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2章

雜事志三

寺 觀

城 中

開元寺 在府治東,芝山之南。梁太清三年建。舊曰靈山,尋改大云,唐初曰龍興,開元二十六年,以年號改今名,旁有莊嚴寺,宋慶歷中,合二寺地重建,更名開元莊嚴禪寺。國朝為祝厘之所。佛殿南有亭,又南為靈源閣。亭東有平懷堂,堂北有經院,鐵辟支佛高數丈。唐御史黃滔記之。下有古井。明王佐詩:“城里青山聞梵音,靈源高閣影沉沉。鳥邊祗樹人煙跡,象外云花野照深。苔色滿廊行履跡,月明空界即禪心。自憐人代多氛垢,未得焚香禮道林。”

萬歲寺 在九仙山之西。有塔七級,曰定光塔。唐天祐元年,閩王審知建。梁開平中,表請于朝,祝天子壽,取其名也。宋乾道中,丞相史浩改為華封定光寺。國朝正德十二年修,萬歷十一年重修,尋復頹廢。四十年修葺。元黃鎮成《重修定光塔銘》:“福城之東,山惟九仙。岌岌浮屠,上出層巔。八方翼舉,七級梯連。深囗囗載,高薄重玄。昔在唐季,王公啟土。囗囗茲山,大建神宇。既辟招提,囗標囗堵。厚壤祛幽,圓珍發貯。潛潛嘉征,建號定光。載礻兾四百,作鎮藩方。漂搖風雨,綿歷星霜。囗囗囗隍,棼笮囗囗。惟寶峰師,興念維惻。弗葺斯墜,靡遑居食。其囗慨然,囗義感激。有志必就,惟堅愿力。踵門千羨,行市丐余。累修于寸,積重于珠。石礱川運,材伐出輸。堅良締構,故弊更除。寒暑六經,載營載度。業業金碧,峨峨丹艧。制若地涌,視猶天作。育囗分光,圖澄識鐸。惟茲偉功,匪志弗成。卓哉弘愿,囗古作程。天地至久,日月至明。侔貞配永,視此刻銘。”明王恭《萬歲寺塔》詩:“絕頂層標出半天,于山宮宇翠微連。云飛百粵滄波外,鳥度千峰夕照邊。平遠臺空秋珮冷,毘廬閣靜夜燈懸。屠龍射鱔今何在,夏草荒囗幾度煙。”

法云寺 在九仙之南。五代唐清泰元年閩建,初名地藏通文寺。宋大中祥符三年賜額。國朝宣德中重修。有千佛閣、吸翠亭。明王佐詩:“巍巍紺殿擁層岡,此日登臨野趣長。貝葉獨聽雙樹法,金猊晴吐一爐香。云騰瑞氣連禪榻,雨落囗花滿石床。惆悵忽聞鐘梵定,數聲歸鳥背斜陽。”

法海寺 在羅山下,本孟司空宅也。初寺在城南,閩徙城西。晉開運二年,唐兵壓境,遷今所,為興福院。宋祥符中改今名。有羅山堂、金積園、萬綠堂諸勝。國朝嘉靖初廢,萬歷已亥復為寺。

慶城寺 在縣治東北,本王延羲宅。后晉天福七年,舍為永隆金身羅漢院。宋祥符三年,賜金額并高麗銅佛二、石筍、小木塔,今廢。

普光塔寺 在城東甘棠坊內。宋熙寧五年建,有塔五級。國朝洪武間,增為七級。今塔毀,寺僅數楹,后壁有宋畫金碧佛像。

安福院 在丁戊山上。唐咸通十三年建。梁乾化二年,閩王審知建木塔七層,俗呼新塔。今廢。

雪峰庵 在福星坊內,本雪峰寺廨院,今廢。

九仙觀 在九仙山之巔。宋崇寧二年建,舊名天寧萬壽觀。紹興間改報恩廣孝,尋更光孝。政和間,郡守黃裳增創樓閣。元至正初改今名。國朝永樂間重修。有寥陽殿、今存。嘉雨樓、今圮。玉皇閣。舊圯。萬歷辛卯歲,郡人左布政使林懋和捐千金重建。明林鴻詩:“仙山有樓觀,虛爽軼浮埃。昔日九仙人,跨鯉茲山來。赤鯉去不返,仙人安在哉?空余彈棋處,白石生蒼苔。至今羽人居,往往聞風雷。檄雨古壇暝,禮星寒殿開。嘗聞至人言,內景融春臺。群生若芻狗,大道如嬰孩。飚車與天接,豈但登蓬菜。”

