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四門明其大小不同之義。不同有五。一體性不同。六通皆用智慧為體。小乘六通用事識中慧數(shù)為體。大乘法中始修之時用事識中慧數(shù)為體。心外有法。于中自在說名為通。次修用彼妄識中慧以之為體。見一切法但從心起心外無法。自心法中無礙自在。究竟終成用真識中實慧為體。見法唯真于其自體真實法中無礙自在。二緣心不同。小乘六通凡所為作攀緣分別不能無緣。大乘法中始修有緣。次修息緣不能無緣。究竟終成平等無緣如日普照而無分別。一切所作法力而為都不作心。三常無常不同。小乘六通無常生滅。大乘六通始則無常。究竟真常。物見興廢體恒不變。四依定不同。小乘六通但依事定。事中住心是事定也。大乘六通始依事定。次依理定。破相住空是理定也。究竟終成依于真實自體寂定。真心性寂是體定也。住是定中其心不動。三昧法力自然現(xiàn)用。又小乘中前之五通唯依四禪根本定起。漏盡一通依于四禪未來中間及三無色。大乘法中始修同小。究竟終成依一切禪悉能起之。又聲聞人隨依何定。所發(fā)神通入余定中不能起用。諸佛菩薩則不如是。隨依何定所發(fā)神通入余定中悉能起用。如龍樹辨。作用不同。六通別說身通之中不同有十。一上下不同。聲聞緣覺依于初禪。所發(fā)神通但至初禪。不能至上。以地度故余定亦爾。但至自地不能得過。諸佛菩薩則不如是。依于初禪所發(fā)神通至一切地。余定亦爾。二寬狹不同。如地持說。聲聞之人二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之人三千國土為通境界。又龍樹云。小聲聞中不作意者一千國土為通境界。若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大聲聞中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若作意者三千國土為通境界。緣覺人中有大有小。其小緣覺不作意者二千國土為通境界。若作意者三千國土為通境界。其大緣覺莫問作意及不作意。皆以三千大千國土為通境界。此等名狹。諸佛菩薩一切世界一切眾生界為通境界。故名為寬。三多小不同。聲聞緣覺一心一作不能眾多。諸佛菩薩一時化現(xiàn)十方世界一切色像。一時能現(xiàn)五趣之身。四大小不同。聲聞緣覺化現(xiàn)大身不能入小。化現(xiàn)小身不能容大。諸佛菩薩化現(xiàn)大身滿三千界。能以大身入一塵中。化現(xiàn)小身猶如微塵。能以小身容受一切。又佛菩薩于世色物大能入小。小能容大。二乘不能。五遲速不同。聲聞緣覺欲至遠處多時乃到。以其不得如意通故。諸佛菩薩一念能至十方世界。以其所得如意通故。六虛實不同。聲聞緣覺凡所化現(xiàn)一切境界相似而已不得實用。諸佛菩薩凡所化現(xiàn)皆得實用。如地持說。七所作不同。諸佛菩薩化無量人。各令有心。隨作一事令人異辨。二乘不能。八所現(xiàn)不同。諸佛菩薩但現(xiàn)一身令人異見。但出一聲令人異聞。安住一土十方俱現(xiàn)。二乘不能。九根用不同。如涅槃?wù)f諸佛菩薩六根互用。二乘不能。十自在不同。如涅槃?wù)f。諸佛菩薩凡所為作身心自在不相隨逐。其身現(xiàn)大心亦不大。其身現(xiàn)小心亦不小。其身現(xiàn)喜心亦不喜。其身現(xiàn)憂心亦不憂。如是一切。二乘不能。身通如是。天耳通中不同有六。一上下不同。聲聞緣覺依于初禪所得天耳。但聞初禪已下音聲。上則不聞。余禪亦爾。不過自地。諸佛菩薩隨依何禪所得天耳聞一切聲。二寬狹不同。準(zhǔn)前可知。三頓別不同。聲聞緣覺于諸音聲別別聽聞不能一時。諸佛菩薩一時頓聞。四粗細不同。如地持說。乃至耳語極微細聲諸佛菩薩一切悉聞。二乘不能。五遲速不同。諸佛菩薩于諸音聲發(fā)心則聞。二乘不能。多作方便乃得聞知。六虛實不同。諸佛菩薩于諸音聲所聞不謬。二乘不爾。容有錯謬。天耳如是。他心通中不同有七。一上下不同。依如毗曇有三種度不知其心。一者人度。下人不知上人之心。二者根度。鈍人不知利人之心。三者地度。