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人生的最大意義在于創造(1)
- 哈佛所敬重的事業觀(哈佛家訓)
- (美)威廉·貝納德
- 4989字
- 2015-12-09 17:19:16
一個人生活在世上的意義不是在享樂人類所創造的現代文明上,優秀的哈佛人用自己切身的創造實踐告訴我們:人生的最大意義在于創造,這是因為就人類自身而言,他的成長進步,都是通過創造而完成的。而人類得以生存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也是由自己的創造產生的,離開了創造,人們的一切活動都顯得沒有根基,也無實際意義。
新思想也是一項偉大的創造
哈佛故事
羅素是英國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分析學的主要創始人,195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羅素學識淵博,在上世紀20年代初他來到中國的四川。
當時正值盛夏,天氣非常悶熱。羅素和陪同他的幾個人坐著那種兩人抬的竹轎上峨眉山。山路非常陡峭險峻,幾位轎夫個個累得是大汗淋漓。作為一個思想家見到此情此景,已經沒有了心情觀賞峨眉山的景觀,而是思考起幾位轎夫的心情來。他想,此時,轎夫們一定痛恨他們幾位坐轎的人,這樣熱的天氣,還要他們抬著上山,甚至他們或許正在思考,為什么自己是抬轎的人而不是坐轎的人?羅素正思考著的時候,到了山腰的一個小平臺,陪同的人讓轎夫停下來休息。羅素下了竹轎,認真地觀察轎夫的表情,很想去寬慰一下辛苦的轎夫們。但是,他看到轎夫們坐在一起,拿出煙斗,有說有笑,講著很開心的事情,絲毫沒有怪怨天氣和坐轎人的意思,也絲毫沒有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悲苦的意思。他們還饒有趣味地給羅素講自己家鄉的笑話,還有位轎夫給這位大哲學家出了一道智力題:“你能用11畫,寫出兩個中國人的名字嗎?”羅素承認不能。轎夫則笑呵呵地告訴他答案:“王一、王二。”他們在交談中不時發出高興的笑聲。羅素陡然心生一絲慚愧和自責:我憑什么去寬慰他們?我憑什么認為他們不幸福?
后來,羅素在他的著作中講到了這個故事。而且,他因此得出了一個著名的人生觀點:用自以為是的眼光看待別人的感受是荒謬的。大多數人認為所謂的幸福是一種抽象的感受,而美國一家把幸福作為研究目的的科研機構得出結論,幸福與年齡、性別和家庭背景無關,而是來自于一份輕松的心情和健康的生活態度。
閱后警言:
接受服務的人未必是幸福的,服務于人的人未必不是幸福的。真正的幸福只有親歷于某種感受的人來確定,這種感受或是愉悅,或是心理滿足而不一定是做了大官,發了大財,有了大學問。既然幸福感是一種心靈感受,那么,制造這一種令人心情愉悅的思想也是一種偉大的創造。
時刻為人送去希望
哈佛故事
至今,德州人還記得有一位名叫安達的信差,他每天都快樂地哼著小曲為人們一邊傳遞郵件,一邊傳遞快樂。因此,他的口袋里總是裝著許多小紙條,上面寫著一些鼓勵性的話語。他在將信件和電報送到人們手中的同時,也留給他們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今天是美好的一天”,“要笑口常開”,“別再煩惱”,如此等等。
南北戰爭期間,安達因為年齡太大而沒有入伍,但他仍然自告奮勇到野戰醫院做了一名志愿者,協助醫院救死扶傷。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在醫院的墻上寫了一句話:“沒有人會死在這里。”他的這一舉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醫院的人說他看到的死人和傷員太多,大腦可能受刺激了,因此才寫了這樣的瘋話,建議把它擦掉,但也有人認為這句話無啥緊要,留著吧!