嵩岳觀 在丁戊山之南,稱中山嵩岳崇福行宮,今廢。以上閩縣。

神光寺 在烏石山之麓。唐為金光明院,后改名大云。大中間,為監軍孟彪南莊,越歲舍為寺,請于朝,宣宗夜夢神人發光殿庭,覽奏異之,賜今名。國朝成化十九年重建。有絓月蘭若、紫云禪窟、幞頭石。唐歐陽袞詩:“香剎懸青磴,飛樓界碧空。石門棲怖鴿,慈塔繞歸鴻。有法將心鏡,無名屬性通。從來樂幽寂,尋覓未能窮。”

仁王寺 在神光寺西。后晉天福三年間連重遇建,初名道清天王院,后更今名。國朝洪武間修,萬歷甲午重建。有雨花閣、橫山樓。宋鄭俠《仁王寺橫山閣》詩:“案俯橫山跨海來,拂云高閣為誰開。荒溪古木閑猿洞,明月白沙空釣臺。曉日東峰龍夭矯,秋風西峽鳳徘徊。居然靜臥江南岸,天塹波濤亦壯哉!”

南澗寺 在神光寺東。梁大通六年,居士蘇清舍宅為之。唐乾寧三年,閩王創天王殿。三年號南澗護國天王,合庵十二為寺,以居澗傍,故名。有石佛像,唐歐陽詹記:“萬物闐闐,各由襲沿。無襲無沿,而忽以然。茍非妖怪,實為珍慶。斯石像者,其珍慶歟?始孕靈韞質,兆朕未見,則峨峨巨石,巖峭石立,鎮郡城之前阜,壓蓮宮之上界,海若鞭而莫動,天時泐而終固。皇唐天寶八年五月六日清晝,忽騰云旁涌,驟雨來集,驚飚環駭,軒訇杳冥。雄雄者雷,馬砉然中震,迸火噴野,大聲殷空,岑嶺蕞兄,潭洞簸蕩。須臾風雨散,云雷收,頃劈輪囷,斬然中辟,南委地以稊落,北干霄而碣樹,不上不下,不西不東。亭亭厥心,隱出真像三十二相,具八十種好備,列侍環衛。品覺有序,莊嚴供養,文物咸秩,端然慈面。儼矣儀形,似倚雪山而投法,如開月殿以趺坐。異矣哉!不曰傳聞乎,未聆于既往;不日多智乎,罔測其所來。且物之堅,莫堅于石,況高厚廣袤,又群石之杰。一朝爪剖,中有雕琢,其為造石之初致有相而外封乎?其為有石之后入無間以內攻乎?噫!不可以人事征,請試以神化察。巍巍釋氏,發揮道精。其身既傾,其神不生。等二儀以通變,齊四代而有力。教于時有所頹靡,人于教有所忸怩,則為不可思議,以照以吹。故示此無跡之跡,難然之然,俾知我存、存我之門。經曰:千百億化身,蓋隨感而應。茲身者則百億之一焉。昔諸佛報見,皆托于有命則有生,有生則有滅,曷若因其不朽之物,馮乎不動之基。形既長存,法亦隨是。與夫為童男而出世,假長者以來化。玄玄之徼則雖一,永永之利則不伴,可以禮仰,或從釋子之后。故于巉之余仞,書其所由來。貞元六年七月十五日記。”普眼庵、安文頭陀宴坐之所。靜勝軒。唐歐陽袞《南澗寺》詩:“春寺無人亂鳥啼,藤蘿陰磴野僧迷。云藏古壁遺龍象,草沒香臺抱、鹿麛。松籟泠泠疑梵唄,柳煙歷歷見招提。為耽寂寞親禪侶,莫怪閑行費馬蹄。”

石塔寺 在南澗寺東。唐貞元十五年,德宗誕節,觀察使柳冕以石建塔,賜名貞元無垢凈光。后晉天福二年,王延羲重建。國朝永樂、宣德、景泰、成化間屢修葺。今為居民侵沒,一塔僅存。

