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孩子愛哭鬧——探索孩子內心世界的最好時機(1)

如果

你的孩子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鬧;

你根本捉摸不透家里那個脆弱的“小氣球”;

責罵或是順著大哭大鬧的孩子,只會讓他更來勁兒;

你的孩子哭鬧不休,比起人家的孩子不是個乖寶寶;

那么,你需要閱讀本章;

它將告訴你

哭鬧為什么變得這么普遍;

孩子哭鬧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父母屈從于孩子哭鬧,只會更糟;

只有馬上行動,孩子才會不再哭鬧;

每一次哭鬧都是改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最好機會;

它將幫助你

如何讓孩子意識到溝通遠比哭鬧受歡迎;

如何用尊重孩子的方式對孩子果斷說“不”;

如何讓孩子不再哭鬧,變得自立、懂事起來;

只要你稍微改變回應孩子哭鬧的方式,就能制止哭鬧。

行為7:“媽媽,你在哪兒?”——理解孩子的途徑

“媽媽,媽媽,我要媽媽,媽媽,你在哪兒?”

“雨澤,媽媽去洗手間了。別哭啊,爸爸不是在這兒嗎?”一聽孩子哭鬧,雨澤爸爸就會以最快的速度,來到他的身邊。

可是,好多時候,雨澤偏偏不領爸爸的情,總會執拗地說:“不,我不要爸爸,我就要媽媽!媽媽!媽媽……”

這次,也不例外,雨澤一覺醒來后看到媽媽不在身邊,就開始大哭不鬧,還把枕頭扔到了地上。

看著涕淚橫流的兒子,無奈的爸爸只能在一邊干著急。

好不容易,媽媽從洗手間出來了。雨澤一看到媽媽,哭聲就更大了,還邊哭邊喊:“壞爸爸,壞爸爸!”

聽兒子這么一說,爸爸難免會有些怨氣,跟雨澤媽媽嘀咕了幾句,“唉,這孩子!真是沒有一點良心!”

“哎,你怎么跟孩子計較呢!你先洗臉去,我來哄他。”媽媽哄了爸爸,就去顧兒子了。

過了一會兒,雨澤不哭了,自己跑到一邊去玩玩具了。

雨澤爸爸又嘆起氣來,“唉,沒見過這么能哭鬧的孩子,這才剛上幼兒園兩個月,脾氣反倒越來越大了!”

“是啊,我也感覺到了,雨澤這孩子稍有不順心就大哭大鬧。”媽媽也心力交瘁。

“唉!總這么下去,怎么得了!真是讓人傷透腦筋,看來我們得好好想想辦法了。”雨澤爸爸也隨著說。

讀懂孩子的行為

家有這么一個動不動就愛發脾氣的孩子,感覺他們就像脆弱的“小氣球”,一點也碰不得、傷不起。不過,也有一些父母面對“小氣球”的孩子時,會表現出急躁、煩惱的一面,有些甚至會因此向他們發火,打罵叫嚷。所以,我們經常會見到孩子在哭鬧、家長在一旁訓斥的情景。起初,孩子還可能會因為家長的惱火而安靜下來,但是時間久了,孩子便會變本加厲。家長如若發火只會激化矛盾,對平息孩子的怒氣而言沒有絲毫意義。

我們常說,“懂”孩子是教育孩子的開始,如果不懂孩子,那么我們給孩子實施的“教育”于他們而言就是一場災難!

其實,面對脆弱的“小氣球”,為父為母首先要認識到這一點,雖說發脾氣的孩子一點兒也不可愛,管教起來也會讓你頭痛不已,但是對于0~6歲的孩子來說,他們很少會為了氣家長而發脾氣。事實上,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這個時期的孩子還是以自我需求為中心,孩子發脾氣意味著“自我意識”的萌芽,這是成長的征兆,是“合理”的,是好事,而孩子動不動就愛發脾氣多半是因為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或以此要求家長順從。

一般來說,這個時期孩子的哭鬧多數情況下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1.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吃好穿暖,他們還有很多的心理需求,如果這些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他們便會大發脾氣。通常,出生4個月的孩子就有了發脾氣、表達不良情緒的能力。后來,隨著年齡的增長、身心的發育,他們開始逐漸接觸更多的事物。不過,對于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事物,孩子不可能像成人那樣做出理性的認識或是決策,而是單憑自己的情緒與興趣參與其中或是采取行動。可是,孩子的認識或是行動卻常常遭遇父母的阻撓。對于父母的阻撓,孩子當然理解不了父母的道理,每當遇到父母的阻撓或是受到挫折打擊時,反而會通過發脾氣來表達抗議,不是哭鬧,就是摔東西。就如故事中的雨澤一樣,睡醒后,見媽媽沒在身邊,就大發脾氣,甚至遷怒于別人。

