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jié)

書友吧

第1章

小兒直訣 【宋 錢乙】

腹痛

小兒腹痛體瘦,面色晄白,目無睛光,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嘔利撮口,此脾土虛而寒水所侮也,用益黃散、調中丸主之。若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睛光,或多睡惡食,或大便酸臭,此積痛也,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后以白朮散調補胃氣。

【注 按腹痛不食,口中氣冷,下利撮口等證,屬形病虛寒也,用六君加炮姜溫服之。食積多睡,口中氣溫,惡食面黃白等證,屬病氣實而元氣虛也,用六君子加神曲、山楂消導之劑。】

蟲痛

若口吐痰沫,或吐清水,面晄白,心腹痛而有時者,蟲痛也,與癎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用安蟲散主之。

【注 按蟲乃濕熱所生,或木氣而化,有因臟腑虛弱,有因胃冷胃熱,為人身之固有者,其為患往來攻痛,或吐涎水,肌體消瘦,面無正色,但當調補脾胃為主。若蟲食上部則上唇有白點,蟲食下部則下唇有白點。腹中之蟲,朔日之后,其頭向上;望日之后,其頭向下。如或用藥,先以肉物近兒烹炙,使聞香味,蟲頭皆向上,則藥易于奏效。丹溪先生云:冬月吐蟲,多是胃氣虛寒,用錢氏白朮散加丁香二粒補之。可見小兒之蟲,皆飲食傷脾所致。患瘡疥內生蟲虱者,皆肝木所致也。】

幼科發(fā)揮 【明 萬全】

腸痛

小兒腸痛腰屈,空啼無唳,此名盤腸痛,證似內釣,但不直視也,金錠子散主之。

嬰童百問 【明 魯伯嗣】

腹痛

夫腹痛者,多因邪正交攻,與臟氣相擊而作也。挾熱而痛者,必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足心熱見之。挾冷而痛者,必面色或白或青,手足冷者見之。冷甚而變證,則面黯唇口俱黑,爪甲皆青矣。熱證,四順清涼飲加青皮、枳殼;冷證,七氣湯加辣桂,調蘇合香丸。若邪正交攻,冷熱不調,桔梗枳殼湯加青皮、陳皮、木香、當歸為妙。若內釣等證則鉤藤散,其余則芍藥甘草湯為要藥也。實痛有熱者,大柴胡湯主之。心腹痛甚有實熱者,大承氣湯下之。腹痛,桂枝加芍藥;痛甚,桂枝加大黃也。

盤腸氣痛

盤腸氣者,痛則曲腰干啼,額上有汗,是小腸為冷氣所搏然耳,其口閉腳冷,上唇干是也。此是生下洗遲,感受風冷,或青糞不實,卻有此證,當服釣藤膏、魏香散、蘇合香丸、當歸散,乳母服烏沉湯,或沉香降氣湯便定。

蛔蟲痛

巢氏云:蛔蟲者,九蟲之內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者。或因臟腑虛弱而動,或因食甘肥而動,其動則腹中痛發(fā)作,腫聚行往來上下,痛有休止,亦攻心痛,口喜吐涎及清水。貫傷心者則死。診其脈,腹中痛,其脈法當沉弱而弦,反脈大則是蛔蟲也。此痛因食物太早,愛甜怕苦,痛時便高聲啼叫,只看人中上、鼻頭、唇口數(shù)處黑色即是。此證當服使君子丸、檳榔散、化蟲丸藥,取下便無事。仲景云: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煩,此為臟寒,烏梅丸主之。其蛔蟲穿心者,用薏苡根煎湯治之即安。

保嬰撮要 【明 薛鎧】

盤腸氣痛

小兒盤腸氣者,痛則曲腰干啼,額上有汗,皆由肝經(jīng)風邪所搏也。肝腎居下,故痛則曲腰。干啼者,風燥其液,故無淚也。額上有汗者,風木助心火也。口閉足冷者,脾氣不營也。下利青糞者,肝木乘脾也。皆由產(chǎn)下澡洗,受風冷所致,當服釣藤膏之類。若乳母及兒受寒邪者,用沉香湯之類。若兒額間有汗,口閉腳冷,乃虛寒也,用當歸散或沉香降氣湯之類。若面赤唇焦,小便不通,小腹脹痛者,乃小腸熱也,用人參湯送下三黃丸。若痛不止,煎蔥湯淋揉其腹,就以熱蔥熨臍腹間,良久尿出痛止。或以乳香、沒藥、木香少許,水煎灌匙許。若因乳母飲食停滯者,用保和丸。懷抱氣郁者,加味歸脾湯。怒動肝火者,加味逍遙散。子母俱服,并佳。

