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章

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夫病患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虛。脈偏弦者,飲也。

【按】此條微者短氣之下,古本有“脈雙弦者,寒也”等句,文義不屬,當另分為一條在后。

【注】凡病患食少飲多,小便利者,為消渴病;小便不利者,為留飲病。留飲者,即今之停水飲病也。若水停水焦胸中,則壅肺氣不得降,故暴喘滿也,若水停中焦心下,甚者則凌心,故病悸動不安,微者則礙肺,故病呼吸短氣;若水停下焦少腹,則不輸膀胱,故必苦里急也。仲景于此,但言上、中二焦,不及下焦者,非略之也,謂已詳于《傷寒論》中也。

【集注】程林曰:飲水多,則水氣停泛于胸膈,必暴喘滿也。凡人食少飲多,則胃土不能游溢精氣,甚者必停于心下而為悸。微者則阻于胸膈而為短氣也。

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茯苓湯主之。

【注】水停心下,中焦部也,中焦屬胃,故不止病悸、短氣,而亦病嘔也。病悸、短氣者,是水停胃外,從膈下而上干于胸也。病嘔者,是水停胃內,從胃中而上越于口也。然必先渴飲水多而后作嘔者,方屬飲家嘔病也。主小半夏湯者,以止嘔也;加茯苓者,以飲水多而病嘔,故兼利水也。

【集注】魏荔彤曰:水停心下,阻隔正氣,不化生津液,上于胸咽故渴也;渴必飲水,水得水而愈恣其沖逆,所以先渴而后必嘔也。此屬飲家,當治其飲,不可以為渴家治其渴也。

治飲則用辛燥,治渴必用寒潤,大相徑庭,可不明其屬于何家,而妄治之乎?尤怡曰:先渴后嘔者,本無嘔病,因渴飲水,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屬飲家。小半夏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

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兩)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注】飲家渴者,是水停氣不化生津液而渴也;嘔家渴者,是嘔吐胃干燥傷津液而渴也,故曰嘔家本應渴也。先嘔后渴者,當少少與飲之,以和胃生津,為欲解也;若嘔吐后反不渴者,是必心下素有支飲故也。惟主小半夏湯止嘔,而不加茯苓者,以不渴并無新飲,且嘔后己傷津液,不可再行利水,重竭津液也。

【集注】李 曰:此專以治嘔,言嘔家渴者,為欲解,以胃氣復而津液生也。若心下素有支飲,則不燥自當不渴,泛溢而嘔也。半夏、生姜溫能和胃氣,辛能散逆氣,為嘔家圣藥。

小半夏湯方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集解】沈明宗曰:此支飲上溢而嘔之方也。凡作嘔必傷津液,應當作渴,故為嘔家本渴,渴則病從嘔去,謂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飲,停蓄胸膈致燥,故嘔而不渴,則當治飲,所以生姜散邪,半夏滌飲,嘔自止矣。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注】卒然嘔吐,雖然不渴而心下痞塞,是膈間有水凝結也。眩者,是水阻陽氣不升也;悸者,是水氣上干于心也。即不渴無新飲,而平日飲盛可知,則不必顧及津液,亦必加茯苓以利水,斯結可開而阻可通也。

【集注】趙良曰: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陽氣必不宣散也。經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堅嘔逆眩者,亦上焦陽氣虛不能升發,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則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獨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腎逆以安神,神安則悸愈也。

尤怡曰:飲氣逆于胃則嘔吐,滯于氣則心下痞,凌于心則悸,蔽于陽則眩,半夏、生姜止嘔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半夏加茯苓湯方(見前)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瘦人之“瘦”字,當是“病”字。癲眩之“癲”字,當是“巔”字;巔者頭也。

文義相屬。此傳寫之訛。

【注】悸者,筑筑然跳動病也。上條心下有悸,是水停心下為病也;此條臍下有悸,是水停臍下為病也。若欲作奔豚,則為陽虛,當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今吐涎沫,水逆胃也,巔眩水阻陽也,則為水盛,故以五苓散主之也。

五苓散方澤瀉(一兩一分) 豬苓(去皮,三分) 茯苓(三分) 白術(三分) 桂(去皮,二分)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注】水停心下,甚者病悸,已明其治矣。微者短氣,其治有二:氣虛短氣,是氣少不能長息而短也;微飲短氣,是水停阻礙呼吸而短也。若呼之氣短,是心肺之陽有礙也,用苓桂術甘湯以通其陽,陽氣通則膀胱之竅利矣。吸之氣短,是肝腎之陰有礙也,用腎氣丸以通其陰,陰氣通,則小便之關開矣。故曰: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也。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方茯苓(四兩) 桂枝 白術(各三兩) 甘草(二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腎氣丸方(見婦人雜病中)【集解】尤怡曰:飲,水病也。治水必自小便去之。苓、桂、術、甘益土氣以行水,腎氣丸溫陽氣以行水,雖所主不同,而利小便則一也。

