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 法苑珠林
- 道世
- 4938字
- 2015-11-27 16:45:20
傳記篇第一百(此有六部) 述意部 翻譯部 雜集部 般若部 興福部 歷算部
述意部第一
蓋聞。九河疏跡策蘊靈丘。四徹中繩書藏群玉。亦有青丘紫府三皇刻石之文。綠檢黃繩六甲靈蜚之字。豈若如來秘藏譬彼明珠。諸佛所師同夫凈鏡。鹿苑四諦之法。尼園八藏之文。香山巨力豈云能負。龍宮寶篋亦未能籌。良由吾師釋迦德本深構樹自三祇之初。妙果獨高。成于百劫之末。總法界而為智。竟虛空以作身。寧惟氣稟二儀道周萬物而已哉。故身無不在。量極規矩之外。智無不為。用絕思議之表。不可以人事測。豈得以處所論乃三界之大師。萬古之獨步。吾自庸才談何以盡。縱使周公之制禮作樂。孔子之述易刪詩。予賜之言語。商偃之文學。爰及左元放葛稚川河上公柱下史。并驅于方內。何足道哉。自我含靈福盡法王斯逝。遂使北首提河。春秋有八十矣。應身粒碎流血何追。爭決最后之疑。競奉臨終之供。嗚呼智炬慈云消滅。長夜諸子誠可悲夫。于是瞻相好于香檀。記筌蹄于貝葉。三藏受持。四依補處。而我師風無墜。特恃斯乎。但正像[窪-圭+帚]移群情矯薄。人代今古暨乎季運。既當徂北。稍復東漸所以金人夢劉莊之寢。摩騰佇蔡愔之勸。遺教之流漢地。創發此焉。迄今六百余年矣。自后康僧會。竺法護。佛圖澄。鳩摩羅什。繼踵來儀。盛宣方等。遂使道生道安之侶。慧嚴慧觀之徒。并能銷聲桂冠翕然歸向。爰至 皇唐。玄奘法師德隆終古聲高宇宙。涉歷諸國百有五十。翻譯經論千有五百。盡善盡美。可稱可贊。前后寶軸。幾向五千。法門弘闡。緇門繁熾。道俗蒙益。焉可勝言。吾少習周孔之文典。晚慕黃老之玄言。俱是未越苦河。猶淪火宅。可久可大。其惟佛教也歟。遂乃希前代之清塵。仰群英之遠跡。歸斯正道。拔自沉泥。本號離欲之逸人。摧邪之大將。吾欣儔黨。其謂此乎。今列前后翻譯。總有一十八代所出眾經五千余卷。佛法東流三度滅法失譯經本。三百一十部。五百三十八卷。今此所列總述帝王年代大小乘經部帙綱要。具錄人法寄存大本。兼述古今道俗英賢博學。依傍佛經。所出百家諸子向有三千余卷。又列帝王前后興福多少。又列佛降閻浮隱顯年代。略算時節。如是要用并附其后。庶將來哲同鑒博記矣
翻譯部第二
竊觀上代有經已來。賢德筆受。每至度語。無不稱云譯胡為漢。且東夏九州名西域為天竺者。是總名也。或云身毒。如梵稱此方為脂那。或云真丹。或作震旦。此蓋承聲有楚夏耳。若當稱漢。漢止劉氏兩代一號。已后禪讓魏晉不同。須依帝王稱謂甄別。今為此錄悉改正之。又胡之雜戎。乃是西方邊俗。類此方有羌蠻夷之屬。何得經書乃云胡語。佛生天竺。彼土士族婆羅門者。總稱為梵。梵者清凈也。承裔光音色天。其光音天。梵世最為下。劫初來此食地肥者。身重不去。因即為人。仍其本名。故稱為梵。語言及書既象于天。是以彼云梵書梵語。如舊日僧悉稱俗姓。云釋迦者。起自秦代。有沙門釋道安。獨拔當時。居然超悟。乃云。既存剃染紹繼釋迦。子雖異父而姓無殊。今者出家宜悉稱釋。及翻四含。果云四姓出家同一釋種。眾咸嘆服。其四姓者。一剎帝利。此是王種。二婆羅門。是高行人。三名毗舍。如此土民。四名首陀。最為卑下。如此土皂隸。而安正當晉秦之時。刊定目錄。刪注群經。自號彌天。揩摸季葉。猶言譯胡為秦。此亦昆山之一礫。未盡美焉。但上來有胡言處。并以梵字替之。庶后哲善談得其正真者也