證治準繩 【明 王肯堂】

腹痛

小兒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脾土虛寒也,用調中丸主之。口中氣溫,大便酸臭,積痛也,用下積丸治之。面赤壯熱,或手足并熱,實熱也,用瀉黃散瀉之。面黃微熱,或手足并溫,虛熱也,用異功散補之。若作渴飲湯,胃氣虛熱也,用白朮散。若痛連兩脅,肝木乘脾也,用四君子湯加柴胡、芍藥。若腹痛重墜,脾氣下陷也,用補中益氣湯加升麻。若手足指冷,或呃逆泄瀉,寒水侮土也,用六君、炮姜、肉桂;不效,急加附子。若服克滯之藥,致腹作痛,按之不痛,脾氣復傷也,用五味異功散。中脘痛者屬脾,少腹痛者屬腎,按之痛者為積滯,不痛者為里虛。積滯者消之,里虛者補之。

婁氏分曲腰干哭無淚者,為盤腸內釣痛;面晄白不思飲食,為胃冷痛;面赤唇焦便黃,為熱痛;面黃白大便酸臭,為積痛;口淡而沫自出,為蟲痛。

曾氏又有臟寒痛、鎖肚痛、癥瘕痛、痃痛、癖痛、吊腎痛、偏墜痛、寒疝痛,各有治法,臚列于后。

寒痛

茅先生歌云:面青面白猶自可,黑色如青爪一同。此是腹心生冷痛,須將溫藥里頭攻。

胃虛冷,面晄白色,腹痛不思食,當補益脾土,益黃散主之。若不下利者,調中丸主之。益黃散,治下利而痛也;調中丸,治不利而痛也。

熱痛

熱痛亦啼叫不止,夜發(fā),面赤唇焦,小便赤黃,與三黃丸,人參湯下。

積痛

積痛,腹中陰陰而痛,面黃不食,兒大者口吐酸馂氣。先治積滯,后調脾胃,其痛自止,仍辨虛實和解。治法見后癖積條中。

蟲痛

蟲痛,面晄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fā)痛有時。

田氏云:蟲痛啼哭,俯仰坐臥不安,自按心腹,時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唇白,又目無精光,口吐涎沫,此謂蟲痛。

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證用藥。蟲與癎相似,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安蟲散主之。

曾氏云:蛔蟲動痛,口吐清水涎沫,或吐出蟲,痛不堪忍,其疾因食甘肥葷腥太早而得,故胃寒蟲動作痛,其蟲吐來,或生或死。兒小者,此痛苦甚,亦致危難。先以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使胃暖不逆;次蘆薈丸、使君子丸、化蟲飲主之。有兒大者,面晄白而間黃色,肉食倍進,肌體消瘦,腹中時復作痛,此有血鱉蛔蟲雜乎其間,以二圣丸下之。

又有胃受極寒極熱,亦令蟲動,或微痛,或不痛,遽然吐出,法當安蟲為上。若以治蟲,反傷胃氣,固不可也。因寒而動者,用理中湯加烏梅水煎服。因熱而動者,用(口父)咀五苓散,亦加烏梅水煎投。

鎖肚痛

一月后嬰孩,忽乳不下咽,肚硬如石,赤如朱,撮口而哭,面青唇黑,手足口氣俱冷。始因斷臍帶不緊,為風冷所乘,證亦危急,以白芍藥湯、烏梅散、一字金投之,日久則難愈。更參考臍風證內議論。

盤腸釣痛

小兒腹痛曲腰,干哭無淚,面青白,唇黑,肢冷,為盤腸內釣。凡有此證,急煎蔥湯淋洗其腹揉之,蔥熨臍腹間,良久,尿自痛中出,其疼立止。續(xù)次用乳香、沒藥透明者各少許細研,又用木香一塊,于乳缽內磨,水一分,滾數(shù)沸,調乳沒藥末,只一服效。

癥瘕痛

癥瘕痛,乃積久所致,由榮衛(wèi)俱虛,外則感受風寒,內則過傷乳食,停滯既久,不能克化,故邪并于陰為癥,陰則專靜,凝而不移;邪并于陽為瘕,假物象形,動而不息。若久而不治,亦成脾疳積;或兩脅間有塊如石,按之則痛,不按則輕;或面黃肌瘦,肚硬而脹,及有青筋晝涼夜熱,蒸潮無時,乳食減少,愛吃泥土;或大便釀瀉,痛則身冷如冰。法當調脾養(yǎng)胃,用醒脾散參苓白朮散;磨積理疳,用化癖丸、三棱散、木香莪朮丸;治釀瀉,沒石子丸、沉香檳榔丸。然此積滯之疾,非七劑可療,必須次第調理,則日久自然平復。

痃痛

始則腹內一小長塊,其硬如臂, 腰纏轉,或左或右,良久痛甚,則見于皮下,不妨乳食,其證先因有疾,表解未盡,遽爾下之太過,氣虛寒搏,郁結而成。法宜益氣理虛,用參苓白朮散、沉香檳榔丸、木香莪朮丸為治。或間投白芍藥湯加人參、茯苓,水姜煎服。

