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第七卷

依于尋伺有染離染立三地別。不依彼種現起有無等者。瑜伽釋略有三解。有義。三地就二前后相應建立。謂欲界地.及初靜慮粗心.心所。前后相續可有尋伺共相應故。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粗心.心所。前后相續定無有尋。唯可有伺共相應故。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以上諸地諸心.心所。前后相續決定不與尋.伺相應。名無尋無伺地。若欲界地及初靜慮.靜慮中間細心.心所不與尋.伺共相應者。及一切色.不相應行.諸無為法。不與尋.伺共相應故。亦皆說名無尋無伺地。故后論言。有尋有伺地.無尋唯伺地一向是有心地。無心睡眠.無心悶絕.無想定.無想生.滅盡定.及無余依涅槃界。并名無心地 有義此三就二離欲分依建立。謂欲界地.及初靜慮諸法.假者。于尋及伺并未離欲。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諸法假者。尋已離欲。伺未離欲。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已上諸地諸法.假者。于尋及伺并已離欲。名無尋無伺地。若在下地并已離欲。亦得說名無尋無伺地。故后瑜伽第四言。此中由離尋.伺欲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所以者何。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于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已離尋.伺欲者。亦有尋.伺現行。如出彼定及生彼地 如實義者。此三但就界地建立。謂欲界地.及初靜慮有漏無漏諸法。于中尋.伺俱可得故名第一地。靜慮中間有漏無漏諸法。于中無尋唯有伺故名第二地。第二靜慮已上諸地有漏無漏諸法。于中尋.伺俱無有故名第三地。故瑜伽第四言。此中欲界.及初靜慮若定若生。名有尋有伺地。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無尋唯伺地。第二靜慮已上色界.無色界全。名無尋無伺地。無漏有為初靜慮定。亦名有尋有伺地。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故。余如前說 若就相應及就離欲建立三地。攝法不盡。亦大雜亂。雖言有尋有伺等地。唯是有心。此就一門粗相辨地。于此門中。唯說第二靜慮已上無尋無伺地中。無想定.無想生.滅盡定名無心地。余一切位名有心地。后有四門同異建立。如后當說 雖言此中由離尋.伺欲故。說名無尋無伺地。然唯說彼第二靜慮已上諸地。必定已離尋.伺欲故。不言已離尋.伺欲者下地諸法。亦得說名無尋無伺。若如是者。未離下地尋.伺欲者上地諸法。亦應說名有尋伺等。如是建立成大雜亂。是故此三唯就界地上下建立 今觀此意。依染.離染非釋有尋有伺無尋唯伺地。但釋無尋無伺地。即此論文便非盡理。云何可言依有染無染立三地別。身在下界成三地染應名三地。已隨所離應非彼地故 今應問此第三師解。界地何由得成差別 由有地法粗細異故 彼粗細異如何得成 必依有染系法別故。無漏離染依此地法亦殊。已斷是此有染種類。故彼地攝。言有染者。有現行染。故身在下雖成三界種子有染不名三地。言離染者。據生上義。即非前地。不言已離此染即非此地故。唯識文正。不同瑜伽。瑜伽但依第二禪以上為論。如前第三師會 又解。此中言有染者。有彼現行染。離染者。即無漏等。隨所離染地。即前有染之地今離故名離染。隨此有.染離染二種有殊。地界法異。皆應所應二種皆是彼地所攝。不說有染是彼地。離染即非。故文無妨。不同瑜伽。瑜伽但說第三地故。由此真智亦屬三地。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以諸無漏性離染法依彼他法。尚即彼地。況已離染。三地有漏法而非三地。故文正義。不爾便為不正義也。

五十六云。問生第二定或生上地。若有尋有伺眼等識現在前云何此地無尋無伺。若不現前云何于彼有色諸根而能領受彼地境界。答由有尋有伺諸識種子。隨逐無尋無伺三摩地故。從彼起已此得現前。乃至廣說。

三.七分別。今以十門分別。一出體。二行相。三釋名。四廢立。五八識所攝。六有無漏。七三世所緣。八與十散動十分別相攝。九斷位。十問答分別 尋.伺本末頌。

體.境.行.等起  差別.及決擇

行.觸.引.相應  求業名流轉

瑜伽第五。尋.伺以七門分別。一體性。二所緣。三行相。四等起。五差別。六決擇。七流轉。一體性者。不深推度思為體性。若深推度惠為體性。二所緣者。以名.句.文身義為所緣。三行相者。尋求行是尋。伺察行是伺。四等起者。謂發語言。五差別者。謂七分別。六決擇者。若尋.伺即分別耶等。若尋.伺皆分別。有分別非尋.伺。謂望出世道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所法。七流轉者。五趣之處皆為六問。如那落迦尋.伺。何等行。何所觸。何所引。何相應。何所求。何業轉。乃至初靜慮尋.伺為問亦爾。且地獄中戚行轉。觸非愛境。引發于苦。與憂相應。常求解脫。嬈心業轉。一向苦受。餓鬼亦爾。傍生.人趣.大力餓鬼。多分戚行。少分欣行。多觸非愛。少觸愛境。多分引苦。少分引樂。多憂相應。少喜相應。多分求脫苦。少分求遇樂。嬈心業轉。欲界天尋.伺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觸可愛。少觸非愛。多引樂。少引苦。多喜相應。少憂相應。多分求遇樂。少分求脫苦。嬈心業轉。初靜慮地一向欣行。一向髑可愛境。一向引樂。一向喜俱。唯求不離樂。不嬈心業轉。

