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七難時短急不暇禮拜供養。亦不暇[僉*殳]心靜攝但得稱名。三毒時長難斷必須治道故常念。無男無女異上二種故禮拜供養。又觀音名具行愿故初令稱名。余二名有行無愿故居后。二名之中意為本。身為末。復有次第也。就文亦二。一釋名。二嘆名
問。無男無女云何得生
答。觀音菩薩托生為子故下現童男女身。又母子之業雖由宿緣而不決定。今修福力故令好人托生
問。何故男稱福德智慧。女稱端正有相
答。男有百行智為其端。女有七德容居其首也。此文前明世身辨感。便生下釋觀辨應也。是故眾生下第二大段釋三名竟結勸受持也。若有受持下第三大段次辨格量。又開為四。第一舉持多名問無盡意。第二奉詶。第三正格量。第四結嘆持名。所以有格量來者時眾疑云。但受持觀音名有此功德。受持余名亦有斯利。故格量優劣也。又受持觀音與六十二億等則持多名為難。持一名為易欲釋成上勸持故格量也。初問三意。一辨持多名。復盡形下第二明時久。供養下明供養廣。次無盡意答如文。佛言下第三正格量。又開二別。前明觀音三事。一持名少。二時短。三供養狹。是二人福下第二正格量
問。格量有七。一凡不及圣。如大品云。教一人得初果勝教閻浮提人行十善。二少不及大。如二乘不及菩薩。三淺不及深。如淺行不及高行。四因不及果。如菩薩不及佛。五有所得不及無所得。如世間六度不及出世間六度。六末不及本。如五度雖是無所得終不及波若。波若是本故。七無緣不及有緣。如佛化須拔不及阿難。今是何格量
答。有人言。六十二億是因位。觀音是古佛。即是因不及果也。難曰。一切因不及果。豈六十二億與果等耶。有人言。六十二億是淺行。觀音是深行。難曰。經不言六十二億是淺行觀音是深行。又淺行不及深行。云何六十二億與觀音等耶。有人言。觀音是教主。六十二億是聽眾。難曰。必以聽眾故不及者非但六十二億不及。一切聽眾亦不及也。今所明六十二億與觀音位行是齊。而不及者眾經有二種門。一平等門。二不平等門。平等門者如妙音得普現色身三昧八萬四千菩薩亦得是門。則妙音與諸菩薩平等門。供養持名平等無異。二者不平等門六十二億實與觀音等。今欲令人尊重觀音故于等作不等說之也。例如稱揚諸佛經說。禮寶光明佛止滅二十一劫生死之罪。禮呴留孫佛卻無量劫罪。此示不平等門故令眾生生高下心。若實是平等而作平等說者則不得偏于觀音起尊重心。法華論云。受持觀音名及受持六十二億恒沙諸佛名。論云。佛者皆是等覺地菩薩。既稱等覺。即是等覺佛也。論云。彼福德平等有二義。一者信力。二畢竟知。信力有二。一求我身如觀音自在無異畢竟信故。二謂于彼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如是畢竟得故。次言畢竟知者決定知法界故法界名為法性。彼法性入初地。菩薩能證入。一切諸佛菩薩平等身故。平等身者謂真如法身。是故持六十二億恒河沙佛名受持觀音名功德無異。此論大意就平等不二門辨無差別。初是信不二。后是悟不二也。然與前釋亦不相違。無盡意受持下第四結嘆。無盡意白佛下第二釋普門明觀音德。又上雖嘆觀音能拔苦與樂未知以何濟拔。故今釋言。一一難或用身業神通拔。或口業說法拔。或意業密拔。亦前問次答。問亦有三。一標能問人。白佛言下第二正問。觀世音菩薩下第三明所問人。亦有三別。云何游此下問身業。次問口業。方便之力問意業。佛告下第二答。答中亦有三。一正答問辨三輪德。二勸供養。三總結稱嘆。初正詶三問故明三輪德。既有勝德即是福田故須供養。明三輪德即是施主。次辨供養顯于福田。福田施主既彰故總結稱嘆。初文又二。第一別明三十三身十九說法。第二總結一切身教及方便也。初文又三。一現圣方便。二示凡方便。三示非凡非圣方便。初門明三乘圣。即為三別。一一中皆答三問。應以之言答意業問。即現佛身答身業問。而為說法答口業問。上從顯至隱故云身口意。今從本至末故意身口。前意業知機。次現身后說法
問。此經會三歸一。何故更示三乘
答。雖明會三歸一而不失開一為三。從經初以來明于正說。謂攝用歸體。故會三歸一。今辨流通從體起用。故于一說三
問。妙音品有菩薩身。今何故無耶
答。彼不明三乘義故有菩薩身。今欲辨三乘之義菩薩身攝入佛乘故不說也
