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書名: 東山國語作者名: 查繼佐本章字數: 4417字更新時間: 2015-11-27 17:02:26
祖諱肇翼,字祖信,號繼泉,配苑孺人,始遷東山。先大父述略節:大父兩歲孤。少警慧。嗣汪五峰以倭牽舟避城南。舟為諸卒攖去。時大父僅八、九齡,自縋城下,步履如飛,覓得之,以纜系腹,引而歸;雖旌旗盛設,金鼓震動,軍容特嚴,無少怖懼,長老咸嘆服。貧無師,年十四為塾師,讀訛,旁觀笑之,遂發憤讀書,遍咨詢,性敏記,尤嗜性理書。晚通景繩學。好周給人,生平活生者五、六人,葬死者數十人。年八十有六終。
〔補〕父諱大宗,字爾翰,自號桃源居士,配沈孺人,黃石齊撰傳。
先子節記:信理真,故能堅忍。惟堅忍,故不為饑寒所移。用情篤,故能寬恕,故不為聰明所激。先生病,家之人夢坐奠于古墓之旁。先生戒勿事醫,曰:『醫醫生,否徒多事』。已而藥勿效。先是先生重兩聽,時語后事,勿令先生知,先生輒聞之,如有神告。作偈語,有『孝弟為根本,忠厚以周旋』;又有『六十余年間,今日見我真』之句。預定逝期,促沐浴,神氣間適,指此心快活者三。卒年六十有二。
乙巳(一六○五),先生五歲。
先生幼多病。父爾翰公醇樸不善治生,家道中落(先子述略:食貧甚,俯仰常蕭然,絕無慍色),力不能延師。爾翰公口授章句。踰年,四書成誦,無遺忘。
丁未(一六○七),先生七歲。
〔補〕七歲,效塾本吟詩(吳啟豐東山七秩乞言啟:髫亦無師,私忖高眉故事注云云)。
己酉(一六○九),先生九歲。
時爾翰公就館于于族姓,先生居家,助母夫人操作(「花溪志」:沈氏,處士宗武女,查爾翰室,自幼即解音韻反切之學,工詩文,稿于滄桑后散失。子即毅齋伊璜,其學半得于母氏之教,亦不廢所業,與長兄毅翁同力學。「州志」:查繼伸字寤五,號毅齋,諸生,受業漳浦之門,著有寤廬集)。
庚戌(一六一○),先生十歲。
先生兒童時常游市,見市肆兒閱水滸傳,借觀之,中生縱橫,自以為有悟(乞言啟:童而得悟,多從板凳說書。「外紀」:母夫人曰:「何不讀四種書?吾聞水滸不可應試」)。一日,然桑條未枯,火不力,母夫人語曰:『汝知之乎,條去皮而火壯』。先生悟,于是每事求理,十余齡即留心格致之學。
辛亥(一六一一),先生十一歲。
受業于鄰近,通專經,讀兼經竟,繼續國策。忽失聲曰:『一部水滸卻從此書出』!同學咸怪之。偶于敗楮中得先輩桂北海制義一首,囗囗摹逾刻,率爾為文,懸衣帶累數十。家人浣衣,出視之。爾翰公取閱,謂有思路,有別情。始命先生與文期。每日晨炊,一飽赴館,袖粉餌以代晚食,隨路口誦,聲徹林樾,翱翔而行,亦隨路遺失粉餌,不知也。日過中,從袖覓粉餌不得,往往受饑。
壬子(一六一二),先生十二歲。
是年,負芨從學,不便家食,宿館中,手執爨,煙迷兩目,為掩淚若泣。如此經歲,意固樂之。文成,而蒙師不甚解。先達許公方壺覽之(名囗囗,詩集自注:效翁尊人),嗟嘆以為當代異人。
乙卯(一六一五),先生十五歲。
文譽日起(「查旦始讀軒集」:寄伊璜兄:「十五擅詩文,下筆風云走」)。
戊午(一六一八),先生十八歲。
始出應縣試,名「繼佑」,以試冊誤書「佐」,遂仍之。初字三秀,更字支三,號伊璜。發標題書畫,稱釣史,或稱釣玉,當世珍之(「外紀」:少好學,自號與齋,身在茲之義。申酉之后,更名省,字不省。入粵后,或隱姓名為左尹,別號非人氏。乞言啟:「年二十余許,在門及閭巷咸呼為與翁」)。
己未(一六一九),先生十九歲。
始受室孫氏夫人,為孫懷泉公女(集中有悵內兄孫明寰詩云:自余亡婦翁之妹)。
泰昌元年庚申(一六二○),先生二十歲。