按癥瘕痃癖四證,大同小異,治法亦無大分別,似不必瑣瑣作名亦可也。

心痛

小兒心痛,當于大人心痛門參用之。

心痛吐水者蟲痛。

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圣惠》治小兒心痛,但覺兒將手數(shù)數(shù)摩心腹即啼,是心痛不可忍,宜服芍藥散方。

茅先生治小兒心痛,用金鈴散。

外治

莊氏家傳小兒未能語,啼哭不能辨者,當以手候其腹,如有實硬處,即是腹痛,治之方,研生姜取汁,暖令溫,調面成糊,涂紙上,貼臍心立定。

古今醫(yī)統(tǒng) 【明 徐春甫】

腹痛

小兒腹痛之病,誠為急切。凡初生二三 月及一周之內,多有腹痛之患。無故啼哭不已,或夜間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大都不外寒熱二因:夫因于寒者,面白唇青,或瀉痢青白,以熱綿裹腹而啼少止,即是寒也。因于熱者,面赤唇紅,得暖啼甚,即是熱也。一周之外,能飲食,則有傷熱腹痛,或瀉或不瀉,口渴而臭,面黃身熱,即是積痛,久而不愈,必致成疳。如此三因之外,則如《內經(jīng)》舉痛篇云:五臟卒痛,寒邪客經(jīng),其機不可不察也。若《類萃》小兒等方,概言寒熱而不及熱與積,是則以管窺豹,未見其全斑也。

按腹痛乃邪正交攻,相擊而作也。挾熱痛者,以面赤或壯熱,四肢煩,手心熱見之;挾冷者,以面色青白見之。冷甚則變證,唇中黑爪甲青矣。熱證,黃芩芍藥湯、四順清涼飲;冷證,理中湯、指迷七氣湯加桂煎調蘇合丸。錢氏云:小兒積痛,面黃,目白無睛光,多睡畏食,大便酸臭者,當用消積丸,甚者白餅子下之,后和胃。凡蟲痛多在心腹,口吐清水,安蟲散主之。

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 【宋 撰人未詳】

心腹痛諭

小兒心腹痛者,由臟腑虛而寒冷之氣所干,邪氣與臟氣相搏,上下沖擊,上則為心痛,下則為腹痛,上下俱作,心腹皆痛。更有一證,發(fā)則腹中撮痛,干啼無淚,腰曲背弓,上唇干,額上有汗,此名盤腸內釣之痛,亦由冷氣入臟所為也。

塌氣丸 【《錢氏直訣》,下同】  治肚腹虛脹。

胡椒一兩 蝎尾五錢,去毒

右為末,緬糊丸粟米大,每服一二十丸,陳米飲下。薛己曰:按前證屬脾肺虛,水氣泛而喘急浮腫,必兼溫補脾土以生肺金,而氣自運行矣。但前藥性屬辛熱,雖能袪散寒邪,而恐真氣反傷,不可過劑。

消積丸 治食積大便酸臭發(fā)熱。

丁香九個 縮砂十二個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烏梅肉三個

右為末,面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薛己曰:按前證若食積既去而熱不退,或作嘔少食,宜用五味異功散以補胃氣,或用四君子加藿香、半夏以安中氣。若兼泄瀉,用六君子湯;如不應,加升麻、柴胡以升補脾氣。若久瀉不已,宜用補中益氣湯,以升補陽氣。若虛寒,加炮姜、木香,如不應,兼以四神丸以補脾腎。若體瘦潮熱,口渴,大便不調,宜用肥兒丸以消疳積。

益黃散 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 青皮下食,各一兩 丁香二錢,去脾胃寒 訶肉各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炙草三錢 薛己曰:按前證,若因脾土虛弱而吐瀉者,用五味異功散。若因肝木侮脾土而吐瀉者,用六君子加柴胡;如不應,或手足指冷,屬脾胃虛寒也,更加木香、炮姜。若因乳母脾土虛而肝木侮,亦治以前藥。若乳母郁怒,致兒患前證,母服加味歸脾湯。

當歸散 治臟寒腹痛,面青手冷,夜啼不乳。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甘草炙,各二分 桔梗 橘皮去白,各一錢

右為末,水煎半盞,時時少與服。

沉香降氣湯 治陰陽壅滯,氣不升降,胸膈痞塞,心腹脹滿,喘促短氣,干噦煩滿,咳嗽痰涎,口中無味,嗜臥不食。此藥去邪惡氣,使無瘴疫。

香附二兩半 沉香 砂仁各一錢 甘草七錢半

右為末,每服一錢,入鹽少許,沸湯點,平旦空心服。薛己曰:按前方,若乳母中氣郁滯,不能升降,患此證致兒作痛者,亦用之。

養(yǎng)脾丸 【《片玉心書》】  治小兒脾胃虛弱,不思乳食,傷食癖積,面色黃,嘔吐泄瀉,腹痛膨脹,并皆治之。

蒼朮制 陳皮各五錢 縮砂仁 草果仁 益智仁 白茯苓各二錢 麥芽炒 厚樸 神曲炒,各二錢 共為末,酒糊丸如粟米大,米飲下。脾胃虛弱,米湯下;嘔吐,煨姜湯下;食積,山渣湯下;腹痛,茴香湯下;腫脹,蘿卜湯下。寒泄,姜棗湯下。

