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黃(五兩) 水銀(五兩)共研末同炒,再研細。每服三錢米湯下,小兒一錢,姜湯亦可。炒成青砂頭,亦治翻胃膈食,吐痰神效。
八仙丸
治脾胃久冷,大便泄瀉,腸中 痛,米谷不化,飲食不進等證。
附子(炮) 高良姜 蓽茇 砂仁 肉豆蔻(各一兩) 生姜(三兩) 濃樸(四兩,姜汁制)為末。醋糊丸梧子大,米飲下,五十丸。
濃腸丸
治脾虛傷食,大便下赤白膿,腸鳴腹痛泄下,米谷不化,小兒脾虛滑泄,脫肛,疳瘦等證。
川烏(炮) 肉桂 硫黃(另研) 赤石脂( ,各一兩) 干姜(炒,二兩)為末。糯米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阿膠丸
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
黃連 黃柏(鹽水炒) 當歸(各一兩) 烏梅肉(炒,一兩) 芍藥(二兩) 阿膠(蛤粉炒,一兩)為末。蒸餅丸梧子大,白湯下,五十丸。
桃花丸
治腸胃虛,下赤白膿,小兒脫肛,極效。
干姜(炒,二兩) 赤石脂( ,二兩)為末。米糊丸,梧子大,米飲下五十丸。
如圣餅
治大腸冷熱不調,下赤白痢,及大人小兒一切積滯。
密陀僧(五錢) 訶子(大者八個,火煨去核) 硫黃(三錢) 輕粉(二錢) 石燕(一對,洗凈燒紅,酒 )為末。面糊丸龍眼大,捏作餅。每用一餅,入灰中略煨熱,茶清下。
珍珠散
治大人小兒霍亂吐瀉。
硫黃 滑石(各二兩)共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下,不愈再服,小兒一錢。
少陽丹
能解利兩感傷寒、瘟疫瘴氣。
硝石 硫黃 五靈脂(醋炒) 青皮 陳皮 麻黃(各二兩)為末。先以硝石炒成珠和諸末,米糊丸綠豆大,白湯下五十丸,再以熱湯催汗。
中和湯
治傷寒、瘟疫,頭目昏痛,發熱,鼻流清涕,服此不致傳染。
蒼術(一斤,米泔浸) 川烏(炮) 濃樸(姜制) 陳皮 甘草(各四兩) 草果(二兩)共為末。每用四錢,生姜七片,水煎和渣服。
還睛丹
治脾腎虛衰,精血不生,致雙目成內障。
磁石(活者,火 醋淬七次) 硫黃 雄黃 雌黃(各二兩共為粗末,入罐,打三炷香,冷定取出,研細配后藥。)鐘乳粉 附子 臺椒(炒出汗,各二兩)共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日二服。半月覺熱攻眼,勿懼,乃腎氣潮眼,陽光復生也。時用兩手搓熱揉之,揉一番,光明一番,六十日后復明。藥盡再服一料。
密蒙花散
治風熱攻眼,昏晴多眵,隱澀羞明,或癢,或痛,漸生翳膜,或患頭風在先,牽引兩眼,漸覺細小,及暴赤腫痛。
密蒙花 木賊(去節) 川羌活 甘菊花 白蒺藜(炒去刺) 石決明( ,再用鹽水煎)各等分為末。食后,茶清下三錢。
撥云散
治上焦壅熱,眼目赤腫,疼痛或生翳障,先服洗肝散,后服此藥。
荊芥穗 川芎 防風(各二兩) 枳殼(麩炒) 蟬蛻(去翅足) 薄荷 龍膽草 甘草(各五錢)共為末。每服二錢,食后服。
洗肝散
治藏火太過,壅熱攻目,或翳障疼痛。
大黃(二錢) 黃芩(三錢)水煎食前服。
補肝丸
能補肝腎之氣,服還睛丸后多服此藥。
臺椒(炒) 仙靈脾(剪去邊弦,蜜水炙) 白蒺藜(炒去刺)各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空心米湯下,三十丸。
文蛤散
治目弦腫,大小 成赤瘡。
五倍子(一兩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八分,先洗,后以箸頭點之。)
一醉膏
治耳聾麻黃(一斤,以水五升,熬一升,去渣熬膏。每服一錢七分,臨臥熱酒下,有汗即效。)
