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公務員的好榜樣(1)

忠誠感恩、懂得回報、愛民親民的人

古人云:“誠者,天之造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自古以來,忠誠作為德之首受到人們的推崇。“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公務員只有強化忠誠品質的修養,才能始終定住心神,站穩腳跟,挺起脊梁,永遠不做被誘惑的俘虜。

本杰明·富蘭克林曾說過:“如果說,生命力使人們前途光明,團體使人們寬容,腳踏實地使人們現實,那么深厚的忠誠感就會使人生正直而富有意義。”

哈佛大學教授喬西亞·洛伊斯對忠誠做了層次的劃分。處于底層的是對個體的忠誠,中間是對團體,而位于頂端的是對一系列價值和原則的全身心的奉獻。忠誠于個體,即對某個人忠誠,比如忠誠于領導者;對團體的忠誠,比如忠誠于組織;對原則的忠誠,比如對信仰、思想或者操守的忠誠。研究和實踐表明,對組織的忠誠要比對個體的忠誠穩定,對原則的忠誠又比對組織的忠誠穩定。可見,真正的忠誠不僅僅是忠于領導,更要忠于自己所選擇的工作,忠于原則。所以,對忠誠的升級,無疑為人們的忠誠上了一道無形的保險。

可見,一個人如果這三個層面都能忠誠為之,就體現了忠誠的最高境界——忠于優秀的精神和態度。

忠誠是安身立命的基石。它對于組織、政黨都具有關系其存亡續絕的決定性意義。任何一個失去了忠誠的組織或政黨,都將陷入崩潰。一旦你該忠誠于誰?你在忠誠于誰?你在為誰忠誠?這是每個公務員都要回答的三個問題。從榜樣身上,我們看到,對忠誠、感恩精神領悟越深刻,實踐越多,就越容易得到認可。

1.對黨忠誠

忠誠是所有政黨、政權都極為珍視的政治品質。中國共產黨從來都把忠于馬克思主義、忠于人民、忠于祖國等作為自己的神圣義務和永恒品質。“對黨忠誠老實”“永不叛黨”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明確規定的黨員義務。

“吹盡黃沙始見金”,忠誠往往需要經歷生與死、得與失、榮與辱等重大的考驗和錘煉。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的吳大觀就是一個對黨無限忠誠的人。

吳大觀接受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高等教育,在目睹了國民黨的腐敗和獨裁后,他明白只有共產黨才能拯救這個幾經磨難的國家,所以在人生抉擇的那一刻,他毅然拒絕了高官厚祿與榮華富貴,選擇了為信仰、為新中國而奉獻一顆紅心。

20世紀50年代初是物質匱乏的年代,作為技術專家,國家給吳大觀定的工資標準是273元,而當時普通工人的工資也就幾十元錢。吳大觀多次請求降薪未允,于是,吳大觀每月多交100元黨費,堅持了幾十年,以至于在單位里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吳大觀一交黨費,負責收取黨費的人員就要趕緊上交,因為數額巨大,怕丟。”

一如大多數老知識分子一樣,吳大觀幾經人生起伏,但這一切并未改變他堅忠的選擇和信仰。在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上的第一天,他工工整整地在工作筆記本上寫下“我拿什么作品奉獻給黨”。

吳大觀在彌留之際,還惦記著黨,吳大觀對他的老伴說:“不要給組織添麻煩,不要向組織提任何要求,把積蓄的10萬元拿出來,幫我交最后一次黨費。”

“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這是吳大觀記了一輩子的話,他用一言一行踐行了這句話,實現了60年前在黨旗下舉起右手說出的那句錚錚誓言,直到他生命的終點。

目前,個別人出于功利目的加入黨組織,身份上入了黨而心里和行為沒有入黨;有的人黨性不強,意志薄弱,對“糖衣炮彈”沒有免疫能力,加上懲處和監督力不足,出現“同級監督太難,上級監督太遠,下級監督不敢”的松散局面,造成了一些人對黨沒有一片赤誠之心。

所以,加強黨性教育,強化領導干部的忠誠意識刻不容緩,對那些心存功利、心存僥幸、對黨不忠的領導干部一經發現嚴懲不貸。否則“為人民服務”“執政為民”只能停留在口號上,無法落實在實踐中,人民公仆的形象在群眾的心中也將大打折扣。

