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書名: 訂正仲景全書金匱要略注作者名: 吳謙本章字數: 4185字更新時間: 2015-11-24 17:51:16
【集注】程林曰:竭,虛也。本經云: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上焦胃上口也,中焦脾也,脾善噫,脾不和,則食息迫逆于胃口而為噫也。經云:膀胱不約為遺尿,因氣不和則溲便不約。故遺失而不能自禁制也。
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腸有寒者,多 溏;有熱者,便腸垢。小腸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熱者,必痔。
【注】熱在上焦者,篇中所謂肺痿吐涎沫也;熱在中焦者,篇中所謂腹滿堅痛也;熱在下焦者,篇中所謂小便淋瀝也。其外大腸有寒者,多清徹 溏,即下利溏瀉也。有熱者,便稠粘腸垢,即下利膿血也。小腸有寒者,下重便血,即結陰便血也。有熱者,熱流于大腸,蓄于肛門必病痔也。
【集注】徐彬曰:小腸為受盛之官,與心為表里。丙,小腸也。挾火以濟陰,而陰不滯,挾氣以化血,而血歸經,有寒則氣不上通而下重,血無主氣而妄行矣。直腸者,大腸之頭也,門為肛,小腸有熱,則大腸傳導其熱,而氣結于肛門故痔。痔者,滯其丙小腸之熱于此也。
問曰:病有積、有聚、有 氣,何謂也?師曰:積者,臟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為可治。 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 氣。諸積大法:脈來細而附骨者,乃積也。寸口,積在胸中;微出寸口,積在喉中。關上,積在臍傍;上關上,積在心下;微下關,積在少腹。尺中,積在氣沖;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積在中央。各以其部處之。( 作 解,見首篇。)【注】病有積、有聚、有 氣,當別之也。積者臟病,無時不有,不移其處也。聚者腑病,發作有時,展轉痛移也。為可治,謂腑病易治也。 氣者,飲積脅下痛也,按之則止,不按復痛,以水氣得按暫散,故痛暫止止也,此即其證而言之。然諸積大法,尤當以診候之也,脈來沉伏附骨而細者,乃諸積之診也。若見兩寸,積在胸中也;微出近魚際,積在喉中也。兩關,積在臍傍也;上關近寸,積在心下也;微下近尺,積在少腹也。
尺中,積在氣沖也;脈出左,積在左;脈出右,積在右;脈兩出,謂左右俱見,積在中央也。各以其部之處,而診積之所在也。
【集注】徐彬曰:積者跡也,病氣之屬陰者也。臟屬陰,兩陰相得,故不移。不移者,有專痛之處,而無遷改也。聚則如市井之物,偶聚而已,病氣之屬陽者也。腑屬陽,兩陽相比,則非如陰之凝,故寒氣感則發,否則已。所謂有時也,既無定著,則痛無常處,故展轉痛移,其根不深,故比積為可治也。
李 曰:積為臟病,深入在里,故脈細而附骨也。寸、關、尺,上下、左右,別積病之所在,皆指細而附骨之部分,即《內經》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寸口脈動而弱,動即為驚,弱則為悸。
【注】寸口通指三部也。脈動而弱,主驚悸病也。動即為驚,以驚為外觸而動也;弱即為悸,以悸為內生而怯也。
【集注】徐彬曰:驚為外邪襲心,故其寸口脈動。動者,脈來亂動也。悸乃神不自主,故其寸口脈弱。弱者,脈沉無力也。邪之所襲,因心之虛,故驚悸并見。
李 曰:此寸口脈兼三部而言。蓋驚自外至者也,驚則氣亂,故脈動而不寧;悸自內惕者也,悸因中虛,故脈弱而無力。
師曰:夫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注】浮脈主陽主表,若目睛清潔,主陽表病也;目睛暈黃,主血脈病也。蓋以諸脈絡于目,而血熱則赤,血瘀則黃。今目睛黃暈,知其衄未止也;若黃暈去,目睛慧了,知其衄已止,故曰:衄今止也。
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
【注】衄血,陽絡傷也。下血,陰絡傷也。
太陽主外,春夏主外,故從春至夏衄血,屬太陽也。陽明主內,秋冬主內,故從秋至冬衄血,屬陽明也。
【集注】李 曰:衄血出于鼻。手太陽經上 抵鼻,目下為 ;足太陽經,從巔入絡腦,鼻與腦通;手陽明經挾鼻孔;足陽明經起鼻交額中。四經皆循鼻分,故皆能致衄。太陽行身之表,經云:太陽為開。是春生夏長,陽氣在外有開之義,故春夏衄者太陽。陽明行身之里,經云:陽明為闔。是秋斂冬藏,陽氣在內,有藏之義,故秋冬衄者陽明。
尤怡曰:少陽之脈不入鼻額,故不主衄。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 ,不得眠。
【注】衄,該吐血而言也,衄血吐血之家,陰已亡矣,若發其汗,汗出液竭,諸脈失養,則額角上陷中之脈為熱所灼,緊且急也。目直視,目瞪不轉睛也。不能 ,目睫不合也。
亦為熱灼其脈,引縮使然也。不得眠,陽氣不能行于陰也。凡此之病,皆陽盛陰微之危證,故衄家慎不可汗也。
【集注】趙良曰:足太陽經主表,上巔入額,貫目睛,衄則在上絡脈之血己脫,若更發汗,是重竭津液,津液竭則脈枯,故額上陷中脈緊而急,牽引其目,視不能合也。無血陰虛,故不得眠。
病患面無血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脈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
【按】脈沉,當是“脈浮”;脈浮,當是“脈沉”,文義始屬。必傳寫之訛。
【注】赤色,血色也,面無血色,謂面白之人,純白而天赤;面黃之人,純黃而不紅也。人有恐怖則面色脫白,其狀驚駭;人有愧心,乍白乍紅,其狀惶怯。今無故而面天血色,則可知非驚愧致氣亂血散也;且無寒熱病,又可知非虛損不生血少血也。既非血散,又非血少,當詢之病患,必有失血之故。診之于脈,必有吐衄、下血之因。衄吐屬陽,故脈見浮弦,按之必芤,營血空也;下血屬陰,脈見沉弱,按之欲絕,營氣微也。且脈色如斯,而證兼煩咳,是病在心肺,故必吐血也。
