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問如苦極故意有苦根。地獄之根人中回受。如賢愚經第十二卷說。鴦掘摩羅人中得阿羅漢果已被火燒殺。彼極苦根人中有不 有解地獄人中唯受四處或五處。不受六識果。唯識十證中云。意中業果。雖起無雜。而有間斷。即說不于余趣受故。準此一文。唯回受四處或五處果。五根.六識并不得 又解論據非懺悔及入圣者。趣生無雜。從多分故。非回受者。故六識并可通回受。六識之中皆受苦故 問此護法論師憂.苦種子為同為異 設爾何失 問若言同者。何故地獄苦根不亦名憂。若別者何故初二定名喜亦樂。地獄憂.苦不許二名。若一苦根亦名憂者。三根不成復為自害。第三即是憂根不成故 今憂.苦二根種子定別。俱行逼迫。由無分別有分別故。苦.樂二根或同或異。如無分別智及后所得四地已前各別種生。五地已上或同或異。二種生一現。一種生二能。亦無過失。現行之中無二惠故。行不相違。一念俱說。喜.樂亦爾。故不同憂.苦 問安惠師憂.苦種子亦爾。何故地獄憂根不亦名苦如下二定喜。何故苦極不名為苦如第三定樂 答憂.苦行增。二不俱說。喜.樂不違故一念生 問何故等順異于違。苦極非意。違乖于順。樂極在心。由有分別.無分別故。此師地獄許起分別煩惱故。前師不然。此義應思。極難解也。

善等三性六識為遠因等起.剎那等起分別。

四無記等幾有三業。異熟心等能發業不。

非業果心定得發業及隨轉。業果者雖未見文理實難。判余者得 其初起苦樂受。如善.不善共難故。必由染.凈心引方隨等流。離欲苦根既無憂引。如何初起 善惡性隔難。初生隨意性。苦.樂非性別。舍引即隨生。

解欲中。第一師云可厭事即無欲。其無漏心有無欲時。無漏第七緣因第八亦應無欲故。此理非違。第二師若有求希資具.什物欲禾稼等。豈無欲耶。故并非正。

第六卷

信中忍.樂.欲別。于三境中隨增義說。后二唯善亦唯樂欲為名。初通染.凈故標忍號其實于滅.道亦樂欲故。于后二亦忍可故 有能中。謂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對法但云謂我有力能得能成。若準此解。其信二善即得無為能成覺者。即信實有。信有用故。或信德攝。法中攝故 今又解云。信此二善能得涅槃。能成大覺等。是信有能。有功能故。

被甲加行等。論既自釋 有勢等句無文解釋。勢謂威勢 勤謂策勵 勇謂勇銳 堅猛謂固進 不舍善軛。謂永不屈及不止 善法立少染法立多者。染法曾熏時長。法廣故多說之。善法起少時促。法略故少說之。若在佛位由因廣故。果善無邊。欲令聞者歡喜希求。所以多說。

善法修斷及不斷中。應敘六十五緣縛之義。及五十九二斷之義。至下第八當廣分別。威儀.工巧.變化既通善性。善中具幾。各應思之。

薩迦耶見二十句六十五中。準前計我。略有三種。一者即蘊。二者離蘊。三者與蘊不即不離。此句但是初即蘊計。無后二計。離蘊總說而為一我。蘊別有三。如是我所有十五句。既說與蘊不即不離。不可定說蘊為我所。故無諸句 然準瑜伽第六及六十四。離蘊有三。一者異蘊住在蘊中。二者異蘊住離蘊法中。三者異蘊非住蘊中非異蘊中。一切蘊法都不相應。如是三種皆有十五我所。合成四十五句我所。并我總有四十八句。說所行相各有起.處.緣。謂緣歷.依起.所緣三義皆得。若緣處者不分別處。又有四十八。若分別者一處有三十三我所.一我。合三十四。十二個三十四。合四百八。十二個我見。三百九十六我所見。十八界等隨應當知。