先生以家貧,應聘為童子師(「外紀」:鄰生某至棄其師所教,私就塾;生父怒撻之幾斃,閉一室,不與飲食且三數日,家人從門隙餅飼之。出曰:「即死,吾不忘與翁之教」。又某以不得及門病,至欲自裁;乃延先生。先生一日至,盡焚其夙業,與彈琴終日,病愈)。
天啟元年辛酉(一六二一),先生二十一歲。
應道試,游府庠,學使者為閩中洪亨九先生(承疇)。
是年孫夫人生子名嗣昉,至丁丑而殤。
壬戌(一六二二),先生二十二歲。
與同里諸子創為月課(許效翁、祝天孫、沈聞大、徐邈思、查毅齋、許楚白、許元昊、查魯生、許川翁及先生),號十二翁(許效翁名囗囗,囗囗囗;祝天孫名囗囗,囗囗囗;沈聞大名兆昌,號天目;徐邈思名林宗,號囗囗;查毅齋名繼伸,字寤五;許楚白名士璜,號匪峨;許元昊名囗囗,囗囗囗;查魯生名嗣馨,號日庵;許川翁名囗囗,囗囗囗),自為風氣,好尚崖異,衣冠不同俗。鄉先達聞之或輿從相訪,則裹面不見,曰:『吾學未工,輒為所長短,勢必釋吾就彼,終無以自見』。
甲子(一六二四),先生二十四歲。
豫章吳公茲勉(之甲)督學浙中,得先生卷,異之,拔置第二名,食餼。秋闈不利。嗣后考結諸生,單薄之子一無所取,故臨試時,才而貧者愿盡附先生結冊中。
乙丑(一六二五),先生二十五歲。
先生聲價益高。里中諸望族備厚幣爭館谷之。每與及門講學,恐其昏憒失聽,取優俳所用一撮須置之座右,講未半,見有昏憒者,即掛須齒頰閑作俯仰視,頃刻變易,昏憒者咸笑起,為之惺然。于是聽講諸子耳目開明,無不受益而去。
丁卯(一六二七),先生二十七歲。
赴秋闈,房師馬公騰仲(囗囗)請以先生卷領浙首,主司欲屈置第二,馬爭之不得。曰:『寧落在為后科第一人』。遂入窮山。以魏珰驕橫,行且亂,世必多故,與門人技擊,因有『弧矢方將易蠹魚』之句。魏敗乃已。時效翁挈其弟川翁約先生同守歲僧舍,共一竹榻。后賦詩云:『猶記肄業菩提庵(「州志」:真如寺在縣東七十里,舊名菩提寺,晉干寶故址),除夕不歸西風單。竹林趺坐況不足,三人側臥猶云寬。五鼓起奏二藝畢,歸壽家長日未光』也。
〔補〕少頗事釣戈,兼以博弈。丁卯,延師肄技擊,獨善運槊,小弓洞徹,走馬最便(見「外紀」)。
崇禎元年戊辰(一六二八),先生二十八歲。
是時,三吳壇坫繁興,先生每少可而多怪。既與十二翁為月課,自為風氣,而好尚頗雜,凡殊能絕技之士無不游于先生之門。武林有鄭方叔者,精琴學(文集:鄭方字正林,別號無偶,又號韻谷生,草橋門小賣為活,亦精天文。與武原祖無功游。從學弟子得其傳者惟祖氏為精。其刪定諸譜并樂論諸書,無梓本,藏祖氏。「外志」作鄭正叔),與先生交最善。常問鄭曰:『琴未彈,故無聲也。既彈,聲從何起』?鄭曰:『聲起七徽之間,漸分而兩殺,每弦精刻十二律,從尾至徽,徐而促,蓋數周律而弦盡,歷七弦而黃鐘、大呂諸律每二十余見也。變化足效通神』。先生曰:『然諸書皆言理,惟易變化故通神。琴弦神理,其盡易乎』?(「外紀」:先生學琴于鄭正叔,互相發難。語鄭曰:「凡八音,匏、土、革、木,一聲無高下,金、石與竹,止十三聲,其高下借用,亦無所不備。琴瑟所以通神,猶之五經惟易理無不備」。嘗作玉瑑緣,有曰:「三教無如儒最大,五經惟有易通神」是也。先生畜琴名自然弄,易習歷二十余年,棄之入越,歸時盜攖去,不知其處,自是情荒,遂絕響)。又有杜生,六合人也,俗號水棋杜,亦以水棋自名。與人對局,不愿求勝,而立論多奇詭。先生時與之弈,以善敗為喜。久之,人不識也(「外紀」:杜水棋嘗傍贊秋干弈譜一著,國手曰:「水棋乃有此」!為存棋譜,不沒其善。江南遂競呼杜水棋云)。先生分館谷以養之。一日,兩國手打譜,定一和局,所爭只一子,在白則白勝,在黑則黑勝,兩人各不能下。杜生從傍語曰:『須如此,則兩平矣』。兩人愕然嘆服(「外紀」:水棋工圓情,常曰:「奕智不能益人」。