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從政遺規(guī)
- 陳弘謀
- 4994字
- 2015-11-25 11:37:57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易之道也。處憂患而求安平者。其惟危懼乎。故干以惕無咎。震以恐致福。
烹魚煩。則碎。治民煩則亂。故以叢脞為戒。器久不用則蠹。政不常修則壞。故以屢省為戒。多事。非也。不事事。亦非也。
君子在下位。猶足以美風俗。漢之清議是也。小人在下位。猶足以壞風俗。晉之放曠是也。詩云。君子是則是效。
神之聽之。中和且平。朋友之信。可質(zhì)于神明。神之聽之。式谷以女。正直之道。無愧于幽隱。
四十始仕。道合則服從。不可則去。古之人自其始仕。去就已輕。色斯舉矣。去之速也。翔而后集。就之遲也。【可為貪榮躁進者戒。】
互鄉(xiāng)童子則進之。開其善也。闕黨童子則抑之。勉其學也。【兼此二義。可以因人施教。可謂以德化民。】
游執(zhí)中曰。嘗以晝驗之妻子。以觀其行之篤與否也。夜考之夢寐。以卜其志之定與未也。
延平先生論治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節(jié)義。厲廉恥為先。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白樂天謂牡丹也。豈知兩片云。戴卻數(shù)鄉(xiāng)稅。鄭云叜謂珠翠也。侈靡之蠹甚矣。【四句詩中。有無限愛惜民力之意。】
有問心遠之義于胡文定公者。公舉上蔡語曰。莫為嬰兒之態(tài)。而有大人之器。莫為一身之謀。而有天下之志。莫為終身之計。而有后世之慮。此之謂心遠。【總是為天下。不為一身。計久遠。不計目前。可為居官者法。】
化書曰。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余。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季元衡儉說曰。貪饕以招辱。不若儉而守廉。干請以犯義。不若儉而全節(jié)。侵牟以聚仇。不若儉而養(yǎng)福。放肆以逐欲。不若儉而安性。皆要言也。【若璩按炳燭齋隨筆。嗇于己。不嗇于人。謂之儉。嗇于人。不嗇于己。謂之吝。嗇于人。并嗇于己。謂之愛。儉者。君子之德也。吝與愛。小人之事也。斯言出晏子。如晏子者。真能儉者也。】
荀悅申鑒曰。覩孺子之驅(qū)雞。而見御民之術(shù)。孺子之驅(qū)雞。急則驚。緩則滯。馴則安。【治民少不得寧耐二字此喻切妙。】
錢文季維摩庵記云。維摩詰。非有位者也。而能視人之病。為己之病。今吾徒奉君命。食君祿。乃不能以民病為己責。是詰之罪人也。
龍圖梅公五瘴說【公名摯。字公儀。宋成都人。官諫議大夫。此徙昭州時作。】
弘謀按此文刻于桂林龍隱洞之巖石。當時仕于斯者多患瘴。故作此說。所列五瘴。皆仕宦之積病。而水土之惡不與焉。蓋瘴自外來者可卻。瘴自內(nèi)出者不可避也。大凡居官。每每計較地方苦樂。以為憂喜。若惟恐地方之有累于己。而不慮己之有負于地方。以此五者自省。亦可知所置力。正不徒身在瘴鄉(xiāng)者。書之以自壯耳。