因此,那句話就一直沒有人去管,一直留在了那面墻上。后來,不但傷員,就連醫生、護士包括院長,越來越受到這句話的影響。
因為有這句話,傷病員們為了不讓這句話落空而堅強地活著,醫生和護士為了這句話,盡力地給予病人最精心的醫治和護理。這個醫院從此變成了一個堅強的醫院,每個人的臉上都有一種盼望和堅毅的表情。
閱后警言:
被人稱為偉大人物的人,不一定是一定要做出一些轟轟烈烈事業的人,有時候,被稱為奇跡的也不一定是一項偉大的發明與創造,而只是一句富有哲理的啟發或警示,這句話啟發或警示的作用足以改變人的信仰和行為準則。
永遠的偉人:富蘭克林
哈佛故事
本杰明·富蘭克林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科學家,他在實業、社會活動以及在思想上和外交上都有杰出的成就。像他這樣在各方面都顯示出卓越才能并做出杰出貢獻的人是少見的。
他稱得上是美國的第一位學者,第一位哲學家,也是第一位駐外大使。他發明了口琴、搖椅、路燈,有兩塊鏡片的眼鏡;他是出租文庫的創始人,他發明了避雷針,他發現了電和放電的同一性;他是美國最早的警句家,他是美國第一流的新聞工作者,也是印刷工人;他創造了商業廣告,他是《簡易英語祈禱書》的作者;他是英語發音的最先改革者,他最先解釋清楚北極光;他還被稱為是近代最先組織消防廳的人,他創立了美國的民主黨;創設了近代的郵信制度,設計了富蘭克林式的火爐,創立了議員的近代選舉法,他向美國介紹了黃柳和高梁;他發現了感冒的原因,發明了顆粒肥料。
他在自己墓志銘的草稿上明確寫下自己是印刷工人,但未被采用。
這個墓志銘是富蘭克林當印刷工人時寫的,那時他才22歲,有記載如下:“印刷工人本杰明·富蘭克林的遺體,恰如表面已經破損、金字已經剝落的舊書封皮一樣,為了成為蟲食而躺在那里。可是,他的遺業是不會消失的。正如他所相信的那樣,一定會由于作者的校訂、改正,再次以新的形式,更加美麗的姿態出現。”富蘭克林的自傳是所有自傳中最受歡迎的自傳之一,僅在英國和美國就重印了數百版,現在仍被閱讀。
閱后警言:
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期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歡,但有許多人時不時地就會發出一些抱怨之聲,抱怨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隨心,一些欲望得不到滿足,但就是不知感恩,不知道去想一想,你的衣、食、住、行,你所享受的一些生活順利中有哪一項是你發明創造的?世不欺人,一個人要獲得社會與他人的尊重,那就要去創造、去奉獻。
要做不凡之人就做不凡之事
哈佛故事
早在1965年,在西雅圖景嶺學校圖書館有位館員向館長推薦一個四年級學生來圖書館幫忙,并保證說這個孩子既敬業又好學。
館長答應了。不久,一個瘦小的男孩如約而至,管理員先給他講了圖書分類法,然后讓他把已歸還圖書館卻放錯了位的圖書放回原處。
小男孩調皮地說:“這好像是當偵探啊!”管理員告訴他,你比喻的很形象。接著,男孩不遺余力在書架的迷宮中穿來插去,兩個小時的時間,他已找出了三本放錯地方的圖書。
第二天他來圖書館的時間比要求的時間早許多,而且更加地賣力。干完一天的活后,他正式請求館長讓他擔任圖書管理員。又過兩個星期,他突然邀請館長上他家做客。吃晚餐時,孩子母親告訴館長,他們要搬家了,到別的一個住宅區。孩子聽說轉校卻擔心:“我走了誰來整理那些站錯隊的書呢?”
這個小男孩離開了圖書館,但他給館長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一直記掛著他。但沒過多久,小男孩又在圖書館門口出現了,并欣喜地告訴館長,他居住的那個小區的圖書館不讓學生干,為了干圖書館管理員這個工作,他要求父母又特意把他轉回這邊來上學,由他爸爸用車接送。“如果爸爸不帶我,我就走路來。”
其實,到這時,這位館長心里就已經有數了,這小家伙決心如此堅定,此后必成大器,但讓他沒想到他會成為信息時代的天才、微軟電腦公司大亨、在全世界開創了互聯網時代。
閱后警言:
在現今時代,可能沒有人不知道比爾·蓋茨這個名字,他是美國首富,但人們知道他并不是因為他有錢,而是因為他在互聯網方面為人類所做出的非凡貢獻。可見,要人們記住一個人并不是因為那個人身上有多耀眼的光環,而是因為他為社會、為他人帶來的福祉。也就是說,一個人要讓人們能記住他,尊重他,那他就不應是一個自私者,而是一個心中裝有社會和他人的人。
勇做開拓者
哈佛故事
航家哥倫布發現美洲后回到西班牙,西班牙國王為表彰他的功績,為他擺宴慶功。酒席上,許多王公大臣、名流紳士都妒嫉這個沒有爵位卻得到國王敬重的人,紛紛出言相諷。
“沒什么了不起,我出去航海,也一樣會發現新大陸的。”“駕駛帆船,只要朝一個方向航行,就會有重大發現!”“對這樣一個很容易做的事,卻給他這樣高的榮譽,讓人不服氣啊!”
這時,哥倫布從桌上拿起一個雞蛋,笑著問那些心懷不滿的人說:“各位尊貴的先生,發現新大陸縱然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把這個雞蛋在桌子上立起來恐怕更不是一件難事了,有誰愿意試一試?”于是一些不服氣的人物紛紛開始立那個雞蛋,但左立右立,站著立坐著立,想盡了辦法,也立不住橢圓形的雞蛋。
“我們立不起來,你也一定立不起來!”所有人都把目光盯住哥倫布。
哥倫布不慌不忙拿起雞蛋,輕輕地往桌上磕了一下,蛋皮破了,但卻變成了一個小平面,于是,雞蛋穩穩地立在桌子上了。
眾人嚷道:“這誰不能呀!這太簡單了!”哥倫布微笑著說:“是的,這很簡單,但在這之前你們為什么想不到呢?”
