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 道德經(jīng)論兵要義述
- 王真
- 4864字
- 2015-11-19 16:56:25
《大道廢章》第十八
臣真述曰:大道既隱,下德有為,仁義之行遂從此始。巧智、小慧、大偽生焉,孝慈出于不和,忠臣生于昏亂,茲亦美惡相形之謂也。
《絕圣棄智章》第十九
臣真述曰:此言絕有跡之圣、棄矜詐之智,則人受大利矣。故曰:百倍。又仁生于不仁,義生于不義,今欲令絕矯妄之仁、棄詭譎之義,俾親戚自然和同,則孝慈復(fù)矣!又絕淫巧、棄私利,則兵革不興。兵革不興,則盜賊不作矣!然猶恐后代不曉正言若反之意,故又曰:“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撲,少思寡欲。”夫見素者,外其質(zhì)野之容;抱撲者,內(nèi)其真實(shí)之意。又思慮嗜欲者,人之大性存焉。可節(jié)也,不可絕也。故勸王侯令少之寡之,則國延其祚、人受其賜也。
《絕學(xué)無憂章》第二十
臣真述曰:絕日益之學(xué),則無憂矣!唯之與阿,善之與惡,相去甚近。又戒其人曰:何故不恭而好慢邪、去善而為惡邪,豈不甚哉!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令眾人熙熙然大荒乎,嗜欲常如對享太牢之饌,共登春陽之臺。縱放其情,無央極哉!是以,道君曰:我獨(dú)泊然靜默,若嬰兒之未有所知。又如乘其車乘,悠悠未有所止,此蓋示人以謙卑退讓之貌,不學(xué)眾人矜夸炫耀,自言智能有余也。故下文又曰:“而我獨(dú)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言我豈若愚人之心哉,言非也。我但昏昏悶悶,忘若晦寂而無所止。獨(dú)頑似鄙,獨(dú)異于人,而貴食母。夫食者,服也;母者,道也。蓋欲勸君服道于身,以處無為之事,則兵革自戢,天下獲安矣!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臣真述曰:孔,甚也。言甚大德之形容,謂天地也。天地因道而生,承道而化,故曰:“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言太初之氣,從無入有之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言太始之氣,因有成形之謂。“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言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雖在窈冥之中,常不失其信。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又言萬物始生,皆自于恍惚窈冥之中,故曰:“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
臣真述曰:此章所言曲者,謂柔順屈曲之義也,非謂回邪委曲之徒也。自此以下皆正言若反之意。是以,圣人抱一者,唯抱此曲全之道,以為天下之法式也。又從“不自見”以下四節(jié),皆不爭之道也。故曰:“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天下莫能與之爭,則兵戰(zhàn)自然息矣!故曰: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以此曲全之道,而歸根于正靜者也。治軍治國之道先此為妙也。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臣真述曰:希言者,無為無事之謂。使為上者希其言、省其事,即合于自然之道也。又理國、理戎,皆忌于繁促猛暴之政,故舉飄風(fēng)驟雨之諭以明之。夫同道同德之順也,同于失者,失亦得之,以其迷日固久,同失之人,各自得之,亦俱不知是失。故曰:“失亦得之”也。信不足者,此言下信不足,亦由上之人不信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臣真述曰:凡鞮跂闊步之人,皆不得正立而安行者也。此論躁競之徒,舉兵動(dòng)眾皆不得中正之道也,而況自見其明、自是其彰、自伐其功、自矜其長。故圣人舉此余穢之食,贅丑之行,總皆惡之,則有道者安得而處之哉。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臣真述曰:此一章極言道體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無名之名、無物之物,故曰:“強(qiáng)為之名,曰大。”凡言大者,無窮無際之謂也。且群方廣大,道無不之。之,猶逝也。逝而不已,必遠(yuǎn);遠(yuǎn)而至極,必還。故曰:返也。此言道之周行,無所不在,故為天下之母。母者,道之宗;宗者,一也。故經(jīng)曰:“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此所謂能以眾正,可以王矣。是以三才相法,以至于道。道乃法其自然。故王者法其自然,則能事畢矣。
《重為輕根章》第二十六
臣真述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又靜者,仁之性也。古之所謂君子者,通言天子與諸侯也。終日行者,言君子假如終竟,一朝一日之行,亦必須崇備法駕,居其輜重之中,以謹(jǐn)其不虞也。輜重者,兵車營衛(wèi)之具也。又言人君雖有離宮別館,超然高邈,豈可以萬乘之重,自輕于天下。此又深戒其單車匹馬,潛服微行之失。是以,輕舉則失于為君使臣之禮,躁動(dòng)則失于為臣事君之義。豈可不畏哉!故曰:輕則失臣,躁則失君。其是之謂乎!