四順清涼飲 【《嬰童百問》,下同】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小便少,大便濇,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fā)驚癎。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毒一切壅滯,并宜服之。治挾熱瀉不止,加木香、大黃。

赤芍藥 當歸 甘草 大黃各等分

右銼散,三歲以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兩服。欲利小便,用赤芍藥。虛熱加甘草,下利減大黃,冒風邪加去節(jié)麻黃,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可加荊芥。

七氣湯 治七氣所傷,痰涎結積,心腹亦痛,不能飲食。

半夏制,五兩 人參 辣桂各二兩 甘草半兩

右銼,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五片,棗一枚,煎六分,食前服。

指迷七氣煎 治七情相干,陰陽不升降,氣道壅滯,攻沖作疼。

香附子一兩半 甘草 半夏制,各七錢半 青皮 陳皮 桔梗 蓬朮 辣桂 益智仁各一兩

右銼,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服。

異香散 治小兒諸般吊證,角弓反張,胸高臍凸。

透明沒藥右為末,姜湯調下一錢匕。

桔梗枳殼湯 治諸氣痞結滿悶,腹脅疼痛。

枳殼炒 桔梗各二兩 甘草半兩,炙

右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至半盞服。

釣藤散 治小兒夜啼,乃臟冷也。陰盛于夜則冷動,冷動則為陰極發(fā)躁,寒盛作痛,所以夜啼不歇也,釣藤散主之。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姜棗略煎服。其或心熱而煩啼,必有臉紅舌白小便赤濇之證,釣藤飲去木香,加朱砂末一錢研和,每服一錢,木通湯調下,或銼散煎服亦可。如驚啼,加蟬蛻、防風、天麻。

保命丸 治小兒胎驚內吊,腹肚緊硬,眠睡不安,夜多啼哭;及治急慢驚風,眼目上視,手足抽掣,不省人事,悉皆主之。冷證用此。

全蝎十四個,去毒 防風二錢 僵蠶炒去絲嘴 天麻各二錢 南星炮 白附子 麝香五分 金箔十片 蟬蛻 朱砂各一錢

右為末,粳米糊丸,每兩作四十丸,常服鎮(zhèn)心安神化痰。除一切驚風諸證,湯臨時換。如有熱證,加牛黃、冰片、硼砂。一方加人參、白茯苓各二錢。

芍藥甘草湯 治出疹肚疼腹?jié)M,小便不通。

芍藥一兩 甘草二錢半

右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服。

大柴胡湯 治傷寒十余日,邪氣結在里,往來寒熱,大便秘濇,腹?jié)M脹痛,譫語,心中痞硬,飲食不下,或不大便五六日,繞臍刺痛,時發(fā)煩躁,及汗后如瘧,日晚發(fā)熱,兼臟腑實,脈有力者可服。

柴胡去蘆,八錢 黃芩炒 赤芍藥各三錢 半夏湯泡七次切焙,一錢半 枳實麩炒,一錢

右銼散,盞三片,棗二枚,水一盞,煎七分,加減服之。欲下,加大黃半兩。

桂枝加芍藥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痛,是有表復有里,宜服。

桂枝一兩半 芍藥三兩半,利者先煎三四沸 生姜二兩 大棗六個 甘草炙,一兩

右(口父)咀,水煎加減服。痛甚者加大黃,大實者加一兩半,羸者減之。

大承氣湯 治剛痓,胸滿內實,口噤咬牙,大熱發(fā)渴,大便閉濇,腹中(疒丂)痛,結硬如石,轉矢氣者,用此湯下之。

大黃 芒硝各半兩 厚樸一兩 枳實二枚

右銼散,每服三錢,姜三片,水一大盞,煎至七分,不拘時,或空心服,以利為度,未利再投。

桂枝加大黃湯 治太陽病,反下之,因腹?jié)M痛屬太陰,桂枝加芍藥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三錢,去皮 芍藥一兩半 甘草炙,半兩 大黃半兩,羸瘦者減半

右(口父)咀,姜三片,棗二枚,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七分溫服。

使君子丸 治小兒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脹,時復痞痛,不進飲食,漸至羸瘦,并宜服之。

白勺 厚樸制 陳皮 川芎 甘草各二錢半 使君子肉湯浸去黑皮,一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陳米飲化下,大治小兒腹痛。

檳榔散 治腎疳宣露,候良方去蟲后服此。

木香 檳榔 人參 黃連 甘草炙,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一錢,小者五分,熟水調服。

