自然之氣。聽聲者知其資之善惡,善卜者知其人之姓氏。是一道也。
子曰:論性而不及氣,則不備。論氣而不及性,則不明。
子曰: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未應不為先,已應不為后,如百尋之木,本根枝葉則一氣也。若曰高明之極無形可見,必也。形諸軌轍之間,非也。高明之極,軌轍之間,皆一貫耳。
子曰: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待于見聞。
子曰:告子言生之謂性,通人物而言之也。孟子道性善,極本原而語之也。生之謂性,其言是也。然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牛有牛之性,馬有馬之性,而告子一之,則不可也。使孟子不申問,告子不嗣說,烏知告子之未知義,孟子為知言。
子曰:凡物既散,則盡。未有能復歸本原之地也。造化不窮,蓋生氣也。近取諸身于出入息氣,見闔辟往來之理。呼氣既往,往則不返,非吸既往之氣而后為呼也。
子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之可聞,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其命在人則謂之性,其用無窮,則謂之神,一而已矣。
或問:性與天道是誠不可得而聞乎?子曰:可自得之而不可以言傳也。
他日,謝良佐曰:子貢即夫子之文章而知性與天道矣。使其不聞,又安能言之?夫子可謂善言,子貢可謂善聽。
子曰:人心必有所止。無止則聽于物。惟物之聽,何所往而不妄也?或曰:心在我。既已入于妄矣,將誰使之?子曰:心實使之。
子曰:視聽言動,身之用也。由中而應乎外,制乎外所以養其中也。
子曰:心本至虛,必應物無跡也。蔽交于前,其中則遷。故視聽言動,必復于禮,制于外,所以安其中也,久則誠矣。
張子曰:性通極于無。氣其一物爾。命同稟于性,遇其適然爾。力行不至,難以語性,可以言氣。行同報異,難以語命,可以言遇也。
或問:命與遇異乎?子曰:遇不遇即命也。
曰:長平死者四十萬,其命齊乎?子曰:遇白起則命也。有如四海九州島之人,同日而死也,則亦常事爾。世之人以為是駭然耳,所見少也。
或問:韓文公、楊雄言性如何?子曰:其所言者才耳。
或問:盡心之道,豈謂有惻隱之心而盡乎惻隱,有羞惡之心而盡乎羞惡也?子曰:盡則無不盡。茍一一而盡之,烏乎而能盡?
韓侍郎曰:凡人視聽言動,不免幻妄者,蓋性之本不善也。子哂之曰:謂性不善者,則求一善性而易之可。
子曰:君子慮及天下,后世不止乎一身者,窮理而不盡性也。小人以一朝之忿,曾身之不惶恤,非其性之盡也。
子曰:天人無二,不必以合言。性無內外,不可以分。
子曰:理與心一而人不能會為一者,有己則喜自私,私則萬殊宜其難一也。
子曰:氣質沉靜,于受學為易。
子曰:志御氣則治,氣役志則亂。人忿欲勝志者有矣,以義理勝氣者,鮮矣。
王介甫曰:因物之性而生之,直內之敬也。成物之形而不可易,方外之義也。子曰:信斯言也,是物先有性然后坤因而生之,則可乎?
子曰:動以人則妄,動以天則無妄。
子曰:言愈多,于道未必明。故言以簡為貴。
子曰:不知性善不可以言學,知性之善而以忠信為本,是曰先立乎其大者也。
或曰:窮理,智之事也。盡性,仁之事也。至于命,圣人之事也。子曰:不然也。誠窮理則性命皆在是,蓋立言之勢不得不云爾也。
子曰:有為不善于我之側,而我不見;有言善事于我之側而我聞之者,敬也。心主于一也。
或曰:惟閉目靜坐,為可以養心。子曰:豈其然乎?有心于息慮則思慮不可息矣。
子曰:人之知識未嘗不全,其蒙者,猶寐也。呼而覺之,斯不蒙矣。
子曰:有得無得于其心氣驗之。裕然而無不充悅者,實有得也。切切然心勞而氣耗,謂已有得,皆揣度而知之者也。
子曰:所守不約,則泛然而無功。約莫如敬。
子曰:守之必嚴,執之必定。少怠而縱之,則存者亡。
子曰:義理客氣相為消長者也。以其消長多寡而君子小人之分日以相遠矣。
子曰:公則同,私則異。同者天心。
或問:人有恥不能之心,可乎?子曰:恥不能而為之,可也。恥不能而隱之,不可也。至于疾人之能,又大不可也。若小道曲藝,雖不能,君子不恥也。
或問:君子存之,何所存也?子曰:存天理也。天理未嘗亡而庶民亡之者眾矣。
或問:志乎道而玩之不樂,居之不安,何也?子曰:無乃助之長歟?
子曰:人莫不知命之不可遷也。臨患難而不能懼,處貧賤而不能變,視富貴而不能慕者,吾未見其人也。
或問敬忠孚信之別。子曰:一心之謂敬,盡心之謂忠,存之于中之謂孚,見之于事之謂信。
子曰:日得而動者,猶以手舉物,無不從也。慮而后動者,猶以物取物,有中有不中矣。
或問:人情本明,其有蔽何也?子曰:性無不善,其偏蔽者由氣稟清濁之不齊也。
子曰:德性云者,言性可貴也。性之德,言性所有也。
張子曰:太虛至清,清則無礙,無礙故神。反清則濁,濁則有礙,礙則形窒矣。子曰:神氣相極,周而無余,謂氣外有神,神外有氣,是兩之也。清者為神,濁者何獨非神乎?
或問:獨處夜行而多懼心,何也?子曰:燭理不明也。明理則知所懼者皆妄,又何懼矣?知其妄而猶不免者,氣不充也,敬不足也。
子曰:以私己為心者,枉道,拂理,諂曲,邪佞,無所不至,不仁孰甚焉?
子曰:盡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窮神知化由通于禮樂。
劉安節問曰:孝弟之行何以能盡性至命也?子曰:世之言道者,以性命為高遠,孝弟為切近,而不知其一統。道無本末精粗之別,灑掃應對,形而上者在焉。世豈無孝弟之人,而不能盡心至命者,亦由之而弗知也。人見禮樂壞崩,則曰禮樂一日亡,可乎?禮樂無所不在,而未嘗亡也。則于窮神知化乎何有?
子曰:未有不能體道而能無思者。故坐忘則坐馳有忘之心,是則思而已矣。
或問:性之成,猶金之為器歟?子曰:氣比之金,可也,不可以比性。
子曰:泛乎其思之,不如守約。思則來,舍則去,思之弗熟也。
子曰:天德云者,謂所受于天者未嘗不全也,茍無污壞,則直行之耳。或有污壞,則敬以復之耳。其不必治而修,則不治而修義也。其必治而修則治而修亦義也。其全天德一也。
或問:性善而情不善乎?子曰:情者,性之動也。要歸之正而已,亦何得以不善名之?
子曰:受于天之謂性,稟于氣之謂才。才有善否,由氣稟有偏正也。性則無不善。能養其氣,以復其正,則才亦無不善矣。
或問:赤子之心與圣人之心何以異?子曰:赤子之心已發。發而去道未遠也。圣人之心如明鏡,如止水。
或問志意之別。子曰:志自所存主言之,發則意也。發而理當也,發而不當私也。
子曰:弘而不毅,則雖立毅而不弘,則無以居之。
楊迪言于子曰:心跡,固夫子以為無可判之理,迪也疑焉。子曰:然則舜同象之憂喜,孟子不以為偽,即是宜精思以得之,而何易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