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賦
鄉村
西嶼鄉縣東南管里三村二
上牛里 石刺里 安仁里
飛鳧村 德星村
金川鄉縣西管里四村三
云山里 太平里 大川里
求賢里
太平村 招義村 千金村
石臺鄉縣南管里二村二
望江里 孝順里
句余村 光德村
德門鄉縣東管里二村二
清水里 黃山里
鄞水村 雁門村
鳴鶴鄉縣西北管里一村一
小山里 西村
鎮市
丈亭鎮 【今廢】
鎮市鎮市門溪市 【德門鄉門溪一作文溪】
大隱市 【石臺鄉】
黃墓市 【石臺鄉】
藍溪市 【石臺鄉】
車廄市 【石臺鄉會稽地志云昔句踐于此置廄停車(禾未)馬跡趾猶存】
漁溪市 【金川鄉】
田畝
舊額四十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八畝二十九步
戶囗
主客戶通計大小囗一十五萬六千三百八十
夏稅
絹一萬七百一十六匹一丈五尺六寸五分六厘
正稅五千一百七十二匹一丈五尺六寸五分六厘
和買五千五百四十四匹
紬二千六百八十三匹二丈八尺六寸八分
正稅一千二百九十七匹二丈八尺六寸八分
和買一千三百八十六匹
綿二萬六百七十二兩三錢七分四厘
折變
折帛錢
絹二千三百一十匹計錢一萬五千三百三十八貫五百文
正稅六百四十七匹每匹七貫文計四千五百二十九貫文
和買一千六百六十三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一萬八百九貫五百文
紬一千六百八十二匹計錢一萬一千二百一十九貫五百文
正稅五百七十三匹每匹七貫文計四千一十一貫文
和買一千一百九匹每匹六貫五百文計七千二百八貫五百文
綿八千四百三十兩每兩四百文計錢三千三百七十二貫文
折麥
絹一百一十六匹二丈三尺三寸
紬三十三匹二丈二尺五寸
綿五百二十三兩八錢七厘五毫
以上三項共折麥六百四十二石三升三合四勺
正五百八十三石六斗六升六合七勺
義倉五十八石三斗六升六合七勺
亭戶折鹽
絹一百一十四匹三丈二尺二寸五分九厘
紬七十二匹八尺八寸二分五厘
綿一千八十八兩九厘
實催本色
絹八千七十五匹一丈四尺八寸八分 【比元額增一丈四尺七寸八分三厘補所虧紬數】
紬八百九十五匹二丈二尺五寸 【虧一丈四尺七寸八分三厘入絹數】
綿一萬六百三十兩五錢五分七厘五毫
秋稅
苗米二萬四千五百六十八石九斗五升七合三勺
折變
糯米二千六百三十六石九斗五升三合折苗米二千六百八十二石四斗一升七合
亭戶折鹽九百七十六石七斗四升三合
實催本色二萬八百八十九石七斗九升七合三勺
酒 【以寶慶三年為準】
省場
本柄錢四千七百七十二貫六十八文
糯米七百三十四石一斗九升每石價錢三貫九百九十文計二千九百二十九貫四百一十八文
曲麥一百七十七石九斗五升每石價錢三貫六百文計六百四十貫六百二十文
夫食物料錢一千二百二貫三十文
造曲五十一貫三百二十文
造生煮酒五百六十六貫八百四十六文
袋紬九匹二丈五尺每匹四貫文計三十七貫文
箍缸打灶一百二十貫文
官吏巡腳夫食糜費輕空滲漏四百二十六貫八百六十四文