化蟲丸 治小兒蟲咬心痛,來去不定,不思乳食。

鶴虱炒 檳榔 胡粉 楝樹根皮各半兩 白礬三錢半,微火煅

右為末,面糊丸菉豆大,三歲三十丸,溫漿水入油三五滴吞下,食前。有蟲皆化為水,大蟲自下,且初服甚妙。

烏梅丸 治蛔厥,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煩,此為臟寒。蛔蟲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自出,其人當自吐蛔,又治久痢。

烏梅七十五個 干姜二兩半 黃連四兩 蜀椒去目出汗 當歸各一兩 細辛 人參 附子炮去皮臍 桂枝去皮 黃蘗各一兩半

右為末,用酒浸烏梅肉一宿,去核蒸飯,杵成泥,和藥勻,丸麻子大,每服十丸,食后米飲下,日三服。忌生冷等物。

釣藤膏

釣藤鉤 茯神 茯苓 川芎 當歸 木香 生甘草 白芍藥各一錢

右為末,每服一錢,姜棗煎服。

蘇合香丸 治傳尸骨蒸,殗殜肺痿,疰忤鬼氣,卒小痛,霍亂,吐利,時氣瘴瘧,赤白暴利,瘀血月閉,痃癖,丁哺驚癎,鬼忤中人,小兒吐利。

蘇合油入安息膏內 熏陸香 龍腦各一兩 木香 白朮 白檀香 丁香 朱砂研水飛 沉香 香附子炒 烏犀屑 蓽撥 麝香 安息香為末,無灰酒煮膏 訶黎勒煨取皮,各二兩

右為細末,入研藥勻,用安息香膏,并煉白蜜和劑,每服旋丸如梧桐子大,早朝,井花水溫冷任意化服四丸,老人小兒服一丸,溫酒化下亦得,并空心服。用蠟紙裹一丸如彈子大,絹袋盛當心帶之,一切邪神不敢近。去龍腦,名麝香蘇合丸,治一切邪神,胸膈噎塞,腸中虛鳴,宿飲不消,余證并同。

烏沉湯 治慢驚,袪風助胃。

天麻二錢 人參 生川烏 木香 全蝎焙 南星炮 沉香各一錢 甘草半錢

右銼散,每服二錢,姜三片,慢火煎,取其半用之。

調中丸 【《證治準繩》,下同】

白朮 人參 甘草炒,各半兩 干姜炮,四錢

右為細末,蜜丸如菉豆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五丸,食前溫水下。海藏曰:仲景理中例也。

茯苓丸 治小兒腹痛夭糾,不能乳哺。

茯苓 黃連各一兩

右為末,用蜜為丸,如大豆大,飲下。

湯氏三棱散 治積氣肚痛。

砂仁 甘草 益智炒去殼 三棱 蓬朮 青皮炒,各等分

右為末,白湯點下。

張渙寬中湯 治心腹疼痛不可忍者。

高良姜 木香各半兩 丁香 青橘皮炒黃 桔梗 甘草炙,各一分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半錢,溫酒調下。

蓬莪朮丹

蓬莪朮炮制乘熱銼碎 當歸酒洗焙干,各一兩 木香 人參 桂心各半兩 黑牽牛炒黃,一分

右件搗羅為末,細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煎生姜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溫胃丹 治腹痛啼哭不止。

人參 白朮炮,各一兩 五味子 當歸洗焙干 高良姜各半兩 木香一兩

右件搗為細末,白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米飲下。

橘香散

青橘皮炒 吳茱萸 木香 當歸洗焙,各一兩 干姜炮 丁香各半兩

右搗羅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一盞,入生姜二片,煎五分,去滓放溫,熱服,食前。

曾氏茴香湯 和脾胃,進飲食,理腹痛,散邪氣。

茴香炒 良姜銼碎用東壁土炒,各一兩五錢 蒼朮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濾干銼炒至微黃,二兩 炙甘草一兩

右銼焙為末,每服一錢,燒鹽湯,空心調下。

錢氏安蟲散 治小兒蟲痛。

胡粉炒黃 鶴虱炒黃 川楝子去皮核凈 白礬枯,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大者五分,米飲調下,痛時服。

又 治蟲痛極,不可忍。

干漆半兩 檳榔一枚,生用 窯老一塊,再煅細研

右,窯老,恐窯中煅過泥物也。三件一處為末,空心熱酒調,良久取下蟲,立愈。

干漆一兩,搗碎炒,令煙盡出

右用新汲水,入生麻油,空心調服。

又 治上中二焦虛,或胃寒蟲動及痛。

干漆炒煙盡,二分 雄黃一分 巴豆霜一錢

右為細末,糊丸如黍米大,量兒大小服之。取東引石榴根煎湯下,或苦楝根,或無荑湯,下五七丸至二三十丸,發(fā)時服。

蕪荑散 主治同前。凡小兒痛時,便高聲啼叫,人中上、鼻頭、唇口一時黑色,脈法當沉弱而弦,今反脈大,是蟲證也,

白蕪荑 干漆炒,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一字或五分,或一錢,米飲調下,發(fā)時服。