在下禪地不知上地禪定人心。成實法中唯說人度及與根度不說地度。成實所說濫同大乘。大乘所說諸佛菩薩依下發(fā)通。亦能知于上地人心。二寬狹不同。聲聞緣覺極唯知于一三千界眾生之心。諸佛菩薩能知一切。三頓別不同。諸佛菩薩頓能了知一切眾生心心數(shù)法。二乘不能。四粗細不同。聲聞緣覺但知凡夫小圣粗心不能及細。諸佛菩薩所知微細。乃至佛心亦能知之。五遲速不同。諸佛菩薩于一切心欲知即知。二乘不能。多作方便方乃知之。六虛實不同。諸佛菩薩所知不謬。二乘不爾。所知容謬。七時分不同。聲聞緣覺但知現(xiàn)在眾生之心。諸佛菩薩能知三世眾生之心。他心如是。天眼通中不同有十。一上下不同。聲聞緣覺隨依何禪所得天眼齊見自地不能及上。諸佛菩薩一切悉見。二寬狹不同。三頓別不同。準(zhǔn)前可知。四粗細不同。諸佛菩薩所見微細乃至鄰空微塵色等一切悉見。二乘不能。五遲速不同。六虛實不同。與前相似。七時分不同。聲聞緣覺極遠能見未來世中八萬劫事。諸佛菩薩窮見后際。八自他不同。如涅槃?wù)f。聲聞緣覺但見外色不見自眼。諸佛菩薩能見自眼。九見法不同。如涅槃?wù)f。諸佛菩薩所有天眼能見諸色念念生滅。及見自他不凈骨人。二乘不能。十知根不同。如涅槃?wù)f。諸佛菩薩見人形色即知其根利鈍大小。二乘不能。天眼不同差別如是。宿命通中不同有八。一上下不同。聲聞緣覺隨依何禪所得宿命唯知自地及下眾生宿命之事不能知上。諸佛菩薩一切悉知。二寬狹不同。三頓別不同。準(zhǔn)前可知。四粗細不同。諸佛菩薩于過去事巨細悉知。二乘不能。五逆遲速不同。諸佛菩薩于過去事發(fā)心即知。二乘不能。六虛實不同。諸佛菩薩所知不謬。不同二乘。七時分不同。二乘極遠能知過去八萬劫事。諸佛菩薩所知無極。問曰。經(jīng)說。迦毗羅仙能知過去八萬劫事。未來亦然。聲聞緣覺既是圣人。所知應(yīng)遠。何故同彼。釋言。此用世俗智知。世俗齊中利根數(shù)習(xí)所知則遠。鈍根少習(xí)所知即近。不簡凡圣人。八自在不同。如地持說。諸佛菩薩自知宿命知他宿命。能令他人知已宿命。能令他人自知宿命。能令他人知他宿命。乃至令彼其余眾生展轉(zhuǎn)相知。二乘不能。宿命不同差別如是。漏盡通中有其種。一知他漏盡名漏盡通。二自證漏盡名漏盡通。知他漏盡不同有七。一上下不同。聲聞緣覺但知自地及下漏盡。不能知上。諸佛菩薩一切悉知。二寬狹不同。聲聞緣覺于一世界知他漏盡。諸佛菩薩盡知一切。三頓別不同。聲聞緣覺別緣別知。諸佛菩薩一時頓知。四粗細不同。聲聞緣覺所知粗淺。諸佛菩薩所知深細。五遲速不同。諸佛菩薩不假方便。發(fā)心即知。二乘不能。六虛實不同。聲聞緣覺所知虛謬。諸佛菩薩所知真實。七時分不同。聲聞緣覺知現(xiàn)眾生漏盡不盡不知過未。諸佛菩薩一切悉知。知他漏盡不同如是。自證漏盡不同有三。一證法不同。聲聞緣覺證法粗淺。但得人空。諸佛菩薩所證淵深。窮解二空。并證甚深如來藏性。二除障不同。聲聞緣覺但斷四住。諸佛菩薩五住斯滅。三取舍不同。聲聞緣覺得寂取證。諸佛菩薩得滅不住。得大涅槃不舍世間。不舍世間而常涅槃。大小不同差別如是。
次第五門三性分別。善惡無記是三性也。六通之中漏盡一通體性唯善。其余五通泛論有四。一是報通如上諸天報得五通。如是一切。二者藥通。如諸仙等以藥力故飛行自在。三者咒通。如波羅捺有婆羅門以咒持身飛上帝宮。變身為釋與舍支夫共行欲事。如是等比是其咒通。四者修通。依禪修得。四中前三是其無記。后一不定。依如毗曇他心宿命一向是善。天眼天耳一向無記。身通一種體性是善。所起化心是其無記。他心宿命意識相應(yīng)慧數(shù)為體。與禪定俱。故性是善。天眼天耳眼耳二識相應(yīng)慧數(shù)以通為體。不與定俱。故性無記。身通之體亦是意識相應(yīng)慧數(shù)與定心俱。故性是善。所起化心定前作意欲為諸事。然其所起或自地心。或他地心。不與定俱。故性無記。若依成實五通皆用意識地中慧行為體。悉為利益眾生心起。故性皆善。乃至化心亦為利益眾生心起。故性亦善。大乘宣說世俗五通。多同毗曇。故地持中宣說無記化化禪矣。諸佛菩薩所成五通實慧為體。乃至所起種種變化皆不離定。悉是三昧法門力起。體性皆善。三性如是。