后漢朝譯傳道俗一十二人所出。經律等三百三十四部(四百一十六卷失譯經一百二十五部一百四十八卷)
前魏朝傳譯僧六人。所出經律等一十三部(二十四卷)
南吳孫氏傳譯道俗四人。所出經傳等一百四十八部(一百八十五卷。失譯經一百一十部二百九十一卷)
西晉朝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戒等四百五十一部(七百一十七卷。失譯經八部一十五卷)
東晉朝傳譯道俗二十七人。所出經傳等二百六十三部(五百八十五卷。失譯經五十三部五十六卷)
前秦符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等四十部(二百三十八卷)
西秦乞伏氏傳譯僧一人。所出經十四部(二十一卷。失譯經八部十一卷)
后秦姚氏傳譯僧八人。所出經傳一百二十四部(六百六十二卷)
北涼沮渠氏傳譯道俗八人。所出經傳三十二部(二百二十四卷。失譯經五部一十七卷)
宋朝傳譯道俗二十三人。所出經傳二百一十部(四百九十卷)
前齊朝傳譯道俗一十九人。所出經傳四十七部(三百四十六卷)
梁朝傳譯道俗二十一人。所出經律傳等九十部(七百八十卷)
后魏元氏傳譯道俗一十三人。所出經論傳錄八十七部(三百二卷)
后齊高氏傳譯道俗二人。所出經論七部(五十三卷)
后周宇文氏傳譯道俗一十一人。所出經論天文等三十部(一百四卷)
陳朝傳譯道俗三人。所出經論傳疏等四十部(三百四十七卷)
隋朝傳譯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經論等九十余部(五百一十余卷)
皇朝傳譯僧等十有一人。所出經論等二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
眾經律論傳合八百部(三千三百六十一卷。五萬六千一百七十紙)三百二十六袟(除新翻經)
大乘經一譯二百四部(六百八十五卷一萬一千四十二紙)六十六袟
大乘經重翻二百二部(四百九十七卷七千二百九十紙)四十九袟
小乘經一譯一百八部(四百三十五卷六千六百九十紙)四十九袟
小乘經重翻九十六部(一百一十四卷九百七十七紙)六袟
小乘律三十五部(二百七十四卷五千八百一十三紙)二十八袟
大乘論七十四部(五百二卷。九千一百三十紙)五十二袟
小乘論三十三部(六百七十六卷。一萬二千一百七十七紙)六十八袟
賢圣集傳四十九部(一百八十四卷。二千八百八紙)一十八袟
雜集部第三
自仙苑告成金河靜濟。敷字群品汲引塵曚。隨機候而設謀猷。逐性欲而陳聲教。綱羅一化統括大千。受其道者難訾。傳其宗者易曉。遂能流被東夏。時經六百。翻譯方言。卷數五千。英俊道俗。依傍圣宗。所出文記三千余卷。莊嚴佛法顯揚圣教。文華旨奧殊妙可觀。歷代隱顯部袟散落。雖有大數。不足者多。尋訪長安減向千卷。唯聞廬山東林之寺。即是晉時慧遠法師所造伽藍。綱維住持一切諸經及以雜集。各造別藏安置并足。知事守固禁掌極牢。更相替代傳授領數。慮后法滅知教全焉。今隨所見聞者。具列如左(后見有者冀補茲處)
耆阇崛山解(見僧祐錄)
眾經目
右二部西晉沙門竺法護出
即色游玄論 辯三乘論
釋蒙論 圣不辯知論
道行指歸 本業四諦序
本起四諦序
右七部七卷。至東晉哀帝時。沙門支遁撰(字道林)
毗曇指歸
右一卷。至哀帝時沙門竺僧虔撰
歷游天竺記傳
右一卷。至東晉平陽沙門釋法顯撰
法性論 明報應論
釋三報論 辯心識論
不敬王者論 沙門袒服論