使君子丸 治腹內諸蟲作痛,口吐清水。

使君肉薄切焙 檳榔 石榴東向根皮銼焙 大黃半生半炮,各七錢半

右除檳榔銼曬不過火,余三味再焙,同檳榔為末,沙糖水煮面糊,丸麻仁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淡豬肉汁空心下。或雞肉汁亦好。

化蟲飲 消化蟲毒在腹作痛。

檳榔 石榴根皮焙干,各一兩 紅丹煅過 雷丸 貫眾雞頭者佳 使君肉切焙,各二錢半 炙草 枳殼去瓤麩炒微黃 大黃各五錢

右為細末,用清油煎雞子一枚,如春餅樣,候冷,抄藥末一錢于上,攤勻,空心卷而食之。兒小者,用糯米粉水煮糊,丸如粟谷,每服十五粒至三十丸,以淡豬肉汁空心下,雞肉汁亦好。

二圣丸 治復內諸蟲,及消谷逐水,下氣去風。

檳榔一兩 巴豆十五粒,去殼膜心,大好者存油

右,檳榔銼曬為末,巴豆碎切在乳缽內,極細杵,仍入檳榔末同再杵勻,面糊丸菉豆大,每服七十七丸至九十九丸,用溫茶清,五更初空心,止一投藥,見蟲下盡,進以稀粥自安。

烏梅散 治腹疼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等疾。

烏梅去核 元胡索 粉草半生半炙,各五錢 乳香 沒藥 鉤藤各二錢半

右件(口父)咀,每服二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溫服。

釣藤膏 治小兒腹中極痛,干啼后躽,名盤腸內釣。

乳香研 沒藥研 廣木香 姜黃各四錢 木鱉子仁二十一個

右先將后三味同為細末,次研入上二味,煉蜜和成劑收貯,一歲兒可服半皂子大,余以意加減,煎釣藤湯化下,無時。次用魏香散。

魏香散

蓬朮半兩 阿魏一錢

右先用溫水化阿魏,浸蓬朮一晝夜,焙干為細末,每服一字或半錢,煎紫蘇米飲,空心調下。

蒜乳丸 治冷證腹痛夜啼。

大蒜一顆,慢火煨,香熟研爛 乳香另研五分

右研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七粒,乳汁送下。

圣惠人參散 治小兒卒吐下,腹痛不止。

人參 當歸銼微炒,各半兩 甘草炙微赤銼 干姜炮裂銼 黃芪銼各一分 細辛一分

右件藥搗,粗羅為散,每服一錢,以水一小盞,煎至五分,去滓稍熱服。量兒大小,以意加減頻服。

錢氏和中散 和胃氣,止吐瀉,定煩渴,治腹痛,思食。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銼炒 干葛銼 黃芪 白扁豆炒 藿香葉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干棗二個,去核,姜五片,煎至八分,食前溫服。

錢氏靈礬散 治小兒蟲咬,心痛欲絕。

五靈脂二錢 白礬火飛,半錢

右同研,每服一二錢,水一鍾,煎至五分,溫服,無時,當吐出蟲。

芍藥散

赤芍藥 人參 白朮 黃芩 川大黃微炒銼 當歸各一分

右搗羅為粗散,每服一錢,以水一盞,煎至五分,去滓,不計時候,量兒大小加減,溫服。

金鈴散

金鈴子炮去皮核 蓬莪朮炮,各一兩 茴香 木香炮 荊三棱炮,各半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或半錢,溫酒調下。

安息香丸 【《全幼心鑒》】  治小兒肚痛,曲腳而啼。

安息香酒蒸成膏 沉香 丁香 藿香葉 茴香各三錢 香附 縮砂仁 炙草各五錢

右為末,以膏和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一丸,紫蘇湯化下。

黑龍丸 【《幼幼近編》】  治小兒腹痛。

生甘草 干姜各二錢 伏龍肝一兩 人參 茯苓 百草霜 白朮各五錢

右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五丸,陳皮湯下。

平胃散 【《局方》】  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脹痛,口苦短氣,惡心噯氣,吞酸,面黃體瘦,嗜臥體痛,霍亂吐瀉等證。

厚樸姜汁制,五兩 陳皮 甘草炙,各一兩 蒼朮米泔浸焙干,八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水煎,沸湯點服亦得。常服調氣暖胃,化宿食,消痰飲,辟四時不正之氣。按前證若乳食停滯,噯腐吞酸,嘔噦惡心者,宜服是方。若飲食既消,脾胃虛弱,嘔吐惡心者,則宜四君子湯。

