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 于一味凈覺之中。說輪回本末種性差別雜染等法。而無乖失故不思議

本所不見。本所不聞 立相之教染凈迢然。破相之宗染凈俱絕。今顯出覺性染凈融通。故此之前未曾聞見

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蕩除細惑。二請后中文二。一正問

愿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 舉所正覺性。問能證位地。覺心一味因果皆差。二義既乖故須起問。二結益

令末世眾生聞此圣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下三唱仿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清凈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凈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正說中長行二。一明圓覺無。證二明對機說證。初中二。一法二喻法二。初正明無證。后征釋所以。今初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 非前五性及貪愛等輪回差別之性

性有 前差別性皆有圓覺

循(循隨)諸性起 圓覺不守自性。隨緣遍諸差別之性。諸性起時全覺性起故法身。不增不減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

無取無證 非當情之境

于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次下便自征釋所以云

何以故 何以無菩薩眾生

菩薩眾生皆是幻化?;没瘻绻薀o取證者 約有幻垢名曰眾生。對離幻垢名為菩薩。故二皆空。然前輪回及此修證皆云無者。前似岸移。此如鏡像。二喻

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夫眼能見一切。唯不能自見眼根。又如眼光照矚物時。境則萬差見即是一。故云平等。但約于凡圣無分別勝劣之心。說平等義。亦無有能作平等之者。二對機說證文二。一總標大意。二證位階差。前中二。今初功用有殊

眾生迷倒 眾生若無迷惑顛倒。則無差別之義。故先標此。約之以明證覺差別。迷倒之體即根本無明及三細六粗。論中亦約翻此。以顯始覺階位

未能除滅一切幻化 執之為實

于滅未滅 即論四位中前三覺前不覺后也。謂障習漸盡如一分塵盡一分鏡明

妄功用中 七地已還皆是夢中修道。故華嚴有夢渡大河之喻。圓明證悟始知煩惱本無。則見能斷智慧功用亦是虛妄。如夢中以藥治病得差寤后則藥病俱無。故言妄功用也

便顯差別 正是總標位地。二功極不異

若得如來寂滅 諸佛同證此理故

隨 與本相應

順 無乖也非謂起心別求寂滅

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無能所也。意明心念。不生不見有寂滅之法。亦無能寂滅者滅之令寂。二證位階差文中二。一明依位漸證。二明忘心頓證。初中四。一信位。二賢位。三圣位。四果位。此四即論中逆次約息除生住異滅四相粗細。寄顯反流四位以明始覺分齊也。然心性離念本無生滅。良由無明迷自真體鼓動起念。能令心體生住異滅從細至粗微著不同先后際異。先際最微名為生相。中間二三名住異相。后際最粗名為滅相。今因本覺不思議熏力。起厭求心。又因真如所流聞熏教法熏于本覺。益性解力。損無明能。漸向心源。始息滅相終息生相。朗然大悟覺了心源。本無所動今無始靜。平等平等無別始覺之異。大意如此。今以論意釋之。初信位者。論寄息于滅相。經文分三。一標具足凡夫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此初一段未入信位。所以有此文者。不約凡迷即無位地。故先標此翻之彰信。即論文翻四相成四位之謂也

由妄想我 我體元無妄想為有。四生九類無不皆然

及愛我者 執為我故便生愛著。上句我體即所執也。此句我見即能執也。具明我義下自有文

會不自知念念生滅 我體本無。唯心故有。心既念念無常。我亦念念生滅。故凈名云。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故。論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故說無始無明

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迷執之過也。由執我故。順我則愛違我則憎。故著五欲。二明聞法覺悟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 即聞熏也

凈圓覺性 即內熏也

發明起滅 慧照朗然顯發心性。無始妄習一時悟現。如寤時覺夢然迷時即起滅。妄念是我。故妄念不自見于妄念。如眼不自見。今既開悟心冥真覺。不以妄念為我。故以冥真之慧。照于起滅之念。起之與滅念念皆知。翻前曾不自知念念生滅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即此生滅之心。迷性之時性即起滅。妄念還自勞役心慮。千營萬計念念不停。三明息妄隨真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 絕求作之心

