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 大乘義章
- 慧遠
- 3605字
- 2015-11-10 17:21:22
次第二門定其體性。并辨其境具。體性有二。一是智體。二是心體。內照自己具四功德。實有非虛。是其智也。外于難辭情安不怯。是其心也。如論中說。智光普照名為無畏。即是其智。勇猛不怯。名為無畏。即是其心。問曰。無畏用智為體。智是慧數(shù)用心為體。心是何數(shù)。準毗曇。心數(shù)法中。更不別立一無畏數(shù)。以義推之。凡是有畏苦受所收。一切無畏。應樂受攝。若依建立多心數(shù)家。畏及無畏悉是別數(shù)。體性如是。體既有二。約對此體。以論境具。境具不定。相狀如何。若說智慧以之為體。約對此體辨義有四。一者是體。二者是用。三者是境。四者是緣。體者是其內照之智。內照自己有智有盡并具二能。用者是其不怯心也。由前知體。知己有德。便于外難起于勇猛不怯之用。境者自家四種德是。己智與斷并及二能為智所照。故名為境。緣者外道四難辭是。寄對彼難而顯佛德。彼四是其顯德之緣。故名為緣。若說勇猛不怯之心。以之為體。約對此體辨義亦四。一者是體。二者是用。三者是境。四者是具。體者是其不怯心也。此心正是無畏之義。故名為體。用者是其內照智也。由照自知有德不虛。于他不怯。故名為用。境者外道四難辭也。無畏之心。正緣彼難而不怯懼。故名彼難。以之為境。具者自己四種德也。持己四德。于他不怯。故名己德以之為具(此二門竟)。
次第三門智斷分別。通相粗分。第二是斷余三是智。隨別細分。前二自德后二利他。前自德中。初智后斷。利他中。即名以求。能說障道。說障示人。令人斷除。使他得斷。能說盡道。說道示人。令他修學。使其得智。依大智論。則不如是。彼說如何。能說障道令他識障。除佛得道。得道是智。能說盡道。令他識知盡苦之道修以盡苦。盡苦是斷。智斷如是(此三門竟)。
次第四門。自利利他二行分別。隨相別分。初二自利后二利他。故地持云。彼初二種是自安道。后之二種是安他道。通而論之。俱是自利。自心安穩(wěn)無所畏故。通是利他。如地持說。就利他中。初一切智。偏化菩薩。以諸菩薩求一切智故偏化之。故地持云。一切智無畏。為化大乘諸菩薩故。漏盡無畏偏化二乘。以二乘人多求寂滅故偏化之。故地持云。漏盡無畏。為化聲聞緣覺人故。余二無畏通化大小。大小乘人。通求離障。故說障道令其斷除。通求出道。故說盡道令其修學。故地持云。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結集經(jīng)者。集為二藏。以說一切聲聞所行為聲聞藏。宣說一切菩薩所行為菩薩藏。自利利他分別如是(此四門竟)。
次第五門。寄對顯德。通而論之。佛一切德。皆勝一切。隨相別分。彼四無畏。多對外道。十力對魔。十八不共。對于二乘。此義如彼地論中說。何故無畏偏對外道。外道邪智。難佛無德。彼四無畏。彰己有德翻彼邪難。故四無畏偏對外道。何故十力偏對諸魔。魔生垢弊。壞人善根。十力堅固。不為魔壞。故偏對之。故地持云。于一切魔。舍離得勝。名之為力。何故十八不共之法偏對二乘。二乘小德。上濫如來。故說不共。簡別二乘。故偏對之。問曰。前說外道邪智難佛無德佛四無畏而翻對之。外道何因難佛無德。如來云何而為釋。通釋言。外道執(zhí)跡為難。如來顯實而為釋通。外道何因難佛如來無一切智。如來有時言。跡之中似不具足一切種智。故彼難之。是義云何。如來或時。有諸弟子。從遠方來。佛便問之。彼方何以住止安樂道路清泰四大安穩(wěn)。佛經(jīng)中說。若人至其城邑聚落問其名字。我說。是人非一切智。佛為前問。似若無智。外道執(zhí)此。所以為難。佛對報之。我隨世間。安慰之義共相慰問。弟子遠來。不可默住。所以問之。非是不知。世間亦有知而故問。而非無智。佛亦如是。報此難時。于他不懼。是故宣說一切智無畏。外道何因難佛如來諸漏不盡。如來有時言。跡之中似漏不盡。所以難之。是義云何。如來或時愛語羅云。似有貪使。呵罵調達。似有嗔使。或時自嘆人華人象。似有慢使。復教弟子。善持我法。如持油缽。似有見使。外道執(zhí)此。故難如來諸漏不盡。佛對釋之。我無煩惱。隨化故爾。或有眾生。軟言受法。以是義故。愛語羅云。非是有貪。或有眾生。粗言從律。以是義故。呵罵調達。非謂有嗔。欲令眾生起念佛心。是故自嘆人花人象。非是有慢。又佛如來德多嘆少。所以非慢。隨世流布。說持我法如持油缽。非謂有見。世間亦有無煩惱人言似煩惱。佛亦如是。釋此難時。于他不怯。是故宣說漏盡無畏。外道何因難佛如來不能說障。現(xiàn)見如來諸圣弟子。猶有煩惱明。佛如來不善說障令其斷除。又佛如來。雖說貪等能遮圣道。須陀洹等。常行貪欲而得圣道。明知。如來說障道法。不能障道。不障道故。