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注】下利,脾病也。弦,肝脈也,脾病不當見弦脈,故曰脈反弦也。下利里病也,發熱表證也,若發熱身汗,則為表與里和,雖脈弦亦可自愈也。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注】沉主里;弦主急;下重,后重也。下利脈沉弦者,故里急后重也。滯下之證,發熱脈大則邪盛為未已也,脈微弱數者則邪衰,病當自止,雖發熱不死也。由此可知脈大身熱者死也。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下利膿血,里急后重,積熱已深,故以白頭翁湯大苦大寒;寒能勝熱,苦能燥濕,濕熱去,下重自除矣。

【集注】程林曰:熱利下重,則熱迫于腸胃,非苦不足以堅下焦,非寒不足以除熱,故加一“熱”字,別以上之寒利。

尤怡曰:此證濕熱下注,故用白頭翁湯,苦以除濕,寒以勝熱也。

白頭翁湯方白頭翁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注】初病下利便膿血者,大承氣湯或芍藥湯下之。熱盛者,白頭翁湯清之。若日久滑脫,則當以桃花湯養腸固脫可也。

桃花湯方赤石脂(一半銼,一半篩末,一斤)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內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注】詳見《傷寒論·太陰篇》內,不復釋。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注】詳見《傷寒論·厥陰篇》內,不復釋。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注】詳見《傷寒論·大陰篇》內,不復釋。

桂枝湯方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炙,三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梔子豉湯主之。

【注】詳見《傷寒論·太陽中篇》內,不復釋。

梔子豉湯方梔子(十四枚) 香豉(綿裹,四合)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肺痛,紫參湯主之。

【按】此文脫簡不釋。

紫參湯方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

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并治第十八

諸浮數脈,應當發熱,而反灑浙惡寒,若有痛處,當發其癰。

【注】諸浮數脈,謂寸、關、尺六脈俱浮數也。浮脈主表,數脈主熱,若是表邪,則當發熱而灑淅惡寒也。今非表邪,應當發熱,不當惡寒,若有痛處,乃當發癰之診,非表邪之診也。

【集注】周揚俊曰:病之將發,脈必兆之。夫浮數陽也,熱也,浮數兼見,為陽中之陽,是其熱必盡顯于外矣。而反灑淅惡寒,證不相應,何哉?必其氣血凝滯,營衛不和,如經所謂營氣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陽氣有余,營氣不行,乃發為癰是也,況其身已有痛處乎。夫脈之見者陽也。其將發而痛者亦屬陽,故曰:當發其癰。

師曰: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以手掩腫上,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

【注】諸癰腫者,謂諸陰陽癰腫也。不論陰陽,凡諸癰腫,欲知有膿無膿,當以手掩之腫上,熱則能腐化成膿,故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也。

【集注】周揚俊曰:師之所以教人,知癰已成欲其潰,未成托之起也。

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注】癰生于內,則氣血為癰所奪,不能外營肌膚,故枯皺如甲錯也。腹皮急似腫脹,但按之軟,詢之腹無積聚,審之身無表熱,診之脈數,非有外證也。此為腸內有癰膿也,主之薏苡附子敗醬散,流通腸胃消癰腫也。

薏苡附子敗醬散方,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一名苦菜,五分)上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小盒飯下。

【集解】徐彬曰:薏苡寒能除熱,兼下氣勝濕,利腸胃,破毒腫;敗醬善排膿破血利,結熱毒瓦斯,故以為臣;附子導熱行結,故為反佐。

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發其證,以明其治也。腸癰者,其證則少腹腫硬,按之即痛,可知癰在內也;尿時如淋,尿色自調,可知腫礙之也。時時發熱,汗出惡寒,似有表病,而實非表病也。其脈遲緊,則陰盛血未化,其膿未成,可下之,大盒飯有血也。若其脈洪數,則陽盛血已腐,其膿已成,不可下也。下之以大黃牡丹湯,消瘀瀉熱也。

大黃牡丹湯方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個) 芒硝(三合) 瓜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集解】李 曰:大黃、芒硝泄熱,桃仁行瘀,丹皮逐血痹,去血分中伏火,瓜子主潰膿血。

問曰:寸口脈微而澀,法當亡血,若汗出,設不汗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注】脈微氣奪也,脈澀血奪也,故曰:法當亡血汗出也。設無亡血汗出等病,則必身有瘡被刀斧所傷,亡血故也。

【集注】李 曰:汗出亡陽,則脈微;亡血傷陰,則脈澀。微與澀皆陰脈也,設不汗而瘡瘍金瘡,雖不亡陽而亡血,故亦見微澀之脈也,總是營衛虛衰之故。

病金瘡,王不留行散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金瘡,謂刀斧所傷之瘡也。亡血過多,經絡血虛,風寒易得干之,故用王不留行散,一以止血出,一以防外邪也。小瘡粉之,即外敷也。

王不留行散方王不留行(八月八日采,十分) 蒴 細葉(七月七日采,十分) 桑東南根(白皮,三月三日采,十分) 甘草(十八分) 川椒(除目及閉口、去汗,三分) 黃芩(二分) 干姜(二分) 芍藥(二分) 濃樸(二分)上九味,桑根皮以上三味,燒灰存性,勿令灰過,各別杵篩,合治之為散,服方寸匕。