瑜伽第八說有七倒。謂想倒.見倒.心倒.及凈.樂.我.常。彼四妄想分別是想倒。于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執著是見倒。于所執著貪等煩惱名心倒。煩惱有三。一倒根本。謂無明。二倒自性。謂薩迦邪見.邊執見一分.見.或取.及貪.三倒等流。謂邪見.及邊執見一分.恚.慢.及疑。薩迦邪見是無我我倒。邊見一分是無常常倒。見取是不凈凈倒。或取是于苦樂倒。貪通二種。通凈.樂二倒故 一會如疏。又解此隨順門故二取收。不說見.戒有所依緣及二義不具非二取攝。若單緣見及俱緣同時五蘊并前后伴類為勝.能凈是見取。若單緣俱時及前后五蘊并一切法為勝.能凈。或勝非凈。或能凈非勝。并緣見及俱緣同時五蘊。為勝非能凈。為能凈非勝。皆非見取。戒取亦爾。若緣見增隨順戒劣亦名見取。戒增隨順見劣亦名戒取。若緣二俱增。行相亦俱增者。必非二取。二取不相應故。但是法執染惠。非二見攝。二見攝者必推求深。行相獨勝故。不作如前等解。便違此及瑜伽等文。二義不具。設二義具非見.戒者非名所目。故非二取。

三惡趣極苦處。不造往惡趣業。無分別惑故。可造人.天業耶 答不障。但言無分別煩惱。不說無人.天業故。若自不起不共無明。如何造人.天業。故亦不造。此論總報。別報可造。善.惡俱得。

生在下地起無色界幾煩惱。唯起于六或七。謂見取.慢.疑.愛.癡.及我見。若定若生不過爾故。又可起彼戒取。執彼定為勝因故。無起彼邪見及邊見文。不同色界有六十二見等故。生欲起色界定五。散中謂身.邊.慢.愛.疑.二取。不見起耶見之相。二無因論亦是定后起彼耶見。九皆容起。并起戒取執彼定為勝因故。然無此文生無色界除下潤生我.貪.慢二見.癡。余更不得起。彼無中有可說起謗等故。生無色界唯起下俱生。無起分別相。無中有起謗故。

六十二初文。說五種愛緣上者。謂或證得等至出已。計為清凈.可欣.可樂.可愛.可意隨念愛味 或未證得。或已證得。未來愛味增上力故。進求欣樂而生愛味 或已證得計為清凈.可欣。乃至廣說現行愛味。若從定出可生愛味。若正在定無有愛味。愛味者謂于是中遍生貪著。后文說二種。謂未得定者有染污。謂希上生深生愛著。不染污愛緣上定者。謂方求離欲生。廣如六十二說。

我見別緣不緣他地者。修道我見有二行相。一總緣得他地。二別緣不得。見斷我見亦有二類。一見為他我則得。二計為自內我即不得。今說不得隨義應知。或無分別我見緣他地者。梵王常等即定我見故 下上相緣中。下地緣上二界皆同。無文遮故。上緣下中。無色界中無別緣慢。總緣亦有慢。余如前皆有。見.戒二取理定不得。除總緣行相。無別體故。

貪嗔癡俱生與三受俱者。瑜伽五十五說俱生通一切識身者。與一切根相應故。其分別者。瑜伽論貪貪違緣憂.苦俱。嗔遇順境喜.樂俱。今此文通一切。不遮俱生.分別二。引皆同應廣如彼。

慢有二種。一高舉。二卑下。高舉有三。一稱量。二解了。三利養。以卑下慢與憂相應。高舉不爾。故前所說不與身.耶一分俱。此與憂俱。據卑下說亦不相違。

正義若地獄無分別煩惱。應無因力斷善者死時續等。解云。勢力不生。非因邪見。

五十九云。于利養等他引猶預疑與憂相應。于惡趣等他引猶預喜根相應。邪見先作妙行憂根相應。先作惡行喜根相應。二取隨境故四受俱。五十九中但依欲界疑.邪見等說。此通一切地。故與樂相應。

