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心理問題全攻略:家庭教育
- 田艾米編著
- 1792字
- 2018-12-30 18:12:22
孩子總喜歡裝病,是不是教育方式有問題?
【心事問答】
Q:
孩子經(jīng)常沒病裝病,說自己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裝的。這是為什么呢?這樣下去豈不是慢慢成了小騙子了?等真正有了病也鑒別不出來了。
A:
孩子裝病一般發(fā)生在父母是“少溫暖”型或過分溺愛型的家庭中。父母在孩子偶然患病時,一改過去不太關心愛護的態(tài)度,開始溺愛孩子,就使孩子明顯體驗到生病與不生病父母對自己的不同態(tài)度,一次兩次或者四次五次,孩子漸漸也明白了“病”的作用和好處。
【案例】
5歲的洋洋,經(jīng)常沒病裝病,說自己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比如:有一次她不想去幼兒園,就說肚子痛,要媽媽幫她請假,媽媽照辦了,可是她在家里活蹦亂跳的一點兒生病的跡象都沒有;前一段時間,在體操練習過程中,她突然蹲下了,說自己的腿痛,嚇得老師趕緊抱著她去了醫(yī)務室,結果到了那里,什么事都沒有;昨天晚上,媽媽忙著備課,她非要媽媽講故事,說自己頭很痛,睡不著……雖然家長和老師也知道洋洋很多時候可能是在“裝病”,但因為洋洋的體質確實比較弱,容易生病,所以家里人和老師也就挺照顧她的,誰知道哪次是真的、哪次是假的。可“裝病”畢竟不是件好事,怎么做才能讓洋洋改掉“裝病”的毛病呢?
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可能都和洋洋媽媽有過同樣的經(jīng)歷——孩子本來身體好好的,一到要上奧數(shù)課、鋼琴課、書法課,或需要進行技能訓練,做某些事情時,就喊頭疼、肚子疼。相信孩子吧,這病也來得太突然了;不信吧,又怕真耽誤了孩子。對于愛裝病的孩子,許多父母都感到頭痛,不知道如何是好。
【專家分析】
專家認為,一個后天通過學習而形成的行為,一般都需要以下幾個關鍵要素:一、需求,也就是內在的驅動力。一個后天的行為不會白白產(chǎn)生,一定反映了某些內在的需求。二、偶然的成功經(jīng)驗,也就是該行為讓需求得到了意外的實現(xiàn)。三、多次的成功經(jīng)驗,使行為得到鞏固。如果嘗試一個行為,連續(xù)多次都能得到好的回應,那么這個行為將會被定格下來,成為尋求需求滿足的手段或者途徑。反之,如果一個行為多次嘗試都得到了消極的結果,那么就很可能被淘汰掉。“裝病”這種后天習得行為自然也需要這些關鍵要素。
孩子肯定不是天生就會裝病,這一行為必定是在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孩子真的不舒服的時候,家長,尤其是媽媽可能特別關心孩子,而且對孩子的要求可以說是有求必應,尤其是那些平時不能實現(xiàn)的愿望,生病的時候都可能實現(xiàn)了。多次“不舒服”以后,讓孩子建立了這樣的一個印象——只要我不舒服,媽媽就能滿足我,于是只要想得到媽媽的滿足時,我就生病。
體驗到生病的好處后,孩子不愿上學或者不想做某件事情時,就以裝病的伎倆來獲取“豁免權”,而且通常都能如愿以償。因為他們已經(jīng)懂得,當他們生病時,父母往往會給予生活上的特別優(yōu)待和行為習慣上的特別寬容。
【給家長的建議】
應對孩子裝病小妙招——
降低焦慮
不要孩子一說不舒服,就流露出過度的擔心和焦慮,一旦這種焦慮被孩子捕捉,很可能就成為其裝病的把柄。
延遲滿足、給予關愛
當孩子生病時不要對其過度溺愛。建議家長要注意將孩子的“不舒服”與“愿望滿足”分開來,即使在孩子真的生病的時候,也不能過度滿足孩子,尤其是無理的要求。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幫助孩子懂得“生病”與“愿望滿足”是兩回事,逐漸讓孩子意識到“不舒服”也不能成為“愿望滿足”的工具。同時,這也要求父母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就要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不要讓孩子因為缺少愛而裝病,讓裝病成為孩子博得父母關懷的一種工具。
分清真假
善于觀察,總結真病與假病之間的區(qū)別。小孩子畢竟是小孩子,只要大人細心一點,假的就真不了。所以,家人要善于觀察孩子平時的行為舉止,留意“真不舒服”與“假不舒服”之間的區(qū)別,并與老師積極溝通,讓老師知道孩子的這個伎倆,以免老師過度擔心而經(jīng)常找家長。
自現(xiàn)原形
讓“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使“假不舒服”自現(xiàn)原形。孩子喜歡用裝病來達成愿望,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這個方法簡單又快捷。所以,如果家人或老師讓孩子的不舒服變得麻煩起來,延緩了孩子的愿望實現(xiàn)或者讓孩子的“如意算盤”落空,那么多次以后,孩子就會覺得這個方法一點也不靈,就會逐漸放棄這個行為。
注意傾聽與觀察孩子的真實愿望與需求,給予合理的滿足與引導
雖然孩子的“裝病”行為需要改善,可這背后的愿望與需求并非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如果能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幫助孩子消除或者改善裝病的源頭,那么孩子也就懶得裝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