得法界凈 若理法界。則法界體中絕諸勞慮塵境不生。名之為凈。若事法界。則分別念慮之心差別塵境之法。十八界等當體不生。名之為凈。何者。法界凈穢皆由自心。心穢則穢。心凈則凈

即彼凈解為自障礙 粗念既盡得少輕安。于彼凈時心生愛著。于凈起解名為凈解。系心在凈故成障礙。非外塵所擾。故言自礙

故于圓覺而不自在 結成信中證覺之相。作意于覺故不自在

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結成信位也。二賢位。論寄息成異相。文云覺于念異念無異相等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 見前凈解之礙也。是躡前位以辨此位之相。即覺于念異也

雖斷解礙 超前位也。言雖者。預顯劣后。念無異相等

猶住見覺 正當此位

覺礙為礙而不自在 結成地前證覺之相劣于登地。所覺是礙故能覺亦礙。此則將礙除礙。故不自在

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結成賢位。三圣位。論寄息于住相。文云覺于念住念無住相。今文分三。一悟前非。二明證相。三結成位。今初

善男子有照 信中凈解

有覺 賢位中覺礙之覺

俱名障礙 正顯前非。即論中覺于念住。二明證相。謂以智證理理智冥符。如日合空。如珠自照。但是本覺顯現。非能所故。文中二。一不住證。二不住教前中三。謂法喻合。今初

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能所契合也。故唯識見道偈云。若時于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智無所得。則此常覺不住。常覺即是無分別智。不住即不取種種戲論相故。離二取相。即此照與照者寂滅。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彼文雖局于見道。而證理之義十地無殊。亦可不同凡夫。故云常覺。不同地前。故云不住。此則念無住相覺住相無故不住矣。次喻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 如把刀劍自斷其頭。頭未落時即無能斷之義。頭若已落。復無能斷之人。后合

則以礙心 覺礙之覺

自滅諸礙 所覺之礙

礙已落滅無滅礙者 如火出木盡煙滅灰飛。二不住教。謂地前未證真理難忘言教。登地證理不住名言。不住故名真解教。故華嚴初地文云得經論智。文中二。一標以喻釋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 夫設言象在于得意。無言象而倒惑。執言象而迷真。故以標月之指喻于言教。謂見月須藉指端。悟心須假佛教。因指見月見月忘指。因教筌心悟心忘教。存指則失真月執教則失本心。意令證實忘標故。云畢竟非月。二具以法合

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明諸佛同以言詮顯理。故文殊般若云。總持無文字。文字顯總持。三結成位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論亦結云名隨順覺。四果位。論寄息于生相。文云。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今文分三。一明境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 總標也謂智明圓覺無分別心故。列十對法皆同真實。即論中見性常住等也。又若見有障可斷。斷已名覺。覺非究竟故障礙。即覺方究竟矣。障礙者。標每對中上句。究竟覺即標下句。十對者

得念失念無非解脫 一識智對。無念則得其正念。是智也。有念則為失念。是識也。故論中說。覺則離念念則不覺等。今明念本自空元是無念故皆解脫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 二成破對。眾緣相會曰成。緣離曰破。又進修曰成。毀謗為破。緣無自性成破一如。故皆涅槃

智慧愚癡通為般若 三愚智對。大寶積云。癡從分別生。分別亦非有。癡性與佛性。平等無差別

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 四邪正對。思益云。住正道者不分別是邪是正

無明真如無異境界 五真妄對。涅槃云。無明本際性本解脫。古德云。迷則真如是妄想。悟則妄想是真如

諸戒定慧及淫怒癡。俱是梵行 六染凈對。夫戒定慧翻于三毒。三毒本空元是梵行。諸法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事中。有無量佛道

眾生國土同一法性 七依正對。涅槃云。我以佛眼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究竟者。即法性也

地獄天宮皆為凈土 八苦樂對。極惡業成天宮即見地獄。極善業熟地獄即是天宮。二業之念由心。地獄天宮豈定。心既本空一切清凈。故寶積經有地獄三昧天宮三昧。然諸法皆爾非唯天獄。今且約敵體相違之法。以例余

有性無性齊成佛道 九有性無性對。有性者。三乘性也。無性者。闡提性也。非為他日回心?,F已齊成佛道

一切煩惱畢竟解脫 十縛解對。佛頂經云。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然煩惱依識。識性既空煩惱何縛。上之十對名相雖異其意不殊。但緣佛證覺心心無取舍。故得諸法普同圓妙。故今但各引例而已。不更一一推求相即無礙之由。二明心

