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書名: 別譯雜阿含經作者名: 佚名本章字數: 4791字更新時間: 2015-11-24 18:15:50
(二〇〇)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尊者富那在靈鷲山。多諸異學外道梵志。來至其所。問訊尊者富那。在一面坐。白尊者富那言。我等皆聞。沙門瞿曇說眾生斷更不受生。此事云何。尊者答曰。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佛終不說眾生死已更不復有死此生彼。佛實不見眾生之相。所以者何。凡夫妄想。以有慢故。言有眾生。如來斷慢。贊嘆斷慢故。無眾生想。時諸外道聞尊者說。不生歡喜。亦不嫌毀。即便還歸。其去未久。富那即便往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在一面立。以諸外道所問。具白世尊。是諸外道皆言。世尊說眾生斷更不受生。此事云何。我即答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佛終不說眾生死已更不復有死此生彼。佛實不見眾生之想。所以者何。凡夫妄想。以有慢故。起于眾生。如來斷慢。贊嘆斷慢。是故不起于眾生想。富那復言。我為外道作如是說。將不違佛所說教法致于謗毀生增減耶。為同世尊之所宣說。為當異耶。為如法說。為不如法。為似法說。不似法說。不為同佛法者。所譏呵耶。佛告富那。汝說真實。非為毀謗。不增不減。如我所說。等無差別。是如法說。非非法說。無有同佛法者。能譏呵汝。何以故。從本已來。一切皆為我慢所害。眾生煩惱。皆因我慢。而得生長。喜樂我慢。不知我慢。以不知故。譬如循環不知端緒亦如亂織莫知其首。亦如麻缊。亦如軍眾。被破壞時。擾攘亂走。眾生于何擾亂不定。此世他世。流馳不止。生死流轉。不能得出。復告富那。如是我慢。一切眾生。無盡盡滅無相。至于盡滅。悉皆散壞。若知如是。于人世界。天世界。魔世界。梵世界。沙門婆羅門。天人大眾之中。長夜得義。救拔得樂。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〇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尊者阿難于是夜中。詣多跋河。脫其衣裳。置于岸上。入河澡浴。著一浴衣。即出于水。待自身干。時有外道。名具迦那提。往至彼河。尊者阿難聞彼行聲及[口*磬]咳聲。外道亦聞尊者之聲。外道問言。汝為是誰。阿難答言。我是沙門。沙門甚多。汝今為是何等沙門。阿難答言。我是釋子。外道言。我欲問難。汝若閑暇聽我所問。阿難答言。欲問便問。聽已當知。外道問言。我死此生彼以不。阿難言。如來不說。又問。我死此不生彼。亦生亦不生。非生非非生彼不。阿難又言。如斯等問。佛悉不答。外道言。我今問汝。死此生彼。乃至非生非非生。悉不見答。汝寧不知如此事乎。阿難言。如是之事。我悉知見。非不知見。外道言。汝所知見。為何謂也。阿難答言。我所知見。見彼處所。見眾生行。乃至知見彼所從生。知見結業。舉動所作。見煩惱結。如墨聚集。無聞凡愚。與見結相應。順于未來長處生死。我所知見。其事如是。豈可謂為不知見乎。外道俱迦那即問之曰。汝名何等。阿難答言。我名阿難。外道復言。善哉善哉。大師弟子。我今乃至共相談論。而不知汝乃是阿難。我若知汝。終不能得共相抗對。時彼外道聞阿難所說。歡喜而去。
(二〇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須達多。好欲詣佛親近供養。復作是念。我若往彼。日時故早。如來猶未從禪定起。我今應先至彼外道所住之處。即往其所。既至彼已。共相慰問。在一面坐。異學外道問須達言。汝可為我說。彼沙門瞿曇為作何見。須達答言。如來所說。我不能及其所知見。在吾分外。外道言。汝若不知佛之所見。頗復能知比丘見不。須達答言。如斯之事我亦不知。外道復言。汝若如是竟何所見。若少所見請聞其說。須達復言。汝當先說汝之所見。然后我當自說所見。爾時外道語須達言。我所見者。眾生之類。是常是實。余皆妄語。復有外道語須達言。我之所見。一切無常。唯此為實。余皆妄語。又復有言。亦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唯此為是。余皆妄語。世界有邊。世界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身即是命。命即是身。身異命異。眾生神我。死此生彼。死此不生彼。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如是長者。