問。觀音為是佛現佛身為非佛耶
答。經出不同。觀音三昧經云。觀音在我前成佛名正法明如來。我為苦行弟子。又云。我與觀音俱時成正覺。又觀音授記經云。觀音于金光游戲佛所初發道心。彼國王名威德王。威德王入禪定二童子忽左右兩面生。王起定問其名字。二童子說偈答。初就第一義門答無名。次就世諦門答有名。彌陀佛滅后世界出法音不斷。彼佛于中夜入滅觀音補處。世界轉名眾寶普集莊嚴。佛號普光功德山王。大勢至補觀音處。佛號善住功德寶王也。金光師子佛及彌陀佛皆有三乘。后二佛唯菩薩乘。聞此二佛名者得轉女身卻四十劫生死之罪
問。觀音云何于此土有緣
答。弘猛海慧經云。昔此閻浮提有王名善首。有五百子。第一子名善光。值空王觀音佛發十大愿。初愿得一切法。次愿得波若船。三愿值智慧風。四愿得善方便。五愿度一切人。六愿使超苦海。七愿得戒足。八愿登涅槃山。九愿會無為舍。十愿同法性身。皆以大悲觀音為首也。觀世音發愿。愿我未來作佛字觀世音。三稱我名不往救者不取妙色身。持此愿者清凈莊嚴一室。以于此土行菩薩道故此土有緣
問。而為說法說何等法
答。說法不定。一者一身說一法門。二者一身說一切法門。三者一切身說一法門。四者一切身說一切法門。華嚴經中善知識但說一法門。今觀世音現一切身說一切法門。梵王下第二示凡方便。又開三別。一天。二人。三雜類。天有三雙。第一雙欲色兩界初王。第二雙欲色兩界后王。第三雙欲色兩界之臣。雖有三雙不出君臣也。有人言。天大將軍是天力士。如缽建提之類。亦如那羅延之流。有人言。是鬼神。如金光明散[日*旨]大將。散[日*旨]大將屬毗沙門。出大集經。有人言。是韋陀天毗紐天也。毗沙門是北方天王。此云多聞。恒護佛道場常聞說法。故云多聞也。小王身下第二明人方便。亦開為二。初一示王身。次示臣身。臣身中有四。初示豪杰身。二示四眾身。三示婦女身。四示童真身。居士有二種。一居舍之士故名居士。二居財一億故名居士。即今文是也。婆羅門者此云外意。亦名凈行。次示八部身
問。何故受龍身等不得道耶
答。乘急戒緩四句。一者乘緩戒急者生天人中不得道。二乘急戒緩者生鬼龍趣而得道。三乘戒俱急者生天人而得道。四俱緩者生余趣不得道。金剛神下第三示非凡非圣身。既為鬼神屬四天處住。是故非圣身。實是樓至佛故非凡。樓至此云啼哭佛。獨住半賢劫度眾生。無盡意下第二總結。是故汝等下第二勸供養。又開六別。一勸供養。二受旨。三觀音不受。四重請。五佛命。六受施回奉二尊
問。無盡意是出家菩薩。云何有瓔珞
答。雖是出家不拘小道。二云是在家菩薩。涅槃云。入無供眾列者此是他方在家菩薩。本非娑婆舊住故不持供來也。而言法施者如法布施也。又為法故施也。又達財法不二也。觀音不肯受者一欲生施主殷重心故。二欲讓二尊故。三示少欲知足故。后明觀音受者一上順佛旨。二下愍群生。分作二分者欲展轉生施主福故。舉二尊者示生滅平等不二故。釋迦現生為智。多寶涅槃為斷。示智斷為福田故。無盡意下第三前既明施主福田竟。今第三總結稱嘆也。爾時持地下第三明雙嘆。就文為三。初明能嘆人。言持地者即地能持故名持地。以其人得此三昧故以為名。即從座起下第二明嘆之儀則。前白佛言下第三正嘆。持地去佛座遠。今起近佛前故云前白。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者即牒初名也。以三業自在故故稱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牒普門三輪德也。當知是人下正稱嘆也。佛說是下第四雙益。初列得益之人。皆發無等等下第二正明得益。佛道無等。唯佛與佛等故名此道為無等等。所以名佛為無等等。復云無等等者佛具二義。一下有所異。二上有所齊。下有所異名為無等。上有所齊云無等等。以佛名無等等。今發佛心故云發無等等心也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護難弘經二品。一以人護難如觀音品說。今欲說神咒法護難故有此品來也。二者有多一兩門。上來明諸菩薩各各弘道利物。名為一門。今品明眾人說神咒。謂多人共弘道利物故有此品。三者說法華有種種門。或法或人或顯或密。如上說因果即就法門說法華。說諸菩薩德行即是就人門說法華。此人法二種即顯現門說法華。今明神咒謂秘密門說法華