地平伽瑜教寺 在烏石山北。元至正十七年建。國朝景泰六年改為法禪寺,俗呼地平堂。今廢為養正書院,復改為提學道。

五百羅漢寺 在烏石山之麓,本雪峰廨院。梁貞明五年,閩王審知夢僧數百奕奕有光,所至有雙檜并地,旦尋而得之,改今名。今廢為常豐倉。

紫極宮 在英達坊內。唐建,今移在還珠門。(以上侯官。)

華林寺 在越王山之麓。宋乾德三年,郡守鮑修讓建。初名越王吉祥禪院,國朝正德間賜今額。舊有轉輪經藏,今圮。

大中寺 在鐘山。梁太守袁士俊舍宅為之。隋改為鴻業寺,唐初更名福唐,大中四年賜今額。舊有定慧塔九層、八百羅漢像、觀音像,今廢。

乾元寺 在城北。本無諸舊城也,晉太康中遷城,以為紹因寺,唐乾元三年賜名。有琴石、金雞井、飲馬池。今廢為民居。

迎仙道院 在浦尾官園前。宋時迎白玉蟾居此。嘉定二年賜額。今溷入民居。

西河道院 在眉壽坊內。元大德九年建,傍有玄壇祠。

劍池院 在越王山劍池之上。唐元和十四年建。

叫佛庵 在華林寺西北。國初建。

越山庵 在華林寺東。國朝萬歷中建。

沖真道觀 在登云坊。元至正二十年建,有瀛航亭。國朝正統初,知府張徽修。成化間,知府唐珣建。

煙霞觀 在子城坊,今廢。明王偁詩:“累月看花柰醉吟,不知春樹變鳴禽。偶隨芳草同閑履,靜拂孤云響素琴。塵世關情人事少,松壇關宿夜燈深。明朝入洞觀棋去,未許樵夫得見尋。”(以上舊懷安。)

閩縣城外

鼓山白云峰涌泉院 國朝復改為寺,有華嚴臺、妙峰閣、一多庵、癡坐軒、憨睡室、無盡門。嘉靖二十一年二月為野火所焚,今僅存白云廨院,在山趾。明陳煇詩:“聽梵來山寺,逢僧憩石樓。風泉行處滿,花竹坐來幽。林晚風光入,潭空云色秋。上方微月白,相送虎溪頭。”黃澤詩:“屴崱峰高紫翠深,閑隨飛錫到云林。橋邊草露沾行履,磵外松風度梵音。靈漢昔勞青嶂夢,煙霞今遂白頭心。忘形共了三生約,蓮社相過今抱琴。”

東禪寶峰寺 在白馬山。郡人鄭昭勇舍宅為之。舊改為報恩光孝寺,元至正中重建,有放生池、芙蓉閣、東野亭、蔡襄書匾清陰亭。國朝成化三年改今名。嘉靖間廢。宋程師孟《上已游東禪》詩:“出城林徑起蒼煙,白馬遺蹤俗尚傳。第一僧居蘭若處,幾番身醉荔支前。百年騷客來閑寺,三月游人作樂天。更愛前頭囗太守,路頭先墜碧云鞭。”

海印庵 在東禪寺傍。元至正間,僧云溪建,號梅邊小隱,又曰水竹幽居,與客彈琴賦詩其間。貢師秦、陳高俱有記。

寶月寺 在易俗里。唐乾寧初建。宋乾道六年,陳誠之請為功德院,改廣因報先院。國朝永樂元年重建為寺,今廢。

妙玄觀 在東岳廟東。閩時建為東華宮,宋祥符中稱天慶觀,元元貞初改今名,國朝正德間重修。

能仁寺 在東岳廟之西。國朝萬歷間建。

華嚴寺 在埔頭。宋太平興國八年建,即地藏塔院也。其地本唐翁承賛故宅。有晝錦亭、狎鷗池,今廢。

棲云庵 在金雞山之巔,國朝嘉靖間建。

雙溪庵 在孝義里雙溪,舊神光莊也。國初建。

大乘愛同寺 在東山。梁大同六年置大乘,十二年置愛同,唐大中十一年合為一,宋元祐中許將請為功德院。中有夜光臺、神僧室、放生池。今廢。宋李綱《訪許子太于大乘寺》詩:“物外仙家長自春,隱淪何必為逃秦。只因榴洞贈花者,便是桃源種樹人。丹荔枝頭星燦爛,白云峰頂玉璘珣。主人留客非無意,端為出山多世塵。”