《善行無轍跡章》第二十七
臣真述曰:無轍跡者,行無行也。無瑕謫者,守中也。不用籌策者,戰(zhàn)必勝也。不可開者,守必固也。不可解者,無端緒也。此五善者,皆圣人密謀潛運(yùn)、不露其才、不揚(yáng)其巳、不顯其跡、不呈其形,常欲令戢兵于未動(dòng)之際、息戰(zhàn)于不爭之前。是以,國無棄人,人無棄物,此皆襲用明圣之妙道,以至是乎!又圣人不立德于人、不衒仁于物,但使百姓日用而不知,故亦不尚師資之義。然恐眾人不寤至理,以為大迷,深論奧旨,誠為要妙也。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臣真述曰:夫?yàn)槿司撸延行鄄庞⒙浴⑹⑷菝蜌庖樱志又磷鹬弧⑻幷兹酥希姯h(huán)衛(wèi)、百司具存,不惡而嚴(yán)矣、不怒而威矣。故常欲令守其雌,靜如為天下之溪。溪者,沖虛容受、藏疾納污之地也。夫如是則其德常不離于身也。復(fù)歸于嬰兒,言其守首道懷德,其性還如嬰兒,真常未散,使矯偽之端不能入其心境也。
又雖知其明白皦潔,要令常守拱默暗然之道,乃可為天下法式。夫如是,則其德無有差忒,復(fù)歸于中正之極也。夫榮辱者,相隨之物也。人君能知其榮華,焂忽而來,嘗思困辱,襲其后者,則為天下谷。谷與溪,義同也。以是道德常足,復(fù)歸于樸。樸者,元?dú)庵|(zhì)也。故圣人散樸,則為器量;用人,則為官長。大制者,謂制天下國家也。夫制天下者,豈有細(xì)碎割截之事邪!故曰:大制不割。
《將欲取天下章》第二十九
臣真述曰:此一章,道君特言非望之人將欲取天下而為之者,吾已見其不得也。為之者,謂其興動(dòng)兵戎之事也。故曰:天下神器,不可為。不可為者,不可用干戈,而取之也。若以此為之者,必?cái)∫病R源丝v有暫執(zhí)而得之者,亦旋而失之也。故物有行有隨、有煦有吹、有強(qiáng)有嬴、有載有隳者,皆禍福之倚伏也。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將欲立于中道,守之無怠戒之至也。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臣真述曰:此一章特戒將相輔弼之臣也。言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qiáng)于天下。其事好還者,臣敢借秦事以言之。李斯、趙高、白起、蒙恬之類,皆不以道佐其主,而直以武力暴強(qiáng)吞噬攫搏,焚《詩》《書》、坑儒士、血趙卒四十余萬,其于所下之處,悉殘滅之,使無遺種。始皇猶獨(dú)鶚視天下,未足其心。雖天祿已終,而毒螫之余仍相殘害。不經(jīng)時(shí)而土崩魚爛矣!是以,胡亥弒于望夷,子?jì)肼居谙剃枺鎏K死于長城,李斯父子糜潰于云陽,白起齒劍于杜郵,趙高取滅于宮闈,此皆事之還也。又師之所處,荊棘生;大軍之后,必有兇年。且“興師十萬,日費(fèi)千金”。十萬之師在野,則百萬之人流離于道路矣!加以殺氣感害、旱疫相乘,災(zāi)沴之深莫甚于此。故善為將者,當(dāng)須果而已,不敢以取強(qiáng)。果而勿矜、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己,是果而勿強(qiáng)。不得已者,圣人用兵之要道也。即是宜果行勿強(qiáng)之道,不伐其功,不樂殺人,恬淡為上,雖勝不美,此是果而勿強(qiáng)之義也。夫物壯則老,師曲之謂也。所謂早已者,言不道之師早當(dāng)止已,而勿復(fù)進(jìn)用,向使李斯、白起之師早圖退止,豈有自焚之禍邪。
《夫佳兵者章》第三十一
臣真述曰:兵者,劍、戟、戈、矛之類也。佳,好也。言器械者,唯修飾犀利珍好者,適是不善之器也。又左陽為吉,右陰為兇,君子必不得已而用之,則當(dāng)以恬淡上。恬是安靜,淡無味也。言戰(zhàn)陣雖勝,當(dāng)須淡而無味。曰:不美美之者,則為喜樂于殺人也。且所殺者皆吾人也。吾人也,安得而樂殺之。必也樂殺之,則王者何以得志于天下也。
又古者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為所殺者皆吾人,安得不以喪禮處之乎!后代則不然,師徒所征之處,大抵成敗相半矣!設(shè)有一勝,必先以大帛顯書其事,露布其文,彼主將者仍皆以十作百、以百為千、以千為萬,用要其功上之人,或知其詐欺,且借以為勢,務(wù)立其威,此則使人怨于顯明之中,神恕于幽暗之處。故曰:“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如此為將,豈得謂以道佐人主乎!