我所見者。死此非生彼。非不生彼。時諸外道各各自說己所見已。語須達言。仁者當說。須達答言。如我所見。一切眾生悉是有為。從諸因緣和合而有。言因緣者。即是業也。若假因緣和合有者。即是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以是義故。我于諸見。心無存著。汝諸外道。作如是言。一切諸法常。唯此為實。余皆妄語。如此計者。乃是眾苦之根本也。以貪著斯諸邪見者。與苦相應。能忍大苦。于生死中。受無窮苦。皆由計有。世界是常。乃至死后非生于彼。非不生彼。如斯諸見。實是有為業集因緣之所和合。以此推之。當知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復有外道語須達言。長者。眾生若是業集因緣和合而有。悉皆無常。無常即苦。苦即無我。若如是者。汝今亦復作諸苦本。與苦相應。于生死中。受無窮苦。須達答言。我先已說。一切諸見。心無所著。是故我今亦復不著如斯之見。時彼外道。贊須達言。如是長者。汝亦應當作如是說。爾時須達于彼外道異見眾中。作師子吼。令諸外道邪見之心皆悉息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以己所見共外道談論。向如來說。佛即贊言善哉。應當如是摧諸外道。令墮負處。應熾盛正法之論。佛說是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〇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爾時長爪梵志往詣佛所。在一面坐而作是言。如我今者。于一切法。悉不忍受。佛告長爪梵志。汝于諸法悉不忍者。見是忍不。長爪復言。如此之見。我亦不忍。佛告長爪梵志。汝若不忍如是見者。何故而言。我于諸法。悉皆不忍。誰為汝出不忍之語。佛復告大姓。汝若知若見。不忍是見。即斷是見。已棄是見。譬如有人。既嘔吐已。若如是者于余見中。即不次第。便為不取。便是不生。長爪梵志復作是念。汝所言我已斷是見。已棄是見。譬如人吐便于諸見。無有次第。不取不生。佛告長爪。若如是者。多有眾生。同汝所見。亦復如是論者。諸有異道沙門婆羅門。若舍是見。更不受異見。是名少智。極為鮮薄。亦名愚癡。梵志當知。世間眾生。皆依三見。初言我忍一切。第二言一切不忍。第三言我少忍少不忍。賢圣弟子。觀察初見。能起貪欲嗔恚愚癡。常為如是三毒纏縛。不得遠離。能生患害。能生結使。不得解脫。喜樂于欲守護縛著。是名為忍。若不忍者能生貪欲嗔恚愚癡常為如斯三毒所纏。不能遠離獲得解脫。喜樂于欲。常為愛取守護縛著。是名不忍。若見少忍少不忍。亦復如是忍如上忍中說。不忍如上不忍中說。賢圣弟子。若說言忍。便為與彼二見共諍。若言不忍。亦復與彼二見共諍。若言少忍少不忍。亦與二見共諍。以己所見違于他故。便起諍論。若起諍論。必相毀害。以共諍論生毀害故。以見是過生諸諍論故。便棄是見。不受余見。以是義故。能斷是見。棄離是見。猶如人吐。于諸見中。無有次第。不取不生。賢圣弟子。若言忍及以不忍。少忍少不忍亦有是過。如是梵志。此色顯現四大所成。賢圣弟子。見是身無常。既見無常。便能離欲。見此身滅。即便舍離。若見身無常。便離身欲。便離身愛。離身窟宅。除身決定想。梵志當知。受有三種。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如此三受。以何為因。云何為習。因何而生從何處出。以觸為因。因觸生習。習從觸生。因觸所生。若觸滅則受滅。離熱得涼。譬如日沒。身邊命邊。受身邊時。知是身邊。受命邊時知是命邊。如實而知。無有錯謬。賢圣弟子。若受樂受。知身必壞。若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知身必壞。若受樂受非和合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亦復如是。云何名為與受不和合。所謂貪欲嗔恚愚癡。不與生老病死而共和合。憂悲苦惱。眾苦聚集。爾時尊者舍利弗。出家半月。侍如來側。以扇扇佛。于時如來為說斷于離欲之法。時舍利弗如是觀察。諸法無常。即便離欲證成。棄舍諸見。無生漏盡。心得解脫。長爪梵志。于諸法中。得法眼凈。如上所說。既得信心。即白佛言。唯愿世尊。聽我出家。爾時如來即聽出家。既出家已。勤修精進。得阿羅漢道。
