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 法苑珠林
- 道世
- 3880字
- 2015-11-27 16:45:20
釋門亡物輕重儀一卷
釋門章服儀一卷
釋門歸敬儀一卷
釋門護法儀一卷
釋氏譜略一卷
圣跡見在圖贊一卷
佛化東漸圖贊二卷
釋迦方志二卷
古今佛道論衡四卷
大唐內典錄十卷
續高僧傳三十卷
后集續高僧傳十卷
廣弘明集三十卷
東夏三寶感通記三卷
西明寺錄一卷
感通記一卷
只桓圖二卷
遺法住持感應七卷
右此二十二部一百一十七卷。皇朝西明寺沙門釋道宣撰
禪林鈔記三十卷
右此一部。西京弘福寺沙門會隱西明寺沙門玄則等十人。皇朝麟德二年奉 敕北門西龍門修書所于一切經略出
注金剛般若舍衛國二卷
右此一部兩卷。皇朝麟德二年西明寺沙門玄則注
大唐西域傳十二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門玄奘奉 敕撰
法苑珠林一百卷
諸經要集二十卷
大小乘禪門觀十卷
受戒儀式四卷
禮佛儀式二卷
大乘略止觀一卷
辯偽顯真論一卷
敬福論三卷
四分律討要五卷
四分律尼鈔五卷
金剛般若集注三卷
右此十一部一百五十四卷 皇朝西京西明寺沙門釋道世字玄惲撰
大唐眾經音義二十卷
右此一部。皇朝西京大慈恩寺沙門釋玄應撰
注新翻能斷金剛般若一卷
注二帝三藏圣教序一卷
右此二卷 皇朝西京普光寺沙門釋玄范撰
西京寺記二十卷
沙門法琳別傳三卷
沙門不敬錄六卷
右此三部二十九卷 皇朝西京弘福寺沙門釋彥琮撰
注般若心經一卷
右此一卷 皇朝武侍極字愍之注
注涅槃經四十卷
右此四十卷 皇朝辯州刺史李玄震注(是英公弟)
中天竺行記十卷
右此一部 皇朝朝散大夫王玄策撰
西域志六十卷
圖畫四十卷
右此二部合成一百卷 皇朝麟德三年奉 敕令百官撰
冥報記二卷
右此一部 皇朝永徽年內吏部尚書唐臨撰
冥報拾遺二卷
右此一部 皇朝中山郎余令字元休。龍朔年中撰
六道論十卷
右此一部十卷 皇朝左衛長史兼弘文館學士陽尚善撰
顯常論二卷
右此兩卷 皇朝李玄冀撰
辯真論一卷
右此一卷 皇朝元萬頃撰
歸心錄三十卷
右此三十卷。右威衛錄事蕭宣慈撰
般若部第四
大般若經梵本二十萬頌。翻成六百卷(合有四處一十六會慈恩寺玄奘法師譯)
第一會在王舍城鷲峰山說。梵本一十三萬二千六百頌
右翻成四百卷七十九品單譯
第二會在王舍城鷲峰山。說梵本二萬五千頌
右翻成七十八卷八十五品(重譯)
當大品放光光贊三本總八十卷
今翻成七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三會在王舍城鷲峰山說。梵本一萬八千頌
右翻成五十九卷三十一品單譯
第四會在王舍城鷲峰山說。梵本八千頌
右翻成一十八卷二十九品(重譯)
當小品道行新道行明度四本
今翻成一十八卷。依梵本同
第五會在王舍城鷲峰山說。梵本四千頌
右翻成一十卷二十四品(單譯)
第六會在王舍城鷲峰山說。梵本二千五百頌
右翻成八卷一十七品(重譯)
當勝天王般若
第七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梵本八百頌
右翻成二卷無品(重譯)
當文殊般若
第八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梵本四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單譯)
第九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梵本三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重譯)
當金剛般若
第十會在他化自在天王宮末尼寶藏殿上說。梵本三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單譯)