仕有五瘴。避之猶未能也。急征暴斂。剝下以奉上。租賦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惡不白。刑獄之瘴也。晨昏荒宴。廢弛王事。飲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實私儲。貨財之瘴也。盛陳姬妾。以娛耳目。帷薄之瘴也。有一于此。民得以怨之。神得以怒之。而后逆氣成象。俾安者疾之。疾者殛之。以示天戒。雖日在輦轂下。亦不可逭。矧荒遠乎。世之仕者。或不自知五瘴之過。止歸咎于土瘴。得不謬與。
許魯齋語錄【先生名衡。字平仲。元時。河南河內(nèi)人。官國子監(jiān)祭酒。謚文正。從祀廟庭。】
弘謀按先生數(shù)逢陽九。陭囗〈阝區(qū)〉戎馬之間。獨以正心誠意之學倡其徒。以學校農(nóng)桑之務告其君。使堯舜之所以為治。孔孟之所以為教者。燦然復明于世。厥功巨矣。惜其疏稿。多削而不存。集中所載。十無二三。茲采其言之關(guān)于治道者。附見一斑。有志者悉心玩味。隨事體驗。亦可以卓然自立矣。
孔子曰。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斯不易之常道也。
革人之非。不可革其事。要當先革其心。其心既革。其事有不言而自革者也。
恐害己者。必思所以害人也。豈知利人則未有不利于己者也。至于推勘公事。已得人情。適當其法。不旁求深入。是亦利人之一端也。彼俗吏不達此理。專以出罪為心。謂之陰德。予曰。不然。履正奉公。嫉惡舉善。人臣之道也。有違于此。則惡者當害之。而反利之。善者當利之。而反害之。明不能逃其刑責。幽不能欺于神明。顧陰德何有焉。
每臨事。且勿令人見喜。既令人見喜。必是偏于一處。隨后便有弊。既不令人喜。亦不令人怒。便是得中。
地力之生物有大數(shù)。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節(jié)。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jié)。則常不足。生物之豐歉由天。用物之多少由人。
為人臣者。常存心于君。以君心為心。承順不忘。愿國家之事。都得成就。即是至公心。可謂仁也。于自己為臣之分。各有所當職。常保守其分。不致虧失。可謂義也。【以公心謂仁。仁字纔有分曉。以盡職守分謂義。義字乃見著實。】
人要寬厚包容。卻要分限嚴。分限不嚴。則事不可立。人得而侮之矣。魏公素寬厚。及至朝廷事。凜然不可犯也。所以為當世名臣。今日寬厚者易犯。威嚴者少容。于事業(yè)之際。皆有病。
天地只是個生物心。圣人只是個愛物心。與天地心相似。百端用意。只是如此。禮樂刑政。皆是也。刑法家說。便不如此。便失了圣人本心。便與事物為敵。一切以法治之。無復仁恩。
圣人如何能使百姓無訟。只是說謊不著實的人。向圣人面前。不敢盡意說他那妄誕的虛辭。蓋因圣人能明自家的明德。于事理所止處。件件都明白。能使百姓每畏服他。自然無那顛倒曲直。相爭訟的。所以訟不待聽。而自然無了。
小兒或饑或寒。自家不會說。為慈母的保愛他。用心誠求。探求他所欲。雖不能盡中其意。也不甚相遠。若百姓的好惡。比小兒又容易曉。為人上的。但推此心。誠實去求之。未有不得其所欲者。
古者大學之道。以修身為本。凡一事之來。一言之發(fā)。必求其所以然。與其所當然。不牽于愛。不蔽于憎。不因于喜。不激于怒。虛心端意。熟思而密處之。雖有不中者蓋鮮矣。
人之情偽。有易有險。險者難知。易者易知。易知者。雖談笑之頃。幾席之間。可得其底蘊。難知者。雖同居共事。閱月窮年。猶莫測其意之所向。雖然。此特系夫人之險易者然也。又有眾寡之辨焉。寡則易知。眾則難知。難知非不智也。用智分也。易知非多智也。合小智而成大智也。故在上之人。難于知下。在下之人。易于知上。其勢然也。處難知之地。御難知之人。欲其不見欺也蓋難矣。