2.負面環境的效應

孩子的脾氣往往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這種環境既包括家庭環境,又包括自然環境。如果父母經常爭吵或是平時說話總是大聲喧嘩,像吵架一樣,這些都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長期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當其遇到困難或是處理問題時,也會習慣性地采用簡單暴力的方法。反之,如果孩子從小生活在和和睦睦的家庭,父母之間即便遇到問題,也能心平氣和地討論或是協商,平時交流也是輕聲慢語,那么孩子說話也不會粗聲大氣,遇到問題也不會大喊大叫。所以,父母們不要光抱怨孩子脾氣不好,而是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除了家庭環境,孩子成長的自然環境也會對其成長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應。比如說,如果孩子長期生活在一種嘈雜紛亂的環境,吃不好也睡不著,情緒就會經常處于緊張狀態,容易脾氣暴躁、動輒哭鬧。如果生活環境舒適而寧靜,孩子的心情也會很平靜,而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然也就不容易成為動輒哭鬧的問題孩子。

3.身體不適

孩子情緒的好壞與身體的健康程度也有一定關系。一般來說,如果孩子身體勞累或是感覺不適,脾氣相對來說會比較大。特別是兩三歲左右的孩子,常常因為貪玩而不睡午覺,結果睡眠不足、疲勞過度,使身體處于疲勞狀態。這種時候,孩子只要稍有不順心,就會大發脾氣。此外,孩子肚子餓了或是生病了,也會影響他們的情緒控制能力,使孩子情緒失控而發脾氣。

換種方式愛孩子

既然找到了孩子動輒哭鬧的原因,那么,面對哭鬧的孩子,家長又該怎么安撫呢?其實,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小氣球”的氣都會平穩地釋放出來了。

1.盡量滿足孩子的合理需求

既然很多時候,孩子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才會大哭大鬧的。那么,家長先要進行自我檢查,看看是不是自己管得太嚴,給孩子的束縛太多了。然后,認真想一想孩子的需求,對于合理的,要盡可能地滿足他。要知道,很多時候孩子的需求都是合理的。比如說,想玩水、玩泥巴、玩土都是很多孩子最純真、最真實的小心愿,可是,不少家長往往會找出各種各樣的借口而拒絕孩子的要求,這樣只會使孩子大哭大鬧。實際上,只要孩子想玩就應該讓他們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盡情地玩好了,千萬不要為了讓自己少洗幾件衣服或是省一點兒水而讓孩子遠離親近大自然的機會。請記住,蒙特梭利說的這句話吧,“我們必須把我們的后代造就成為強有力的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獨立和自由的人。”多給孩子自由,就可以有效減少孩子的哭鬧次數,而親子之間的沖突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當然,孩子也有提出不合理需求的時候。比如,帶電的插孔、易碎的杯子總會讓他們想入非非。這種時候,家長不要武斷地拒絕,而是要平心靜氣地告訴孩子,這些東西是危險的。時間久了,不但可以使孩子不再提出這方面的不合理需求,還能讓他們學到科學知識,豈不是一舉兩得。

2.為孩子創造一個平和的環境

日常生活中,家長遇到事情要學會控制情緒。夫妻之間有矛盾,要盡量心平氣和地解決,而不是大吵大鬧。不僅如此,還要盡可能常開開玩笑,給孩子營造一個開放、輕松、平和的氛圍。在這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遇事都會沉著應對,而不是火冒三丈、大發脾氣。

3.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發脾氣時,不妨試試轉移法。可以用孩子感興趣的物品或是游戲來吸引他,緩解孩子的情緒。比如說,家長可以為孩子放一些歡快的音樂,也可以帶孩子去安靜的地方散散步。在安靜的環境中,孩子的情緒自然會慢慢平靜下來。

4.冷處理法

這種方法在國外家長身上經常會看到,每當孩子發脾氣時,他們不是去哄他,而是不理他,任其哭鬧。初看,這么做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其實卻是很給力的一種方法。等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以后,父母再邊安撫他,邊與他溝通。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委屈、傷心的時候,可以說出來,甚至哭一會兒也沒有關系,但是不要無理取鬧、向父母發脾氣。再比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一點兒也不可愛,而且你的行為和語言會讓父母很傷心。如此這樣,通過父母的一點點引導,孩子便會慢慢說出自己的感受以及為什么亂發脾氣,而結果呢,孩子也從中慢慢學會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由此看來,身為父母一定要有愛,一定要懂得尊重孩子,不管贊成他什么還是反對他做什么,都要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既不能勉強他,也不能一味地妥協、遷就他。始終讓孩子懂得,父母很愛他,但是原則在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

行為8:委屈地哭了——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

媛馨在小區花園排隊等騎木馬,此時,木馬正被一位10歲左右的男孩玩著。媛馨等了一會兒,見這位男孩沒有下來的意思,就急著問:“哥哥,你還要玩多久?”

小男孩看都沒看她一眼就說:“我要玩很久。”媛馨聽了,有點著急,眼淚不由得在眼眶里打轉,怯生生地說了一句:“我想騎木馬。”

小男孩自顧自地玩他的,根本不理會身邊這個小妹妹。

媛馨見小男孩根本不理會自己,而且還說要玩很久,忍不住就嗚嗚地哭了,而且一邊哭一邊說:“我要騎木馬,我要騎木馬!”