睡圣散
人難忍艾火灸痛,服此即昏睡,不知痛,亦不傷人。
山茄花(八月收) 火麻花(八月收)(按∶八月中火麻花已過時,恐作七月為是。)收此二花時,必須端莊閉口,齊手足采之。若二人去,或笑,或言語,服后亦即笑,即言語矣。采后共為末,每服三錢,小兒只一錢,茶酒任下。一服后即昏睡,可灸五十壯,醒后再服再灸。
(按∶山茄子,今謂之風茄兒,其花亦謂之曼陀羅花,火麻即大麻。今圃地所植之黃麻乃是此種。《本草綱目》云∶曼陀羅花,生北土,南人亦有栽者。春生夏長,獨莖直上,高四五尺,生不旁引,綠莖碧葉,葉如茄葉。八月開白花,凡六瓣,狀如牽牛花而大,攢花中折,駢葉外包,朝開夜合。結實圓而有丁拐,中有小子。八月采花,九月采實。花實氣味俱辛溫有毒,主治諸風及寒濕香港腳,驚癇脫肛等證。相傳此花,笑采浸酒飲,令人笑,舞采浸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又云七月采火麻子花,八月采山茄子花,陰干等分為末,熱酒調服三錢。少頃,昏昏如醉,割瘡、灸火不覺苦痛,蓋古方也。今外科所用麻藥即是此散,服之并無傷害。)
薄荷散
治心肺壅熱,頭目不清,咽喉不利,精神昏濁,小兒膈熱。
真薄荷(二兩) 桔梗(三兩) 防風(二兩) 甘草(一兩)為末。每服四錢,燈心煎湯下。
碧云湯
治風痰上攻,頭目昏眩,咽喉疼痛,涎涕稠粘。
荊芥穗(二兩) 牛蒡子(炒,一兩) 真薄荷(一兩)為末。食后,茶下三錢。
丁香丸
治宿食不消,時發頭疼,腹痛。
丁香 烏梅肉 青皮 肉桂 三棱(炮,各二兩) 巴豆(去油,一兩)為末,米糊丸黍米大,白湯下七丸,小兒三丸。
潤腸散
治老人虛氣、中風、產后大便不通。
枳實(麩炒) 青皮 陳皮(各一兩)共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服。
菟絲子丸
補腎氣,壯陽道,助精神,輕腰腳。
菟絲子(一斤,淘凈酒煮,搗成餅,焙干) 附子(制,四兩)共為末,酒糊丸梧子大,酒下五十丸,十日后強壯。
石膏丸
治腎厥頭痛,及腎虛咳嗽,煩悶,遺尿。
石膏(一兩) 硫黃(一兩) 硝石(一兩,合硫黃同研) 天南星(一兩,用生姜一兩同搗)為末,面糊丸梧子大,食前米飲下五十丸,日二次。
宣風丸
治風濕香港腳,走注上攻,兩足拘急疼痛,或遍身作痛。
黑丑(取頭末,二兩) 青皮(一兩) 胡椒(二十一粒) 全蝎(二十四枚,去頭足)共為末,蜜丸梧子大。食前,白湯下五十丸,或三十丸。
五膈散
治肺傷寒,誤服涼藥,冰消肺氣,胸膈膨脹,嘔吐酸水,口中如含冰雪,體倦減食,或成冷勞,胸中冷痰,服此皆效。
人參 黃 (炙) 白術 麥冬 官桂 附子(炮) 干姜(炒) 遠志(去心) 臺椒 北細辛 百部(去蘆) 杏仁(各等分)共為末。水煎服四錢。
撮氣散
治涼藥傷肺,飲食不下,胸膈飽悶,吞酸氣逆,久嗽不止。
白術 干姜(各二兩) 黃 (蜜水拌炒) 附子 川椒 杏仁(各一兩) 甘草(五錢)共為粗末,水煎服四錢。初服冷熱相搏,覺煩悶欲吐,少頃撮定,肺氣自然下降矣。
麥煎散
治幼年心絡為暑所傷,每至暑時,即畏熱困倦減食。
知母 烏梅肉 地骨皮 柴胡(各二錢) 大麥(一撮)上銼片成一劑,水煎溫服緩下。
剪紅丸
治遠年近月,腸 下血。
吳茱萸(去梗,二兩) 荊芥穗(二兩) 川烏(一兩)上炒黃色,共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湯下。
分氣丸
治心腹痞悶疼痛,兩脅氣脹,痰涎上攻,咽嗌不利,能行氣,化酒食。
黑丑(半生半熟取頭末,四兩) 青皮(炒) 陳皮(炒) 干姜(炮) 肉桂(各一兩)共為末,水法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湯下。