2.對國家忠誠

“亦于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從青春少年到耄耋老人,吳大觀始終牢記“航空報國”的責任與使命。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遭批斗致左眼失明,吳大觀的那顆“航空報國”的赤子之心卻從未動搖過。“我們真的是想搞出自己的發動機啊!”他如此發自肺腑地呼喊。

中航工業集團的宗旨是“航空報國、強軍富民”,吳大觀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一理念。在吳大觀老人93年的生命歷程中,有68年是與航空相依為命的。從西南聯大畢業后,他放棄了大城市的生活,一頭扎進貴州大定的“烏鴉洞”,從此與飛機制造結下不解之緣。之后,在遠涉重洋的國外學習中,他親身感受到美國的種族歧視以及對華人的傲慢和侮辱,更加堅定了他報效祖國的信念。

新中國成立后,從重工業局航空籌備組到航空部科技委,他先后主持了渦噴5、噴發1A、紅旗2號的研制,吳大觀在一個叫做“黎明”的工廠親手點亮了我國航空動力事業的黎明,為后來“昆侖”和“太行”發動機的由于“斯貝”發動機在20世紀70年代是比較先進的,因此我國不僅購買了技術專利,同時還向英國羅·羅公司買了50臺發動機。為了吃透技術、為我所用、掌握英方先進技術,吳大觀把辦公桌搬到資料室,對有關設計技術資料一件件過目,一句句進行中英文對照,一遍遍地驗算。四個月里,他看了上千份資料,記下了幾十萬字的心得筆記。

1979年春節前,我國購買的第31臺發動機在英國進行交付驗收時出現葉片斷裂事故。一個小小的葉片斷裂頓時給引進工作蒙上了一層陰影。很多人懷疑這是有人在故意搗亂。

“在我有生之年,我要把‘斯貝’搞出來!”吳大觀曾經在英國羅·羅公司總設計師貝凱特面前許下諾言。吳大觀經常與工程技術人員吃住在一起,有時為了解決某項技術攻關或一些技術難題經常工作到深夜。他曾經對身邊的人說:“看不到我國自行研制的發動機,我死不瞑目。”

吳大觀的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的承認,然而,在吳大觀生前的自述和文章中,除了對航空工業發展的懇切建議外,看到最多的卻是他對自己的不斷反省。劉大響、彭友梅來看望病重的他,吳大觀拉著他們的手,懇切地說:“我有三句話,第一句,我這一輩子,沒有為國家航空發動機事業打下一個好基礎,這是我最大的遺憾,我應該檢討自己;第二句,航空發動機一定要加強預研,動力先行,基礎打不牢不行;第三句,你們一定要敢說真話,不要怕得罪人。”“拜托你們一定要轉達給有關領導,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把航空發動機搞好。”

3.對人民忠誠

“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孔繁森用生命書寫了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新篇章,為新時期黨員領導干部樹立了光輝榜樣。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是山東聊城人。1979年,國家要從內地抽調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時任地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孔繁森主動報名,并寫下了“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的條幅。

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擔任日喀則地區崗巴縣委副書記。在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與藏族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988年,山東省再次選派進藏干部,組織上認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經驗,便決定讓他帶隊第二次赴藏工作。孔繁森在母親年邁、3個孩子尚未成年、妻子體弱多病的情況下,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

為了發展當地教育事業,到任僅4個月的時間,他跑遍了全市8個區縣所有公辦學校和一半以上的鄉、村辦小學,將拉薩的適齡兒童入學率從45%提高到80%。為了結束尼木縣續邁等3個鄉群眾易患大骨節病的歷史,他幾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頂水源處采集水樣,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問題;因西藏偏遠地區醫療衛生條件較差,他每次下鄉時都特地帶一個醫療箱,買上數百元的常用藥,送給急需的農牧民。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調藏工作期滿,西藏自治區黨委決定任命他為阿里地委書記,這一任命意味著孔繁森將繼續留在西藏工作。面對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選擇,他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黨的決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處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1993年春天,年近50歲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書記后。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地區106個鄉他跑遍了98個,行程達8萬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處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跡。

他還收留了三個震災中認識的孤兒,將這3個孤兒接到家里,擔負起養育責任。他的家境本來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鄉總要接濟生活貧困的藏族群眾,有時不到半個月,工資就所剩無幾。領養了3個孤兒后,孔繁森經濟上更加拮據。為了不讓孩子們跟著他受苦,他悄悄地來到了西藏軍區總醫院血庫,要求獻血。護士認為他年紀已大,不適合獻血,他就懇求護士:“我家里孩子多,負擔重,急需要錢,請幫個忙吧!”護士見孔繁森如此懇切,只好同意他的請求。