次第六門三業(yè)分別。身口意業(yè)是三業(yè)也。窮其體性六通皆用智慧為體。慧在內(nèi)心皆意業(yè)性。隨相論之三業(yè)所攝如地論說。初一身通。身業(yè)清凈。天耳他心口業(yè)清凈。宿命天眼意業(yè)清凈。漏盡一通彼論不辨。身通一種變化在形。是故說為身業(yè)清凈。天耳他心依之起說。是故說為口業(yè)清凈。云何起說。以有天耳從佛菩薩聽受正法。及聞眾生種種言音。依之起說。以他心通知物心欲。隨之起說。以此二通起說中強。故論說為口業(yè)清凈。宿命天眼了知過去未來之事。過去未來隔世難知。非意不了。是故說為意業(yè)清凈。漏盡通中自證漏盡內(nèi)心離染亦意業(yè)凈。知他漏盡名漏盡者。此乃知他眾生心中惑盡不盡。依之起說。似他心通亦口業(yè)清凈。三業(yè)如是。
次第七門通明示現(xiàn)三種分別。如雜心說。六皆是通。以無壅故。明與示現(xiàn)義有隱顯。四句辨之。一者示現(xiàn)而非是明。所謂身通及與他心。此之二通化益眾生。生信顯了。故名示現(xiàn)。不能除離三種愚。故不名為明。三愚如后。二者是明而非示現(xiàn)。所謂天眼及宿命通宿命除其先際之愚。天眼除其后際之愚。故說為明。化物生信不極顯了。故非示現(xiàn)。云何不顯。宿命知其過去世事。說過去事化益眾生。隔世難知。人多不信。故非示現(xiàn)。天眼知其未來世事。說未來事化益眾生。隔世難知。人亦不信。故非示現(xiàn)。第三亦明亦是示現(xiàn)。謂漏盡通。了達真諦證成漏盡。除真諦愚故名為明。知他漏盡。說彼眾生心中煩惱有盡不盡而勸化之。彼則生信。生信顯了故名示現(xiàn)。第四非明亦非示現(xiàn)。謂天耳通。不能除前三種愚。故不得名明。將此化他生信不顯。故非示現(xiàn)。云何不顯。天耳雖能聞于遠聲以此語他。他人不聞多不信受。故曰不顯。又設(shè)導(dǎo)彼所化之人屏遠之言。而欲化之前人便謂從他傳聞非是自力。故多不信。明與示現(xiàn)隱顯如是。通而論之悉皆是明。故華嚴(yán)中開分六通以為十明。亦悉示現(xiàn)。諸佛菩薩顯示此德化眾生故。問曰。宿命天眼漏盡經(jīng)說為通。復(fù)說為明。又云三達。有何差別。通釋義齊。于中別分非無差異。異相如何。如龍樹說。直知過去八種事等名宿命通。于中過去知業(yè)知果。因緣道理名宿命明。知未來世死此生彼名天眼通。知業(yè)知果因緣道理名天眼明。直知漏盡名漏盡通。知更不生名漏盡明。又知從道得滅不同亦名為明。于如是等知之窮盡說為三達。盡有四重。一知事。盡無事不知。二知因果法相義。盡無義不知。三知真諦空理同。盡窮相皆空。四知性。盡知如是法悉從本性如來藏起相即是實。窮達此名為三達。論通共凡唯除漏盡。明共二乘。達唯如來。通明示現(xiàn)分別如是。
次第八門明修六通次第之義。理實六通無定次第。今且言之次第有三。一修成次第。據(jù)佛論之佛將成道。魔王波旬恐佛道成故來惱亂。如來于時須以神力而降伏之。以是義故先修身通。魔既被降。隱形空中。如來于時不知所在。須以天眼知其所在。故次第二修起天眼。眼雖見形不解其言。須以天耳聽其所說。故次第三修起天耳。耳雖聞言不測其心。不知內(nèi)心為怯為勇。故次第四修他心通。以此通故知其內(nèi)心惶怖不安。雖知現(xiàn)心不知過去福德多少。福若勝我或能障礙妨我道成。為知往福次修宿命通。見魔過去作一無遮大會因緣今受此報。吾于過去無量億劫為諸眾生舍身手足頭目髓腦受種種苦我福勝彼。既知勝彼不懼彼障。便能斷結(jié)證成漏盡。故次第六明漏盡通。又龍樹說。佛于初夜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一身通。言一明者得宿命明。于中夜時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天耳通。言一明者得天眼明。于后夜時得一通一明。言一通者得他心通。言一明者得漏盡明。以何義故先得其通后得其明。論自釋言。從六通中求三明。持用功力重故先得通后得其明。問曰。何故如是次第。論自釋言。初夜魔來欲行惱亂。