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9章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正誤存疑篇

存疑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正誤存疑篇

存疑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

后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干姜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傷寒脈浮,醫以火逼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正誤存疑篇

存疑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得皮中所致也。

正誤存疑篇

存疑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發汗,躁不得眠。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栗,不能自還。

厥,脈緊,不可發汗;發汗則聲亂咽嘶,舌萎聲不得前。

咳者則劇,數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饑煩, 時而發,其形似瘧,有寒無熱,虛而寒栗。咳而發汗,蜷而苦滿,腹中復堅。

正誤存疑篇

存疑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微反在上,澀反在下,微則陽氣不足,澀則無血;陽氣反微,中風汗出,而反躁煩;澀則無血,厥而且寒。陽微不可下,下之則心下痞硬。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為陽運,微為陰寒,上實下虛;意欲得溫,微弦為虛,虛者不可下也。

脈濡而弱,弱反在關,濡反在巔,浮反在上,數反在下,浮為陽虛,數為無血,浮為虛,數生熱;浮為虛,自汗出而惡寒;數為痛,振而寒栗;微弱在關,胸下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脅。振寒相摶,形如瘧狀,醫反下之,故令脈數發熱,狂走見鬼,心下為痞,小便淋漓,少腹甚硬,小便則尿血也。

脈濡而緊,濡則衛氣微,緊則營中寒;陽微衛中風,發熱而惡寒;營緊胃氣冷,微嘔心內煩。醫為有大熱,解肌而發汗,亡陽虛煩躁,心下苦痞堅,表里俱虛竭,卒起而頭眩,客熱在皮膚,悵怏不得眠。不知胃氣冷,緊寒在關元,技巧無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熱因時罷,栗栗而振寒;重被而覆之,汗出而冒巔,體惕而又振,小便為微難,寒氣因水發,清谷不容間,嘔變反腸出,顛倒不得安,手足為微逆,身冷而內煩。遲欲從后救,安可復追還!脈浮而大,浮為氣實,大為血虛;血虛為無陰,孤陽獨下陰部者,小盒飯赤而難,胞中當虛,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應衛家當微,今反更實,津液四射;營竭血盡,干煩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醫復以毒藥攻其胃,此為重虛,客陽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傷寒,脈陰陽俱緊,惡寒發熱,則脈欲厥;厥者,脈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惡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若熱多者,目赤脈多,睛不慧。醫復發之,咽中則傷;若復下之,則兩目閉,寒多便清谷,熱多便膿血;若熏之,則身發黃;若熨之,則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若小便難者,為危殆。

傷寒發熱,口中勃勃氣出,頭痛目黃,衄不可制,貪水者必嘔,惡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瘡,假令手足溫者,必下重便膿血。頭痛目黃者,若下之,則目閉。貪水者,若下之,其脈必厥,其聲嚶,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栗,陰陽俱虛。惡水者,若下之,則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苔,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嚙,粥入則出,小便不利,兩脅拘急,喘息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谷氣多入,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脈數者,久數不止,止則邪結,正氣不能復,正氣卻結于臟,故邪氣浮之,與皮毛相得。脈數者不可下,下之必煩利不止。

傷寒,發熱頭痛,微汗出,發汗則不識人;熏之則喘,不得小便,心腹滿;下之則短氣,小便難,頭痛背強;加溫針則衄。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

正誤存疑篇

存疑

凡言銼如麻豆大者,與 咀同意。夫 咀古之制也。古人無鐵刀,以口咬細,令如麻豆,為藥煎之,使藥水清,飲于腸中,則易升易散。今人以刀銼如麻豆大,此 咀之易成也。

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每銖約今四分一厘七毫),六銖為一分(去聲),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李杲曰:六銖為一分,即今二錢半也,二十四銖為一兩。古云三兩即今之一兩,云二兩即今之六錢半也)。

今方家云等分者,非分兩之分,謂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爾,多是丸散用之。

丸散云刀圭者,十分(平聲)方寸匕之一,準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五匕者,即今五銖錢邊五字者,抄之不落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匕即匙也)。

藥以升合分者,謂藥有虛實輕重,不得用斤兩,則以升平之。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十合為一升。

升方作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納散藥物,按仰之正爾,微動令平爾(李時珍曰:古之一升,即今之二合半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當去心皮柞之,以一分準十六枚。附子、烏頭若干枚者,去皮畢,以半兩準一枚。枳實若干枚者,去穣畢,以一分準二枚。橘皮一分準三枚。棗大小三枚準一兩。干姜一累者,以一兩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畢稱五兩為正。蜀椒一升,三兩為正。吳茱萸一升,五兩為正。菟絲子一升,九兩為正。 子一升,四兩為正。蛇床子一升,三兩半為正。地膚子一升,四兩為正。其子各有虛實輕重,不可稱準者,取平升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畢稱五兩為正。蜀椒一升,三兩為正。吳茱萸一升,五兩為正。菟絲子一升,九兩為正。 子一升,四兩為正。蛇床子一升,三兩半為正。地膚子一升,四兩為正。其子各有虛實輕重,不可稱準者,取平升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重半兩為正。甘草一尺者,二兩為正。云某草一束者,三兩為正。云一把者,二兩為正。

凡煎湯藥,初欲微火令小沸,其水數根據方多少;大略藥二十兩用水一斗者,煮取四升,以此為難。然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服湯宜小沸,熱則易下,冷則嘔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文山县| 五原县| 砀山县| 龙海市| 大厂| 成武县| 庆阳市| 鹤壁市| 肃南| 乌兰县| 龙里县| 吉首市| 鹤岗市| 长阳| 临沭县| 固始县| 苏州市| 顺义区| 紫阳县| 丽水市| 洞口县| 玉树县| 平武县| 双辽市| 林州市| 邹平县| 九龙城区| 舟山市| 淅川县| 聂拉木县| 铁岭市| 庆元县| 砀山县| 兴城市| 额济纳旗| 宁津县| 海宁市| 湖口县| 栾川县| 济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