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華爾街喧囂背后的私募股權投資
私募的財富神話從華爾街開始
華爾街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一條大街的名字,長不超過1600多米,寬僅11米。這條街上的聯邦廳曾是美國第一屆國會所在地,首任總統華盛頓就是在這里宣誓就職的。但是,華爾街作為政治中心只是短暫的一瞬,而作為金融中心卻一直輝煌奪目。華爾街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多家投資銀行、信托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及美國洛克菲勒財團、摩根財團等,是美國乃至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中心,是一個高濃縮的金融“巨子”,全紐約50多萬金融業員工,華爾街就占了10多萬人。
在華爾街這條窄小而擁擠的街道上,每天都上演著金融市場上的激烈博弈,華爾街的一舉一動牽動著全世界金融市場的神經。華爾街以其魔幻般的巨大威力,對世界經濟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在這里,不知有多少人一夜暴富跨入金融巨子的行列,也不知有多少知名企業家一夜之間從這里破產身亡。這是天堂與地獄的交匯處,也是魔鬼與天使的聚集地。
華爾街是美國證券市場的代名詞,是金融壟斷資本的代名詞。提到華爾街,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它的熱鬧與喧囂,它的斗爭與誘惑以及人性的貪婪與恐懼。盡管我們通過華爾街知道了私募股權基金的神奇,通過華爾街看到了私募股權基金的財富神話,通過華爾街領略到了私募股權基金的威力,但華爾街并不是私募股權基金的主戰場,我們從華爾街看到的只是私募股權基金的成果,真正的私募股權基金故事發生在華爾街的背后。
私募股權基金的起源:技術商業化
美國是世界私募股權基金的發源地,也是世界私募股權基金的領頭羊。美國的私募股權基金最早可以追溯到1946年美國研究與發展公司(ARD)的建立,ARD的設立開創了私募股權投資的專業化管理時代。此后,隨著1958年美國中小企業投資公司計劃的實施,專注于企業早期發展階段的私募股權投資活動進入一個高潮時期。但是,隨著20世紀70年代美國證券市場進入一個較長的低迷時期,私募股權投資也進入了低谷。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美國一系列刺激政策的實施,私募股權投資開始復蘇,并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投資階段后移,投資規模擴大,專注于企業并購交易的私募股權基金逐漸成為主流,杠桿并購的大規模出現更使私募股權基金聲名鵲起。
私募股權基金的興盛:并購基金的崛起
最早的杠桿并購交易應該是麥克萊恩工業公司1955年對泛大西洋輪船公司和沃特曼輪船公司的并購,在這項交易中,麥克萊恩公司借貸了4200萬美元,并發行了700萬美元的優先股,交易完成后用沃特曼輪船公司的現金和其他資產迅速償還了3000萬美元的債務,并立即支付了2500萬美元的紅利。而真正使杠桿并購交易走入人們視野的是KKR。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KKR的兩位創始人就在貝爾斯登從事收購業務。收購目標大多是一些小型的私人家族企業,這些企業在面臨控制權交接時既達不到公開上市所要求的規模,又不愿出售給競爭同行,因此賣給財務收購者不失為一種有吸引力的選擇。20世紀六七十年代,KKR的三位創始人在貝爾斯登進行了一系列杠桿收購業務。其中包括1964年收購Orkin Exterminating Company,1965年收購Stern Metals,1971年收購Incom、Cobblers Idustries和1973年收購Boren Clay。然而,這種并購的投資方式與投資銀行傳統的投資顧問業務相比,投資周期長,投資風險高,收購三人組并不為貝爾斯登的高層器重。1976年,三人離開貝爾斯登自立門戶,開創了KKR公司。
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高杠桿并購時代也迎來了私募股權基金業的繁榮。今天的私募股權基金巨頭,許多都誕生于80年代。這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1988年底,KKR收購雷諾茲-納貝斯克公司,收購價高達250億美元,但KKR本身動用的資金僅為20億美元,其余的資金都是通過垃圾債券和商業銀行的過橋貸款籌得的。這一階段,杠桿融資比率非常高,平均達到90%。美國80年代杠桿收購的繁榮還得益于垃圾債券的發明,在整個80年代,美國各公司發行垃圾債券達1700多億美元。所謂垃圾債券,是指那些信用評級較低的企業發行的風險較高的次級債券,一般都支付較高的票面利率。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國垃圾債券市場崩潰,被稱做“垃圾債券之王”的德崇證券公司被處以6億5000萬美元的巨額罰款,并于1990年2月13日申請破產保護。由于次級債、垃圾債市場關閉,收購交易的杠桿比率降低到75%左右,并購基金更加注重合法性與聲譽,傾向于長期投資,專注于為企業的管理團隊和股東提供建設性的方案以幫助企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