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 訂正仲景全書傷寒論注
- 吳謙
- 4972字
- 2015-11-24 17:50:10
正誤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自利益甚)。
【按】吳人駒曰“自利益甚”四字,當在“必胸下結硬”之下,若在吐食不下之下,則是已吐食不下而自利益甚矣。仲景復曰:若下之無所謂也,從而移之。
傷寒,本自寒{下}〔格〕,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按】經論中并無寒下之病,亦無寒下之文。玩本條下文,寒格更逆吐下,可知寒下之“下”字,當是“格”字,文義始屬。注家皆釋胃寒下利,不但文義不屬,且與芩、連之藥不合,當改之。
正誤存疑篇
正誤
少陰病,飲食入口即吐,心中{溫溫}〔 〕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按】“溫溫”當是“ ”。 者,乃吐飲之狀也,當改之。
正誤存疑篇
正誤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以飲水多),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按】“厥而心下悸者”之下,當有“以飲水多”四字,若無此四字,乃陰盛之厥悸,非停水之厥悸矣。
何以即知是水,而曰宜先治水耶?當補之。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非〕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按】“此為臟寒”之“此”字,當是“非”字,若是“此”字,即是臟厥,與辨蛔厥之義不屬,當改之。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大便〕,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按】“結胸”二字,當是“大便”二字。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皆無可下之理,今曰不可下,何所謂也?當改之。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若〕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后三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余,必發癰膿也。
【按】“不發熱者”之”‘不”字,當是“若”字,若是“不”字,即是除中,何以下接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之文耶?當改之。
傷寒脈遲,六七日,(厥而下利),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按】“傷寒脈遲六七日”之下,當有“厥而下利”四字,若無此四字,則非除中證也。況有此四字,始與下文反與黃芩湯之義相屬,當補之。
正誤存疑篇
正誤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弦〕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按】“浮大上”之“上”字,當是“弦”字,始合論中三陽合病之脈,若是“上”字,則經論中從無兩寸脈主三陽病之理,當改之。
二陽并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郁在表,當解之,{熏之}〔以汗〕。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郁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按】“熏之”二字,當是“以汗”二字,始與上下文義相屬,當改之。
正誤存疑篇
正誤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弦〕者,與小柴胡湯。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按】“脈沉緊”當是“脈沉弦”。若是沉緊,是寒實在胸,當吐之診也。惟“脈沉弦”方與上文之義相屬,始可與小柴胡湯,當改之。
傷寒吐下后,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按】“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三句,與上下文義不屬。注家皆因有此三句,不得不支離蔓衍,牽強解釋。每見此病總因汗出過多,大傷津液而成,當用補氣補血、益筋壯骨之藥,經年始愈。此三句必是錯簡,當刪之。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
【按】禹余糧丸,為澀痢之藥,與此證不合。“與禹余糧丸”五字,衍文也,當刪之。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數〕,{弱}〔數〕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數〕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按】三“弱”字,當俱是“數”字。若是“弱”字,熱從何有?不但文義不屬,論中并無此說,當改之。
正誤存疑篇
正誤
{傷寒所致}太陽病,痙濕 ,此三種,宜應別論。
【按】“傷寒所致”四字,甚無所謂,當刪之。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
【按】“反惡寒”之“反”字,衍文也。剛痙證應惡寒,非反也,當刪之。
正誤存疑篇
正誤
惡寒脈微而復利,利(不)止,亡{血}〔陽〕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按】“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熱補藥?利止是“利不止”,亡血應是“亡陽”,當改之。
正誤存疑篇
正誤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大〕而澀,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按】尺中“微”字,當是“大”字,若是“微”字,斷無可下之理,當改之。
正誤存疑篇
正誤
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脈來{頭小本大}〔大去小〕,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為陰盛),則汗出;下微{本大}〔小〕者,(為陽盛),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按】“脈來頭小本大”,當是“脈來大去小”。“上微頭小者”,當是“上微小者為陰盛”。“下微本大者”,當是“下微小者為陽盛”。始與上下之義相屬,當改之,補之。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營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摶,名曰綱。衛氣弱名曰 ,營氣弱名曰卑, 卑相摶,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摶,名曰{沉}〔強〕。
【按】“名曰沉”之“沉”字,應是“強”字,玩下文可知,當改之。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發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抱,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按】“薄鮮硬”三字,不成句,應是衍文,當刪之。