收息錢六千一百八十五貫九百七十六文
諸司六千八百二十一貫二百七十七文
經總制司三千五百五十二貫四百九十二文
糴本司二千六百二十四貫九百七十五文
移用司六百四十三貫八百一十文
本府虧本柄錢六百三十五貫三百一文 【填納諸司】
糟錢一百六十三貫三百九十文
諸司四十八貫八百九十四文
經總制司二十六貫五百二十六文
移用司二十二貫三百六十八文
本府一百一十四貫四百九十六文
人戶買撲酒坊三十一所
大隱坊 車廄坊
招義坊 漁溪坊
藍溪坊 鳴鶴坊
雁門坊 黃墓坊
蘆山坊 盧慈坊
貴勝坊 黃楊坊
施岙坊 柵浦坊
相岙坊 蘆江坊
石步坊 蜀山坊
圣井坊 杜湖坊
杜郭坊 下洋坊
徐都橋坊 浦囗坊
石橋店 镵頭店
郭宅店 嶼山店
狄岙店 江邊店
莊徑店
凈息錢四千八百五十九貫二百二十七文
常平司三千七百九十五貫四百九十九文
本府一千六十三貫七百二十八文
商稅 【以寶慶元年為準】
歲額錢二千七百貫文
諸司一千三百九十一貫五百二十七文
經總制司六百四十三貫八百三十九文
糴本司七百四十七貫六百八十八文
本府一千三百八貫四百七十三文于內除豁諸司頭子錢六十四貫四百四十八文實收一千二百四十四貫二十五文
雜賦
免役錢兩料共一萬二千一百三十貫九百三十二文【實催到一萬二千四十六貫六百二十六文外補支發八十四貫三百六文】
縣吏支五千七百二十六貫一百九十六文
本府八百七十二貫四文 【解發減省人吏錢在京官員雇錢及支府吏錢并在內】
經總制司四千八百貫文
官戶不減半七百三十二貫七百三十二文
茶租錢四百一十九貫五百一十九文
水腳錢七百四十八貫二百五十文
租堰錢三十貫文
房廊錢五十貫六十四文
河渡錢六百五十六貫七百九十九文 【專隸常平司】
職田
米一千四百三十五石 【元額一千四百六十九石四升三合一勺于內豁除逃荒砂塞復還民業米有今額】
敘兵
弓手
縣尉司額八十人今七十六人
土軍
鳴鶴巡檢司額九十人今七十三人
敘人 【見郡志】
敘祠
神廟
靈應廟
縣東一里即鮑郎廟也事跡見郡志民既神之故所在皆立祠焉
董孝子純德君廟
縣東北一里慈溪因孝子得名而舊無祠宇附祀于城隍皇朝建炎閑縣令林叔豹即靈應廟之西建祠堂遷其像而祀之有題跋刊于孝子碑陰祠宇尚卑陋紹興三十二年郡戶曹董鄰攝邑遂于普濟寺之西建廟久而圯慶元二年令朱堂增修帥同僚與邑之士夫上巳重陽行三獻之禮里士畢集祀罷飲福于普濟寺至今不替尚書樓鑰記之
張孝子祠
孝子諱無擇唐人事父至孝父死葬縣之金川鄉虎胛山廬于墓側朝夕哀慕七日絕漿三年不櫛感芝草醴泉之瑞其后仕至中散大夫終和州刺史白樂天志其墓皇朝嘉定十四年邑人請于縣立祠宇于純德董君廟側春秋配享著作郎張虙記
靈感廟
在縣西北七十里地名向頭山皇朝建炎四年敕封靈應侯
東西五圣廟
一在縣東南一里一在縣西南一里
東岳行宮
在清道觀之西去縣三里
驃騎將軍廟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會稽典錄云漢世祖時張意為驃騎將軍后隱于山遂立廟以祀之
祠山張王行祠
在永明寺開禧初縣尉施子升始建祠宇寶慶二年令周符尉莊鎬募眾增廣從屋水旱疾疫邑人必禱焉