第十一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施波羅蜜多。梵本二千頌
右翻成五卷無品(單譯)
第十二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戒波羅蜜多。梵本二千頌
右翻成五卷無品(單譯)
第十三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忍波羅蜜多。梵本四百頌
右翻成一卷無品(單譯)
第十四會在室羅筏誓多林給孤獨園。說勤波羅蜜多。梵本八百頌
右翻成二卷無品(單譯)
第十五會在王舍城鷲峰山。說定波羅蜜多。梵本八百頌
右翻成二卷無品(單譯)
第十六會在王舍城竹林園白鷺池側。說慧波羅蜜多。梵本二千五百頌
右翻成八卷無品(單譯)
此十六會序。長安西明寺沙門玄則撰
興福部第五
自釋教之來振旦。開濟極焉。發悟疏通廓清塵染。其中瑞應。具編前聞。具述數條。用程后學。昔士行尋教意在大乘。將發西域。乃有留難。遂以經投火。經身不灰。火為之滅。遂東達此土。即放光經是也。又曇無讖獲涅槃經。至于涼土。盜者夜竊。舉而不起。稽首謝焉。周武之陵法也。象毀經焚。咸見藏經相從騰上奄入空際。如斯眾矣。不可具書。然弘教在人。有國為本。度人立寺。圖像譯經。時約相求。故敘由來昌明佛教。而漢魏以往。固無得而稱聞。晉宋迄今輒略銓序
晉世祖武皇帝(大弘佛事廣樹伽藍)
晉惠帝(雒下造興福寺常供百僧)
晉敏帝(于長安造通靈白馬二寺)
右西晉二京合寺一百八十所。譯經一十三人七十三部。僧尼三千七百人
晉中宗元帝(江左造瓦官龍宮二寺。度丹陽千僧)
晉肅宗明帝(造興皇道場二寺。集義學百僧)
晉顯宗成帝(造中興鹿野二寺。集義學千僧)
晉太宗簡文帝(造像度僧。立寺。長干起木塔)
晉烈宗武帝(造皇泰初立本起寺)
晉安帝(于育王塔立大石寺)
右東晉一百四載。立寺一千七百六十八所。譯經二十七人二百六十三部。僧尼二萬四千人
宋高祖武帝(口誦梵本手寫戒經。造靈根法王等四寺常供千僧)
宋太宗明帝(造丈八金像。解齋感佛舍利。造弘普中寺。召請名僧)
宋太祖文帝(奉齋不殺。造禪靈寺。常供千僧)
右宋時合寺一千九百一十三所。譯經二百一十部。僧尼三萬六千人
齊太祖高帝(手寫法華口誦般若。四月八日常鑄金像。七月十五日普寺造盆。供僧三百。造陟屺止觀二寺)
齊世祖武帝(造昭玄游賢二寺。三百名僧。三教格量四年教定)
齊高宗明帝(寫一切經。造千佛像。口誦般若。常持法華。造歸依寺。召集禪僧。常侍六齋)
右齊時合寺二千一十五所。譯經七十二部。僧尼三萬二千五百人
梁高祖武帝(制五時論傳四方等。造光宅同泰五寺。常供千僧。國內普持六齋八戒)
梁太宗簡文帝(造茲敬報恩二寺。刺血自寫般若十部。愿畢日不食而齋。撰集記二百余卷。法寶連壁亦二百余卷)
梁中宗元帝(造天居天宮二寺。供有千僧。自講法華成實論)
右梁時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所。譯經二百四十八部。僧尼八萬二千七百人
梁宣帝
梁明帝
右二主中興社稷。荊州造天皇陟屺大明等諸寺。治在江陵。一州佛寺一百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
陳高祖武帝(楊州造東安級皇天居四寺。寫一切經一十二藏造金銅像一百萬區。度僧七千人。治故寺三十二所)
陳世祖文帝(寫五十藏經。度僧尼二千人。治故寺六十所)
陳高宗宣帝(楊州禁中造太皇寺七級木塔。又造崇皇寺剎高十五丈。下安佛爪。造金像二萬余區。治故寺五十所。故像一百三十萬區。寫十二藏經。度一萬人)
右陳時五主四十四年。寺有一千二百三十二。國家新寺一千七百。官造者六十八所。郭內大寺三百余所。僧尼三萬二千人。譯經十一部。興地圖云。梁武都下舊有七百余寺。屬侯景作亂焚燒蕩盡。有陳既統國及下民備皆修葺。表塔相望星羅揚輦。經像之富不可殫言