佛影贊 妙法蓮華經序
修行方便禪經序
三法度論序 大智度論序
大智度論要略鈔二十卷
問大乘中深義十八科(并羅什法師答)
右十三部。總有三十五卷。至晉孝武及安帝時。廬山沙門釋慧遠撰
神無形論
右一卷。至東晉帝時。楊都瓦官寺沙門釋僧敷撰
維摩詰經子注五卷 窮通論
右二部六卷。至晉孝武帝時。廬山東林寺沙門釋曇詵撰(是遠法師弟子)
人物始義論
右一卷。至晉武帝時。沙門釋法暢撰
高逸沙門傳
右一卷至晉孝武帝時。剡東仰山沙門釋法濟撰
立本論九篇 六識指歸十二首
右二卷。至晉孝武帝時。荊州上明寺沙門釋曇微撰
馬鳴菩薩傳 龍樹菩薩傳
提婆菩薩傳 實相論(什法師注)
右四卷。至后秦晉安帝時。天竺國鳩摩羅什法師譯撰
般若無知論 不真空論
物不遷論 涅槃無名論
右四卷。至晉安帝時。京兆沙門釋僧肇撰
釋駁論
右一卷至晉安帝時。沙門釋道常撰
善不受報論 佛無凈土論
應有緣論 頓悟成佛論
佛性當有論 法身無色論
二諦論
右七卷。至宋朝初。龍光寺沙門釋竺道生撰
三寶記二十卷 凈住子二十卷
宣明驗三卷 雜義記二十卷
右四部六十三卷。齊司徒竟陵文宣王蕭子良撰
承天達性論 冤魂志二卷
誡殺訓一卷
右此三部。齊光祿大夫顏之推撰
述僧中食論一卷
右此一部南齊沈休文撰
冥祥記十卷
右此一部齊王琰撰
出三藏集記十六卷 法苑集一十五卷
弘明集一十四卷 世界記十卷
薩婆多師資傳五卷
釋迦譜四卷 大集等三經記
賢愚經記 集三藏因緣記
律分五部記 經來漢地四部記
律分十八部記 十誦律五百羅漢記
善見律毗婆沙記
右十四部七十二卷。至梁朝楊州建安寺沙門釋僧祐撰
眾經要攬法偈二十一首
右一卷梁武帝時。沙門釋道歡撰
起信論疏二卷
右一部梁太清四年。真諦法師出
眾經要抄一部并目錄十八卷
右一部梁帝敕莊嚴寺沙門釋僧旻等。于定林上寺撰出
華林佛殿眾經目錄四卷
右此一錄四卷。梁帝敕安樂寺沙門釋僧紹撰
經律異相一部并目錄五十五卷
名僧傳并序目三十一卷
眾經供圣僧法五卷
眾經目錄四卷
眾經護國鬼神名錄三卷
眾經諸佛名三卷(十六年出)
眾經擁護國土諸龍名錄一卷
眾經懺悔滅罪法三卷
出要律儀二十卷
右此九部一百二十二卷。梁帝敕莊嚴寺沙門釋寶唱等撰集
大般涅槃經子注七十卷
右此一部七十卷。梁朝建安寺沙門釋慧明注
義林八十卷
右此一部八十卷。梁簡文帝敕開善寺沙門釋智藏等二十大德撰
內典博要四十卷
右此一部四十卷。湘東王記室虞孝敬撰頗同皇覽類苑之流。后得出家改名慧命
高僧傳十四卷并目錄
右此一部。梁朝會稽嘉祥寺沙門釋慧皎撰
伐魔詔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僧會撰
轉法輪論一百八十卷
右此一部一百八十卷。梁朝敕大德并學士撰
婆羅門天文二十卷
右一部二十卷。梁武帝天和年。摩勒國沙門釋達摩流支法師譯出
大品經子注五十卷或百卷右一部。梁武帝注
法寶連壁二百卷
右此一部。梁簡文帝蕭綱。在儲宮日。躬覽內經。指揮科域。令諸學士編寫連成。有同華林遍略
京師塔寺記二十卷
右此一部。梁朝尚書兵部郎中兼史學士臣劉璆敕撰
神不滅論一卷
右此一部。梁朝鄭道子撰
婆藪槃豆傳一卷 翻外國語七卷眾經通序二卷
右三部十卷。陳朝西天竺優禪尼國三藏法師拘那羅。陳翻云真諦。譯出
雒陽地伽藍記五卷
右此一部五卷。至元魏鄴都期城郡守楊炫之撰
五明論(聲明 醫方 工巧 咒術 因明)
右此五論。至魏明帝時。波頭摩國三藏律師攘那跋陀羅共阇那耶舍。于長安舊城譯