宮觀
清道觀
縣東南三里唐天寶八年建后廢皇朝紹興三十年道士葉景虛重建又于其右建東岳行宮尚書樓鑰扁其入觀之路曰列仙游觀
大隱山至道宮
縣西南四十里下有龍潭唐天寶二年遣使投金龍禱雨泛出黑漆木板有金書大寶永昌四字雨隨應乃賜潭名曰永昌建觀潭上名大寶 【詳見敘水】 地卑濕皇朝大中祥符閑一夕疾風大雨拔木發屋觀屋忽運于溪南高爽處人號為神運殿治平二年賜今額世傳為葛仙翁謝康樂等修煉之所宮側有藥臼石臺皆仙跡也寶慶元年道士董成真具其事聞于朝有旨命祠官典領且給降楮券三清殿圣寶閣鐘樓方丈廚庫廊廡皆一新之仍創亭三閑少卿汪立中扁以環碧其大隱山則樓宣獻公舊扁也府仍給據與免和役非泛科敷
崇壽宮
縣西北五十里屬鳴鶴鄉定海縣東海王廟守香火道士嘗請崇壽為其觀額此宮遂改天寧觀又改天寧萬壽觀后有旨東海王廟改為淵德觀紹興元年道士王太素陳乞于朝復舊額
寺院
禪院六
香山智度寺
縣東三十五里山舊名達蓬以其自此可達蓬萊真應大師惟寶道場也惟寶姓湯生于唐開元十二年從善慧禪師出家學道復從宗本禪師受微旨天寶十四年振錫至縣之若嶼山夜夢神人告曰達蓬名山可居翌日得其處石壁閑隱然有佛跡遂結庵焉寶應元年海寇袁晁散掠浙東數百人突庵暴侮寶據石瞑坐賊舁巨石塞其洞囗寶喑嗚作聲以一掌舉之賊驚顧辟易寶諭以善信各禮謝而去廣德二年寶乃即山麓開基建寺大歷八年刺史裴儆奏圣跡在石巖谷流香乞以香山為寺額詔從之貞元二年十二月寶趺坐而逝葬寺之巽隅咸通十四年有途人負漆器五百入寺曰湯和尚于浙西丐緣先遣至此和尚濯足溪邊隨至矣眾趨出迎惟見草徑濡跡直抵墳塔遺履在旁發塔視之髭發秀長神色如生奉以歸寺干寧三年有睦州陳氏至曰幼子久嬰沈疾值湯僧得更生約十六年還解于此升堂見僧像愕然自是水旱疾疫無嗣續者爭來禱晉天福七年吳越王賜號常寂大師錢億為州牧迎致府庭以針刺其膚飛血如線億大悔謝欲致城中之興國寺舉者莫前遂遣還山后有尼為削髭發未釋刀似有壞相始加漆飾彩繪皇朝天圣元年賜寺額元豐三年守王誨以禱雨有驗聞于朝更常寂之號曰真隱常住田一千二百三十二畝山二千一百畝
蘆山普光院
縣西南二十五里唐干元二年置皇朝治平二年賜額大觀閑中書侍郎劉逵記本院輪藏云清泰開基元豐革律綿歷紹圣三世禪居其山堆青擁翠秀拔鶴洲鳧渚之上物情萬狀皆出其中此亦一方佳景也謂之清泰開基則在唐必廢而復興矣 【石湖范居士集有送舉老歸蘆山偈云二千里往回似夢四十年今昔如浮去矣莫久留桑下歸歟來共煨芋頭】 常住田五百一十畝山六百三十九畝
定水寺
縣西北五十里近鳴鶴山唐干元二年建名清泉世以為虞世南故宅皇朝改今額紹興七年更為禪剎寺有泉甘寒宜煎煮暑月汲之久停不腐有大藏經殿唐京兆韓杍材記常住田九百七十畝山六百三十九畝 【廬陵僧德璘嘗住寺以蒸木犀香送誠齋楊文節公公遺之五詩一云春得鄞江信香從定水來今年有奇事正月木犀開二云萬杵黃金屑九蒸碧梧骨詩老坐雪窗天香來月窟三云山童不解事著火太酷烈要輸不盡香急換薄銀葉四云傳語雙峰老汝師是如來如何一瓣香卻為楊誠齋五云誰言定水禪入定似枯木飛入廣寒宮收得香萬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