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1章

光緒甲午,中國與日本失和,以至開戰。外舅建德周愨慎公馥時任燕臬,充全省營務處,兼后路糧臺。卸事后,于光緒戊戌,謂予云:「光緒年,廬江吳武壯公長慶平高麗之亂,當時合肥相國與日本訂約,中有『如兩國出師至高麗,互相知照』之言。我以為高麗本我屬國,我用兵于我屬國,何必知照日本,據理力爭,恐將來轉因此多事。李相不從,卒以此致禍。」云云。聲木謹案:我朝窮天下之力,剿平粵捻各匪,久厭兵革,合肥李文忠公鴻章亦欲息肩。雖以武壯平高麗之亂,挾全勝之勢,當時牽就訂約,原欲以此箝制日本,不意轉為日本所箝制,非文忠當日意料所及。光緒甲午以前,文忠致函先文莊公,中有「英法俄德雖強,不如日本,日本將雄長歐洲」之語,可謂有遠識矣。不謂甲午一役,竟著著失算,一籌莫展。雖強弱懸殊太遠,《春秋》責備賢者,文忠久秉國鈞,終當尸其咎也。又相傳:當時我朝任日本公使為丹徒汪芝房太守鳳瀛,下旗回國,德宗景皇帝召見,諭之云:「聞日本與中國開釁,早有陰謀,爾駐其國都,何以一無所知,亦無奏報到京?」云云。太守聞諭,惶懼不知所對,出語人云:「驚恐汗透重衣。」可謂天威不違嚴咫尺,太守實咎有應得也。

徐郙書畫各節

嘉定徐頌閣相國郙得第較遲,其從子季和大理致祥,已于咸豐庚申,早擢巍科。人有乞大理書屏聯扇冊者,大理常屬相國代書。相國每署己名,人多訾之,識者早知其不凡。及相國殿試得大魁,乞書更坌集。相國謂之云:「恐是送與吾家侄少爺所書,不要送錯至我處。」其不忘舊怨如此。相國久值南齋,孝欽顯皇后晚年,專喜篆隸繪畫,常諭徐郙字有福氣,命之兼學篆隸山水畫。因以貳百金,倩吳谷祥繪山水扇面壹百幅,以為臨本。久之不勝其煩,習篆字亦嫌其太苦,曾面奏慈圣,以年老眼花,不能習繪事與篆字,只好學八分書,慈圣允之。當時宮闈中,又有云南嫠婦繆素筠及其侄女工繪事,恭代慈圣繪賞件。予所見者,為花卉四幅,筆致楚楚,字跡娟秀。閨閣中得此,大非易事,其能珥筆宮闈,獨邀睿賞,洵非偶然矣。

陸元鼎開缺并雅量

光緒丙午京察,蘇撫陸春江中丞元鼎竟至左遷,聞京察所加考語,為「興學練兵不力」六字。聲木謹案:中丞以州縣起家,平日持躬戒慎,言貌溫溫,誠有如陳豪撰行狀所云者。當時無赫赫名,較之同流合污者,猶有間焉,宜其不為政府諸公所容也。中丞任上元、江寧時,外舅平湖朱竹石廉訪之榛已累署臬司,及中丞任蘇撫,觀察仍以道員需次。有訐其得屬員賄者,中丞令其自行稟復。觀察以中丞本為屬吏,后為長官,心不能平。至是,稟文中有云:「昔歲屬吏,猶有存者,請訪問他人,自知底蘊,不必自辨。」云云。中丞見之不悅,謂他人云:「『昔歲屬吏』,分明所言者,即是我也。」終待之如故,亦可見其度量寬宏,過人遠矣。

楊乃武案定評

光緒年,浙江楊乃武一案致興大獄,自浙江巡撫楊公昌浚,以及臬司、首府、本縣均革職。先文莊公于光緒八年繼任浙撫,時衡陽彭剛直公玉麐以巡閱長江,筑退省葊于西湖,嘗往來浙江,見聞確實,心不能平,嘗謂先文莊公云:「葛畢氏實系謀弒親夫,葛品蓮實系因被毒而死,楊乃武實系與葛畢氏通奸,亦實無同謀之事。葛品蓮實系《水滸》中之武大郎,葛畢氏實系《水滸》中潘金蓮,葛品蓮明見葛畢氏與楊乃武通奸而不敢禁,楊乃武何必害之。葛畢氏因欲謀斃葛品蓮,改嫁楊乃武,作舉人太太,故下此毒手。甚恨刑部無理翻案,致奸夫淫婦逍遙法外。」云云。聲木謹案:楊乃武一案,言者頗有異同。剛直久住西湖,知之最悉,其言當為此案定評,故記之于此。

添裁各部遺事

光緒末年,設立新部,所調司員,賢愚不一,頗為輿論所譏。尤以郵傳部為最甚,當時人士,以少爺部呼之,內容可想。司員既多,終日在部中閑居無事,相與聚賭為樂,排九搖攤,無所不至,輿論大嘩。事為本部尚書陳玉蒼尚書璧所知,下一通飭,嚴行禁止。不肖司員,仍私帶棋子入部,以賭嬴虧,堂官雖知之而無之何。當時復又有裁吏部之說。時壽州孫文正公家鼐任吏部尚書,因言民籍底冊尚不可無,若裁吏部,則官吏底冊無從查考,將來何以為政乎,云云,真至言也。惜我朝末造,事事專重改革,雖有老成之人,明達之言,亦不能從也。我朝舊制:每省人民冊籍,向例存于藩庫。不知何代何年之舊本,每年例由藩司按照舊籍,約略增多幾成,亦有一定之例,上詳本省督撫,由督撫咨報部存案,成為各省例行公事矣。