《道常無名章》第三十二
臣真述曰:樸者,道之實(shí)。以其精妙微細(xì),無所不在,故曰:小也。言王侯若能守此微妙之道,常能無為清靜,則萬物自來賓服矣!天地陰陽,自然和合矣!甘露時(shí)雨,自然降潤矣!則言不令人人自得其均平矣!由此之故,始復(fù)制致萬物之名。物既有名,則夫君臣上下萬物萬事,無不各知其所止矣!故為君者,知止于仁;為臣者,知止于忠;為子者,知止于孝;為明友者,知此于信;為夫婦者,知止于義;為干伐者,知止于戢;為賦斂者,知止于薄。既各知其所止,故皆得不至于危殆也!譬如道在天下,用之為治,猶川谷之與江海,言其感應(yīng)走集、晝夜朝宗無時(shí)休息也!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臣真述曰:夫測度淺深、聽言觀行,人焉廋哉!此庶可以智知,故曰:“知人者智”。至于澄心內(nèi)照,無我無人,了然自知,非明孰可?故曰:自知者,亞圣之稱,言人自知之難也。夫嬴不及霸,始僣稱皇項(xiàng),未及強(qiáng)而先稱霸然。秦兼天下,楚伏諸侯,并吞則六國逡巡,叱咤則三軍辟易。夫如是,適可謂有力而勝人者也。夫有力而勝人者,未嘗不終為人所勝。若乃周家忠厚之德,豈不謂自勝者與!且避狄愛人,從之者如市。觀兵誓眾,暗曾者如期,是以前徒自攻,一戎大定,至其末裔凌遲,諸侯力政,猶不敢為主,海內(nèi)空位四五十年,斯豈不謂自勝者與!故曰:能成霸王者,必得勝者也;能得勝者,必強(qiáng)者也;能強(qiáng)者,必能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故強(qiáng)大者有道,則不戰(zhàn)而克;小弱者有道,則不爭而得。又知足之富,貨財(cái)無數(shù),人之道也;自強(qiáng)其志,干干不息,天之道也。善守其道,不失其所,非久而何?慎終如始,則無敗事,非壽而何?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臣真述曰:此言大道泛然盈滿天下。可左可右者,謂萬物無不從也,無不在也。萬物所以恃之而生育長茂,亦所辭謝其恩。功成而不名有者,言圣人順道而理,加以無心之愛,被以無情之養(yǎng),故不為萬物之主。自然無所欲,此豈可名之為小邪!又萬物悉皆歸之,而圣人以至公之道御之,亦不曰:我為萬物之主。此豈得不謂之大邪。是以,圣人常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明矣。
《執(zhí)大象章》第三十五
臣真述曰:天垂象,圣人則之。言王者執(zhí)持大象,不失其道,則天下之人無不歸往,往者又皆以道德安之、養(yǎng)之,使其通秦?zé)o害,則何異于置飲食宴樂于康衢之上,而悅飽行過之人哉!又以微妙之道,治軍行師,皆以恬淡無味為上。自然無形無跡,故使視聽者不可得而聞見也。又大道之行,愈多愈有,無盡無窮,故曰:用之不可既。既,盡也,已也。
《將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臣真述曰:此一章正言其天地鬼神害盈福謙之議也。言治國治軍者,必須仰思天道、俯察人事,常宜深自警戒。曰夫天時(shí)人事,乃今固開張我者,莫將欲歙斂我乎;乃今固強(qiáng)大我者,莫將欲弱小我乎;乃今固興盛我者,莫將欲廢黜我乎;乃今固饒與我者,莫將欲劫奪我乎。王侯若能始終戒慎若此者,可謂知微、知彰矣!
故下文云:“柔弱勝剛強(qiáng)。”此亦非謂使柔弱之徒,必能制勝剛強(qiáng)之?dāng)常敝秆酝鹾钫咭烟巹倧?qiáng)之地,宜存柔克之心耳!故謙卑儉約,即永享其年;驕亢奢淫,即自遺其咎。蓋物理之恒也。圣人猶恐不悟,下文又切戒之曰:“魚不可脫于淵。”魚,喻眾庶也;淵,喻道德也。夫王者理人,當(dāng)須置之仁壽之域,使魚在深水之中,常無困涸網(wǎng)罟之患,則獲其安樂矣。又先王耀德不觀兵;兵者,國之利器也,固不可以示見于人。兵者,戰(zhàn)而不用,存而不廢之物,唯當(dāng)備守于內(nèi),不可窮黷于外者也。若示人于外,終有敗績之辱,豈不慎哉!
《道常無為章》第三十七
臣真述曰:夫常道者,謂無名之始。道常者,謂有名之初。故本初無字,乃為一氣之宗,亦既有名為萬物之始。又道法自然,天地陰陽皆自然和合無所云為,故曰:無為也。至于四時(shí)運(yùn)行,百物成熟,故曰:無不為也。又天之道,利而不害。是以,王者當(dāng)行天之道。凡天下之害,知之盡無為也;天下之利,知之即無不為也。夫天下之害,莫大于用兵;天下之利,莫大于戢兵。言王侯但能守此自然之道,則物無不自化者,既而化成,又有嗜欲將作者,即當(dāng)鎮(zhèn)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亦以不欲為根靜而歸根。常而復(fù)命,可謂復(fù)命,可謂復(fù)守,真常之道也。真常之道,既復(fù)即萬物安得不從而正也。故曰:“天下將自正”。經(jīng)曰:“我靜而民自正”。又《論語》云:“率以正,孰敢不正?”其是之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