十五不共業。頌曰。

分別.審所緣  醉.狂.夢.覺.悶

醒.發業.離欲  退.斷.續.生.死

瑜伽第一說意識十五種不共業。一分別所緣。即七分別。二審慮所緣。謂如理.不如理.及俱非所引。三醉。四狂。五夢。六覺。七悶。八醒。九能發身.語業。十離欲。十一離欲退。十二斷善。十三續善。十四生。十五死。

法華第二。舍利弗云。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彼偈又云我已得漏盡。聞亦除憂惱 疑悔即惡作。厭也。惠俱無貪。疑即事疑。疑不作佛。憂即是悔。悔先惡故。悔即是疑。

此中正思惟。若體是尋通無漏者。何故五十七二十二根中五根。不攝三十七中六法。謂語.業.命.喜.安.舍。故正思惟別即惠根。此師以因果通論故體即惠。前師此可為正。故尋非無漏。以尋名說之。如三界適悅名樂。瑜伽第四云。若無漏界有為定所攝初靜慮。亦名有尋有伺。依尋.伺處法緣真如為境入此定故。不由分別現行故。故知尋.伺引無漏。無漏引中兩解皆得 若言尋.伺必是分別。而不定說唯屬第三故通無漏。何不對分別四句分別。以互有寬狹故 悔離欲舍者。法華經第二。舍利子云。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悔者是法疑悔。非煩惱也。

五十六說。身行有三。謂出.入息.及身業。語行亦三。謂尋.伺.及語業 正思惟與語為目故。尋通無漏 五十七。五根不攝三十七品中六語.業.命.喜.安.舍。不說不攝正思惟即是惠故。此云何通 瑜伽五十六說。身行有三。謂入.出息.及身業。語行亦三。謂尋.伺.及語業。意行亦三。謂受.楊.及意業。故佛無尋.伺何妨語轉。業不無故 第四禪中二息等既無其身得住。二定處應無尋.伺。及語業故語應亦轉 遍.非遍行故。如前已說。身業唯染不可為例。又論且舉身業染者。論實亦有無漏善法。不爾佛身語如何得轉耶。故以業思為轉。常入第四定故。

心所俱生頌曰。

五法五俱起  九法必六俱

九法必十四  二十一十五

三法起十六  八法十七俱

是心所相應  惠者應當思

瑜伽五十七二十二根中。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遠行及獨行。無身寐于窟。答依意根處。由于前際無始時故。遍緣一切所知境故。名為遠行。諸心相續一一轉故。無主宰故。名為獨行。無色無見亦無對故。名為無身。依止色故名寐于窟 攝論第四云。游歷一切所識境故。名為遠行。為證此義。復說獨行。無第二故。言無身者。無形質故。寐于窟故。居在內故 言調此者。于如是心作自在故。難調心者。性[怡-臺+龍]悷故。

上座部勘有中有。無何得說言中有必起潤生煩惱耶 本計無中有。末計有故。已下文理唯識中看。

無想異熟威儀除行。無在因中行入定故。果難起故。

和上所立唯識比量云。真故極成色。不離于眼識。自許初三攝眼所不攝故。猶如眼識 順憬師決定相違云。真故極成色。定離于眼識。自許初三攝眼識不攝故。猶如眼根 此如憬師抄解。裕師邊取。

他心智中。應敘安惠師解二十唯識文。

瑜伽八十九受有八種。初二內外。后六即六六法所建立。所以后勘。前第三論抄注之。

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等者。于中有五難。取下第五問應為第一。第二應為第二。第一為第三。余如次 一問。如五十九云見諦唯以隨眠潤。初圣亦以現行潤。既說異生現.種潤。異生應有唯種潤 答圣多階降潤有現行。異生類等故無唯種 亦應圣生他地唯種潤生。若生自地以現行潤故。異生亦應爾。若生自地未有治道故可用現。生他地應唯種潤 今解不然。無漏道圓。勢勝煩惱。無漏道缺。或現便強。不同異生故不為例。

