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病能集二(雜證十一門)(1)

  • 古今名醫匯粹
  • (清)羅美輯
  • 4907字
  • 2015-12-02 14:51:19

暑證

王節齋曰∶夏至后病熱者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感之,自口齒而入,傷心胞絡之經。其脈虛,或浮而大散,或弦細芤遲,蓋熱傷氣則氣消而脈虛弱。其為證,煩則喘渴,靜則多言,身熱而煩,心痛,大渴引飲,頭痛自汗,倦怠少氣,或下血、發黃、生斑,甚者火熱制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傷氣,宜補其氣為要。又有惡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悶不省,而為藿亂吐利,痰滯嘔逆,腹痛瀉利,此則非暑傷人,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謂之暑病,然治法不同也。

若行人或農夫于日中勞役得之者,是動而得之,陽癥也。其病必苦頭痛,發躁熱,惡熱,捫之肌膚火熱,必大渴引飲,汗大泄,無氣以動,乃天熱外傷元氣也。宜清暑益氣,用香薷、黃連、扁豆、人參、黃 、五味、知母、石膏之類。

暑熱發渴、脈虛,用人參白虎湯,或竹葉石膏湯。

若暑熱之時,無病之人,或避暑熱,納涼于深堂大廈、涼臺水閣,大扇風車,是靜而得之,陰癥也。其人必頭痛惡寒,身形拘急,肢節疼痛而煩心,肌膚大熱,無汗,此為陰寒所遏,使周身陽氣不得伸越。宜用辛溫之劑以解表散寒,用濃樸、紫蘇、葛根、藿香、羌活、蒼術之類。

若外既受寒,內復傷生冷瓜果之類,前藥再加干姜、砂仁、神曲之類。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

若外不受寒,止是內傷冰水冷物,腹痛泄瀉,或霍亂吐逆,宜縮脾飲,或理中湯加神曲、麥芽、砂仁、蒼術,溫中消食也。

若吐瀉脈沉微者,不可用涼藥,宜用大順散加熟附等分,或附子理中湯加炒白芍。

若既傷暑熱,復傷生冷,外熱內寒,宜先治其內,溫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益氣,而以理脾為主。

東垣立方,已兼此意。其用黃 、升麻、人參、白術、甘草、麥冬、當歸、五味、黃柏,葛根,是清暑補氣也;蒼術、神曲、青皮、陳皮、澤瀉、是補脾也。

朱丹溪曰∶暑病之外,又有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宜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炒黃柏、白芍。挾痰加半夏、橘紅,或用生脈湯。

喻嘉言曰∶暑癥,日中勞役而觸冒其暑,此宜清涼,解其暑毒。若深居廣廈,襲風涼,餐生冷,遏抑其陽而病者,一切清涼之方,即不得徑情直施。如無汗,仍須透表,以宣其陽。如吐利,急須和解,以安其中,甚者少用溫藥以從治之。故冒暑之霍亂吐瀉,以治暑為主;避暑之霍亂吐瀉,以和中溫中為主,不可不辨也。

元豐朝立和劑局,萃聚醫家經驗之方,于中暑一門獨詳。夏月暑癥,五方歷試,見聞廣耳。其取小半夏茯苓湯,不治其暑,專治其濕。又以半夏、茯苓,少加甘草,名消暑丸,見消暑在消其濕,名正言順矣。其香薷飲,用香薷、扁豆、濃樸為主方。如熱盛則去扁豆,加黃連為君,治其心火。濕盛則去黃連,加茯苓、甘草,治其脾濕。其縮脾飲,則以脾為濕所浸淫而重滯,于扁豆、葛根、甘草中,佐以烏梅、砂仁、草果,以快脾而去脾所惡之濕。甚則用大順散、來復丹,以治暑癥之多泄利者,又即縮脾之意而推之也。醫者于熱濕虛寒,淺深緩急間酌而用之,其利溥矣。

而后來諸賢,以益虛繼之。河間之桂苓甘露飲、五苓三石,意在生津液以益胃之虛。子和之桂苓甘露飲,用人參、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虛之中又兼去濁?;蛴檬断戕革嫞诰址轿逦吨性鰠?、、術、陳、木瓜,益虛以去濕熱。

