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之學,以朱子為集大成。我朝崇尚理學,文廟中,特升位于十哲之次。而生平最為研究朱子之書者,厥惟寶應王予中太史懋竑所撰之《朱子年譜》四卷、《附錄》二卷,自刊本,浙江書局有重刊本,海內稱為善本,即《四庫提要》亦嘉其精密。太史所撰,見于杭州錢東生林《文獻征存錄》者,仍有《白田草堂存稿》廿四卷、《續集》卷、《別集》卷、《朱子文集注》卷、《朱子語錄注》卷、《讀經記疑》卷、《讀史記疑》四卷、《偶閱雜鈔》卷。晚出者仍有《讀書記疑》十六卷,同治壬申春月,其族玄孫補帆中丞凱泰福州撫署刊本。聲木謹案:朱子《文集》、《語錄》,最為人心世道之防,實為布帛菽粟,人生不可一日離也。自南宋元明至國朝,陸百余年,從無有人為之注釋者。太史深于朱子之學,所注必有可觀,惜乎他書已刊,此二種獨無傳本。寶應朱止泉茂才澤澐,嘗與太史相切磋,亦潛心朱子學術,積數十年之久,所得益精,撰《朱子圣學考略》十卷、《止泉文集》八卷、《朱子誨人編》卷、《三學辨》卷、《先儒辟佛考》卷、《陽明晚年定論辨》卷、《吏治集覽》卷、《師表集覽》卷,書目亦見《文獻征存錄》。茂才晚年編有《選讀朱子文集目錄》一卷、《朱子語類選目》一卷,序雖見于《止泉文集》中,歲久散佚。嘉慶庚辰仲夏,其孫男毓賢,弟子盧生昶,忽得茂才手稿于其門人某君后人家,光緒丁酉五月,婁縣姚壯之廣文之烜等排印本。當時僅印有貳百部,是以世不多見。仍有《朱子分類文選》卷,咸豐壬子,華亭韓祿卿孝廉應升為之刊行。當時僅刷印數十部,遭粵匪之亂板毀。
蜀漢張桓侯等列入祀典
季漢鎮東將軍、追謚順平侯趙云,字子龍,墓在大邑縣城東三里銀屏山,光緒十七年五月,由先文莊公奏請,列入祀典,由該地方官春秋致祭。張桓侯墓在閬中縣山,已于嘉慶廿年,由前任川督常明奏請,列入祀典。云陽縣樂溫山舊有張桓侯廟,光緒十年,前任川督平遠丁文誠公寶楨奏請頒賜匾額,隨奉朱筆圈出「威顯」封號,欽此。光緒二十年,復經先文莊公奏請,列入祀典,由該地方官春秋致祭,云云。語見先文莊公奏議。聲木謹案:季漢昭烈帝,雖確為前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勝之后,其立國后于曹孫,亡國先于曹孫,不特壤地褊小,偏安西蜀已也,晉代諸史,皆本以正統歸之。溫公雖正人,實為司馬家兒,故以魏承漢后,以為本族光榮,遂啟后人爭辨之端,溫公不能辭其責。當時曹孫用人,雖多才能,未若昭烈佐輔,如諸葛武侯、關忠義公、張桓侯、趙順平侯等,盡皆圣賢之資。以此相較,畔若天淵,后人之右昭烈,未嘗不由于此。若昭烈之佐,盡如荀彧、賈詡、張昭、周瑜諸人,后人未必爭以正統歸之也。
曾國藩夜課
湘鄉曾文正公國藩《求闕齋日記類鈔》云:「料理官事,摘由備查一也,圈點京報二也,注解《搢紳》三也。此三者,夜間之功課,亦留心庶事之一法也。」云云。聲木謹案:合肥李文忠公鴻章,晚年以大學士住京之時,每日京報一本,必從頭自尾,逐字細看一遍,寒暑無間,然后安寢。一室內,偶有仆人誤燃雙燭者,時腿足行履已不便,雖至遠,必自起滅其一。先文莊公聞其每晚看京報從無間斷,謂其善于做官,且甚服其儉德。
云南石類
雍正七年正月廿五日,滿洲鄂公爾泰,奏進云南石一疏中有云:「臣查云南石頭,盡有各色者,雖紋質欠細,亦尚光潤。但匠人甚拙,除盤碟等件,并不能制別器。臣現差人采取,謹先附進三臺石伍塊,系白色,橡子石伍塊,近宜興窯色,象皮石叁塊,微黃色,松花石貳塊,有云色。以上各石,俱系武定府和曲州所產。此外各屬仍有瑪瑙石,系紅白二色,翡翠石,系碧綠色,姑絨石,系淡肉紅色,俱可作小文具,價值甚賤。臣當陸續附折賚進,合并聲明。」云云。聲木謹案:據所奏,云南本產石之區,以僻在天南,無人聞見。世間所傳流之大理石,特其一端,且恐即系原奏中之松花石也。