小瘡即粉之,大瘡但服之,產后亦可服。如風寒,桑東根勿取之,前三物皆陰干百日。

【集解】徐彬曰:此乃概治金瘡方也。蓋王不留行,性苦平,能通利血脈,故反能止金瘡血、逐痛;蒴 亦通利氣血,尤善開痹;周身肌肉肺主之,桑根白皮最利肺氣,東南根向陽,生氣尤全,以復肌肉之主氣,故以此三物,甚多為君。甘草解毒和榮,尤多為臣,椒、姜以養其胸中之陽,濃樸以疏其內結之氣,芩、芍以清其陰分之熱為佐。若有風寒,此屬經絡客邪,桑皮止利肺氣,不能逐外邪,故勿取。

浸淫瘡,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

【注】浸淫瘡者,浸謂浸浸,淫謂不已,謂此瘡浸淫留連不已也。從口流向四肢者輕,以從內走外也,故曰可治;從四肢流走入口者重,以從外走內也,故曰不可治,浸淫者,猶今之癩癘之類。

浸淫瘡,黃連粉主之。

【按】此承上條以明其治,黃連粉方脫簡。

【集解】尤怡曰:黃連粉方未見大意,以此為濕熱浸淫之病,故取黃連一味為粉,粉之,苦以燥濕,寒以除熱也。

跗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并治第十九

師曰:病跗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卻。刺 入二寸。此太陽經傷也。

【按】證刺俱未詳,必有缺文,不釋。

病患,常以手指臂腫動,此人身體 者,藜蘆甘草湯主之。

【按】證未詳,方亦缺,不釋。

藜蘆甘草湯方(缺)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雞屎白散主之。

【注】臂同背,古通用。臂腳直,謂足背強直不能屈伸,是轉筋之證也。脈上下行,謂迢迢長直,微弦不和,是轉筋之脈也。中寒之人,外寒盛則手足拘急轉筋,痛不能忍,甚者入腹,則牽連少腹拘急而痛也。主之雞屎白散,以治風寒痹氣之在筋也。

雞屎白散方雞屎白上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陰狐疝氣者,偏有大小,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注】偏有大小,謂睪丸左右有大小也。時時上下,謂睪丸入腹,時出時入也。疝,厥陰之病也,以與狐情狀相類,故名之也。主之蜘蛛散,入肝以治少腹拘急而痛也。

【集注】趙良曰:睪丸上下,有若狐之出入無時也,故曰狐疝。

李 曰:偏有大小,以睪丸言。時時上下,以睪丸入小腹出囊中言。

尤怡曰:陰狐疝氣者,寒濕襲陰而睪丸受病,或左或右,大小不同;或上或下,出沒無時,故名狐疝。

蜘蛛散方蜘蛛(熬煎,十四枚) 桂枝(半兩)上二味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

【集解】尤怡曰:蜘蛛有毒,服之能令人利,合桂枝辛溫,入陰而逐其寒濕之氣也。

問曰:病腹痛有蟲,其脈何以別之?師曰:腹中痛,其脈當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蛔蟲。

【按】腹痛有蟲,以洪大脈別之,未詳,必有缺文,不釋。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甘草粉蜜湯主之。

【注】蛔蟲,即今之人所名食蟲也。蛔蟲之為病,發作有時,發則令人吐涎,心痛欲死,即服攻下毒藥,非積之痛,乃蟲之痛,故不能止也。主之甘草粉蜜湯者,以蟲得甘蜜而上,得鉛粉而殺,從治之法也。

【集注】徐彬曰:發作有時,謂不恒痛也,則與虛寒之綿綿而痛者異矣。毒藥不止,則必治氣治血,攻寒逐積之藥,俱不應矣,故以甘草粉蜜主之,白粉殺蟲,甘草與蜜既以和胃,又以誘蛔也。

李 曰:《靈樞》云:蛔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令人吐涎也。蛔上入膈,心在膈上,故心痛,須臾下膈,則痛止,故發作有時也。廉泉任脈穴名,在頷下骨尖中。

甘草粉蜜湯方甘草(二兩) 粉(一兩) 蜜(四兩)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滓,內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集解】李 曰:蛔得甘則動,其性喜故也。胡粉有毒能殺蟲,置粉于甘草蜜湯中,誘蛔食之也。

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按】此為臟寒之“此”字,當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臟厥,與辨蛔厥之義不屬。

【注】蛔厥者,謂蛔痛手足厥冷也。若臟寒痛厥,則不吐蛔,此蛔厥、臟寒之所由分也。靜而時煩,乃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又吐又煩,是蛔聞食臭出故也。主之烏梅丸者,以蛔得酸則靜,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方中大酸,大辛、大苦,信為治蟲之要劑也。

烏梅丸方烏梅(三百個) 細辛(六兩) 干姜(十兩) 黃連(一斤) 當歸(四兩) 附子(炮,六兩) 川椒(去汗,四兩) 桂枝(六兩)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

【集解】李 曰:烏梅味酸,黃連、黃柏味苦,桂枝、蜀椒、干姜、細辛味辛,以蛔得酸則止,得苦則安,得甘則動于上,得辛則伏于下也。然胃氣虛寒,人參、附子以溫補之,吐亡津液,當歸以辛潤之,則蛔厥可愈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皮县| 城步| 云林县| 馆陶县| 康乐县| 峡江县| 库伦旗| 临桂县| 沧州市| 远安县| 永靖县| 河间市| 芜湖县| 绵阳市| 鄯善县| 七台河市| 九江县| 安西县| 建昌县| 会昌县| 上杭县| 平凉市| 武川县| 重庆市| 永兴县| 多伦县| 新平| 民和| 谷城县| 大竹县| 绩溪县| 大姚县| 温宿县| 清新县| 五家渠市| 江华| 宁明县| 大余县| 苏尼特左旗| 和静县| 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