審而后發(fā)。發(fā)無不中。否則觸事遽喜。喜之色見于貌。喜之言出于口。人皆知之。徐考其故。知無可喜者。則必悔其喜之失。甚至先喜后怒。先喜是。則后之怒非也。號令數(shù)變。無他也。喜怒不節(jié)之故。
任用人材。興作事功。自己已有一定之見。然不可獨用己意。則排沮者必多。吾事敗矣。稽于眾。取諸人以為善。然后可。
薛文清公要語【公名瑄。號敬軒。河津人。永樂進士。仕至禮部侍郎。從祀廟庭。】
弘謀按先生以理學巨儒。為一代名臣。茲編所錄。皆從躬行實踐。生平閱歷而出。故言之平正無疵。而親切有味若此。人能悉心體究。嚴義利之辨。觀物我之源。則心地日就光明。規(guī)模日就宏遠。孰謂儒術(shù)迂疏而寡效耶。
吾居察院中。每念韋蘇州自慚居處崇。未覩斯民康之句。惕然有警于心云。
孔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惟親歷者知其味。余忝清要。日夜思念。于職事萬無一盡。況敢恣肆于禮法之外乎。
凡國家禮文制度。法律條例之類。皆能熟觀而深考之。則有以酬應世務。而不戾乎時宜。
為官最宜安重。下所瞻仰。一發(fā)言不當。殊愧之。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盡。以是知克己最難。人之子孫。富貴貧賤。莫不各有一定之命。世之人不明諸此。往往于仕宦中。昧冒禮法。取不義之財。欲為子孫計。殊不知子孫誠有富貴之命。今雖無立錐之地以遺之。他日之富貴將自至。使其無富貴之命。雖積金如山。亦將蕩然不能保矣。況不義而入者。又有悖出之禍乎。
余每夜就枕。必思一日所行之事。所行合理。則恬然安寢。或有不合。即展轉(zhuǎn)不能寐。思有以更其失。又慮始勤終怠也。因筆錄以自警。
視民如傷。當銘諸心。【銘諸心。則滿腔皆惻隱之心。觸處有利濟之事矣。】
寧人負我。毌我負人。此言當留心。【治民亦當曉此。】
修德行義之外。當一聽于天。若計較利達。日夜思慮萬端。而所思慮者。又未必遂。徒自勞擾。祗見其不知命也。【修德行義。原無聽命之理。此即義字也。故義命二字。不可偏廢。】
不可因小人包承而易其志。
處人之難處者。正不必厲聲色。與之辨是非。較長短。惟謹于自修。愈謙愈約。彼將自服。不服者。妄人也。又何校焉。
有益者不為。無益者為之。所以苦其勞。而不見成功。不可乘喜而多言。不可乘快而易事。
不可因人曲為承順。而遂與之合。惟以義相接。則可以與之合。
待吏卒輩。公事外。不可與交一言。
待下固當謙和。謙和而無節(jié)。反納其侮。所謂重巽吝也惟和而莊。則人自愛而畏。
事纔入手。便當思其發(fā)脫。【所謂能發(fā)能收也。】
事已往。不追。最妙。
文中子曰。僮仆稱恩。可以從政矣。
文中子曰。多言不可與遠謀。多動不可與久處。
所見既明。當自信。不可因人所說如何。而易吾之自信。
君子取人之德義。小人取人之勢利。
疑人輕己者。皆內(nèi)不足。【官場中。因此害事不少。】
不可強語人以不及。非惟不能入。彼將易吾言矣。
人未己知。不可急求其知。人未己合。不可急與之合。聞人毀己而怒。則譽己者至矣。
人譽己。果有善。但當持其善。不可有自喜之心。無善。則增修焉可也。人毀己。果有惡。即當去其惡。不可有惡聞之意。無惡。則加勉焉可也。
自家一個身心。尚不能整理。更論甚政治。