周眾經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門
右此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命沙門釋曇顯等撰
釋老子化胡傳
十八條難道章
右二卷周朝。新州愿果寺沙門釋僧勐撰
散華論八卷
右一部八卷。周朝楊州棲玄寺沙門釋慧善撰
至道論 淳德論 遣執論
不殺論 去是非論 修空論
影喻論 法界寶人銘
厭食想文 僧崖菩薩傳
韶法師傳 驗善知識傳
右此十二部十二卷。周朝武帝。沙門釋亡名著
三寶集十一卷
右一部十一卷。周朝武帝。沙門釋靜藹依諸經撰
三教論
右此一卷。周朝武帝。沙門釋道安撰
笑道論三卷
右一部三卷。周朝武帝敕前司隸母極伯甄鸞銓。衡佛道二教作
周高祖問難佛法二卷
右一部二卷。周武帝共前僧鄴都任道林論議武帝敕撰
王氏破邪論一卷
右一部一卷。周武帝時。相州前沙門王明廣對衛元嵩破佛法事
安民論十二卷 陶神論十卷
因果論二卷 圣跡記一卷
右四部二十五卷。隋朝相州大慈寺沙門釋靈裕撰
對根起行雜錄集三十六卷
三階位別錄集四卷
右二部四十卷。隋初西京真寂寺沙門釋信行撰
眾經目錄七卷
右此七卷。隋朝開皇十四年。大興善寺沙門釋法經等二十大德奉 敕撰。楊化寺釋僧穆。日嚴寺沙門彥琮。區域條分覶縷緝綴
十種大乘論一卷
右此一部隋大興善寺沙門釋僧璨撰
論場三十一卷
右此一部三十一卷。隋大興善寺沙門成都釋僧琨集
凡圣六行法二十卷(亦有十卷七卷五卷三卷一卷成者)
右此一部凡四十六卷。隋滄州逸沙門釋道正撰
達摩笈多傳四卷
通極論一卷 辯教論一卷
辯正論一卷 通學論一卷
善財童子諸知識錄一卷
新譯經序 福田論一卷
僧官論一卷 西域玄志十卷
右此十部二十二卷。隋朝日嚴寺沙門釋彥琮撰
述釋道安智度論解二十四卷
存廢論一卷 傷學論一卷
厭修論一卷
右四部二十七卷。隋朝長安舍衛寺沙門釋慧影撰
旌異傳二十卷
右一部二十卷。隋朝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文皇帝敕撰
通命論二卷
右此一部兩卷。隋朝晉王府祭酒徐同卿撰
外內傍通比較數法一卷
右此一卷。隋朝翻經學士涇陽劉憑撰
開皇三寶錄一十五卷
右此一部一十五卷。隋朝翻經學士成都費長房撰
眾經法式十卷
右此一部十卷。隋開皇十五年。文帝敕令有司撰
翻經法式論十卷
諸寺碑銘三卷
右此二部十三卷。后隋翻經沙門釋明則所撰
序內法一卷 內訓一卷
右此二卷。后隋翻經沙門釋行炬撰
香城甘露五百卷
右此一部五百卷后隋敕慧日道場沙門釋智果并有司共撰
三德論一卷 入道方便門二卷
鏡喻論一卷 無礙緣起一卷
十種讀經儀一卷 無盡藏儀一卷
發戒緣起二卷 法界圖一卷
十不退論一卷 禮佛儀式一卷
右此十部一十二卷。大唐西京延興寺沙門釋玄琬撰
破邪論一卷 辯正論八卷
右此兩部九卷 皇朝終南山龍田寺沙門釋法琳撰
析疑論一卷
續詩苑英華十卷
注金剛般若經一卷 諸經講序一卷
右此四部十三卷。皇朝西京紀國寺沙門釋慧凈撰
內德論一卷
右此一卷。皇朝門下典儀李師政撰
辯量三教論三卷
禪觀四詮論十卷
右此二部十三卷。皇朝京師西明寺沙門釋法云撰
注僧尼戒本二卷(疏記四卷)
注羯磨二卷(疏記四卷)
行事刪補律儀三卷
釋門正行懺悔儀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