世說碎金稿本

壽陽祁文端公寯藻續娶新城陳碩士侍郎用光之女,學問文章,頗有端緒。其文集未刊,僅刊有《亭詩初集》三十二卷、《詩續集》十二卷。《壽陽縣志》言其尚撰有《筆記》一卷,亦未刊。已詳見予所撰《桐城文學淵源考》及《補遺》中。文端復撰有《世說碎金》一卷,以《世說新語》中故實,衍為四字韻語,為病中所撰,取便童蒙誦讀。卷首有文端自書一序,確系文端當日原本,不知如何流落書肆。予得見之,因記其大略于此,以補縣志之遺。文端所撰,仍有《皇朝謚法考》六卷、《馬首農言》十四篇,亦未見傳本,不知存佚矣。

高郵王氏五世傳經名字撰述

王安國字書城,號春圃,高郵人,雍正二年進士,官吏部尚書,予謚文肅,撰有《王文肅公遺文》一卷、《補遺》一卷。子一,念孫,字懷祖,號石曜,乾隆乙未進士,官直隸永定河道,撰《廣雅疏證》廿二卷、《讀書雜志》八十二卷、《羣經字類》二卷、《方言疏證補》一卷、《釋大》七卷、《毛詩羣經楚詞古韻譜》二卷、《遺文》四卷、《丁亥詩鈔》一卷。子二。長引之,字伯申,號曼卿,嘉慶四年進士,官工部尚書,予謚文簡,撰《經義述聞》三十二卷、《經傳釋詞》十卷、《文集》四卷、《附錄》一卷。次敬之,字諸生。引之生四子。長壽昌,字蔭生,官歸德府知府。次彥和,字官郁林直隸州知州。次壽同,字季和,號子蘭,道光甲辰進士,官湖北漢黃德道,咸豐壬子殉難。敬之四子。長壽山,字候選從九品。次壽祺,字諸生。次和葆,字次保定,字壽昌二子。長恩溥,字次恩湛,字彥和三子。長恩來,字次恩沛,字次恩洽,字壽同三子。長恩錫,字監生,世襲騎都尉。次恩晉,字仲蕃,咸豐壬子,從父殉難,奉旨賜恤。次恩炳,字諸生。以上均見上虞羅叔韞監督振玉編輯《高郵王氏六葉傳狀碑志集》中。聲木謹案:高郵王氏,自文肅公以至玄孫恩溥等,五世傳經,以學問名天下。石曜觀察及其子文簡公尤為挺出,撰述淵博奧衍,幾欲駕唐宋諸儒而上之,其津逮后學,靡有涯涘。諸人名字官職,多有不能備舉者,予故于《六葉傳志》中鉤稽排比,輯為簡明世系,記之于此。近聞王氏六葉遺書,其家不能守,已售歸上虞羅叔韞監督振玉。其六葉撰述,未刊者仍多,監督先編輯《高郵王氏遺書初編九種》叁拾卷,乙丑十月排印本。以后當仍有《續編》、《三編》,陸續編輯,排印行世,以慰后學之望也。

趙紹祖撰述

涇縣趙琴士征君紹祖,道光辛巳孝廉方正,年至八十余始卒。生平研究經史,搜求金石,撰述拾種,屹然為嘉道間一學者。惟其撰述,除《通鑒注商》、《安徽金石略》、《金石文鈔》、《續鈔》四種外,外間罕有知之者。因其當時陸續刊行,半無序跋,且多系零種,是以不甚流播。予見有人搜輯其《古墨齋全集》,刊本較為賅備,爰錄其撰述名目,刊本年月,有無序跋于此,以供后人考核。計《通鑒注商》十八卷,嘉慶己卯自刊本,無序跋。《校補竹書紀年》二卷、《原委》一卷,無刊本年月,前有洪亮吉序。《建元紀》二卷,道光庚寅孟夏刊本,卷首有自記七行。《安徽金石略》十卷,道光十四年自刊本,無序跋,《聚學軒叢書》中有重刊本。《金石文鈔》八卷,嘉慶七年仲春自刊本,前有法式善行書序。《金石續鈔》二卷,無刊本年月及序跋。《讀書偶記》八卷,道光甲申自刊本,序無跋。《古墨齋筆記》六卷,道光丙申自刊本,無序跋。《消夏錄》一卷,道光元年春月自刊本,前有潘恩簡序,及卷首自記七行。《琴士文鈔》六卷,道光壬辰自刊本,前有趙仁基序。《蜀輶日記》《皇華草》合編四卷,道光癸巳自刊本,后有自跋。此二書原為安化陶文毅公澍所撰,日記與詩原屬二書,征君合編為一。其所撰,仍有《新舊唐書互證》卷,此編未見,其遺逸者,必仍多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资兴市| 大竹县| 陆河县| 永顺县| 专栏| 洛阳市| 犍为县| 峨山| 沁源县| 铜陵市| 惠东县| 河南省| 蓬安县| 南召县| 永城市| 石台县| 分宜县| 潼南县| 桂东县| 武宁县| 蛟河市| 巢湖市| 商都县| 华亭县| 漯河市| 读书| 昂仁县| 高要市| 秦皇岛市| 清新县| 绥宁县| 耿马| 阿克陶县| 彭州市| 霸州市| 永城市| 阆中市| 新和县| 横峰县| 安龙县| 四子王旗|