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9章

【集注】趙良曰:酒疸之黑,非女勞疸之黑也。蓋女勞之黑,腎氣所發也;酒疸之黑,敗血之黑也。因酒之濕熱傷脾胃,脾胃不和,陽氣不化,陰氣不運,若更下之,久久則運化之用愈耗矣。氣耗血積故腐瘀,濁色越出面為黑,味變于心咽作嘈雜,心辣如啖蒜 狀。榮血衰而不行于皮膚,抓之不仁;輸于大腸,便如黑漆。其目青與脈浮弦,皆血病也。

諸黃,豬膏發煎主之。

【按】諸黃,謂一切黃也。皆主豬膏發煎,恐未必盡然。醫者審之,此必有脫簡也。

【集注】程林曰:扁鵲有《黃經》,《明堂》有烙三十六黃法,皆后人所未見,唯《圣濟總錄》載三十六黃,方論詳明,治法始備,今豬膏發煎,能治諸黃,當是黃之輕者,可從小便而去,至若陰黃、急黃、女勞之屬,豈豬膏發煎所能治乎?醫者審之。

豬膏發前方豬膏(半斤) 亂發(如雞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發消藥成,分再服,病從小便出。

諸黃,腹滿而嘔者,宜柴胡湯。

【注】嘔而腹痛,胃實熱也,然必有潮熱便硬,始宜大柴胡湯兩解之;若無潮熱便軟,則當用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和之可也。

【集注】程林曰:嘔而腹滿,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今黃家腹痛而嘔,應內有實邪,當是大柴胡湯以下之。若小柴胡,則可止嘔,未可療腹痛也。

柴胡湯方(見寒疝嘔吐中)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并治第十七

夫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注】嘔家,嘔吐或谷、或水、或痰涎、或冷沫,今嘔而有膿,此內有癰,膿潰而嘔,非嘔病也,故曰: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集注】趙良曰:經云:熱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為壅,胃脘屬陽明經,陽明氣逆則嘔,故膿不自咳出,從嘔而出,此癰之在胃脘上口者也,若過半中,在肺之下者,膿則不從嘔出而從大便出矣。

程林曰:夫癰潰則為膿,膿上出必令嘔,故不必治其嘔,膿盡則嘔自止也。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注】嘔病后渴飲而不嘔,為胃氣和,此欲解也。因渴而后嘔,嘔而復渴,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之嘔,非嘔病也。

【集注】趙良曰:嘔則飲去,飲去則陽氣回,津液猶未布,故渴耳。雖渴,終以邪去正回而必解也。先渴卻嘔者,即前痰飲條中,小半夏茯苓湯之證也。

程林曰:先嘔卻渴者,為嘔后而胃無津液,得水和之即愈;先渴卻嘔者,本渴而飲水,水停胃中作嘔也,故屬水飲。

尤怡曰:嘔家必有停痰宿水。先嘔卻渴者,痰水已去,而胃氣將復也,故曰: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因熱飲水過多,熱雖解而飲旋積也,此嘔因積飲所致,故曰:此為飲家。

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注】嘔病之人,津液已傷,本應渴也;今反不渴者,以心下素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之嘔,非嘔病也。

【集注】徐彬曰:支飲者,偏旁而不中正也。

高世 曰:支飲者,水氣循經,屈曲支行,其形如腫是也。支飲而嘔,故曰:此屬支飲?!讹嬁绕吩疲簢I家本渴,渴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注】此詳諸嘔吐之病,以明其治也,嘔者,有聲有物之謂也;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凡諸嘔吐,飲食不得下咽者,主之小半夏湯,降逆安胃也。

【集注】趙良曰:嘔吐,谷不得下者,有寒有熱,不可概論也。食入即吐,熱也;朝食暮吐,寒也。此則非寒非熱,由中焦停飲,氣結而逆,故用小半夏湯。

沈明宗曰:此痰飲多而致嘔之方也。外邪內入而嘔,必自飲食稍進;此痰飲多而外邪少,拒格胸胃之間,氣逆而谷不得入,故用生姜散邪,半夏以消痰飲而止嘔逆。

小半夏湯方(見痰飲中)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注】此詳申上條飲嘔,以明其治也。嘔吐病后,則傷膈上津液,若思水者,急與飲之,不復嘔吐者,是病去胃和自解也。思水者,與飲之而仍嘔吐者,是病未除而有水飲也。主之豬苓散者,利水以止嘔吐也。

【集注】程林曰:上章言先嘔卻渴,此為欲解;今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亦與上證不殊,故急與之以和胃。然思水之人,又有得水而貪飲,則胃中熱少不能消水,更與人作病,故思水者,用豬苓散以散水飲。