鎮心湯
治心氣不足,為風邪鬼氣所乘,狂言多悲,夢中驚跳。
人參 茯苓 石菖蒲(桑葉水拌炒) 遠志 木香 丁香(各一錢) 甘草 干姜(各五錢) 大棗(三枚)水煎空心服。
遠志丸
治心氣不足,多悲,健忘,精神皆默,手顫腳搐,多睡。
遠志 人參 石菖蒲 茯苓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棗湯任下。
定痛丸
治奔豚上攻,心腹腰背皆痛,或疝氣連睪丸痛。
木香 馬藺草(醋炒) 茴香 川楝子(炒,各一兩)共為末。每服四錢,滾酒下,連進二服,其痛即止。
阿膠散
治肺虛咳嗽咯血。
牙香(三兩,炒) 阿膠(一兩,蛤粉炒成珠)為末。每服三錢,姜湯下,日三次。
定風散
治破傷風及洗頭、牙槽等風,牙關緊急,項背強直,角弓反張。若一二日者,服此可治,五七日者難治,須急灸臍下三百壯。
川烏(炮,二兩) 防風(二兩) 雄黃(一兩)共為末。每服四錢,水煎,和渣服,日三次,出汗愈。
安蟲散
治蟲攻心痛,吐清水。如蟯蟲,發則腹脹,寸白蟲則心痛,并治之。
干漆(炒至煙盡,五錢) 鶴虱(炒凈) 雷丸(切炒,各一兩)共為末。每服二錢,小兒一錢,米湯下。
檳榔丸
治小便淋澀不通及血淋、石淋。
檳榔 芍藥 苦楝子(炒) 馬藺花(各一兩)共為末。每服四錢,酒煎熱服。
換骨散
治癩風,面上黑腫,肌肉頑麻,手足疼痛,遍身生瘡。先灸五臟俞穴,后服此藥。
烏蛇(去頭尾酒煮取肉) 白花蛇(同上制法) 石菖蒲 荊芥穗 蔓荊子 天麻(酒炒) 胡首烏(小黑豆拌,蒸、曬) 白楊樹皮(炒,各二兩) 甘草(炒) 地骨皮(酒炒) 枳殼(麩炒) 杜仲(鹽水炒)當歸(酒炒) 川芎(酒炒) 牛膝(鹽水炒,各一兩)共為末。每服二錢,酒下。
胡麻散
治癘風渾身頑麻,或如針刺遍身疼痛,手足癱瘓。
紫背浮萍(七月半采,一斤) 黑芝麻(炒,四兩) 薄荷(蘇州者佳,二兩) 牛蒡子(炒) 甘草(炒,各一兩)共為末。每服三錢,茶酒任下,日三服。
消癭散
治氣癭多服取效,血癭不治。
全蝎(三十枚,去頭足) 豬羊靨(即膝眼骨,各三十枚,炙枯) 枯礬(五錢)共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飴米糖拌吞或茶任下。
補宮丸
治女人子宮久冷,經事不調致小腹連腰痛,面黃肌瘦,四肢無力,減食發熱,夜多盜汗,下赤白帶,久服且能多子。
當歸(酒炒) 熟地(姜汁炒) 肉蓯蓉(酒洗去膜) 菟絲子(制法見前) 牛膝(酒洗,各二兩)肉桂 沉香 蓽茇(去蒂炒) 吳茱萸(去梗) 肉果(各一兩) 真血竭 艾葉(各五錢)共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或酒,或白湯任下。
膠艾湯
治婦人沖任虛損,月水不調,子宮久冷,腰腹疼痛,赤白帶下,或惡露不止。此藥能通經絡,活死血,生新血。
阿膠(蛤粉炒成珠) 艾葉 當歸 白芍 川芎 熟地(各二兩) 甘草 干姜(各五錢)共為末。每服四錢,水煎和渣熱服,戒怒氣一月。
地血散
治婦人心血間有熱,飲食不減,起居如常,但發煩熱。
茜草 當歸 白芍 烏梅 柴胡 知母(各一錢)每劑加姜三片,水煎溫服。
大青膏
治小兒吐瀉后成慢驚,脾虛發搐,或斑疹后發搐。
烏蛇(去頭尾,酒浸炙) 全蝎(十枚,去頭足) 蜈蚣(五條,去頭足,炙) 鐘乳粉(要真者火 研極細末,水飛凈,五錢) 青黛 丁香 木香 川附子(制,各五錢) 白附子(面包煨熟,一兩)共為末,蜜丸龍眼大。每服一丸,滾水下,連進二服立瘥。甚者灸中脘五十壯。
碧霞散
治痰涎壅盛卒仆,或發驚搐,一切急癥,服此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