佛說不能。外道執(zhí)此。所以為難。佛對釋之。我能說障。令人斷除。但諸弟子力未堪斷。非我不能。又我說障實能障道。故論說言。若欲在心道法不與。要先除欲然后得道。但諸煩惱所障各異。彼須陀等所行煩惱。障于修道。不遮見解。不遮見故。不妨得道。障修道故。我說障法實能障道。實障道故。我說是能。釋此難時。于他不怯。故立能說障道無畏。外道何因難佛不能說盡苦道。現(xiàn)見如來諸圣弟子。須陀洹等。雖得圣果。猶有人天生死之苦。明知。如來說盡苦道不能盡苦。不盡苦故佛說不能。外道執(zhí)此。所以為難。佛對釋之。我說圣道實能盡苦。但諸弟子修之少故。諸苦不盡。非道不能。譬如蘇藥性能破熱。服之少故熱病不除。非蘇不能。所說如是。以道實能盡諸苦故。我說是能。釋此難時。于他不怯。故立能說盡苦道無畏。寄對如是(此五門竟)。
次第二門約對十力辨其同異。言十力者。一處非處力。二自業(yè)智力。三者定力。四者根力。五者欲力。六者性力。七至處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義如后釋。無畏圣力有同有異。同相如何。如毗曇說。初則如初力。第二如第十。余二如二七。是名無畏安。論文雖然。更須分別。初無畏中。有境有體。佛一切智。是其境也。內照自己有一切智。是其體也。此境與體。莫不皆是初力體收。處非處力攝智廣故。第二無畏有境有體。佛漏盡德是其境也。照盡之智是其體也。境則第十力境所收。同以漏盡而為境。故體則第十力體所攝。同皆以其照盡之智而為體。故此境與體雖復相似。寬狹不等。無畏體性唯自知盡。其義則狹。彼第十力。泛爾觀境。其義則寬。彼云何寬。如地持說。第十力者。自知漏盡知他漏盡。知漏盡方便已起未起。亦知漏盡增上慢心有起不起故名為寬。第三無畏有境有體。能說障道是其境也。照己有能是其體也。體則是其初力所收。以處非處攝智廣故。境界是其第二力攝。彼第二力。知業(yè)煩惱。第二能說障道無畏。知業(yè)煩惱是障道法。其義大同。故彼力攝。毗曇就境。是故宣說第三無畏如第二力。第四無畏有境有體。能說盡道是其境也。照己有能是其體也。體亦是其初力所收。以初力中攝智廣故。境界是其第七力攝。彼第七力。知其處道。第四能說盡道無畏。亦知于道。其義大同。故彼力攝。毗曇就境故。說第四如第七力。毗曇如是。若依成實。初無畏者即前九力。前九皆是一切智故。第二無畏即第十力。義如上釋。后二無畏。論全不說。若欲辨之。與毗曇同。同相如是。所言異者。如彼毗曇及成實說。智體是力。智光普照名為無畏。具緣已處。智之與斷并及二能。故云普照。又論說言。安住是力勇猛不怯是其無畏。十力寔同魔。不能壞故名安住。以安住故。名之為力。于外障難。勇猛不怯。說為無畏。向前宣說。智光普照名為無畏。即是智慧為無畏體。今言。不怯名為無畏。即是安穩(wěn)不怯之心。為無畏體。論復說言。因名為力。果名無畏。以從力心生無畏故。約對十力。同異如是(此六門竟)。
次第七門。明其大小所說不同。不同有五。一心體不同。小乘宣說如來無畏事識為體。大乘宣說如來無畏真心為體。至佛更無余心識故。二心緣不同。小乘宣說事識之心為無畏故。攀緣分別。緣彼外難。而生無畏。大乘宣說真識之心為無畏故。心如虛空無所分別。無分別德。難以顯彰故。對外道四種難辭。而以顯之。如寄丈尺而顯虛空之高下矣。三智行不同。小乘宣說如來無畏十智為體。十智如上。初中所照一切智者。具十智性。能照之慧。唯等智性。以通緣故。就第二中。所照之盡。是無為法。十智不收。能照之慧。唯第十力應六智性。所謂滅智法智比智盡無生智及與等智。今為答難多等智性。就第三中。能說障道。唯第二力應八智性。除滅道智。今據(jù)起說多等智性。能照之慧。唯等智性。就第四中。能說盡道。唯第七力。應十智性。今據(jù)起說多等智性。能照之慧。亦等智性。小乘如是。大乘說佛無畏之德是如實智。如龍樹說。彼清凈智。一切智。無礙智是。如實智義如上辨。初無畏中一切智者。以清凈智一切智無礙智三智為體。能照之慧。是一切智無礙智攝。就第二中。所照漏盡。三智不收。能照之慧。是一切智無礙智攝。就后二中。能說障道能說盡苦。是一切智無礙智攝。能照亦爾。此是第三智行不同。四照境不同。如小乘法中說。佛無畏。但照前境不照自體。分別之心。不能及照自己體故。大乘不爾。能照前境亦照自體。如涅槃說。菩薩眼根。尚能自見。何況佛智而不自照。五得處不同。小乘法中。說佛無畏唯在道樹成佛時得。大乘不爾。圓滿在佛。種性已上。隨分脫得。故花嚴中宣說。十住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具足慧身。等諸如來。無畏既爾。余德悉爾。四無畏義。厥趣粗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