法界海慧 法界深廣故如海也?;蹌t是用。稱法界故名法界慧

照了諸相猶如虛空 理量齊鑒無倒正知。內分別心諸相差別。今?;垭x念故諸相如空。又能照之慧離分別念。猶如虛空。即同凈名其無礙慧無若干也。如鏡照物鏡自無心。上來皆是論中。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也。三結位

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二妄心頓證。前由普示教門。就機說有深淺。今恐存分別則悟入無期。故示圓頓安心。于覺成真隨順。前是隨相。此當離相。亦如華嚴。先說差別位地因果。后以平等因果融之。即差別中之平等。平等中之差別。此中意趣正同彼也。文三。一忘心入覺。二驗果知因。三印成佛智。初中二。一指示安心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 指示末世安心。文有四節。每節二句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妄念者。攀緣取著外法也。念則違覺。故令不起

于諸妄心亦不息滅 若求真舍妄。猶棄影勞形。若滅妄存真。似揚聲止響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境從心現元是自心。若加了知即迷現量。故經說非幻成幻。論云。心不見心。但不生情自然如鏡照物。且心體本自知覺。何必更加了知。知上起知名為加矣

于無了知不辨真實 能知既寂即真實知。真實即知。誰知真實。如眼不自見等。二依法頓入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彼當根眾。若聞此方便心無疑惑。體達分明領受任持。則坦然合道。亦同金剛經中不驚不怖不畏甚為希有等。二驗果知因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 愨云。驗今聞悟頓契佛心。方達宿因。曩承熏習。若但就現世即是頓機。若推其因已是積習。金剛亦云不于一二佛等。三印成佛智

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謂一切種智由此而得。因果相攝決定無疑。是以如來印言成就。又此經宗分同華嚴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稱性互收無別先后。彼云。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于諸法中不生二解。即同此安心之文。即得阿耨菩提。同此一切種智。偈贊中三。初二全同長行。第三兩句總結長行無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凈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上圓覺無證下對機說證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上總標大意下證位階差

眾生為解礙(信位)  菩薩未離覺(賢位)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圣位)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果位)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忘心頓證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印成佛智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總結頓漸故云多方便。上來四段通明觀行竟次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言別明者。有其二意。一則由一類人已依前門證入不必修此。故此名別。二則此門各各自別。如三觀或一人具三。或一或二單復交絡成二十五種。各應一機故云別也。其所離障亦各不同。且如四相?;蛞蝗司咚?。或三二一。其四病者。人各有一定不兼余。以相違故。故此兩四皆是別相。不同前無明及愛但是凡夫悉有故。前通此別矣。然通別觀行中。皆與惑障同科段者。由是障觀行之惑?;蟪齽t成觀行故。文二。初二問答三觀修行。后三問答兩重除障。初中二。初示三觀行相。后明單復修習。初中文四。初三之初

于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同上。次陳辭句二。一慶前

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 領前依位漸證

令諸菩薩覺心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 領前忘心頓證。暫聞已得善利。況勤而行之。二請后文二。一問所修。二明所為。初中二。一立理

世尊。譬如大城(圓覺)外有四門(行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 如從東來不可西門而入

一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法合可知。謂前說觀行理趣分明。今復咨詢??稚娣欠?。故先立理請更投機。二正請

惟愿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 所修之行

并修行人總有幾種 能修之人。二明所為

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游戲如來大寂滅?!∠氯虑?/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尉氏县| 忻州市| 沾益县| 桐梓县| 靖远县| 抚远县| 集贤县| 陕西省| 井冈山市| 江阴市| 贞丰县| 湟中县| 山丹县| 福海县| 邵武市| 双辽市| 桐梓县| 洛阳市| 崇阳县| 安宁市| 建昌县| 博白县| 金塔县| 阿图什市| 通化县| 定远县| 高碑店市| 绥阳县| 梁山县| 彰化市| 嵩明县| 义乌市| 稻城县| 无极县| 霍城县| 临西县| 黑山县| 大埔县| 茌平县| 射洪县|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