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督撫遣漳州進士張雄如思明議和。時漳泉郡縣皆復,獨海澄未下,度島人必爭,難猝攻。乃為公書以生民涂炭,勸令息兵歸臺灣,如先王時。雄還,又遣泉紳黃志美人議約,必得海澄,始可成好,錦不聽。
康熙十六年丁已春,大清師攻救海澄,錦復破之,遂圍泉州。錦下偽教敘諸將功,以中提督劉國軒為武平伯,征遠將軍,后提督吳淑為平遠伯、寧北將軍,左虎衛何祐為左武衛,前虎衛林升為右武衛,右虎衛江勝為左虎衛,俱授左都督。余鎮營各加級有差。
某月,大清師克復海澄,擊破鄭錦兵于泉州,錦撒兵還思明,閩地悉定。十二月,詔復遷各省沿海人民于內地,置戍,禁出入。甲寅之亂,閩省遷民悉還故地,至是閩平,復議遷界。
康親王疏稱遷界累民,請罷之,已報可。后島人就掠內地,督撫提鎮請仍從順治十八年例遷,值破海澄,圍泉州,事暫停。
及泉圍解,遂行遷界之令,益不聊生。唯廣東尚王力請不遷,得已。
康熙十八年已未,春正月,詔筑沿邊界寨,自福寧及詔安,率一二十里置寨。量地險要,截內外,濱海數十里,無復人煙。
二月,鄭錦復取海澄,以張廷輝知縣事,劉國軒使吳淑率諸軍據果塘寨。廿九日,大軍敗于定海,是日旦,朱天貴、陳諒自海壇乘南風進泊定海,北舟大小百余艘,由五虎門銜尾而進。天貴與陳啟明率熕船先澄,啟明船遭風失舵,還泊海山。
三月,鄭錦旌思明義輸寡婦辛氏。兩島地狹,數戰征輸繁重,丁已之役,州民人月輸米一斗,至是,月輸米三斗,不堪命。中提督劉國軒辭月俸,自餉轄兵三月。吳淑、何祐等皆效之。水師五鎮蔡仲琱守惠安,駕小舸逃入泉州,投巡撫吳興祚。
降。漳州守備呂韜降于臺灣。鞱守江東橋,敗歸。劉國軒進軍海澄,陰以漳郡通款事泄,羈候,將入省待理。鞱遣人要英毅鎮林彪請援,行至同安界,彪伏兵取之以歸,以為折沖左鎮,移其家入臺灣。
初,蔡寅詭稱三太子,起兵,耿逆故將紀朝佐、同安武生鄭奇勛,從之。后同歸臺灣。未幾寅死,二人請再舉,入山召募,為大軍所困,不能出,詣總督姚啟圣降。鄭氏南北汛防,多以缺船餉為辭,征調不至。于是上及普陀,下及廣東,平海大蓬,皆遣官監紀,歸鹵獲婦女寧民。
夏四月,鄭氏以長子克{臧土}居守臺灣,總制陳永華言:“克{臧土}長成,蒞事明達,請循君行則守之典,立為監國。”
錦從之。時年十六,偽號監國世孫。
六月,以屯田道鄭時英監理鹽法,駐東石。大清師筑靈水寨以逼東石,右武衛楊忠率兵趨潯尾南北場掘鹽,口貪利,舍舟開至深滬。閱兩日夜,泉州大軍侵晨驟擊,忠殊死御,不敵,中炮沒于海。
秋七月,鄭氏筑潯尾寨。溽尾在同安,咫尺直廈門,高崎。
癸卯之役,大清師從此過島,劉國軒請筑寨其地,一夜成之。
同安出兵爭,不得,筑石城一,土城一,復筑兩洲城。
八月水師提督萬正色至福州。初,施瑯督水師,瑯征入京,官亦裁。丁已冬,以海澄公黃芳世兼水師提督,及灣腰樹戰敗,病死。督撫請瑯復任,朝廷不許。擢鎮江將軍伯王之鼎,以嘗任漳浦知閩事也。之鼎入閩,屢疏不諳水戰,更授四川提督,以正色代之。正色泉州晉江人,頂投誠銜紥,累升岳州總兵。
及湖南平,乃有是命。
初漳浦江機與楊一豹結,約聚兵江石,耿精忠以為左軍都督。耿敗,置壘江西浙閩交界。據深險,時出酷掠。江西制府
董衛國屢遣兵討之,不克。走款臺灣,授征夷將軍。機跛,號江拐子。浙江制府李之芳,懸重募解散其黨。機引余眾奔閩中建寧,城守劉起龍御之,陣傷而死。
九日,大軍取東石塞。丁已春,鄭氏使右武衛林升守東石。
明年,移升攻海澄,以楊忠代之。及大軍設兵防界,又欲筑靈水寨,忠懼兵單難守,請檄升回汛。忠死,升復出征。以施廷、陳申守之,才余疲卒二百,精銳皆挑以行。有降人入泉,言東石空虛可取狀。發滿步數千,以廿六日平明填濠,四面環攻,廷被創,申力戰死,遂奪東石。增筑三寨。
于是鄭氏失險,議守思明。調州中鄉兵團練,州經殘破,新復,入籍甫千許,以康熊、吳桂統之。桂北人,歸鄭為亢宿營,故守同安思明。丁已之役,桂獨斂兵完,島授建威中鎮。