閱后警言:
在生活中,對于那些把個人名利甚至是生死置之度外,而去探索或謀求公共利益的人,我們應該抱有感謝和敬佩之心,而不是妒嫉與仇視,對人家所取得的業績和成果應報以由衷的贊賞,而且,自己也應是身體力行,勇于做一個為真理、為眾多人謀福祉的人。
讓理性有一個證明的機會
哈佛故事
三百多年前,建筑設計師克里斯托·萊伊恩受命主持英國溫澤市政府大廳的設計。他運用工程力學理論,并依據自己多年的成功實踐,設計出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撐的大廳天花板。這樣讓整個大廳更顯寬敞明亮,但是,當工程完成進行工程驗收時,結論是只用一根柱子支撐天花板太危險,要求萊伊恩再多加幾根柱子。
萊伊恩堅持這個設計是符合理論和安全要求的,一根堅固的柱子對大廳安全是有保證的,但他的“固執”惹惱了市政官員,險些被送上法庭。萊伊恩非常苦惱,堅持自己原先的主張吧,市政官員也肯定會另找他人增加柱子的;不堅持吧,又有悖自己的心愿。矛盾了很長一段時間,萊伊恩終于想出了一條不為人知的辦法,他按市政府要求,重新在大廳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過這些柱子并未與天花板接觸,只不過是擺設。
三百多年過去了,這個秘密始終沒有被人發現。直到前兩年,市政府準備修繕大廳的天花板,才發現萊伊恩當年的“弄虛作假”。消息傳出后,世界各國的建筑專家和游客都江堰市爭相前來目睹這一秘密,當地政府對此也不加掩飾。在20世紀末,特意將大廳作為一個旅游景點對外開放,旨在引導人們崇尚和相信科學。
閱后警言:
作為一個人,萊伊恩并不是一個最能堅持自我的人。但作為一個建筑師,他無疑是一個善于堅持理性的人,他的這種堅持為后人留下了學習和創新的借鑒,理性和真理是要堅持和彰顯的,不需要隱藏和被禁錮。
名字比爆炸還響的秘密
哈佛故事
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爾摩,是瑞典化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軍工裝備制造商和炸藥的發明者。他曾擁有卜福斯軍工廠,主要生產軍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公司多項產品曾授權多國生產,并受軍隊廣泛好評。1896年12月10日諾貝爾在意大利的圣雷莫因病去世,終年63歲。諾貝爾一塵擁有355項專利發明。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立囑將其遺產的大部分作為基金,將每年所得利息分為5份,設立物理、化學、生理或醫學、文學及和平5種獎金,授予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對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人。人造元素锘就是以諾貝爾命名的。
1969年瑞典國家銀行增設經濟學獎金,獎勵當年在上述領域內作出最大貢獻的學者。從1901年開始,獎金在每年諾貝爾逝世時間12月10日下午四點半頒發。
諾貝爾一生在死神的威脅下為人類向大自然索取動力,在講述自己一生的科學技術成就時他只用了簡短的幾句話——“本文作者生于1833年10月21日,他學問從家庭教師處得來,從沒有進過高等學校。他特別致力于應用化學的研究,生平所發明的炸藥有:猛炸藥、無煙火藥、‘巴立斯梯’或稱C89號,1884年加入瑞典皇家科學會、倫敦的皇家學會和巴黎的土木工程師學會。1880年得瑞典國王創議頒發的科學勛章,又得到法國大勛章。”
閱后警言:
如今,在科學、文化和人文事業上沒有比獲得諾貝爾獎更令人有榮譽感和更令人羨慕的了。然而,談諾貝爾獎榮譽自己就離不開談論諾貝爾其人,無疑,諾貝爾本人的榮譽更遠高于獲諾貝爾獎人的榮譽,而這種榮譽也遠不是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它的價值在于探索和創造以及奉獻,如果離開了奉獻精神,諾貝爾不會在已擁有巨大財富的前提下去舍命創造,也就沒有了他及他所立的獎項的榮譽。
爭取做一個讓世人感謝的人
哈佛故事
勒韋是美國的著名醫師及藥理學家,1936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勒韋從小喜歡藝術,在繪畫和音樂上都有一定的造詣。但他的父母是猶太人,他們對猶太人深受各種歧視和迫害心有余悸,不斷敦促兒子不要學習和從事那些涉及意識形態的行業,要他專攻一門科學技術。他們認為,研究科學,造福人類前途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