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掌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轉甚。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按】此條古本內于“四肢歷節痛”之下有“脈沉者有留飲”一句,當另為一條,始合論脈之義。短氣而渴之“渴”字,當是“喘”字,四肢上當有缺文。皆傳寫之訛。

【注】停飲初病,即以小半夏湯加茯苓、五苓散、腎氣丸等藥治之而愈者,微邪也。若邪甚而不去者,留于心上則阻心陽,必背寒冷;留于脅下則礙肝氣,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轉甚;留于胸中則壅肺氣,必短氣而喘;留于身體則塞經絡,必四肢歷節痛也。由此推之,留于脾則腹腫身重,留于腎則囊足脛腫,理必然也。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 劇,必有伏飲。

【注】傷飲之病,留而不去,謂之留飲;伏而難攻,謂之伏飲,伏飲者,乃飲留膈上伏而不出,發作有時者也。即今之或值秋寒,或感春風,發則必喘滿咳吐痰盛,寒熱背痛腰疼,咳劇則目泣自出,咳甚則振振身動,世俗所謂吼喘病也。

【集注】程林曰:痰飲留于膈,則令人喘咳吐;發于外,則令人寒熱,背痛、腰疼;咳甚則肺葉舉;而目泣出;喘甚則息搖肩,而振振身 。如此劇者,必有伏飲。

脈浮而細滑,傷飲。

【注】凡飲病得脈浮而細滑者,為痰飲,初病水邪未深之診也。

【集注】李 曰:飲脈當沉,今脈浮者,水在肺也。

脈沉者,有留飲。

【按】此條系在四肢歷節痛之下,今分在此。

【注】凡飲病得脈沉者為留飲,水邪將深之診也。

【集注】程林曰:脈得諸沉者,當責有水,故脈沉者為水飲。

李 曰:經云:沉潛水蓄是也。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主之。

【按】“此為留飲欲去故也”句,當在利反快之下,必傳寫之訛。

【注】凡飲病得脈伏者,為伏飲,水邪已深之診也。凡病飲之人,欲自下利,利后通快,此為所留之飲,欲自去而愈故也。若雖利,利反不快,心下續有堅滿,乃所留之飲盤結不欲去也,宜攻之以甘遂半夏湯。方中反佐甘草以激之,意在所向無前,即潛伏難攻,水結未有不破者;因自下利,故又佐芍藥以約束之,防勝后窮追不止也。

甘遂半夏湯方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十二枚) 芍藥(五枚) 甘草(炙,如指大一枚)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

【集解】程林曰:留者行之,用甘遂以決水飲;結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飲。甘遂之性直達,恐其過于行水,緩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芍藥之酸,雖甘草、甘遂相反,而實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緩,約之之法也。《靈樞經》曰:約方猶約囊。其斯之謂歟!尤怡曰:甘草與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蓋欲其一戰而留飲盡去,因相激而相成也。芍藥、白蜜不特安中,亦緩藥毒耳!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后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注】設問曰:夫飲,不止于留飲伏飲也,而世謂飲有四者,何也?師曰:留飲、伏飲,言飲病新久深淺之理也,今世所謂四者,有痰飲、懸飲、溢飲、支飲,言飲病之情狀也。

四飲亦不外乎留飲、伏飲之理,但因其水流之處,特分之為四耳!由其狀而命之名,故有四也。痰飲者,水飲走腸間不瀉,水精留膈間不輸,得陽煎熬成痰,得陰凝聚為飲,凡所在處有聲,故在上則喉中有漉漉之聲,在下則腸間有瀝瀝之聲,即今之遇秋冬則發,至春夏則止,久咳嗽痰喘病也。懸飲者,飲后水流在脅下,不上不下,懸結不散,咳唾引痛,即今之脅下有水氣,停飲脅痛病也。溢飲者,飲后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壅塞經表,身體疼重,即今之風水、水腫病也。支飲者,飲后水停于胸,咳逆礙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水腫狀,即今之停飲,喘滿不得臥之病也。