北方腎脈,其形何似?師曰:腎者水也,名曰少陰,其脈沉滑,是腎脈也。腎病自得沉滑而濡者,愈也。
【按】東南西方,皆有其文,惟缺北方,仿經文補之。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食飲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按】“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二句,與上下之義不屬,當是錯簡。
陽脈{浮}〔濡〕,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其脈{沉}〔弱〕者,營氣微也;其脈{浮}〔濡〕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
【按】“陽脈浮”,“其脈浮”之二“浮”字,當是“濡”字,若是“浮”字,則與衛氣衰、汗出如流珠之義不屬。“其脈沉”之“沉”字,當是“弱”字,若是“沉”字,則與血虛營氣微之義不屬,當改之。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患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患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自〕和,處言已愈。
【按】“不和”應是“自和”,若不和,如何言愈?當改之。
正誤存疑篇
正誤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動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按】“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動,至名曰結陰也”數語,文義不順,且前論促結之脈已明,衍文也,當刪之。
陰陽相摶,名曰動。陽動則{汗出}〔發熱〕,陰動則{發熱}〔汗出〕,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按】陽動則“汗出”二字,當是“發熱”二字;陰動則“發熱”二字,當是“汗出”二字。陽加于陽,豈有汗出之理?《素問》曰:陽加于陰,謂之汗。遵經移之。
脈陰陽俱緊,主于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入}〔人〕安,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
【按】“緊去入安”之“入”字,當是“人”字。人安,謂不吐利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二句,與上下文義不屬,應是衍文,當改之,刪之。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熱〕,{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熱〕,相摶,則灑淅惡寒也。
【按】“數為虛”之“虛”字,應是“熱”字。“風為熱,虛為寒”二句,應是衍文。風虛相摶之“虛”字,亦應是“熱”字。當改之。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衛虛〕,諸弱{發熱}〔營虛〕,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郁冒不仁,以胃無谷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按】“諸濡亡血”,當是“諸濡衛虛”,“諸弱發熱”,當是“諸弱營虛”。濡、浮而無力,候陽虛也,豈有亡血之理?弱、沉而無力,候陰虛也,豈止發熱而已?當改之。
師曰:病患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按】“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二句,與上文義不屬,衍文也,當刪之。
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陽〕氣微,遲者{營}〔脾〕中寒。{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陽氣微,脾中寒〕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
【按】條末“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句,此是論脾胃,不關營衛。故弱者衛氣微,當是“陽氣微”;遲者營中寒,當是“脾中寒”;上下文義始屬。營為血,豈有血寒發熱之理?衛為氣,氣微者,皆不成文,今悉易之。當是“陽氣微,脾中寒者心內饑”,閱下條言胃氣有余自知,當改之。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者,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沉〕而{浮}〔滑〕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尿膿也。
【按】“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二句,與上下文義不屬,當刪之。少陰脈弦而浮,豈可謂如經乎?當改“沉”、“滑”二字。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入〕;澀則{食不得入}〔不得小便〕,名曰關格。
【按】“水谷不化”之“化”字,當是“入”字,若是“化”字,是能食也,何名曰格?“食不得入”當是“不得小便”,若有小便,是水道通也,何名曰關?悉改之。
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摶,腸鳴而轉,轉即氣動,膈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痛〕也。
【按】“陰腫大而虛”之“虛”字,應改“痛”字,細玩自知。
正誤存疑篇
存疑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卻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與五苓散。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 之洗之,益令熱被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正誤存疑篇
存疑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盒飯數,而反不數,及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下之后,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干姜附子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者,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正誤存疑篇
存疑
病患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以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饑,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便膿血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摶,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