文殊般若寺 在東山。唐景龍四年建,咸通中賜額,國朝成化七年重建。寺后有山,相傳產金沙。今廢。

圣泉寺 在東山。唐景龍元年,僧懷一見二禽翔噪于地,屬刂得泉,因建寺,舊名法華。先天二年賜今額。唐劉軻記,有李邕懷道塔碑、皇甫政懷一塔碑。明陳亮《圣泉訪殊上人》詩:“步入金沙地,禪居偶閉關。碧云凝曙色,紅葉滿寒山。尚覺香緣淺,空攜俗慮還。三車何處演,卻放白牛間。”

吉祥寺 在橫山。宋景祐元年建,國朝成化間重建,嘉靖間毀,萬歷初復建。

報恩光孝寺 在時升里。宋崇寧二年,王秘監祖道建于浮橋之南,危亭百級,波光入戶,真江南之勝也。政和初,改天寧萬壽禪寺。紹興十三年改今名。

藏六庵 海月亭、來薰亭。今廢。

瑞跡寺 在甘泉山之東。唐咸通元年建,國朝萬歷初重建。

龍瑞寺 在永南里。唐建。

云林寺 在永南里。宋建。

真隱院 在永福里。唐光化二年建。地近西峽,往來必憩于此,有且止堂,今為公館。

方山寺 在方山。陳天嘉元年建,有阿育王塔及石壇、石床、石棋局。有唐賈島、章敬國師碑銘。

枕峰寺 在西峽渡。南宋建隆元年建。驛道往來,候潮者憩于此。國朝正統九年重建。宋劉克莊詩:“石磴招提古,松蘿暝不分。排云雙樹轉,隔水一鐘聞,林影近殘雨,山光倚夕曛。醉來歸路遠,秋思正紛紛。”王十朋《飯枕峰寺》詩:“飯罷匆匆別,勞生可奈何。不能留一宿,有愧此峰多。”

吉祥寺 在枕峰寺傍。宋景祐初建,國朝成化間知府唐珣重建。

梁山寺 在還珠里。宋建,今廢。

混元堂 在紹惠里。元建,今廢。

靈洞寺 在至德里。唐建。

太平興國寺 在光俗里。舊名咸通般若,宋賜今名,今廢。

云門寺 在云門山。宋紹興初,大慧禪宗杲居此。嘉定中建寺,國朝永樂間重建。明林鴻詩:“龍宮臨水國,鳥道入煙蘿。海曠知天盡,山空見月多。鶴歸僧自老,松偃客重過。偶欲依禪寂,塵纓可奈何。”

石泉寺 在江左里。國朝洪武二年建。

衡山寺 在江右里。唐景福二年建。

海文殊寺 在嘉登里。

侯官縣城外

西禪寺 在永欽里怡山。一名域山,寺壓其上,即王霸所居也。唐咸通八年,觀察使李景溫招長沙溈山僧大安來居。五代唐長興中更名長慶。宋天圣中修葺。國朝宣德二年重建。有奎華閣、明遠亭、紫翠亭、放生池。明囗萬夫詩:“一春代花鶯可憐,病起野池囗白蓮。偶爾梳頭出城郭,便因看竹到西禪。天清求食鳥雙下,日午閉門僧獨眠。明發螺江有行役,紅塵白雁異風煙。”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汤原县| 贺州市| 民和| 葫芦岛市| 深州市| 大厂| 保定市| 华蓥市| 海阳市| 涡阳县| 南木林县| 德钦县| 霞浦县| 阿瓦提县| 郧西县| 务川| 稷山县| 凤凰县| 六枝特区| 台州市| 永平县| 石楼县| 栾川县| 若羌县| 翼城县| 木兰县| 吉林省| 肇州县| 那坡县| 肇庆市| 济源市| 若尔盖县| 云龙县| 重庆市| 吉隆县| 南川市| 大新县| 平阴县| 海安县| 普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