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注】吐血咳逆,肺大傷也;上氣,肺無降也;脈數有熱,火爍肺金也;不得臥者,陽不入陰,故曰死也。
【集注】趙良曰:脈數有熱,陽獨勝也;不能臥,陰已絕也。陰既絕,陽豈獨生耶?故死。若得臥者,陰未絕,未可言死。
程林曰:吐血、咳逆。上氣,則肺臟傷矣。脈數則虛熱不去,火來刑金矣。陰血消亡,故不得臥,死可必矣。
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極飲過度所致也。
【注】酒性大熱,潰脈傷經,極飲過度,必致咳嗽吐血也。
【集注】徐彬曰:此言吐血,不必由于氣不攝血,亦不必由于陰火熾盛。其有酒客而致咳,則肺傷已極,又為咳所擊動,必致吐血,故曰:極飲過度所致。則治之者,當以清酒熱為主也。
亡血不可發其表,汗出則寒栗而振。
【注】凡失血之后,血氣未復為亡血也,皆不可發汗。失血之初,固屬陽熱,亡血之后,熱隨血去,熱雖消而氣逐血虛,陽亦微矣。若發其汗,則陽氣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栗而振振聳動也。發陰虛之汗,汗出則亡陰,即發吐衄之汗也,故見不得 ,不得眠,亡陰之病也。發陽虛之汗,汗出則亡陽,即發亡血之汗也,故見寒栗而振,亡陽之病也。
【集注】李 曰:奪血者無汗,以汗與血俱屬心液,血亡液竭,無復余液作汗也。今又發表,則陰虛且更亡陽,表間衛氣虛極,故寒栗而振。
吐血不止者,柏葉湯主之。
【注】吐血之病,熱傷陽絡,當清其熱;勞傷陽絡,當理其損。今以柏葉湯溫散之品,而治吐血不止者,則必是熱伏陰分,用此宣發,使熱行陽分,血不為熱所迫,則自止矣。
柏葉湯方柏葉 干姜(各三兩) 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集解】程林曰:《神農經》云:柏葉主吐血,干姜止唾血,艾葉止吐血。馬通者,白馬尿也。凡尿必達洞腸乃出,故曰通,亦微溫止吐血。四味皆辛溫行陽之品,使血歸經,遵行隧道,而血自止,故吐血不止,以柏葉湯主之也。
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按】心氣“不足”二字,當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傳寫之訛。
【注】心氣有余,熱盛也,熱盛而傷陽絡,迫血妄行,為吐、為衄。故以大黃、黃連、黃芩大苦大寒直瀉三焦之熱,熱去而吐衄自止矣。
瀉心湯方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病患胸滿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
【注】表實無汗,胸滿而喘者,風寒之胸滿也;里實便澀,胸滿煩熱者,熱壅之胸滿也;面目浮腫,胸滿喘不得臥者,停飲之胸滿也;呼吸不快,胸滿太息而稍寬者,氣滯之胸滿也。今病患無寒熱他病,惟胸滿、唇痿、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乃瘀血之胸滿也。唇、舌,血華之處也,血病不榮,故痿瘁色變也。熱在血分,故口燥漱水不欲咽也。脈微大來遲,陰凝之診,則當腹滿,今腹不滿,詢之其人,言我滿在胸在腹也,與上如是之證推之,為有瘀血也。
病者如熱狀,煩滿,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伏,是瘀血也。當下之。
【注】此承上文互詳證脈,以明其治也。如熱狀,即所謂心煩胸滿,口干燥渴之熱證也。其人當得數大之陽脈,今反見沉伏之陰脈,是為熱伏于陰,乃瘀血也。血瘀者當下之,宜桃核承氣、抵當湯丸之類也。
【集注】李 曰:血瘀內無實熱,故外證但如熱狀,而其脈不數疾,反元熱也。煩滿者,血瘀經氣不舒;燥渴者,血瘀津液不布。血屬陰,瘀則脈伏于內,故為陰伏。當下之,以去瘀生新也。
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注】先便后血,此遠血也,謂血在胃也,即古之所謂結陰,今之所謂便血也。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謂血在腸也,即古之所謂腸 為痔下血,今之所謂臟毒、腸風下血也。一用黃土湯以治結陰之血,從溫也;一用赤小豆當歸散以治臟毒之血,從清也。
【集注】趙良曰:腸胃陽明經也,以下血言,胃居大腸之上,若聚于胃,必先便后血,去肛門遠,故曰遠血,若聚大腸,去肛門近,故曰近血。故治遠血黃土湯主之,治近血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黃土湯方甘草 干地黃 白術 附子(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赤小豆當歸散方(見狐惑)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擊,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
【注】詳見《傷寒·辨脈篇》內,不復釋。
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按】此方是治火逆驚狂者,與首條之脈動驚病不合,必是錯簡。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桂枝(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三兩) 牡蠣(熬,五兩)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蜀漆(洗去腥,三兩)上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一升,內諸藥,煮三升,溫服一升。
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按】此方是治寒水心卞悸者,與首條之脈弱悸病不合,必是錯簡。
半夏麻黃丸方半夏 麻黃(等分)上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