要得根本定煩惱方起。有依未至斷欲九品已。不得根本命終。此人以何現行潤生 有解無此。必得方命終故。如第七生預流無命終不得應果者。心得根本定方命終。有解亦有。唯以隨眠潤生。如見諦以隨眠。亦有現行潤故 此亦應爾。伏修不伏見。見惑既不善。何不感惡趣而生上界耶。若以勢力不行。何不名伏。今以義解。由勢不行不能發業。設使有者輕而不重。非決定業不感欲界生。若正六行所厭名為伏故。不爾便退。煩惱強故。定力勢劣弱故。以無修伴。弱故不能。

一切有事無事煩惱不過三種。一諸見所緣本是無事。余是有事。因此見行相本無決定余不定故。當對法第七。二行相深迷無我。名緣無事。余名有事。所謂行相深境。必迷無我故。余必不定。五十九云。見.慢名無事。貪.恚名有事。無明.疑通二種。對法第五同。三見道所緣名緣無事。修名有事。見道諸惑分別猛利多橫執故。修道少故。瑜伽云。見所斷名緣無事。余名有事。除緣現在.無為有體法。緣過未.鏡像等名緣無事。所余名緣有事。本境有故。對法云。非有所緣。謂顛倒心.心所。及緣過未等。余名有事。本質或無名緣無事。余必有名緣有事。五十九云。無事緣謂無事煩惱。有事緣謂有事煩惱。與唯識同 今觀此義。初二門。一本體有名有事。二無質影像中無體用名無事。影像中有決定執名無事。但五見。不定名有事。癡.愛.慢雖亦有執。不決定故。二執者名無事。二不執名緣有事。故見.慢.愛等此名無事。余名有事。三朋屬見道名無事。修道名有事 隨前諸文據實有無事二門即盡。一本質。影像。二影像之內有體.無體。如緣過.未等名無事。現在有體法及無為名緣有事。然于中義別更分三種。一決定不定。二執.不執。三明屬見.修道法。即五重中前三重是。

如大論第十一五蓋中。說惛沈.睡眠二別相。太好。

隨煩惱中諂誑覆等。癡分者亦非嗔俱者。依多粗相說。據實亦俱。如嗔故誑他引諂覆自罪者。理亦應然。相細隱故論略不說。余解如疏。

隨煩惱中。忿等隨所依.緣總.別惑力。皆通四部。有依少諦緣多諦。有依多諦緣少諦。有依多緣多。有依少緣少。后二行相可知。初二是何諦惑。為從所依判諦。為從所緣。俱不定故。由此應言。所緣即所依。緣謂緣借故。非所緣境。境不定故 有義所依即所緣境也。以所緣境為所依杖。依從所緣判諦。依不定故 有義依與緣別。如疏中解。若依初二解。初二句無妨。若依第三解。初二句云何 有解。必無此者 有解。隨增屬諦。依增緣弱。憐近引故屬依。緣增依弱屬緣。疏遠引故。

諸本隨惑幾異熟生。通威儀.工巧。

覆自罪為覆。覆他為覆。非也。如比丘尼覆他粗罪亦名覆。菩薩說他罪為罪為福。憂惱俱生勢伏可除。善者及分別煩惱。世間離欲。汝何心故惡心皆覆。此中且說自覆。無惡心皆善(云性不行勢分力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突泉县| 拉萨市| 洛隆县| 云霄县| 建宁县| 张家港市| 澄迈县| 开江县| 手机| 德阳市| 盘山县| 黄浦区| 治多县| 株洲县| 呼图壁县| 黄梅县| 舟曲县| 施秉县| 吴江市| 灵宝市| 鲁甸县| 泌阳县| 泸水县| 科尔| 彝良县| 阿城市| 锡林郭勒盟| 台安县| 崇明县| 南昌县| 大英县| 龙岩市| 涞水县| 青阳县| 和平县| 定兴县| 翁牛特旗| 双牌县| 湘潭县|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