二難。初二果圣生自地潤通現行。不還生自處義應現潤 答此可爾。準初二果故。如處處不還等。論略不說。又理不然。初二果未有圓道故。可用現潤。第三果已有圓道故。設生自地亦唯種潤。論五說以現行潤故。唯初二果說用現故 三難。何故異生潤現.種俱潤。圣人但種。種強彼耶 答圣業決定。業強可唯藉種。異生業不爾故通現行 問若爾者初二果業亦已決定。應唯種潤 答凡生苦逼善業微。必藉現行方可潤。圣生苦少善業勝。由此唯用種子潤。無漏亦可資有漏故。不同凡夫。又凡夫不覺生多小。可藉煩惱現.種皆助潤。圣人知業多小定。由此唯用種子潤 四難。六行所伏不伏潤生貪等。唯伏散境貪等。何故凡夫得定而不下生潤。業皆在乃生他地 答藉助伴貪愛等故可潤生。彼伴已亡力弱不能獨潤。由此不生下地。又凡造新業勝而上生。圣由故業而生。有種即生彼地如凡夫在欲界具五趣之業。隨一業勝而先生。故雖下業不無。上業勝初先往。若上業劣。排之為后報。退失上定而生自界。亦無有失 五難。何故不許六識中俱生我見等。雖得世道而不能伏。雖得第三果下不能斷。至上方斷如第七識耶 答彼障果及障出自地故。不同第七微細不障果及出自地故。

瑜伽第十二云滅定中云。先于其心善修治故。不分別諸行相狀。能入此定能出于定。由極多修習故。任運能入出。出滅定時觸二種觸。一不動。二無所有。三無相。出定之時多由三境而出于定。一由有境。二由境境。三由滅境。如其次第觸三種觸。緣于有境而出定時。無有我慢擾動其心謂此為我。乃至計未來我當有等。故觸不動觸。緣于境境而出定時。無貪無嗔無癡所有。故定觸無所有觸。緣于滅境而出定時。于一切相無思惟故。緣無相界故。言觸無相觸 此意言。出定已緣三境。有境者有為五蘊。即以依非想相而入定心今出。滅境者即以依滅盡相而入于定今出。于二之上無三煩惱之所有。故觸無所有觸名緣境境。引后不定。隨彼出心不與入同。行相別故 或緣六塵而出于定總名境境。此唯是境之境。此說任運自在出定。若未自在而出定時緣于境界。雖無文說不過此三。

問何故悶.睡俱引無心。問即有觸塵之體。睡不爾耶。睡有睡心所。悶即無耶。有心悶時此悶何也 由悶觸增引生悶位。不同睡數引別位生故。無悶心所也 睡何故非觸塵 能引心所即是睡數。能引悶觸即是心悶故。所以無也。悶或惛沈。無堪任故。或悶即依五蘊上假立。如生無色生死悶數。即本識相應六數也。

五無心。三唯一界。謂睡唯欲。無想定.生唯色。一通三界。謂悶。一非界。謂滅定。二唯一界起。謂睡.無想天。一通二界起。謂無想定。一通三界起。謂悶。一通三界.非界起。謂滅定。亦在凈土起故。二唯善。謂二定。三唯無記。謂余三。

行相有二。一影像相名行相。何故即似本境。二見分名行相。何故不似耶 答影像名行相。見分之行解相狀。見分之行但境相貌。見分名行相。行于境體中故。如無分別智無狀相。故似不似。又未必影像相一向似境。無為緣等即不似故。

答等無間緣有六。一且隨他義答。二舉自正義答。三識起無初答。四例所同心答。五指喻顯法答。六別以理微答。

三界唯心。依有漏法以明唯識。又說所緣唯識所現。依心生境以明唯識。又說諸法皆不離心。此依不離以顯唯識。唯此一門具攝諸法。又說有情隨心垢.凈。依內異熟以明唯識。又說成就四智菩薩。依修因以明唯識。又伽他說心意識所緣等。亦以所緣名為唯識。

四智中初唯觀境。次唯觀智。三雙觀境.心。又初唯破薩婆多。次唯破經部。后雙破。

現量乖宗難中。應敘薩婆多.正量部.大眾部。及取他又乘心為難。解中應亦疏牒。

燈光舒光至彼。違對法第二。破云如燈光頓發聲亦爾。勘抄。舒光者隨順理門。頓發大乘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沙洋县| 开封市| 龙江县| 泊头市| 霍邱县| 固镇县| 夹江县| 滨州市| 芒康县| 青铜峡市| 雷州市| 滁州市| 资阳市| 五莲县| 沅陵县| 毕节市| 克什克腾旗| 黑河市| 上思县| 邵阳市| 汤阴县| 南平市| 县级市| 蒲城县| 菏泽市| 轮台县| 凤阳县| 象州县| 武清区| 天峨县| 汉沽区| 九江市| 宣城市| 阜康市| 临颍县| 宁南县| 忻城县| 沈阳市| 自贡市| 徐汇区| 长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