乃至東垣之清暑益氣湯、人參黃 湯,又補中實衛以去其濕熱。肥白內虛之人,勿論中暑與否,所宜頻服也。中暑必顯躁煩熱悶,東垣仿仲景竹葉石膏湯之制,方名清燥湯,仍以去濕為首務。夫燥與濕相反者也,而清燥亦務除濕,非東垣具過人之識,不及此矣。

又如益元散之去濕而加辰砂,則并去其熱;五苓散之去濕而加人參以補其虛,加辰砂減桂以去熱;白虎湯加人參以益虛,加蒼術以勝濕。合之局方,則大備矣,然尚有未備者焉。

暑風一癥,為心火暴甚,煎熬陰血,其卒倒類乎中風,而不可從風門索治?!栋僖贿x方》雖有大黃龍丸,初不為暑風立法,然有中 昏死,以此方灌之立蘇。但其人陰血素虧,暑毒深入血分,此方慎不可用。

《良方》復有地榆散,治中暑昏迷不省人事而欲死者,但用平常涼血之藥,清解深入血分之暑風,良莫良于此矣。

中暑卒倒無知,名曰暑風。大率有虛實兩途∶實者痰之實也,平素積痰,充滿經絡,一旦感召盛暑,痰阻其氣,卒倒流涎,此濕 合病之最劇者也,宜先吐其痰,后清其暑,猶易為也;虛者陽之虛也,平素陽氣衰微不振,陰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盛暑,邪湊其虛,此濕病之得自虛寒者也,宜回陽藥中兼清其暑,最難為也。

東垣曰∶夫脾胃虛弱,至六七月間,人汗沾衣,身重短氣,甚則四肢痿軟,行走不正,腳欹眼花,黑欲倒者,此腎也膀胱俱竭之狀也。當急救之,滋肺氣以補水之上源。又汗多則津液傷,筋骨失養則痛或渴,不可作暑熱治。

濕證

《原病式》曰∶諸痙強直,積飲痞膈,中滿霍亂吐下,體重跗腫,肉如泥,按之不起,皆屬于濕。

張三錫曰∶濕有天之濕,霧露雨是也。天本乎氣,故先中表之榮衛。有地之濕,水泥是也。地本乎形,故先傷皮肉筋骨血脈。有飲食之濕,酒水乳酪之類是也。胃為水谷之海,故傷于脾胃。有汗液之濕,汗液亦氣也,止感于外。有人氣之濕,太陰濕土之所化也,乃動于中。治外感之濕,當表散,大法濕在上甚而熱者,平以苦,佐以甘辛,以汗為效而止。治內傷之濕,宜健脾理胃,利小便。大抵皆宜發汗及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可也。

燥證

張三錫曰∶金者水之源,金受火克,不能生水而源于上,則不能榮養皮膚、腸胃、筋骨,諸燥癥作矣。情欲無涯,精髓枯竭,勞神過慮,心血耗散,加以濃酒炙爆,辛香濃味,邪火彌熾,真水頓虧。在上則咽干口燥,在中則煩渴不已,在下則腸胃枯澀,為消渴,為噎膈,為經閉身熱,為干嗽。治須養血生津,潤澤腸胃,使源竭而復流,枝枯而再榮也。醫者不察,謬指為火,大汗大下,復損津液,禍不旋踵。《原病式》曰∶經云風、熱、火同陽也,寒、燥、濕同陰也。然燥金雖屬秋陰,而異于寒濕,故反同其風熱。燥萬物者莫于火,故火熱勝金,氣必衰而風生,風能勝濕,熱能耗精,風熱相扇而燥也。燥金主于收斂,勁切緊澀,故為病筋脈勁強緊急而口噤也,或消渴痿痹,筋緩毛落,色焦不潤,二便阻塞,皆屬金燥。如秋燥甚則草搖落,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燥之為病,血液衰少,不能榮養四肢百骸也?;虿『笤瓜滤?,及吐后、產后、老年見諸燥癥,脈細澀或洪數者,俱屬血液不足,補以潤之。又縱欲人多腎虛,以腎主五液。

