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心理問題全攻略:家庭教育
- 田艾米編著
- 2487字
- 2018-12-30 18:12:22
稍有不滿就大哭大鬧,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太任性了?
【心事問答】
Q:
我家寶貝最近脾氣特別壞,稍微不順他的心就大哭大鬧,一直要鬧到達到目的為止,這樣長期下去會不會成為一個任性的壞孩子?
A:
孩子出現這種情況,不是簡單地任性和無理取鬧,只是進入了兒童必經的第一個心理反抗期。
【案例】
寶寶3歲了。可是最近我發現,只要他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坐在地上,一邊哭鬧一邊打滾。我真是拿他沒辦法了。
昨天晚上他要喝奶茶,因為太晚了,而且我也不想給他喝奶茶,多喝奶茶對寶寶不好。我就跟他說沒有奶茶,媽媽可以沖牛奶給你喝,但是他不愿意,直接滾在地上大哭大鬧。我沒理他,直接進房間避開了。但是他會跟著我進房間繼續鬧。我就繼續不理他,跟他說沒有奶茶,可以喝牛奶。但他不依不饒,就這樣繼續僵持著,嘴里還嘟囔著:“我不,我就要喝奶茶”。最后還是爸爸過來將他抱到陽臺上看星星才解決。
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太任性了,難道是我們的教育方式出了什么問題嗎?事實上,2歲以后,兒童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迅速發展。語言的概括作用也明顯增強,個性方面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喜探索、愛模仿。由于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寶寶的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強,對成人的要求和安排,表現出越來越大的選擇性,喜歡說“不”、“我就要”等,寶寶人生的第一個心理反抗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專家分析】
根據埃里克森的觀點,兒童在一歲半到三四歲期間,正面臨所謂“自主對羞怯、懷疑”的心理社會危機。這個階段兒童自我意識開始萌芽,對于許多事情開始不愿意接受大人的支配,喜歡自己去做,以試驗或顯示自己的能力,從而產生自主感;另一方面,兒童又本能地因依賴過多而感到羞怯,同時擔心越出自身和環境的范圍,由此而感到疑慮。所以,兩三歲的寶寶所反應出來的“我不要”或“我就要”,其實是一種自我意愿的表達和企圖獨立自主的探索。
這個時期的孩子常常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面對父母的一切安慰、要求,他都可能會大聲說“不”,面對父母的關愛幫助,他會拒絕接受,這些“叛逆”行為常常讓父母頭疼不已。嬰幼兒“叛逆”并非壞事,而是開竅的表現,幼兒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并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得到自己需要的結果,這是幼兒智力發展的一種表現。反抗現象是兒童成長進步的標志,這一時期也是兒童發展自主性、獨立性、自信心、意志力、想象力、安全感等行為品質的關鍵時期。通過“我不”這樣的過程,兒童可以在獨立行動中體驗到愉快、成功的經驗,形成自信心;反之,就可能會對自己的能力感到懷疑或羞怯,不夠自信。
如果這一時期,成年人仍然用2歲以前的養育方式對待3~4歲的兒童,強迫兒童按成人的意志去做,或采取打罵、恐嚇的手段對待兒童,就會導致兒童發展的“危機”,這種“危機”表現為:做事畏首畏尾,看大人眼色行事,獨立性和自主性受到壓抑;或者是執拗性強,逆向而行,形成“反抗型”人格特征,讓孩子慢慢地喪失自信。
【給家長的建議】
對待心理反叛期的兒童,只要行為不具有傷害性,家長可以不用過分干涉和束縛孩子的行為。因為過分抑制孩子的反抗現象,會影響孩子的身心發育。例如,不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孩子長大后的依賴性就會比普通人嚴重;過分干涉和限制孩子的獨立,孩子長大后的性格就非常軟弱,獨立生活能力相對就會差。
第一反抗期在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父母要科學地看待孩子在這一時期的心理變化,當孩子出現叛逆現象時,首先要理解、尊重孩子,不可怒目相向,不可打罵、壓制;其次,對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要盡力地滿足,放手讓孩子去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孩子的能力,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允許孩子的“異想天開”;當然,也不能太嬌慣、放縱孩子的行為,對于不合理的要求和習慣要及時糾正。
了解孩子的心理,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盡量尊重孩子的想法
家長應該明確,孩子說“不”,或者和你唱反調的時候,不是針對你,也不是針對這件事,他只是想表達他有權利否定一些事情。因此,爸爸媽媽們應該在要求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學會尊重他們的想法,讓孩子們能夠暢通無阻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們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可以有想法的人。另外,也應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當孩子疲勞、饑餓或生病的時候,通常他們的情緒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對著干,這時父母應理解孩子,不妨寬容他們一些。
巧妙使用迂回戰術,避免給孩子正面教育的感覺
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本能地反感被要求做這做那,喜歡自己“當家作主”的感覺。因此,家長希望孩子從事某種活動時,應該盡量回避直接向孩子提出要求,而是使用旁敲側擊的辦法,引起孩子的興趣,讓他覺得是他自己想干的。如你看到孩子搭積木老搭那么幾樣兒,想教他搭個別的,最好不要對他說:“你怎么就會這幾樣,我們來個別的好不好?”而是若無其事、興致勃勃地跟他一起搭,他看到你搭得那么好,自然會模仿著搭的。
將計就計,反其道而行之
既然孩子十有八九會說“不”,爸爸媽媽不妨將計就計,順著孩子的心思,反著來要求孩子,說不定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今天下雨,想讓寶寶穿上雨鞋,爸爸媽媽可以倒過來跟他說:“今天不要穿雨鞋哦!會把漂亮的雨鞋弄臟的!”爸爸媽媽的“反其道而行之”,使得孩子的“反抗”正好可以“負負得正”,最終能夠達到爸爸媽媽的目的。
使用自然后果處罰法
在一定的范圍內,可以運用孩子行為后果本身,自然而然地懲罰他的行為,比如小孩非要去摸熱水瓶,你與其反復警告他、嚇唬他,不如把瓶塞打開,抓住他的手放在熱氣上,當他感到燙時,就再也不會碰熱水瓶了。
適當地說“不”
在某些情況下,適當地說“不”,體現你堅定的態度和意志,向他提供學習服從的機會,因為學會服從也是一種能力。比如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鬧地要買這買那,不能因為周圍人的目光就讓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帶出來,用平靜的語言告訴他:“因為你的表現很差,所以媽媽不能給你買。”當然在你做出行還是不行的決定之前,要充分考慮到他的心理承受能力。
總之,父母只要抓住孩子這一時期的心理特點,及時地采取相應的變通措施,做好相應的心理準備和應對策略,就有可能變第一反抗期為第一發展加速期,為孩子的心智水平提升和良好性情的培養起到積極的支持和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