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注】弦,飲脈也,非虛脈也,病吐者若見之,則為胃氣無余也。胃氣無余,肝邪乘之而見弦脈,故名曰虛也。詢其所以致弦之由,乃為寒在上,醫反下之,使胃氣盡而無余,則不能消化水谷,致令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變為中寒胃反也。

【集注】李 曰:食不得入,是有火也;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寒在上者,法當溫中始愈,反下之則愈虛寒而愈吐矣。

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無氣,無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按】此條文義不屬,必是錯簡。

跗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虛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按】虛則傷脾之“虛”字,當是“澀”字,是傳寫之訛。

【注】前條因誤下而病胃反,則脈弦;此條不因誤下而病胃反,則脈浮而澀也。跗陽脈見浮而澀,浮以候胃,澀以候脾;浮而無力為胃虛,澀而無力為傷脾;胃虛脾傷,則不能消磨水谷,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所吐皆仍然不化之宿谷,故曰胃反也。若脈緊澀,則為邪盛正衰。故其病難治也。

【集注】徐彬曰:緊為寒盛,澀為液竭,正不勝邪,故曰:難治。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以明其治也。胃反嘔吐者,謂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之嘔吐也。主之大半夏湯者,補脾胃、止嘔吐也。

大半夏湯方半夏(洗浣用,二升)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一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千金方》云:大半夏湯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

《外臺方》云:大半夏湯治嘔、心下痞硬者。

【集解】高世 曰:朝食暮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但吐不嘔,然吐不離乎嘔,故曰:胃反嘔吐者。用半夏助燥氣以消谷,人參補元氣以安胃,白蜜入水揚之,使甘味散于水中,水得蜜而和緩,蜜得水而淡滲,庶胃反平而嘔吐愈。

李升璽曰:嘔家不宜甘味,此用白蜜何也?不知此胃反自屬脾虛,經所謂甘味入脾,歸其所喜是也。況君以半夏,味辛而止嘔,佐以人參溫氣而補中,胃反自立止矣。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注】胃反吐而不渴者,寒也,渴欲飲水者,飲也,故以茯苓澤瀉湯,補陽利水也。

茯苓澤瀉湯方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三兩) 生姜(四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外臺方》云:茯苓澤瀉湯治消渴、胃反、脈絕。

【集解】李 曰: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胄虛燥也。飲水則水停心下,茯苓、澤瀉,降氣行飲,白術補脾生津,此五苓散原方之義也。然胃反因脾氣虛逆,故加生姜散逆,甘草和脾。又五苓散治外有微熱,故用桂枝。此胃反無表熱,而亦用之者,桂枝非一于攻表藥也,乃徹上徹下,達表里,為通行津液、和陽散水之劑也。

尤怡曰:茯苓澤瀉湯,治吐未已,而渴欲飲水者,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則宜桂枝、甘、姜散邪氣,茯苓,澤瀉消水氣也。

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注】噦即干嘔也。因其有噦吵之聲,而無他物,故不曰干嘔,而曰噦逆,屬氣上逆為病也。上逆之氣,得出上竅,皆能作聲,故肺虛氣上逆,則作咳,氣從喉出而有咳逆之聲,若為邪所阻,則為喘滿,故無聲也。胃虛氣上逆,則作噦,氣從咽出而有噦逆之聲。

若與物凝結,則為痞痛,故無聲也,是知氣病也明矣。然邪氣所湊,正氣必虛,故用橘皮、竹茹、生姜以清邪氣,人參、甘草、大棗以補正氣,則上逆之氣自可順矣。

橘皮竹茹湯方橘皮(二斤)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李 曰:噦有屬胃寒者,有屬胃熱者,此噦逆因胃中虛熱,氣逆所致。故用人參、甘草、大棗補虛;橘皮、生姜散逆;竹茹甘寒,疏逆氣而清胃熱,因以為君。