單方

小兒胎寒,腹痛汗出:用衣中白魚二七枚,絹包于兒腹上,回轉摩之,以愈為度。 【《圣惠方》】

食積腹痛,必用紫蘇、萊菔子之類。 【丹溪方】

治小兒好吃粽成肚腹痛:用黃連、白芍藥等分為丸服。 【初虞世方。】

小兒心痛:白烏骨雞屎五錢曬研,松脂五錢為末,蔥頭汁和丸梧子大,黃丹為衣,每醋湯服五丸,忌生冷硬物,三四日立效。【《嬰童百問》】

小兒盤腸氣痛:延胡索、茴香等分炒研,空心米飲,量兒大小與服。 【《衛(wèi)生易簡方》】

小兒盤腸內釣腹痛:用蔥湯洗兒腹,仍以炒蔥搗貼臍上,良久尿出痛止。 【湯氏《嬰孩寶鑒》】

小兒盤腸氣痛:沒藥,乳香等分為末,以木香磨水煎沸,調一錢服,立效。

小兒氣痛:蓬莪朮炮熟為末,熱酒服一大錢。 【《十全博效方》】

小兒盤腸內釣,腹痛不止:用阿魏為末,大蒜半瓣,炮熟研爛,和丸麻子大,每艾湯服五丸。【《總微論方》,下同】

小兒盤腸內釣:以蓬莪朮半兩,用阿魏一錢化水,浸一日夜焙研,每服一字,紫蘇湯下。

絞腸沙痛:馬蘭根葉細嚼咽汁,立安。 【《幼幼近編》】

小兒盤腸氣痛:用蘿卜子炒黃研未,乳香湯服半錢。 【《楊仁齋直指方》】

小兒蟲痛,胃寒,危惡證,與癎相似者:干漆搗燒煙盡,白蕪荑等分為末,飲服一字至一錢。【杜仁方】

小兒蛔嘴心腹痛;鶴虱研末,以肥肉油汁下之,五歲一服二分,蟲出即止也。

醫(yī)案

錢乙《小兒直訣》曰:辛氏女子五歲病蟲痛,諸醫(yī)以巴豆、干漆、硇砂之屬治之不效,至五日外,多哭而俯仰睡臥不安,自按心腹,時大叫,面無正色,或青或黃,或白或黑,目無光而慢,唇白吐沫,至六日胸高而臥轉不安,召錢至。錢詳視之,用蕪荑散三服,見目不除青色,大驚曰:此病大困,若更加瀉則為逆矣。至次日,辛見錢曰:夜來三更果瀉。錢于瀉盆中看如藥汁,以杖攪之,見有丸藥。錢曰:此子肌厚,當氣實,今證反虛,不可治也。辛曰:何以然?錢曰:脾虛胃冷則蟲動,而今反目青,此肝乘脾,又更加瀉,其氣極虛也。而丸藥隨糞下,即脾胃已脫,兼形病不相應,故知死病。后五日昏篤,七日而死。

一小兒傷食發(fā)熱,吐瀉腹痛,欲服益黃散。余曰:內有丁香、良姜,非其所宜,前證乃脾胃受傷而無寒證。不信,仍服前藥,其痛益甚,二便不通,口舌糜爛而歿。

羅謙甫曰:一小兒五月間,因食傷冷粉,腹中作痛,遂與市藥鋪中,買得神芎丸服之,臍腹?jié)u加冷疼,時發(fā)時止,逾七八年不已。因思古人云:寒者熱之。治寒以熱,良醫(yī)不能廢其繩墨而更其道也。據(jù)所傷之物,寒也;所攻之藥,亦寒也。重寒傷胃,其為冷痛可知矣。凡人之脾胃喜溫而惡冷,況小兒血氣尚弱,不任其寒,故陽氣潛伏,寒毒留連,久而不除。治病必先其本,當用和中養(yǎng)氣之藥以救前失。服之月余方愈。嗚呼!康子饋藥,孔子拜而受之,以未達不敢嘗,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人拱默而令切脈,以為能知病否,且脈者人之血氣,附行經(jīng)絡之間,熱勝則脈疾,寒勝則脈遲,實則有力,虛則無力,至于所傷何物,豈能別其形象乎?醫(yī)者不可不審其病源,而主家亦不可不說其病源。且此子之父,不以病源告醫(yī),而求藥于市鋪中,發(fā)藥者亦不審病源,而以藥付之,以致七八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孫真人云:未診先問,最為有準。東坡云:只圖愈疾,不欲困醫(yī)。二公之語,其有功于世大矣!