媛馨媽媽看到了,趕忙來到女兒身邊,輕聲安慰說:“馨馨乖,你再耐心等等,哥哥這么大,知道公共玩具是要輪流玩的,一會兒他就給你玩了。”

誰知男孩反倒大聲接茬:“我還要玩很長時間,不給她玩!”

這一下可糟了,媛馨聽了這番話,當即淚水就吧嗒吧嗒地往下掉,而且還邊哭邊喊:“我要騎木馬!我要騎木馬!”

見狀,媛馨媽媽一把將女兒攬入懷里,輕聲說:“媛馨今天排隊等了這么久,媽媽知道,你很有耐心。可是,哥哥還是不讓給你,媽媽看得出來你很難過。”媛馨聽了,點點頭。

媛馨媽媽接著說:“小哥哥不和別的小朋友輪流玩玩具,這樣不對。要不我們再跟小哥哥商量商量?”

聽了媽媽的話,媛馨哽咽著問小男孩:“哥哥,給我玩一下好不好?”

可是,這位小男孩滿臉的不情愿,態度生硬地說:“不好,我還要玩很長時間。”顯然,這個回答讓媛馨非常失望,她再次大哭起來。

就在這時,旁邊一位家長讓自己的孩子把木馬讓給媛馨玩,并笑著對媛馨說:“小朋友,別哭了,來這兒騎吧,再哭就不乖了。”

誰知,媛馨媽媽反倒很冷靜地說:“沒關系,可以哭。”

周圍家長都驚訝地看著她,“啊?讓她哭啊,你可真耐心。”

媛馨媽媽點了點頭,“是,讓她哭吧。”那些家長聽了,不解地走了。

讀懂孩子的行為

很多家長懼怕孩子的哭鬧,如果孩子哭了,他們往往會習慣性地說“不哭,不哭”,而且還會想出各種辦法試圖止住孩子的哭泣,比如,逗孩子、轉移孩子的注意力等。也有一些家長會試圖用大人的權威命令孩子“不許哭”。當然,還有一些家長甚至把“哭”和孩子的品質牽扯到一起,一旦孩子哭了,他們馬上就會給孩子戴上一頂“不乖”的帽子,并口口聲聲地威脅說“爸爸媽媽不喜歡哭鬧的孩子”。

其實,孩子和成人一樣,他們的情緒也需要宣泄,也需要大人的共鳴,而哭恰恰是孩子表達內心需求、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

細心的家長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如果他們有渴了、餓了、不舒服了、害怕了或是需要大人抱了這些生理和心理需求時,無一例外都會用哭來表達。等孩子慢慢長大,會說話了,當他們有渴了、餓了、不舒服等生理需求時,則會用“說”的方式來表達,而來自內心的憤怒、傷心、害怕、委屈、生氣等情緒,仍然會用“哭”來表達和宣泄。家長們不妨想一想,當我們成人傷心、憤怒的時候,不也常常會哭泣嗎?如果這種時候,身邊的親人非常理智地對你說:“別哭了,有什么好哭的。”縱然你的心中有著千言萬語,你還會找他訴說嗎?其實,如果內心的不良情緒不能及時得到宣泄,積累久了是非常容易生病的,而哭恰恰是最好的宣泄情緒的一種方式。所以說,好父母就該如此善于“不止哭”。

當然,這里所說的“不止哭”是在強調家長要和孩子產生共鳴,學會接納他們的情緒,絕非意味著鼓勵孩子無條件的哭;然后,弄清楚孩子哭的真正原因,并逐步幫助他們將其去除。可以肯定的是,一旦孩子的需求被滿足了,或是不良情緒被宣泄掉了,他們自然就不會哭了。

換種方式愛孩子

對于孩子的哭泣,家長要不要阻止,在實際教養時,一定要學會審時度勢,拿捏好分寸。

1.對于孩子“要挾”式的哭泣,家長可以不予回應,不過前提是你徹底讀懂孩子,確定他是在要挾。

2.對于已經會說話的孩子,家長應該鼓勵他們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和情緒,而不是動不動就哭哭啼啼、哼哼唧唧。

3.對于孩子難受時的哭泣,如摔跤、打針、生病等,或是受了委屈時的哭泣,在這種時候,家長能做的就是陪伴在孩子身邊,試圖接納他,并給予恰當的安慰。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種教養方式下長大的孩子,他們一定是活潑開朗,愛笑,容易與人相處的。即便遇到不良情緒,他們也總是能及時宣泄,當然,更不會把“哭”當做要挾家長的武器。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谷县| 广水市| 遵义市| 克什克腾旗| 金堂县| 尼玛县| 台江县| 南澳县| 磴口县| 辛集市| 武邑县| 蒙自县| 桐乡市| 乌鲁木齐县| 互助| 内江市| 临江市| 桂林市| 丰台区| 涟水县| 靖边县| 伊春市| 钟山县| 丹棱县| 类乌齐县| 赤城县| 民乐县| 宝丰县| 新化县| 澄迈县| 崇礼县| 鄂伦春自治旗| 平乐县| 金川县| 鄂托克前旗| 池州市| 云龙县| 玛多县| 米林县| 娄底市|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