為降伏之先起身通。既降魔已即自思念。我于一身何因緣能得如是大力。便求宿因見己過去多修福善得如是力。故起宿命。中夜魔去寂漠無聲。佛便慈念一切眾生。欲聞其言故求耳。以得天耳聞于十方五道眾生苦樂等音欲見其形。故求天眼。于后夜時欲知物心隨為教化。故求他心。知諸眾生皆欲離苦而求其樂。自我不得漏盡之樂無能與之。故求漏盡。此亦是其修成次第。一義如是。二明修次第。亦約佛說。如律中辨。佛初夜時得宿命明。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于中夜時得天眼明。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于后夜時得漏盡明。無明盡明生。闇盡光生。此三是其修成次第。得漏盡已欲化眾生。不知何等眾生須化。須以天耳聽諸眾生苦樂等音。次起天耳。雖知眾生苦樂差別彼此隔別難往攝化。次起身通。雖到其所不知所欲。無宜授法。次起他心。此后三種起化次第。第三直明起化次第。亦約佛說。欲化人不知所在先用天眼。既見所在須往攝化。次用身通。既到其所不解其言。次用天耳。雖解其言不識其根。次用宿命。觀其過去根性大小雖識往根不知現(xiàn)欲。次用他心。雖知其心不知心中煩惱有無。次用漏盡。觀其心中煩惱有無。為說對治。令證漏盡。次第如是。
次第九門依經(jīng)辨相。如地持說。身通有二。一變。二化。改換舊質(zhì)名之為變。無事不現(xiàn)說以為化。是變多種要為十六。一者震動。謂能震動一世界。二者熾然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如是等也。三者充滿身放光明充滿世界。四者示現(xiàn)。為一切沙門眾等。五轉(zhuǎn)作異分。變地為水。水為火等。六者來去充行往來無礙自在。七者大小。變小為大。變大為小。八色像入身。令一切界一切眾生悉入己身。九所往相似。隨其所至現(xiàn)同彼眾生。音聲語言悉與彼同。十者隱顯。現(xiàn)出還沒如是等也。十一自在。能令眾生若來若去若住若臥一切隨心。十二障他神通。除上及等悉能障弊。十三與辨無辨眾生能與辨才。十四與念失念眾生能與正念。十五與樂無樂眾生能與其樂。十六放光身能出光普照一切。變義如是。化亦無量。要攝有三。一者化身。化為一切眾生形類。二者化語。化為種種音聲語言。三化境界。化為一切飲食等事。就化身中略有五種。一化似自身。二不相似。三似他身。四不相似。五自身他身相似不相似一切化現(xiàn)化。語有七。一妙音說法其聲微妙。二廣音說法所出音聲一切普聞。三從自身起化作語言似從身起。四從他身起化作語言似從他起。五無所從起。六說正法。七隨事教責(zé)化語。如是化境界中作事無量。身通如是。天眼有二。一者見于現(xiàn)在色像。二見未來死此生彼。天耳通中一切六趣眾生音聲。圣非圣聲粗聲細聲辨不辨聲化非化聲遠聲近聲一切悉聞。他心通中一切眾生心心數(shù)法悉如實知。問曰。此通為直知心。亦知所緣。依如毗曇唯知他心不知所緣。若知所緣則前人作意攀緣我心。我緣彼心便有自心變照之過。故唯知心不知所緣。若依成實正知他心兼知所緣。大乘亦爾。設(shè)心自緣竟有何咎。宿命通中差別有六。一自知宿命。知己過去八種事等。何者八事。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飲食。五如是苦樂。六如是長壽。七如是久住。八如是壽限。知己過去如是八事。名為自知。二者知他。知他眾生六種同行。何者六行。一如是名。二如是性。三如是生。四如是飲食。五如是善惡。六如是壽命。知他此事名為知他。三令他眾生知己宿命。四令他眾生自知宿命。五令他眾生知他宿命。六令余眾生展轉(zhuǎn)相知。漏盡通中有其二種。一無學(xué)圣智能盡諸漏名漏盡通。二知漏盡名漏盡通。知漏盡中義別有四。如地持說。一自知漏盡。二知他漏盡。三漏盡方便已起未起悉如實知。圣道是其漏盡方便。四漏盡增上慢有起不起悉如實知。未得謂得。名增上慢。六通之義辨之略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