薛氏《保嬰撮要》曰:一小兒手足常冷,腹中作痛,飲食難化。余謂胃氣虛寒也,先用益黃散二服痛止,次用六君子湯數(shù)劑即愈。

一小兒酉戌時熱面赤,腹中作痛,按之益甚,服峻厲之劑,下五七次,發(fā)搐吐痰,作渴腹痛,按之不痛,此脾胃復傷而變證也,用七味白朮散、補中益氣湯頓安。

一小兒每停食腹痛,面赤發(fā)暈,用清中解郁湯而愈。后患搖頭咬牙,痰盛發(fā)搐,又吐酸腐,待其吐盡,翊日少以七味白朮散,次日又以參苓白朮散,調理脾胃,遂不復患。大抵吐后兒安,不必更服他藥,恐復傷元氣也。

一小兒五歲停食腹痛,發(fā)熱面赤,或用養(yǎng)胃湯、枳實、黃連,更加腹脹,午后熱甚,按其腹不痛,余以為脾虛而藥傷,用六君子湯數(shù)劑而痊。

一小兒素嗜肉食,腹中作痛,大便不調,半載之后,肚腹膨脹,右脅內結一塊,不時轉移;又三月,左脅內亦結一塊,胸腹亦脹,齦潰作渴,小便赤濇或澄白,大便色穢不一;又半載,頷下結核三五枚,服消塊行滯等藥,元氣益虛,其塊益甚。余用四味肥兒丸、五味異功散之類,隨證進退治之,熱渴漸止。又月余,腹脹漸消,更佐以九味蘆薈丸之類而痊。

一小兒飲食不節(jié),或作瀉,或腹痛,或腹脹,腹中一塊,大便不調,作渴發(fā)熱,齦爛口臭,專服消道克滯,前證益甚,形體益瘦。余曰:面色黃中隱青,脾土虧損而肝木所侮也。法當調補中氣,平肝木,則脾氣自旺,虛火自退,諸證自愈。遂用沖和湯、大蕪荑湯之類,果愈。

一小兒蟲動心腹痛,先服蕪荑散下之,更加作嘔食少,口渴飲湯,右腮鼻準白中兼黃,此脾肺氣虛也,余用異功散二服少愈,仍加炮姜一服而安。

一小兒曲腰啼叫,右腮青黑,此臍腹內痛,即盤腸內釣,因脾土虛寒,肝木乘之也。用六君子加木香、釣藤鉤即愈。

一小兒因乳母大怒,亦患前證,面赤而啼,小便不利,用加味逍遙散加木通、車前子,母子服之并愈。

一小兒啼叫面赤,手足不冷,用釣藤飲隨愈。后因其母飲酒厚味,仍作啼,手足發(fā)熱,又用前藥加生地黃而愈。后又面青手冷,啼叫吐瀉,其糞腥穢,用助胃膏一服而安。

一小兒患前證,曲腰而啼,額間出汗,足冷唇青糞青,先用釣藤膏治之愈。后復患,仍用釣藤鉤膏而痛減半,又煎蔥湯熨洗其腹,腹痛遂安。

一小兒唇青足冷,啼聲不絕,用助胃膏一服稍安。又食生冷之物,前證仍作,更泄瀉不止,先用六君子加木香、干姜一劑,乃去木香、干姜又二劑,其瀉頓止。又用四君子少加升麻四劑,飲食加進。

一小兒十四歲腹痛吐瀉,手足常冷,肌體瘦弱,余謂稟命門火虛也,用六君子湯八味丸漸愈。畢姻后,因房勞勤讀,感冒發(fā)汗,綴以飲食勞倦,朝涼暮熱,飲食不思,用六君子、十全大補二湯尋愈。后不慎飲食起居,午前臍下熱起,則遍身如炙;午后自足寒至腰如冰。熱時脈洪大,按之如無、兩尺微甚;寒時則六脈微細如絕。湯粥稍離火食之,即腹中覺冷,此亦稟命門火衰之證也。用補中益氣湯、八味丸各百余服漸愈。后大吐血,別悞服犀角地黃丸一劑,病益甚,飲食頓減,面色晄白,手足厥冷,或時發(fā)熱。寒時脈微細而短者,陽氣虛微也;熱時脈洪大而虛者,陰火虛旺也。余用十全大補及八珍湯、六君子之類,但能扶持而血不止。復因勞役吐血甚多,脈洪大鼓指,按之如無,而兩寸脈短,此陽氣大虛也。用人參一兩,附子一錢,佐以補中益氣湯,諸證漸退。乃減附子五分,又各數(shù)劑,脈證悉退。乃每服用人參五錢,炮姜五分,月余始愈。

品牌:匯聚文源
上架時間:2015-12-25 14:06:55
出版社:北京匯聚文源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
本書數(shù)字版權由匯聚文源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fā)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安县| 麻阳| 西城区| 巴林右旗| 德格县| 周口市| 兰州市| 山丹县| 呈贡县| 韶关市| 勐海县| 广安市| 金湖县| 嵊泗县| 卓资县| 昌宁县| 大同县| 萨嘎县| 东城区| 托克逊县| 丰县| 漳州市| 泰和县| 新野县| 双流县| 徐闻县| 忻城县| 鄂州市| 鹤壁市| 乐陵市| 如皋市| 宣威市| 江油市| 合肥市| 和平区| 白朗县| 旌德县| 涿鹿县| 兴义市| 双城市| 开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