(二〇四)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須摩竭陀池岸。爾時奢羅浮梵志。在大眾中。而作是言。我知釋子所說教法。我所知見。勝彼釋子。當于爾時。有眾多比丘。入城乞食。見奢羅浮梵志在彼池岸。聞其所說。作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我所知者。出過于彼。時諸比丘。聞此語已。還至僧坊。收攝衣缽。洗手足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入城乞食。食訖已還歸于其中。路經須摩竭陀池。彼池岸上。有一梵志。名奢羅浮。在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教法。我所知者。出過于彼。善哉世尊。唯愿當往彼池岸。爾時如來默然許之。與諸比丘前后圍繞。往詣于彼須摩竭陀池。時奢羅浮遙見佛來。即從坐起。敷置高座。尋白佛言。可就此坐。佛即便就座。坐已而告之曰。汝實作是言。我知釋子所有法教。我所知者。出過于彼。如是說不。時彼梵志默然而住。佛復告曰。何故默然而不答我。汝若解者。隨汝意說。若不解者。吾當為汝分別宣說。令汝具足。汝今若能具足說者。吾助爾喜。梵志當知。世若有人說言。如來非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者。如是說者。我稱善哉。當問彼言。汝以何事。說言如來非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此眾生等。于理不決。不能正答。更說世間其余談論。以諸雜語間錯其中。憍慢矜高。生毀害心。以不能答如斯問故。默然而住。慚愧低頭。失于機辯。奢羅浮。汝今亦爾。設復有人作如是言。沙門瞿曇能善顯示是有過法。如是說者。我亦稱善。當問于彼。以何智知如斯之事。彼不能答。更說其余世間談論。錯亂其中。辭窮理屈慚愧低頭。默然而住。失于機辯。亦如汝今無有異也。若復說言。沙門瞿曇。所有弟子。無善回向。不具持戒。我亦稱善。而問于彼。汝以何法。驗知斯事。彼不能答。更說世間其余談論。錯亂其中。辭窮理屈。慚愧低頭。默然而住。失于機辯。汝今亦爾。當于爾時。奢羅浮同梵行者。語奢羅浮。汝今何故默然不答。汝昔日時。恒于大眾多人之中而言。我所知見。出過瞿曇所有教法。汝今宜問沙門瞿曇。云何乃使沙門瞿曇反問于汝。詰汝使說。作如是言。汝所說者。若能具足。吾助爾喜。稱慶善哉。如其不具。吾當為汝分別宣示。令得具足。時奢羅浮聞斯語已。亦復默然。無所陳說。爾時世尊在須摩竭陀池岸。作師子吼已。即從坐起還王舍城。佛去不久。彼諸同行。種種呵責。作如是言。汝于今者。如截角牛在屏處吼。汝亦如是。于閑靜處。作師子吼。于沙門瞿曇前。默然無所說。亦如童女。欲作男子聲。然不能作。還為女聲。汝亦如是。欲學瞿曇作師子吼。而不能成。亦如雌野干欲作師子吼。然其出聲故作野干。終不能成師子之聲。諸同行者。如是種種呵責奢羅浮已。各四散而去。
(二〇五)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時有梵志。名曰重巢。居在于彼須摩竭陀池岸上。于彼眾中作是唱言。我所說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為其而作弟子。時諸比丘食時已到。著衣持缽。入王舍城次第乞食。乞食已訖。即便還歸于其中。路經須摩竭陀池岸。聞彼梵志作是語已。即還僧坊。收攝衣缽。洗手足已。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須摩竭陀池岸。有重巢梵志。作如是語。我所說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為彼而作弟子。唯愿世尊。往至彼池。爾時如來默然許之。與諸比丘前后圍繞。往詣彼池。爾時重巢梵志。遙見佛來。即從坐起。敷置高座。語佛言。瞿曇。可就此座。于時如來即就其座。而告之曰。云汝自言。我所作偈。若有人能具足分別。顯示其義。我當為彼而作弟子。為有是不。梵志對曰。實爾瞿曇。佛復告曰。汝所作偈。今當為我誦其章句。吾當為汝分別解說。爾時重巢梵志復敷高床而坐其上。自說偈言。
若是比丘釋種子者應當如法
清凈活命不宜嬈害于諸眾生
宜應遠離不善諸法守意清凈
護所受戒如是調伏隨順定智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稱如是外隨順而履行
于善丈夫中汝得為最勝
比丘處閑靜清凈自調順
不惱害眾生遠離一切惡
如是調伏者隨順于定智
柔和善濡心身口不造惡
能攝三業者亦名順定智
為世福田故持缽諸家乞
撿心修念處謙下處卑劣
除欲棄貪求故獲無所畏
爾時重巢梵志聞斯偈已。即生念言。沙門瞿曇實知我心。我今宜應歸依三寶。作是念已。即白佛言。唯愿如來。聽我出家。佛即聽許。出家為道。受具足戒。便成沙門。精勤修習。斷諸煩惱。得阿羅漢。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