魏荔彤曰: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欲解之征也,即論中所言,先嘔后渴,此為欲解之義也。急與之,嘔吐后傷津液,水入而津液可復也。若夫未曾嘔吐即思水者,即論中所言,先渴卻嘔之證也,是為水停心下,應治其支飲,而渴方愈也。主以豬苓散,利水補土,以治濕邪者,治渴而即以治上逆之嘔吐也。

豬苓散方豬苓 茯苓 白術(各等分)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嘔而腹滿是有里也,主之大柴胡湯,攻里以止嘔也;今嘔而發熱,是有表也,主之小柴胡湯,和表以止嘔也。

【集注】程林曰:經曰: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夫嘔家未有發熱者,以發熱屬半表半里,故與小柴胡湯以和之。

李 曰:傷寒發熱者為表證,然邪欲侵里,里氣拒而不納,則逆而作嘔,此半表半里證也。小柴胡為治半表半里,和解之劑。

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注】嘔而心煩,心中懊 ,內熱之嘔也。今嘔而脈弱,正氣虛也;小便復利,中寒盛也。身有微熱而復見厥,曰難治者,此為寒盛格熱于外,非嘔而發熱者比,故以四逆湯勝陰回陽也。

【集注】高世 曰:嘔者水去寒猶在上,小盒飯少,今復利者,寒亦在下也。脈弱者,氣衰于內。身微熱者,格陽于外,嘔證如是,則上下寒而內外虛,若見手足逆冷而厥者,則表里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為難治。四逆湯主之,生附子壯火回陽以治厥,干姜溫脾暖胃以治嘔,甘草安中調上下以治內外也。

四逆湯方附子(生用,一枚) 干姜(一兩半) 甘草(炙,二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注】嘔逆之氣上沖于胸,胸中氣實,則不受邪,必不滿也;若胸中氣虛,客寒邪氣得以留連,故胸滿也。主之吳茱萸湯,補正氣,降邪氣也。

【集注】徐彬曰:胸乃陽位,嘔為陰邪,使胸之陽氣足以御之則不嘔,嘔亦胸中無恙也,乃嘔而胸滿,是胸虛邪客,不但胃不和矣。虛邪屬陰,故以吳茱萸之苦辛溫,善驅濁陰者為君,人參補虛為佐,而以姜、棗宣發上焦之正氣也。

茱萸湯方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注】嘔而腸鳴,腸虛而寒也。嘔而心下痞,胃實而熱也。并見之,乃下寒上熱,腸虛胃實之病也,故主之半夏瀉心湯,用參、草、大棗以補正虛,半夏以降客逆,干姜以勝中寒,芩、連以瀉結熱也。

【集注】程林曰:嘔而腸鳴、心下痞者,此邪熱乘虛而客于心下,故用芩、連泄熱除痞,干姜、半夏散逆止嘔?!秲冉洝吩唬浩⑽柑搫t腸鳴。又曰:中氣不足,腸為之苦鳴。人參、大棗、甘草,用以補中而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方半夏(洗,半升) 黃芩 干姜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炙,三兩)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干嘔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注】有聲有物謂之嘔,有聲無物謂之噦,即干嘔也。今有聲無物而吐涎沫,故曰干嘔。

吐逆,吐涎沫也。干嘔吐酸苦,胃中熱也;干嘔吐涎沫,胃中寒也。主之半夏干姜散,溫中止嘔也。

半夏干姜散方半夏 干姜(等分)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

【注】干嘔吐涎沫者,以半夏干姜散,溫中止嘔也。若更頭痛,此屬寒氣盛而逆之甚也,故用吳茱萸湯,溫寒下氣,大折沖逆之勢也。

【集注】徐彬曰:上焦有寒,其口多涎。上焦既有寒邪,格陽在上,故主頭痛。用吳茱萸溫補以驅濁陰也。

李 曰:太陰、少陰經,從足至胸,俱不上頭,二經并無頭痛證。厥陰經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故干嘔、吐涎沫者,里寒也;頭痛者,寒氣從經脈上攻也。不用桂、附,用吳茱萸者,以其入厥陰經故耳!余皆溫補散寒之藥。

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注】干嘔者,胃氣逆也,若下利清徹,乃腸中寒也。今下利濁粘,是腸中熱也,故用黃芩湯以治其利,合半夏生姜湯,以治干嘔也。