火證

張景岳曰∶君火者其化虛,相火者其化實。化虛者無形者也,其或衰或旺,惟見于神明。神惟貴足,衰則可畏也?;瘜嵳哂行握咭?,其或熱或寒,必著于血氣。確有證據,方可以言火也。然君火衰則相火亦敗,此以無形者虧及有形者也;相火熾則君火亦炎,此亦有形者病及無形者也。

故火得其正,即為陽氣,此火不可無,亦不可衰,衰則陽氣之虛也;火失其正,是為邪熱,此火不可有,尤不可甚,甚則真陰之敗也。然陽以元氣言,火以病氣言,病在元氣者不得以火論。蓋人之元氣止于充足,焉得有余?既非有余,何以言火?所謂無形者其化虛也。惟病在形體者,乃可以察火癥,蓋其不在氣即在血,所謂有形者其火實也。若以形質之間,本無熱癥可據,而曰此火也熱也,是皆妄談者矣。且火癥即具,猶有虛實之殊,真假之異,其可不為詳辨乎?虛火病即假熱癥也。病有寒熱真假之不同,真寒宜溫,真熱宜清,此正治也。而惟假熱假寒為難治,如虛火之病源有二,虛火之外癥有四。一曰陰虛者能發熱,此以真陰虧損,水不制火也;二曰陽虛者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此病源之二也。至若外癥,一曰陽戴于上,而見于頭面咽喉之間者,此其上雖熱而下則寒,所謂無根之火也;二曰陽浮于外,而發于皮膚肌肉之間者,此其外雖熱而內則寒,所謂格陽之火也;三曰陽陷于下,而見于便溺二陰之間者,此其下雖熱而中則寒,所謂失位之火也;四曰陽亢乘陰,而見于精血髓液之間者,此其金水敗而鉛汞干,所謂陰虛之火也。此外癥之四也。

證雖有四,本則惟二,陰虛陽虛盡之矣。第陰虛唯一金水敗者是也,治法當壯水,壯水之法只宜甘涼。

陽虛有三,上中下者是也,治宜益火,益火之法只宜溫熱,大忌清涼。但溫熱之效速,每一二劑便可奏功;甘涼之力緩,非多服不能見效也。然清涼之藥,終損脾胃,如不得已,易以甘平。倘甘平未效,則惟有甘溫之一法。斯堪實濟,否則生氣之機,終非清涼所能致也。此義最微,不可不察。

一火有虛實,故熱有假真,而察之之法,總當以中氣為主,而外寒外熱無足據也。故凡假熱之證,本中寒也;假寒之癥,本中熱也。中寒者原是陰癥,中熱者原是陽癥,內有可據,本皆真病,又何假之有?

諸痹門

張子和曰∶痹之為狀,麻木不仁,以風寒濕三氣合而成之。故《內經》曰∶風氣勝者為行痹。風則陽受之,故其痹行,旦劇而夜靜。世俗不知,反呼為走注疼痛、虎咬之疾。寒氣勝者為痛痹。寒則陰受之,故其痹痛,旦靜而夜劇。世俗不知,反呼為鬼忤。濕氣勝者為著痹。濕勝則筋脈皮肉受之,故其痹不去,肌肉削而著骨。世俗不知,反呼為偏枯。

痹則從外入,所受之邪各有淺深,或痛或不痛,或仁或不仁,或筋屈而不能伸,或引而不縮,寒則蟲行,熱則縮緩,不相亂也。

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脈痹,脈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久而不已,乃舍其合。若臟腑俱病,雖有智者不能善圖也。

凡病痹,其脈沉澀。其病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三氣合而為痹。

李士材曰∶痹病初在外,久而不去,則各因其合,而內舍于臟。在外者祛之猶易,入臟者攻之實難。

治外者散邪為亟,治臟者養正為先。治行痹者散風為主,御寒利濕仍不可廢,大抵參以補血之劑,蓋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也。治痛痹者散寒為主,疏風燥濕仍不可缺,大抵參以補火之劑,非大辛大溫不能釋其凝寒之害也。治著痹者利濕為主,祛風解寒亦不可缺,大抵參以補脾補氣之劑,蓋土強可以勝濕,而氣足自無頑麻也。分條治法,別列于左。

