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磊普濟院
縣西北三十里舊名靈山禪院唐文德中令頵禪師建皇朝大中祥符初改賜今額知吉州太和縣林肇記常住田二百六十四畝山七百四十畝
石門山饒益院
縣西南六十里唐景福二年置曰石門舊以石門山得名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二千六百畝
鳳巖寺
縣西四十里金川鄉唐開成元年建皇朝隆興初主僧宗曉刺血書大般若經六百卷翰林學士馮楫題跋常住田三十畝山五畝
教院十一
定香院
縣西六十里晉天福八年置名太平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八十七畝山一百三十四畝
寶巖院
永明寺之北皇朝景佑中置號天臺教院鄞宰虞大寧記嘉定十年主僧如理陳于朝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五畝山無
赭山清果院
縣西南十里周顯德六年置名赭山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五畝山四十二畝
云湖慶安院
縣西北一十五里周顯德四年置名保安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三百畝山二百二十七畝院本以湖得名今湖廢矣院之前有古松夾道綿亙數里望之如云其一最巨而奇蜿蜒如龍飛偃如蓋臨池上院之后有流泉潺湲出于深山窮谷中僧用巨竹連筒引行數里入香積廚以供用其流匯于松下石池溢而出于溪龍圖閣學士舒亶有詩曰門前屏嶂繞潺湲付與林僧夜定還松蓋作云連十里竹龍行雨出千山白公香火蓮開后謝氏池塘草碧閑我亦鳳皇臺上客圖閑卻笑未能閑邑長沈時升有造舟之役睥睨茲松將斤斧焉里士文學馬輗作詩曰寒松一干老蒼蒼古寺門前歲月長匠伯偶圖舟楫利禪翁方患斧斤傷得全此日同齊櫟勿翦他年比召棠可但與公期久遠相將俱列大夫行且述舒亶詩以遺松賴以不伐僧遂并二詩刊于石
五峰山廣福院
縣西北三十里舊名五峰院唐元和元年置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七十畝山七百四十一畝
禪于山吉祥院
縣西南四十里晉天福八年置曰禪于院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三畝山一百四十畝
云溪廣福院
縣西南三十里唐光化元年置名壽圣隱士楊適嘗記之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三十三畝
補陀院
縣東北十里唐大中六年置名大中觀音院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四畝山二百六畝
普濟院
縣東北一里本普濟律院之子院也皇朝嘉佑中建僧正宗記今為十方教院常住田五十畝山無
白巖院
縣西南六十里皇朝干德四年置天圣中賜今額常住田一十四畝山無
妙應院
縣東德門鄉皇朝治平四年置為觀音殿建炎兵亂獨免于火紹興四年僧悟諲增屋三十楹右宣教郎主管臺州崇道觀朱習記本甲乙住持嘉定中改為十方教院久浸圯寶慶三年僧文會重修宣教郎新特改差知婺州浦江縣李知退記常住田一百六十七畝山無
十方律院六
三峰山廣福院
縣西南七十里唐會昌元年置曰三峰院皇朝熙寧元年改為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二十六畝山五千二百七十畝院有智交律師塔黃州教授曹粹中銘
華嚴院
普濟寺之西南隅皇朝端拱二年建吏部郎中陳時舉記宣和初改為十方禪院紹興二十年本府保奏賜今額復為律院常住田一百二十畝山無
佛跡寶巖院
縣東北四十里唐天寶元年置曰佛跡院以山下有佛跡而得名皇朝治平元年十一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一十畝山八百四十畝
資國廣福院
縣西南六十里唐咸通五年建名資國院皇朝熙寧元年十二月改名壽圣紹興三十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二十五畝院有藏殿頤庵居士劉應時記后寺僧元實興建佛殿三門僧堂慈川逸民劉叔溫記
吉祥廣福院
縣東一十里唐文德二年置名吉祥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十畝山二百八十一畝
靈龜山福源院
縣西六十里名永安唐廣明元年建皇朝寶元二年改賜今額景佑二年縣尉宋演記院之東南有基法師骨舍利石塔內翰楊億嘗為真贊中丞舒亶游此寺有詩云一橋云借路雙沼月分秋后更禪剎今改為律院常住田二百一十七畝山一百五十畝
甲乙律院十六
永明寺
縣西二里唐儀鳳二年邑大夫呂珂舍宅為之原號禪林院高宗賜名大寶院天寶中改為大寶寺會昌中廢毀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四十畝山無唐李華撰左溪碑銘云明州大寶寺僧道源純得醍醐飽左溪之道味道源乃此寺名僧也寺有亭曰四香縣令盛次仲為賦四絕 【一云擾擾紅塵為底忙僧家白日自舒長朱簾著地寂無事百刻青春一炷香二云四圍老綠夏陰涼一枕南風睡思長夢里不知身似蝶等閑飛入白蓮香三云霜晴卻見湖山好境靜方知日月長陶令醉多難入社時來采菊飲秋香四云趁雪看山坐小床白云影里玉虹長不知砌下梅花發只怪開簾有暗香】