吾見善奕,絕不解人事,如愚。圓情以極動而得靜,頗益人。自后吳爾求者,出水棋門下,亦相依先生最久。先生精此義,最后從吳云從得錯認三蹬,尤絕)。若王樂水之評話(「東山國語」:江寧有王樂水者,天啟中殺仇人于市,更姓名,逃居武林,無所恃,乃專說書,盡態極奇)。江濟寰之星學,趙君融之篆籀(「外紀」:先生嘗用印章,初為云間趙君融所鐫)。盛符先之術數,沈似蘿之度曲(同學弟子出處偶記:沈陵字湘岸,號似蘿,海昌人,年十三工奕,復善謳。私構制藝,率似艷曲。投以科學程墨,不閱月,揣摩工,年十七為諸生),約二十余人。其后刻釣玉軒稿,列同友姓氏共二十子,首列鄭、杜,而所謂十二翁,竟置不書,世愈奇之。
濤案王樂水,乙酉武林潰,扶其瞽妻登江橋,相持慟哭,入水死。沈陵,乙酉六月,受計監荊本澈軍,遇大軍于郭店,戰不勝,眾潰,獨殿,后中流矢沒于陣。又有田家兒馬圣相,鄉人,棄農為瞽星家代杖牽走,受星學。先生教之字,輒了了。聞沈陵奮義,往助之,同敗卒。先生賞識人才,迥出尋常,類如此。
己巳(一六二九),先生二十九歲。
從游益進。族弟虹成(查氏譜:名〈王冘〉,字商衡,又字虹成,布衣,即韜荒父,著有「吹云集」)。就學他處,慕先生教,私以文求正。阿翁知而痛懲之(查氏譜:名大緒,字繩武)。虹成私請如故。不踰年,虹成得首拔游庠。阿翁曰:『吾恐伊璜詭怪誤我子,今且有成驗,姑聽之』。既而二南、王望諸兄弟(「州志」:名詩繼,字二南,號樊村,順治甲午舉人,有深寧齋集。名培繼,字王望,號勉齋,順治壬辰進士,有「玉海堂集」),皆在先生之門。
〔附〕偶記:猶記己巳、庚午之間,鄒靜長先生督學吾浙,課士最嚴。時故事:童子府名落,例得借所知余名以應,及列紅案后,徐請更名。鄒道設威儀甚,竟作對簿狀,隨之以法具,如犯闈,不啻諸露借名之實者咸不免。
庚午(一六三○),先生三十歲。
先生與十二翁就試武林,遇乞兒陸晉、于畏五等。晉,新安人,抗聲長歌,目空左右,群乞咸唯唯聽命。先生異之。問曰:『若乞亦識字乎』?晉笑曰:『不識字,還成得個乞子』!先生驚,下階與揖曰:『子其得道者歟?曷舍乞,俯共朝夕』。晉曰:『夫誰不衣食人也?吾取之不如其與之。吾勞取之不如其逸與之。吾奢取之不如其約與之。且取之而使人忌,取之而使人怨,至取之而使人奪,取之而使人不容抵于法,何如與之而人樂,與之而人不見損,與之而人咸自以為積福也』。先生固請。晉曰:『公等解我意,暫為知己輟業』。遂邀歸寓,為之櫛沐,為之衣冠;同社諸子皆親如昆弟(乞言啟:從游皆遵其別說,飯乞而為朋;自注「所云陸晉」是也。外紀:錢塘乞兒陸晉與群乞高步狂吟,先生異之。試之詩,應聲立就。先生曰:「此中乃有逸才」!扶歸櫛沐,裹以完衣,約同社具進,飯之。是秋應試,復不利,挈晉歸龍山)。
案此事,蒲留仙、鈕玉樵皆指為吳順恪事。蒲謂清明遇之野寺中。鈕謂雪中留飯;明年,孝廉寄寓杭之長明寺,攜侶薄游湖上,忽遇前丐于放鶴亭側。王阮亭、蔣心余承襲其訛。吳啟豐乃順恪子,肯將父落魄時事,嫁名他人,形諸楮墨,欲蓋彌彰,有是理乎?
先生自云:葛如(六奇字)方布衣野走,世傳余有一飯之德,懷之而思報,其實無是也(見偶記)。是則公在時已傳其事,故公為之辨。或謂時將軍已貴,公為之諱,是固未可知(見同宗詩選)。有謂順恪既貴,頗諳文墨,先生遂諱言此事,令著錄稱門人;此則先生通變矣(見耄余詩話)。諸家臆斷紛紛,皆因陸晉事而附會之,不及見外紀及年譜故耳。后許夢椽事記謂野寺即吾鄉之崇教寺,勝國時屋宇尚未稠密,故謂野寺。向有覆鐘地上,扣之無聲,人稱啞鐘。又稱大刀鐘,更屬癡人說夢,豈但蛇足而已。
辛未(一六三一),先生三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