1994年11月29日,他在返回阿里途中,不幸發生車禍,以身殉職,時年50歲。人們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時,看到兩件遺物:一是他僅有的8元6角錢;一是他去世前4天寫的關于發展阿里經濟的12條建議。

在孔繁森的葬禮上,懸掛著一副挽聯,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對他的懷念:“一塵不染,兩袖清風,視名利安危淡似獅泉河水;兩離桑梓,獨戀雪域,置民族團結重如岡底斯山。”

愛民是個永恒的主題。孔子曰:“古之為政,愛人為大。不能愛人,不能有其身。”孟子曰:“夫能愛人,則人愛之,而身安定矣。”在這里,古人不僅強調了愛民是為政之要,而且闡述了愛民與立身的關系——不能愛民,也就沒有自己的作為和地位。

德莫高于愛民,行莫高于利民。鄧小平同志曾經十分動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做“人民的兒子”本質就是一種對人民的反哺與報答。被譽為“鄉鎮黨委書記的好榜樣”、原河南省新鄉市唐莊鄉黨委書記吳金印曾說:“老百姓是爹娘,誰不好好為他們辦事,誰就是不孝之子。”他還有個形象的比喻:“老百姓養一頭豬,一年能換幾百元,養一只雞,一年能下一罐雞蛋。咱當干部的,吃的是人民種的糧食,花的是人民上繳的稅收,如果不替群眾辦事,還不如一頭豬、一只雞。”這個樸實的比喻生動地反映了吳金印“做官”不忘本,對人民群眾懷有深厚的“感恩情結”。

詩人艾青在《我愛這土地》這首詩中寫道:

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常存忠誠之心,常懷感激之情,常憂百姓之苦,這是衡量廣大公務員行為的一把標尺。

恪盡職守、廉潔自律、經得起考驗的人

中國文化一向提倡責任的擔當,所以自古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經典名句。這些都表達了忠心愛國、擔當責任的熱情。

什么是責任?簡單地說,責任是分內事,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對事業就要有一種熱情,對工作就要有一種激情,對目標就要有一種豪情,有一抓到底的執著精神,有敢于硬碰硬的較真態度。

責任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實在的。一言一行,一崗一位,都能見責任、見擔當。

閔恩澤院士主要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制造技術領域研究,是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術自主創新的先行者、綠色化學的開拓者。

作為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1月8日,他從胡錦濤總書記手中接過殷紅的獎勵證書。站在人民大會堂主席臺中央,他看起來依然平靜又謙遜。

當記者問他:“您一生都在不斷追求創新,其中最大的動力是什么?”他回答:“責任。”在他看來,一個人做的事,能夠和國家強盛、民族命運聯系在一起,這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胡錦濤總書記在第十七屆中央紀委第三次全會上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著力強化責任意識,切實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新時期評判干部的作風和業績,關鍵是看干部對工作、對黨、對人民的責任心。

“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看得比泰山還重”,一個優秀的公務員必然具備強烈的責任感。作為一名公務員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肩頭擔負著對人民、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任何時候都要恪盡職守、廉潔自律,要經得起誘惑和考驗。

一位普通的苗族女共產黨員,以她53年的生命歷程,實現了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莊嚴誓言。國務院曾授予她“民族團結進步模范”的榮譽稱號,全國婦聯也曾授予她“巾幗建功”標兵的榮譽稱號。湖南省婦聯追授她“三八紅旗手”稱號,人事部等追授她“模范公務員”榮譽稱號。

她就是原湖南省發展計劃委員會以工代賑辦公室主任龍清秀。

追尋著她的足跡,人們不能不發出由衷的贊嘆:“龍清秀一生都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台中县| 衡东县| 贵南县| 张北县| 扎赉特旗| 台州市| 寻甸| 罗甸县| 江陵县| 黄骅市| 五指山市| 会昌县| 静海县| 水富县| 襄城县| 阿图什市| 利川市| 庐江县| 丰原市| 明光市| 崇左市| 金乡县| 萝北县| 册亨县| 上高县| 石嘴山市| 鄄城县| 平谷区| 手机| 鹤岗市| 诸暨市| 卫辉市| 永州市| 通山县| 阜阳市| 琼中| 丘北县| 沙洋县| 门源| 江城| 水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