【集注】趙良曰:水行走下,而高原之水,流入于川,川入于海,塞其川則洪水泛溢,而人之飲水亦若是。《內經》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今所飲之水,或因脾氣而不上散,或因肺氣而不下通,以致流溢,隨處停積,而為病也。

程林曰:《內經》云土郁之發,飲發于中。以其性流衍不常,治法亦有汗下溫利之異。

李 曰:夫飲有四,而此獨以痰飲名,總之水積陰或為飲,飲凝陽或為痰。則分而言之,飲有四,合而言之,總為痰飲而已。

尤怡曰:素盛今瘦,知其津液盡化痰飲,故不復外充形體,而反下走腸間也。飲水流溢者,水多氣逆也,其流于脅下者,則為懸飲;其歸于四肢者,則為溢飲;懸者懸于一處,溢者溢于四旁。其偏結而上附心肺者,則為支飲。支飲者,如水之有派,木之有枝,附近于臟而不正中也。咳逆倚息不得臥者,上迫肺也。

水在心,心下堅筑,短氣,惡水不欲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按】心下悸之“心”字,當是“臍”字,必傳寫之訛。

【注】四飲之水,或留膈間,或留腸間,或留脅下,或留肢體,或留胸中,然不能盡水之為病也。故又發明水之在心者,心下堅硬,短氣而悸,不欲飲水也;水之在肺者,吐涎沫,渴欲飲水也;水之在脾者,少氣身重也;水之在肝者,脅下支滿,嚏而痛也;水之在腎者,臍下悸也。醫者以此觸類而通之,則水之病,自無遁情矣。

支飲胸滿者,濃樸大黃湯主之。

【按】支飲胸滿之“胸”字,當是“腹”字,若是胸字,無用承氣湯之理,是傳寫之訛。

【注】支飲胸滿,邪在肺也,宜用木防己湯、葶藶大棗湯;支飲腹滿,邪在胃也,故用濃樸大黃湯,即小承氣湯也。

【集注】尤怡曰:胸滿疑作腹滿,支飲多胸滿,此何以獨用下法?濃樸大黃與小承氣湯同,設非腹中痛而閉者,未可以此輕試也。

濃樸大黃湯方濃樸(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

【注】此承上條詳出其證,以明其治也。心下有痰飲,謂痰飲之水流在膈間,故胸脅支滿,支滿則阻礙陽氣,不得上通于頭目,故目眩也。主以苓桂術甘湯者,利水而通陽氣也。

【集注】李 曰:胸脅支滿,痰飲停滯于中也;目眩,阻遏陽氣不上升也。茯苓淡滲以利水飲,桂枝宣導以行陽氣,白術去濕健脾,甘草和中益氣,同為補土制水之劑。

苓桂術甘湯方(見上)腹滿,口舌干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注】此又承上條互詳其證,以別其治也。心下有痰飲,喉間有漉漉聲,腸間有水氣,腸中有瀝瀝聲者,用苓桂術甘湯,即溫藥和之之法也。若更腹滿,則水結實矣,口舌干燥,則水不化矣。故以防己、椒目、葶藶、大黃,前后分攻水結,水結開豁,則腹滿可除。水化津生,則口燥可滋。小服而頻,示緩治之意。稍增者,稍稍增服之。口中有津液渴者,乃飲渴也。加芒硝者,以峻藥力耳!【集注】李 曰:腹滿,水聚于胃也。腸間有水氣,則濕漬中焦,津液不為灌溉,故口舌干燥。前云水走腸間,瀝瀝有聲為痰飲,此腸間有水氣,即痰飲也。

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防己 椒目 葶藶(熬) 大黃(各一兩)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兩。

【集解】程林曰:防己、椒目導飲于前,清者從小便而出:大黃、葶藶推飲于后,濁者得從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則腹滿減而水飲行,脾氣轉而津液生矣。若渴則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諸藥,以下腹滿而救脾土。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

【注】沉主里,弦主飲,懸飲之病,屬飲停里,故主懸飲內痛也。

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南平市| 个旧市| 资中县| 黄大仙区| 建瓯市| 将乐县| 上思县| 新昌县| 焦作市| 五峰| 禹州市| 林口县| 芜湖县| 安庆市| 从江县| 丹寨县| 宾川县| 延长县| 理塘县| 连州市| 昂仁县| 鹰潭市| 万源市| 罗山县| 洪雅县| 平陆县| 萝北县| 吉首市| 凤台县| 玉龙| 正镶白旗| 阜新市| 博爱县| 黄石市| 清徐县| 高雄县| 三门县| 怀宁县| 乌审旗|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