以姻親陳愷叛,引嫌辭兵,歸其子箕宿營吳天祿。至是,復起授協理五軍,與總監營康熊分督州兵。
北人畏劉國軒如虎,兩軍相持,閱歲,互殺傷。大軍十萬,國軒才萬人,營壘咫尺,指揮自如。國軒以果堂地要,夜,于其后版尾加筑一寨。督撫提鎮將軍率滿漢數萬爭之,國軒、吳淑以二千人依寨進,且戰且守,害章京巴石免等。十一月,臺灣后提督平遠伯吳淑卒于營。淑前戰創甚,版尾新筑,諸衛鎮畏不敢守,淑毅然請自守之。大軍筑壘環攻,炮日夜不絕。淑神氣自若。會霖雨墻壞,淑揮左右使避,自據胡床寢,竟壓死。
尸至思明,錦親臨哭,盡哀。以其子天駟為建威石鎮,統其兵。
是年,詔封賀蘭國王,請夾板船圖思明。初,江毛失臺灣,常思恢復。癸卯間,李率泰使人招撫紅毛,許以先平兩島,后取臺灣歸之。紅毛喜,自備舟仗糧肉助戰,且請于廈門互市。
率泰為后防,不許,第令數年一貢。至是,總督姚啟圣請如癸卯借紅毛合攻事例,報可。乃遣知府劉仔,偕通事林奇逢、黃
鏞等,往封賀蘭,并請夾板船會攻。
十二月,鄭氏遣右武衛林升督舟師出思明。時福州造戰艦四百余艘,會江浙舡各一百,潮州碣石船一百,克期大舉。鄭氏悉發官私及洋艘炮船,以升為總督,江勝、朱天貴為副總督,配兵北上。
先是,耿精忠之變,漳南道陳啟泰密啟陳耿陰事于范承謨。
后耿搜得書,啟泰懼禍,殺其家屬十余人而自縊。鄭氏入漳,葬之。丁已,大軍復漳,啟泰子汝器將入城負骸回京,為東石守將年獲,羈臺灣,贖以萬金,乃始得歸。鄭氏之貪利失大體,多類此。
辛酉壬戌,總督啟圣巡撫興祚,會提督瑯正色攻克廈門中左所。鄭錦退守臺灣,復進兵攻之,錦卒。癸亥,錦子克塽奉表,以臺灣降。
前四日,寧靖王術桂謂宮眷曰:“此地已破,更無他往,吾以身殉,若等可自為計。”夫人袁氏、王氏及侍姬三,皆對曰:“愿從死,請予尺帛。”冠笄先縊,王具含殮,明日,五棺出葬于郡南山,校隸扶櫬至,王翼善冠,衣,腰王系綏,以寧靖王實持付克塽,拜辭天地祖宗。郡人士無幼老皆入拜,王答拜。乃登帛自絕,面無變容。
諸宗室隨克塽內遷。詔存先代后,給屯田種牛,占籍河南。
魯王世子得許州。術桂無子,繼益王后宗位于儼鉁,年七歲,屯 巳縣。術桂死年六十有六,與元妃羅氏,合葬竹滬。
○鄭鴻逵
鄭鴻逵字高儀,芝龍親弟。以崇禎三年武舉,隸天津巡撫。
鄭宗周,為坐營。轉屬都督孫應龍,登州反,應龍失機,從系天津獄。已辨釋,隸大同巡撫張拱廷麾下,用兄芝龍平紅夷功,得錦衣衛,掌印千戶。復與計偕,十四年庚辰,成進士。故事,勛衛射策武甲科加三級,進都指揮使。十六年,授副總兵,設南贛兵三千,以鴻逵統之。十七年正月,前兵科都給事中曾應麟薦鴻逵緩急可用,詔益南贛兵二千,配鴻逵鎮守。
福王嗣位南都,檄守采石,以左軍都督領水師掛鎮海將軍印,封靖魯伯。邂逅唐王聿鍵京口,心相善。及南都敗,退走,又遇王錢塘江干,泰之入閩。以王賢明可繼大業,遂與兄芝龍及巡撫張肯堂等,戴王建號。爵鴻逵侯,尋晉定國公。
時八閩由鄭氏,鴻逵不以家勢陵耀同列。然性雅懦,不能與芝龍立同異。唐王筑壇,具殊禮,命與永勝伯彩督師,分道出關,竟不進。芝龍亦不發餉,乃黜鴻逵爵。彩數敗退,又好掠,時議多罪彩,頗恕鴻逵。大軍度仙霞,芝龍竟賣關,且招子成功同北行,鴻逵陰逸之。成功建義,鴻逵有力焉。
大清順治四年八月,會成功攻泉州,已引兵西據揭陽。明年,還廈門。會馬得功襲破廈門,鴻逵軍適至,得功不得退,以好語來說鴻逵,因縱之。居二日,成功自平海還,按失島罪,斬守將叔芝筦.鴻逵愧謝,退居白沙,筑寨名曰華角。芝龍京師屢寓書,使勸成功歸朝,否者家屬見屠。鴻逵復以“養病退閑,無與人事,大侄意堅,勸之無益。”為說。鴻逵有足疾,修園亭,種花木,高吟度曲,品笙自娛。丙申,貝子入泉州,別將攻白沙,鴻逵移榻金門。明年三月十六日,病甚,卒,年四十五。子耀基,亦隆武賜姓。時稱成功國姓,而耀基為小國姓,死臺灣。芝筦子省英,為偽天興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