尤怡曰:胃虛而熱乘之,則作噦逆,橘皮、生姜和胃散逆,竹茹除熱止嘔噦,人參、甘草、大棗益虛安中也。

干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

【注】干嘔噦,猶言干嘔,即噦也。東垣以干嘔為輕,噦為重,識仲景措辭之意也。噦而手足厥,乃胃陽虛,是吳茱萸湯證也。若初病形氣俱實,雖手足厥,非陽虛陰盛者比,乃氣閉不達于四肢也,故單以橘皮通氣,生姜止噦也。

【集注】程林曰:干嘔噦,則氣逆于胸膈間,而不行于四末,故手足為之厥。橘皮能降逆氣,生姜嘔家圣藥,小劑以和之也。然干嘔非反胃,厥非無陽,故下咽氣行即愈。

橘皮湯方橘皮(四兩)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則愈。

噦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注】噦虛邪也,噦而不腹滿者,為正氣虛。兼有熱者,以橘皮竹茹湯主之;兼有寒者,以吳茱萸湯主之。噦而腹滿者為邪氣實,當視其二便,大便不利者下之,小便不利者通之即愈也。

【集注】朱肱曰:前部不利豬苓湯,后部不利調胃承氣湯。

趙良曰:腹滿為實,實則氣上逆而作噦,故必視其前后何部不利而利之,則滿去而噦止。

魏荔彤曰:胃氣上逆,沖而為噦,治法當視其前后,審大小便調不調也。前部不利者,水邪之逆也。當利其小便而噦愈:后部不利者,熱邪實也,當利其大使而噦愈。

夫六腑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臟氣絕于內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注】氣絕非謂脫絕,乃謂虛絕也。六腑之氣,陽也,陽氣虛不溫于外,則手足寒縮。

陽虛則陰盛上逆,故嘔吐噦也。五臟之氣,陰也,陰氣虛不固于中,則下利不禁,利甚則中脫形衰,故手足不仁也。此發明嘔吐、下利之原委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注】下利清谷,里寒也。外熱汗出而厥,陽亡也。主之以通脈四逆湯,回陽勝寒,而利自止也。

通脈四逆湯方附子(生用,大者一枚) 干姜(三兩,強人可四兩) 甘草(炙,二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跗陽者,為順也。

【按】此條“反微喘者死”之下,有“少陰負跗陽者為順也”一句,文義不屬,其注已詳見《傷寒論·辨脈篇》內,不復釋。

【注】下利手足厥冷,脈絕無者,有陰無陽之脈證也。雖用理中四逆輩,恐其緩不及事,急灸臍下,以通其陽。若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手足不溫,反微喘者,陽氣上脫也,故死。

【集注】程林曰:下利而至于手足厥冷無脈,則獨陰無陽,灸之以復其陽。而脈絕不來,反微喘者,則正氣又脫于上,孤陽無根,故死。

下利氣者,當利其小便。

【注】下利氣者,初利則為氣郁于大腸而不外滲,水氣并下,但當利其小便,輸其滲瀉之竅,氣宣而利止也。久利則為氣陷于大腸,而不上舉,又當于升補中兼利小便也。

【集注】尤怡曰:下利氣者,氣隨利失,即所謂氣利是也。

氣利,訶黎勒散主之。

【注】氣利,所下之氣穢臭,所利之物稠粘,則為氣滯不宣,或下之、或利之皆可也。若所利之氣不臭,所下之物不粘,則謂氣陷腸滑,故用訶黎勒散以固腸,或用補中益氣以舉陷亦可。

訶黎勒散方訶黎勒(煨,十枚)上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

【集解】李 曰:氣利者,下利氣虛,下陷而滑脫也,訶黎勒性斂澀,能溫胃固腸。粥飲和者,假谷氣以助胃。頓服者,藥味并下,更有力也。

尤怡曰:氣利,氣與屎俱失也。訶黎勒澀腸而利氣,粥飲安中益腸胃。頓服者,補下治下制以急也。

若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令自愈;設脈緊,為未解。

【注】下利脈數,內熱利也,微熱汗出,其邪衰矣,故令自愈。設脈緊者,是表未衰,故為未解也。

【集注】程林曰:寒則下利,脈數有微熱,則里寒去,汗出則表氣和。表里俱和,故令自愈;設復緊者,知寒邪尚在,是為未解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令自愈。