筋痹即風痹也,游行無定,上下左右,隨其虛邪與氣血相搏,聚于關節,或赤或腫,筋脈弛縱,古稱走注,今名流火,防風湯主之,如意通圣散、桂心散、沒藥散、虎骨丸、十生丹、一粒金丹、乳香應痛丸。

脈痹即熱痹也,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故 痹,肌肉熱極,唇口反裂,皮膚色變,升麻湯主之。

肌痹即著痹,濕痹也,留而不移,汗多,四肢緩弱,皮膚不仁,精神昏塞,今名麻木,神效黃 湯主之。

皮痹者,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宜疏風養血。

骨痹即寒痹,痛痹也,痛苦切心,四肢攣急,關節浮腫,五積散主之。

喻嘉言曰∶痹癥非不有風,然風入于陰分,與寒濕互結,擾亂其血脈,致身中之陽不通于陰,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黃、白芷者,以麻黃能通陽氣,白芷能行榮衛也,然入在四君、四物等藥之內,非專發表明矣。至于攻里之藥,從無用之者,以攻里之藥皆屬苦寒,用之則陽愈不通,其痹轉入諸腑,而成危癥者多矣。

朱丹溪痛風論曰∶氣行脈外,血行脈內,晝夜五十營,此平人之造化也。得寒則行遲而不及,得熱則行速而太過,內傷于七情,外感于六淫,則氣血之運,或遲或速,而病作矣。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后或涉于水,或立濕地,或扇取涼,或臥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污濁凝滯,所以作痛。

夜則痛甚,行于陰也。治以辛熱之劑,流散寒濕,開發腠理,其血得行,與氣相和,其病自安,然亦有數種。

東陽傅文年逾六十,性急作勞,患兩腿痛,動則更甚。予視之曰∶此兼虛癥,當補血溫血,病當自安。

遂與四物湯加桃仁、陳皮、牛膝、生甘草,煎入生姜汁,研潛行散,熱飲三四十帖而安。

又朱宅閫內,年近三十,食味甚濃,性躁急,患痛風攣縮數月,予視之曰∶此挾痰與氣癥,當和血疏氣導痰,病自安。遂以潛行散入生甘草、牛膝、炒枳殼、通草,陳皮、桃仁、姜汁,煎服半年而安。

又鄰鮑六,年二十余,因患血痢,用澀藥取效,后患痛風,叫號撼鄰。予視之曰∶此惡血入經絡癥,血受濕熱,久必凝濁,所下未盡,留滯隧道,所以作痛。經久不治,恐成偏枯。遂與四物湯加桃仁、紅花、牛膝、黃芩,陳皮、生甘草,煎入生姜汁,研潛行散,入少酒飲之,數十劑而安。

張三錫曰∶痛風即《內經》痛痹。但今人多內傷,氣血虧損,濕痰陰火流滯經絡,或在四肢,或在腰背,痛不可當,一名白虎歷節風是也。大抵濕多則腫,熱多則痛,陰虛則脈數而重在夜,氣虛則脈大而重在晝。

肢節痛須用羌活,去風濕亦宜用之。如肥人肢節痛,多是風濕,與痰飲流注經絡而痛,宜南星、半夏。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清原| 潜江市| 梓潼县| 江达县| 城步| 新野县| 莲花县| 麻江县| 牙克石市| 城市| 新晃| 休宁县| 乐东| 本溪市| 台前县| 南乐县| 罗城| 和田市| 江川县| 修文县| 德江县| 沅江市| 韶关市| 定日县| 齐齐哈尔市| 荆州市| 广德县| 峨边| 姜堰市| 儋州市| 湖州市| 清水县| 东山县| 静宁县| 阿拉善左旗| 静海县| 沂源县| 韶关市| 凤山市| 桓仁| 阳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