魏(元氏)太祖道武皇帝(于虜地造十五級塔。又立開泰定國二寺。寫一切藏經。造千金像。三百名僧。每月法集)
魏高宗文成帝(重復佛教。更闡釋門。凡度僧尼三萬人)
魏顯祖獻文帝(造招隱寺召坐禪僧)
魏高祖孝文帝(于鄴造安養寺。召四方僧。六宮侍女持年三長月六齋。月別造像。放人出家。手不釋卷。須便為誦。為先皇再治大行供施。度僧尼一萬四千人)
魏世宗宣武帝(于式干殿自講維摩。造普通大定四寺。常供千僧)
魏肅宗孝明帝(于鄴下造大覺寺)
魏敬宗孝莊帝(造五精舍一萬石像)
西魏武帝(長安造陟屺寺。供二百僧)
魏大帝(造般若寺。用給貧者。口誦法華。身持佛戒)
右元魏君臨一十七帝。一百七十年。國家大寺四十七所。北臺常安。鐫石置龕。東三十里。王公等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所造寺者三萬余所。總度僧尼二百余萬。譯經四十九部。佛教東流此焉為盛。唯太武時信用司徒崔皓佞說。陵廢正教。潛隱七年。后知詐佞戮誅崔氏。還復佛教光闡于前
齊高祖文宣皇帝(登祚受禪。于僧明稠禪師受菩薩戒。畿內斷肉禁酒放鷹除網。又斷天下屠殺。年三月六。勸民齋戒公私薰辛。亦除滅之度人八千)
齊肅宗孝明帝(為先皇寫經一十二藏。合三萬八千四十七卷。度三千許僧)
齊世祖武成帝(造寶塔轉大品經)
右高齊六君二十八載。皇家立寺四十三所。譯經一十四部。度人與魏相接
周孝明帝(為先皇造織成像。高二丈六尺。等身檀像一十二軀。并諸侍衛)
周太祖文帝(于長安造追遠陟岵大乘等六寺。度僧千人。又造五寺。供養實禪師眾)
周孝宣帝(重隆佛日。造素像四龕一萬余軀。寫般若經三千卷。六齋八戒常弘不絕)
右周時宇文氏五帝二十五年。合寺九百三十一所。譯經一十六部。孝愍皇帝。創基未久。佛法不閑。高祖神武皇帝。不信三寶。現報重患
隋高祖文皇帝(開皇三年周朝廢寺。咸乃興立之。名山之下各為立寺。一百余州立舍利塔。度僧尼二十三萬人。立寺三千七百九十二所。寫經四十六藏。一十三萬二千八十六卷。修故經三千八百五十三部。造像十萬六千五百八十區自余別造不可具知之矣)
隋焬帝(為孝文皇帝獻皇后。長安造二禪定并二木塔。并立別寺一十所。官供十年。修故經六百一十二藏。二萬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像十萬。一千區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區度僧六千二百人)
右隋代二君四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譯經八十二部
大唐高祖太武皇帝
纂堯居晉。契武基周。云起龍騰。撫斯令世。協一主以興運。因九合而樂推。發自參墟克定京室。子俗之規已布。約法之教使申。并集五星化覃四表。地紐還正。天維更張。自東徂西。遠安邇肅。而義旗初指。經途華陰。望祀靈壇。以求多祉。神祠之右。式構伽藍。寔曰靈仙。妙同神制。金碧交映。[卄/(爾*甫)]藻相輝。盡觀巉巖。斜臨貝闕。華堂森聳。近對蓮峰。寫像書經。備修褆福。又于京內造會昌勝業慈悲證果習仙尼寺。又舍舊居為興圣寺。并州造義興寺。并堂宇輪煥象。設雕華。武德元年。于朱雀門南通衢之上普建道場。設無遮會。詵詵法侶。若鷲嶺之初開。濟濟名賓。似鶴林之始集。車馬逼側。士女軿填。競庇禪枝。如爭褉飲。又為太祖元皇帝元貞皇后。造栴檀等身像三區。圖九五之神儀。摸四八之靈相。剞劂之飾。既有劣于優填。鋈金之華。實無慚于斯匿。又于其年仲春之月。命沙門四十九人。入內行道。遂使天宮梵說。再流響于紫微。王域悶典。復揚音于黃屋。爾后崇信不墜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