【注】下利大熱而渴,則為邪盛,脈弱則為正虛,不能愈也。今微熱而渴,脈弱者,邪正俱衰,故知自愈也。

【集注】程林曰:下利大熱而渴,則偏于陽,無熱不渴,則偏于陰,皆不能愈;以微熱而渴,知陰陽和,脈弱,知邪氣去,故即自愈。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瘥,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注】此承上條邪正俱衰,病當自愈而不愈之義也。設不瘥者,則必表和,熱退而數渴,仍然是里熱未除也,故圊膿血。

【集注】魏荔彤曰:下利,固以陽氣有余為吉,又不可太盛,成熱邪傷陰,致陽復有偏勝之患。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注】此承上表里已和,病當自愈而不愈之義也。下利里病,而得浮數表脈,故曰:脈反浮數也,但尺中自澀,則知熱陷血分,必圊膿血也。

【集注】徐彬曰:下利屬寒,脈應沉遲,反浮數,其陽勝可知。而尺中自澀,澀為陽邪入陰,此亦熱多。故曰:必圊膿血。

程林曰:寸脈浮數,為熱有余,尺脈自澀,為血不足,以熱有余,則挾熱而便膿血。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之人,心下硬者,諸瀉心湯證也。若寸、關、尺三部脈皆平實有力,雖下利,宜攻堅也。

【集注】李 曰:下利,按之心下堅者,實也。設或脈見微弱,猶未可下,今三部脈皆平,則里氣不虛可知,自宜急下之。此憑脈又證書之法也。

大承氣湯方(見痙病中)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脈遲不能兼滑,惟浮取之遲,沉取之滑,則有之矣。今下利脈遲而滑,謂浮遲而沉滑也。浮遲則外和,沉滑則內實。欲止內實之下利,當下之,積去則止,宜大承氣湯。

【集注】尤怡曰:脈遲為寒,然與滑俱見,則不為寒而反為實,以中實有物,能阻其脈遲行。夫利因實而致者,實不去則利不止,故宜急下。

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脈反滑者,是病虛脈實,不相宜也。若其人形氣如常,飲食如故,乃有當去之積未去也,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集注】趙良曰:下利虛證也,脈滑實脈也,以下利之虛證,而反見滑實之脈,故當有所去也。

程林曰:經云:滑為有宿食,故當下去之,而利自止。

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注】下利瘥后,至其或年、或月、或日而復發其利者,此宿食積病,攻之不盡故也。

若其人形氣不衰,飲食尚強,當攻其未盡,自不復發其利也,宜大承氣湯。

【集注】沈明宗曰:此舊積之邪復病也。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是前次下利之邪,隱僻腸間,今值臟腑司令之期,觸動舊邪而復發;然隱僻之根未除,終不能愈,故用大承氣迅除之耳。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注】下利里虛證也,譫語里實證也,何以決其有燥屎也?若脈滑數,知有宿食也;其利穢粘,知有積熱也。然必脈證如此,始可知其有燥屎也,宜下之以小承氣湯。于此推之,而燥屎又不在大便硬不硬也。

【集注】李 曰:經云:實則譫語,故知有燥屎宜下。

小承氣湯方大黃(四兩) 濃樸(炙,三兩) 枳實(炙,大者三枚)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脈反弦,發熱身汗者,自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浮市| 美姑县| 萍乡市| 内黄县| 徐汇区| 灵川县| 长治县| 大竹县| 永康市| 明星| 中西区| 博客| 吴堡县| 盱眙县| 新河县| 耿马| 三原县| 湖口县| 兴宁市| 无锡市| 进贤县| 林西县| 九龙坡区| 宣城市| 凤翔县| 视频| 金堂县| 武平县| 郯城县| 来宾市| 洛浦县| 陇川县| 新野县| 潮州市| 平远县| 岳阳市| 长沙市| 旌德县| 务川| 甘泉县| 汕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