問。何以知神咒是法華耶
答。下云聞神咒悟無生忍。豈非一乘耶
問。但是一法華。何故作種種名字說
答。雖是一法華隨眾生取悟不同。故作種種名字。如論云。波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論又云。波若在聲聞心名道品。在菩薩心名陀羅尼。在佛心名薩婆若故知。陀羅尼即波若波若即一乘
問。在聲聞心何故名道品。菩薩心中名陀羅尼耶
答。論云。道品但為趣涅槃。聲聞但厭生死樂于涅槃故在聲聞心名道品。聲聞法中不說陀羅尼。菩薩欲遍持一切行令經身不失歷劫逾明故在菩薩心中名陀羅尼。陀羅尼有無量門。今是咒陀羅尼。故舉通以取別
問。咒是何物耶
答。諸佛菩薩說法有二。一顯現二秘密。咒即是秘密法。如世人有二種法。一顯現。謂世俗之常法。二秘密術。謂禁咒等。今隨世俗亦作此二法。有人言。咒所論不出三義。一說極果勝德。或因中萬行。故聞者發心。二說三寶名字。或諸佛菩薩之別名。或大力鬼神之名。召呼此名使魔耶聞者驚退。三說諸法深理無相使聞者悟道得無生忍
問。諸經中何故不翻咒耶
答。咒語多含。此間無物以擬之。若欲翻之于義不盡。又失其勢用。如此間禁咒之法。要須依咒語法而誦之。則有神驗不得作正語而說
問。云何得陀羅尼令人不忘
答。一以過去修習所得。二因咒術得。三因服藥得。如諸仙等。四因現在修習得。五因禪定得。六深入實相故得也
問。陀羅尼與三昧云何異
答。三昧多以定為主。總持以念為主。二者三昧唯心相應。總持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三始修名三昧。久習名總持。如習欲不改說名性。四本末異。三昧為本。三昧與實相合出生功德名之為總持。如壞瓶以火燒方堪持水。五失不失異。三昧轉身或有退失。持則不失也
問。修習何因而得持耶
答。有四種因得持。一不習愛欲。二不嫉妒。三等施無悔。四樂法
問。咒云何能除患
答。一切法中各有增上。如水力增上能滅火。火得增上復能消水。今神咒力能除諸惡亦爾。惡有二。一有情惡鬼等。二無情謂惡風雨等。如是內難外難悉名為惡。地持論明有四持。一法持謂聞慧。二義持謂思慧。三咒持因禪起咒謂修慧。四忍持是入證行慧。四持位者地持云。聞義咒三初地成就者必不退。爾前得者不定。忍持起自解行地。成在初地。品開為三。第一對藥王說經福重。二眾人說咒擁護。三時眾得益。初文又二。前問后答。所以說經福重者有二種義。一欲令人欣福持經。二明持經福重故次說咒護之。爾時藥王下第二明五人說咒。藥王勇施二是菩薩。次兩是天。后一是鬼神也。藥王說咒有五。一者請說。二者正說。三者敘說咒之人。即是六十二億恒沙佛說。四明咒力用。第五釋迦稱嘆也。案爾者咒不可翻。如前說。但讀誦之人聞之茫然不解遂都不留心。今依正法華經仿佛翻之。多是明實相秘密法。
安爾(正法華云此云奇異)曼爾(此云所思)摩禰(此云意念)摩摩禰(此云無意)旨隸(此云永久)遮梨弟(此云所行奉修)賒咩(此云寂然)賒履多瑋(此云澹泊)膻帝(此云志默)目帝(此云解脫)目多履(此云濟度)沙履(此云平等)阿瑋沙履(此云無耶)桑履(此云安和)沙履(此云普平)叉裔(此云滅盡)阿叉裔(此云無盡)阿耆膩(此云莫脫)膻帝(此云玄默)賒履(此云澹然)陀羅尼(此云總持)阿盧伽婆娑簸蔗毗叉膩(此云觀察)禰毗剃(此云光耀)阿便哆羅禰履剃(此云有所依倚恃怙于內)阿亶哆波隸輸地(此云究竟清凈)區究隸(此云無有坑坎)牟究隸(此云亦無高下)阿羅隸(此云無有回旋)波羅隸(此云所周旋處)首伽差(此云其目清凈)阿三摩三履(此云等無所等)佛馱毗吉利[廠@(失/衣)]帝(此云覺已越度)達磨波利差帝(此云而察于法)僧伽涅瞿沙尼(此云合眾)婆舍婆舍輸地(此云無音)曼哆羅(此云所說鮮明)曼哆羅叉夜多(此云而懷止足)郵樓多(此云盡除節限)郵樓多憍舍略(此云宣暢音向)惡叉羅(此云曉了眾聲)惡叉冶多冶(此云而了文字)阿摩盧(此云無有窮盡)阿摩若(此云永無有力勢)那多夜(此云無所思念)
次明勇施說咒為三。一說咒意。二正說咒。三辨說咒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