排印御制詩文集
晉江余晉珊中丞聯沅,于光緒庚子半年之間,由江蘇蘇松太兵備道升任浙江布政使,署理浙江巡撫,我朝之似此不次擢用者實不多覯。聞其嘗語人云:「國朝列祖列宗御制詩文集,向例武英殿藏板,久已焚毀。光緒十余年間,德宗景皇帝命以活字板擺印多部,分各衙門校對,官員有出貲印刷者。余以校勘未卒業即出京,遂至今未得。」云云。聲木謹案:我朝列圣相承,天縱聰明,無不精通《六藝》。所撰詩文集中,多載一朝掌故,出自天家自述,決非草野傳聞所能比擬萬壹,當如日月經天,亙萬古而不廢。坊間流行御制詩文集極多,原板雖毀于火,當時印本必多,故能風行遐邇,家置一編。德宗景皇帝排印之本,草野故未見,亦未之聞。當時有此一段掌故,亦考古者所宜知。中丞曾司校對,言之尤確,實非鑿空者可比也。
伊江筆錄
國朝言掌故專書,惟閩縣王文勤公慶云所撰之《石渠余記》六卷最為風行。錢塘吳仲云制府振棫,撰有《養吉齋叢錄》廿六卷、《余錄》十卷、卷帙甚富,光緒廿二年十月家刊本。惜當時印行不多,頗為罕見。光緒末年,其孫子修學使慶坻復為之印行,坊間始有傳本。聲木謹案:昭文吳槐江制府熊光,撰有《伊江筆錄上編》一卷、《下編》一卷,體例與王、吳兩家同,其家向未刊布。光緒年,廣州廣雅書局為之付梓,印行不多,書板即遭焚毀。是以《廣雅書局叢書》經史子集四部中,獨少此種,可見流行不多。據其卷首墓志所載,制府仍撰有《春明雜錄》一卷、《崶溪雜錄》一卷、《詩集》十二卷,亦從未見各家書目著錄,是亦未刊矣。
尚書表注
金婺州金仁山編修履祥,生于南宋季世,恭宗德佑初,召授史館編修,不赴,入元,隱居教授以終。所撰《尚書表注》二卷,《通志堂經解》、《金華叢書》均有刊本。推編修當日著述之意,實系論文,并非解經。全書皆白文,正句畫段,而于每頁之上下左右,皆以細字標識,略為詮解,語意亦為論文而作,決非解經文字。只有評選古文有此體裁,解經實無此格。《四庫全書》重其人品,列入解經之中。且稱其于在注經之家,別為一體,實所未喻。
張云璈等名齋
錢塘張仲雅明府云璈,生平詩學陳簡齋殿撰沆、趙云菘觀察翼,合二人字中「簡」「松」二字以名其堂,因以名集。錢塘顧伴檠明府澍,生平詩學袁隨園明府枚,字學梁山舟學士同書,亦合二人字中「隨」「山」二字,名其齋曰隨山書屋,亦因以名集。語見《隨山書屋詩存》四卷序中。
平步青稱名之異
山陰平景孫觀察步青撰雜記十種,名《霞外攟屑》,十二卷,為生平撰述《香雪崦叢書丙集》本。為文集名《樵隱昔寱》,廿卷,為《香雪崦叢書丁集》本。觀察既名步青,書中自稱均云「庸按」,不云「青按」、「步青按」。全書既無序跋,亦無原名更名之說,是真不可解。或原系他人撰述,其子孫借刻,未及更改,其故不可知矣。
書名補缺
明三原王端毅公恕字宗貫,號介庵,晚號石渠老人,所撰《端毅公集》,嘉靖三十一年秋月,家刊寫字本。內計《文集》二卷、《文續集》二卷、《南溪筆錄》、《羣賢詩話前集》一卷、《后集》一卷、《續集》一卷、《玩易意見》二卷、《石渠意見》四卷、《拾遺》二卷、《補闕》一卷。書名《拾遺》者多,名《補缺》者僅見此種。
北宋王益柔閱通鑒
北宋司馬溫公修《資治通鑒》,歷拾玖年始成,當時同修者,實皆學問淹通,文章爾雅,深明撰述體裁,遂為千古絕作。然溫公嘗語人曰:「自吾為《資治通鑒》,人多欲求觀,讀未終一紙,已欠伸思睡,能閱之終篇者,惟王勝之耳。」云云。語見《宋史·王益柔傳》,益柔字勝之。聲木謹案:據此,則同時人撰述,欲同時人見重甚難,此所以賴有后世之揚子云也。
左氏博議
俗傳南宋呂成公初婚,一月不出,乃撰《左氏博議》二十五卷,《四庫提要》辨之詳矣。不謂明歸有光《震川集》中小簡已言之,是明時已有此等俗說。《左氏博議》全屬論體,實為史論之一種,《四庫》列入經部,其或書以人重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