【集注】程林曰:中焦不和,則氣逆于上而作嘔,迫于下而為利,故用半夏、生姜,入上焦而止嘔;甘草、大棗,入中焦而和脾;黃芩。芍藥,入下焦而止利。如是則正氣安而邪氣去,三焦和而嘔利止矣。

魏荔彤曰:此嘔為熱逆之嘔,利為挾熱之利。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黃芩(三兩) 甘草(炙,二兩)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注】吐者,有物無聲之謂也。朝食暮吐者寒也,食己即吐者火也,以寒性遲,火性急也。故以大黃甘草湯,緩中瀉火,火平自不吐也。

【集注】王肯堂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又用大黃甘草治食已即吐,何也?曰:欲吐者,其病在上,因而越之可也,而逆之使下,則必抑塞憤亂而益甚,故禁之。若既已吐矣,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于大黃,故取之也。

程林曰:經云:諸逆沖上,皆屬于火。食已即吐,是胃熱上逆而不能容食,與反胃寒嘔水飲不同,故用是湯以平胃熱。

高世 曰:食己即吐者,非宿谷不化之胃反,乃火熱攻沖之吐逆。

大黃甘草湯方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注】病患欲吐,上越之勢方盛,故不可下之。若病患吐后,其勢衰矣,因其衰而濟之,故已吐有可下之法也。

【集注】徐彬曰:治病之法,貴因勢利導,故《內經》曰:在上者越之,在下者竭之。今病欲上吐,不可強之使下,凡病皆然,故曰: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程林曰:按“欲”字,乃吐而未吐之義。

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生姜半夏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申欲吐之狀,以明其治也。喘者呼吸氣急也,似喘不喘,謂胸中似喘之不快,而不似喘之氣急也。嘔者吐物而有聲也,似嘔不嘔,謂似作嘔之狀,而不似嘔之有物也。噦者干嘔也,似噦不噦,謂似乎噦之有聲,而不似噦之聲連連也。胸徹心中憒憒然無奈者,總形容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亂無奈,懊 欲吐之情狀也,故以半夏降逆,生姜安胃也。

【集注】沈明宗曰: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誠不是喘,不是嘔,不是噦也。徹者,通也,竟是通心中憒憒然無奈,即泛泛惡心之義也。

生姜半夏湯方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集解】李 曰:生姜、半夏,辛溫之氣,足以散水飲而舒陽氣,然待小冷服者,恐寒飲固結于中,拒熱藥而不納,反致嘔逆。今熱藥冷凍飲料下嗌之后,冷體既消,熱性便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此《內經》之旨也。此方與前半夏干姜湯略同,但前溫中氣,故用干姜,此散停飲,故用生姜;前因嘔吐上逆,頓服之則藥力猛峻,足以止逆降氣,嘔吐立除;此心中無奈,寒飲內結,難以猝消,故分四服,使胸中邪氣徐徐散也。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按】“文蛤湯主之”五字,當在頭痛之下,文義始屬,是傳寫之訛。兼主之“主”字,衍文也。

【注】吐后而渴,當少少與飲之,胃和吐自止也。若恣意貪飲,則新飲復停,而吐必不已也,當從飲吐治之。若兼感微風,脈必緊,頭必痛。主之文蛤湯者,是治渴兼治風水也。故以越婢湯方中蓋文蛤。越婢散風水也,文蛤治渴不己也。

【集注】程林曰:貪飲者,飲水必多,多則淫溢上焦,必有溢飲之患,故用此湯以散水飲,方中皆辛甘發散之藥,故亦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姜(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個) 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集解】李 曰:文蛤湯,即大青龍湯去桂枝,乃發汗之劑,使水飲從毛竅中泄去,以散水飲于外。經云:開鬼門,潔凈府。此一方兩得之。以內有麻黃、生姜等解表藥,故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問曰: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飲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余,朝食暮吐,變為胃反。寒在于上,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按】問曰:“病患脈數”至“胃中虛冷故也”等句,己詳《傷寒論·陽明篇》內,錯簡在此,且與“脈弦者虛也”文義不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射阳县| 松滋市| 扶沟县| 鲁甸县| 德兴市| 沧州市| 兖州市| 南安市| 武邑县| 金塔县| 阳江市| 呼伦贝尔市| 沁水县| 新干县| 昌江| 阜南县| 武功县| 顺义区| 崇明县| 浦县| 伊金霍洛旗| 苗栗县| 嫩江县| 谷城县| 亚东县| 民乐县| 天气| 廉江市| 南部县| 广南县| 兴宁市| 兴安县| 杭锦后旗| 巴彦淖尔市| 汽车| 温宿县| 肥东县| 山西省| 锦屏县| 灵川县| 黎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