普濟寺
縣東北一里本吳太子太傅都鄉侯闞澤書堂后舍為寺歷代毀廢唐大中二年縣令李楚臣復立為德潤院以澤字德潤故取名之干符中敕賜應天德潤寺僧文義大師清宴銘于石皇朝大中祥符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百五十一畝山無寺有僧遂端誦法華經晝夜不輟唐咸通十二年趺坐而逝囗出青蓮華七莖既窆二十余年冢閑屢有光發眾開視之形質如生即迎真身歸院加以漆飾裝嚴而奉之左街僧錄贊寧為之傳 【寺之東岡有松如龍石如虎皇朝元豐中令盛次仲有詩云一松偃蹇蒼龍盤一石巉巖怒虎踞漫來題作龍虎軒只恐風云卷將去因以龍虎名軒松奇怪秀特晚忽枯悴先是邑士登第者不絕后二十舉寂無人此松既枯登第復相踵丙辰尤盛或以秀氣為松所奪今復還焉軒之北有亭曰鄰月元豐八年令崔熙重建今廢寺之前德潤湖之心有亭舊名清音天圣九年余姚令孫籍記大觀二年縣令唐昌期改名涵碧】
覺林院
縣西六十里唐景福二年置名保德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鎮東軍節度推官項晞記常住田三十四畝山一百二十三畝
金繩院
縣西四十里唐天佑中慧孜法通二僧以古華嚴寺址刱之后唐清泰二年錢氏名以護國皇朝大中祥符閑改賜今額觀察推官關杞記院有韶國師所得隋文帝感應舍利一顆主僧德升建磚浮圖于院前以奉之常住田一百五十二畝山一千七畝
金仙院
縣西北七十里唐干元二年置名福林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有藏殿蜀僧寶曇記常住田一十六畝山一百六十四畝
度門院
縣西六十里唐廣明元年置曰西峰以西峰山得名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無山一百八十畝
證心院
縣西五十里晉天福七年置名新慶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遼西項傳記常住田一百六十四畝山三百八十八畝
甘露院
縣西南六十里唐開元二十八年置曰上福龍山以山名名之皇朝治平二年八月改賜今額常住田一百三十四畝山一百九十四畝沙門遵式銘于石
定慧院
縣西南六十里晉開運二年置名支山皇朝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二十五畝山一百八十畝
法蓮院
縣東南一十五里吳越寶正二年置名蓮花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六十畝山五十畝
白龍慈化院
縣東南十里五代漢干佑中僧師辯結宇于此日誦華嚴經嘗有白龍矯首室外皇朝建隆二年置院因號白龍治平元年改賜今額常住田四十畝山無
精進院
縣東三十里舊名靈山保國唐廣明元年置皇朝治平二年改賜今額
定林院
縣東二十五里舊名峰山院晉天福二年惟寶禪師開基皇朝天圣五年改賜今額貢士邵賓旸記常住田八十二畝山一百畝
妙峰院
縣之石臺鄉皇朝建中靖國中置常住田五十畝山二百四十畝
廣濟院
常住無
寶慶院
縣之青林渡舊曰青林庵嘉定十五年賜今額越二年改元適與寺額合
廢院一
太平院
縣西太平村唐天復二年置僧居遂記
尼院一
永壽尼院
縣北二十里嘉定初移賜今額
敘遺
存古
古句章縣在今縣南十五里面江為邑城基尚存故老相傳曰城山旁有城山渡西去二十五里有句余山又有句余村郭璞謂句余山在余姚北句章南二縣因以為名其實山在余姚東句章西舊經古句章城在鄞縣南六十里今鄞縣之西南有句章鄉然按漢書地理志句章渠水東入海則所謂城山渡即其渠也晉劉裕東討孫恩實戍句章每戰陷陣賊乃退還浹囗 【今定海縣大小浹囗是也】 是時孫恩泛海出沒御之當據要沖而今句章鄉乃在山閑必非戍守之地鄉名句章特以其地素隸句章縣故爾句章舊讀為句今讀為章句之句
太平村在縣西六十里屆紹興府余姚縣一百里按唐歐陽詢藝文類聚山部載太平山云孔皋會稽記曰余姚縣南百里有太平山山形似傘四角各生一種木木不雜姚江源出太平山東至浹江入海齊孔稚珪游太平山詩曰石險天貌分林交日容闕陰澗落春榮寒巖留夏雪晉孫綽太平山銘曰嵬峨太平峻踰華霍秀嶺樊缊奇峰挺崿上干翠霞下籠丹壑有士冥游默往寄托肅形枯林映心幽漠亦既見止渙焉融滯懸棟翠微飛宇云際重巒蹇產回溪縈帶被以青松灑以素瀨流風佇芳翔云停靄因其地有太平山故以名村焉
千人壇在縣西南十五里高數仞其上可容千人耆老相傳云昔秦始皇東游會稽登山望秩以求神仙至此見群峰連延東入于海乃命方士徐福立壇祈禱因以為名
后漢鄞縣令王修墓在縣西十里事跡見郡志敘人
晉虞瑤墓在五馬山縣西南六十里虞氏譜云瑤博學強識當時所稱累遷至伏波將軍
晉虞冑墓在橫山縣東南十里虞氏譜云冑好學不怠仕至散騎常侍嘗居此山死因葬焉至今呼為常侍墓
宋朱夔墓在朱墓山縣西六十里宋書云朱夔字秀整吳人也州舉秀才歷中書郎轉臺州刺史有林壑之志卜居此山死因葬焉
梁虞荔墓在鳴鶴山縣西北六十里梁書云荔會稽上虞人也以博識聞舉宏詞累遷中庶子卒于官歸葬此山
梁虞孜墓在東澄山縣西南三十五里孜舉秀才累遷至散騎常侍著內典要三十卷
梁建威將軍虞驁墓在漁溪山縣西北五十里
梁東海太守虞野人墓在戍溪山縣西南三十五里
隋金紫光祿大夫陳詠墓在城門山縣西南十三里隋書云詠字休寧仕為懷安令遷城門校尉會稽從事屬隋初多故因留葬此遂以名山
唐張孝子父司馬墓在虎胛山縣西三十里事跡見郡志敘山
舊志載晉虞喜墓在亶洲山縣東北四十五里今縣無此山詳見郡志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