當官不接異色人。最好。不止巫祝尼媼。宜疏絕。至于匠藝之人。雖不可缺。亦當用之以時。大不宜久留于家。與之親狎。皆能變易聽聞。簸弄是非。儒上固當禮接。亦有本非儒者。或假文辭。或假字畫以媒進。一與之款洽即墮其術(shù)中。如房管為相。因一琴工董庭蘭出入門下。依倚為非。遂為相業(yè)之玷。若此之類。皆能審察疏節(jié)。亦清心省事之一助。
心不可有一毫之偏向。有則人必窺而知之。余嘗使一走卒。見其頗敏捷。使之稍勤。下人即有趨重之意。余遂逐去之。此雖小事。以此知當官者。當正大明白。不可有一毫之偏向。
余于坐立方向。器用安頓之類。稍有不正。即不樂。必正而后已。非作意為之。亦其性然。【推廣此心。可使萬物得所。】
見事貴乎理明。處事貴乎心公。理不明。則不能辨別是非。心不公。則不能裁度可否。惟理明心公。則于事無所疑惑。而處得其當矣。
立法之初。貴乎參酌事情。必輕重得宜。可行而無弊者。則播告之。既立之后。謹守勿失。信如四時。堅如金石。則民知所畏。而不敢犯矣。或立法之初。不能參酌事情。輕重不倫。遽施于下。既而見其有不可行者。復遂廢格。則后有良法。人將視為不信之具矣。令何自而行。禁何自而止乎。
中者。立法之本。信者。行法之要。
為政以愛人為本。
法者。因天理。順人情。而為之防范禁制也。當以公平正大之心。制其輕重之宜。不可因一時之喜怒而立法。若然。則不得其平者多矣。
論事不可趨一時之輕重。當思其久而遠者。
用人當取其長而舍其短。若求備于一人。則世無可用之才矣。
凡取人。當舍其舊而圖其新。自賢人以下。皆不能無過。或早年有過。中年能改。或中年有過。晚年能改。當不追其往而圖其新。可也。若追究其往日之過。并棄其后來之善。將使人無遷善之門。而世無可用之才也。以是處心。刻亦甚矣。
大抵常人之情。責人太詳。而自責太略。是所謂以圣人望人。以眾人自待也。惑之甚矣。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莫此為甚。俗以為樂。余不知果何樂也。惟心清欲寡。則氣平體胖。樂可知矣。
人所以千病萬病。只為有己。為有己。故計較萬端。惟欲己富。惟欲己貴。惟欲己安。惟欲己樂。惟欲己生。惟欲己壽。而人之貧賤危苦死亡。一切不恤。由是生意不屬。天理滅絕。雖曰有人之形。其實與禽獸奚以異。若能克去有己之病。廓然大公。富貴貧賤。安樂生壽。皆與人共之。則生意貫徹。彼此各得分愿。而天理之盛。有不可得而勝用者矣。
使民如承大祭。然則為政臨民。豈可視民為愚且賤。而加慢易之心哉。
在古人之后。議古人之失。則易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一恕字盡之。恕則公。恕則厚。其理如此。】
治人當有操縱。人不得而怨之。
常見人尋常事。處置得宜者。數(shù)數(shù)為人言之。陋亦甚矣。古人功滿天地。德冠人羣。視之若無者。分定故也。如治小人。寬平自在。從容以處之。事已。則絕口不言。則小人無所聞以發(fā)其怒矣。
法者。天討也。或重或輕。一付之于天可也。或治奸頑。而務為寬縱。暴其小慈。欲使人感己之惠。其慢天討也甚矣。
情可矜。雖從寬典。又當使之不知其寬可也。
為政當以公平正大行之。是非毀譽。皆所不恤。必欲曲徇人情。使人人譽悅。則失公正之體。非君子之道也。【必要人人道好。亦是私心。況人之愿欲不齊識見各別。事關(guān)重大。豈能盡如人意。】
只令在己者處得是。何恤浮言。
世有假官柄以濟貪欲者。吾不知此何心也。
至誠以感人。猶有不服者。況設(shè)詐以行之乎。
養(yǎng)民生。復民性。禁民非。治天下之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